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间信仰史话/思想学术系列/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民间信仰在塑造和丰富中国文化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侯杰和王小蕾编写的这本《民间信仰史话》在概括分析了民间信仰的源流及其总体特征之后,又以民间信仰诸神的神格演变与祭祀活动为线索,进一步分析民众是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表达自身的宗教情感和现实诉求,从而使读者对中国民间信仰及其典型特征有一个比较全面而透彻的了解。

内容推荐

  中国民间信仰是一个奇特而玄妙的世界,要想揭开千百年来遮盖在她上面的层层面纱,惟有步入民众的心灵世界,进入永不停歇的探索与发现之旅。于是,就会发现,这里不仅有万物有灵的观念,还有世代沿袭的祖先崇拜,乐生恶死的生活态度,受神秘心理驱动的各式禳解,更有女神崇拜、多神信仰等色彩斑斓的内容。《民间信仰史话》这本书资料翔实,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论从史出,寓学术性于通俗性之中。

《民间信仰史话》由侯杰和王小蕾编写。

目录

绪言1

一 万物有灵8

  1 敬天8

  2 拜土地17

  3 祭祀城隍20

  4 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火有火神22

  5 动物、植物亦有神29

二 崇祖敬宗、世代传承——祖先崇拜36

  1 报本还根——始祖崇拜36

  2 慎终追远——祭祖46

  3 “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行业神崇拜53

三 乐生恶死——扑朔迷离的鬼信仰60

  1 魂归何处——对死亡的恐惧60

  2 阴阳阻隔——身后世界的想象62

  3 捍卫生者——驱鬼、镇邪、降妖67

  4 人鬼情未了74

四 受神秘心理驱动的禳解——巫术与禁忌82

  1 千奇百怪的巫术82

  2 万变不离其宗——巫风与巫习87

  3 不敢越雷池半步——民间禁忌101

五 女神崇拜112

  1 对生命本源的崇敬112

  2 神灵的母性光辉117

  3 为万世开太平的女神126

  4 性别视野中的女神崇拜138

六 多神信仰143

  1 开放的神灵谱系143

  2 一神多能152

  3 凡间万般事,皆需神照应157

结语171

参考文献177

后记179

试读章节

祭祀城隍

城隍神,又称水庸神。城隍神起源于城墙和护城河的神话,后来经过人格化的过程逐渐发生改变。随着正人直臣死后成为城隍神的观念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城隍都是那些享誉本地的人物。一些生前拥有某种奇异的力量或死于非命、为国捐躯的人士常常会被赋予某种超凡的神力,从而成为护佑一方的城隍神。当然,也有一些并不显赫的地方神灵充当了城隍神。因此,一个地区往往会有多位城隍神接受人们的祭祀。也正因为如此,天下城隍名号不一。例如,苏州城隍姓白,杭州城隍姓胡。仅上海一地,便有“一庙三城隍”之说。除了霍光、秦裕伯之外,为纪念驻守吴淞口的近代民族英雄陈化成,当地普通民众也将其立于城隍庙之中,加以虔诚祭拜。在很多地区,人们还为城隍神配以“城隍奶奶”,共同供奉和祭祀。

在发轫之初,城隍信仰带有很强的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全的色彩,其主要功能是保境安民。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隍神所具有的惩恶扬善的属性不断增强。当人们对官府、司法逐渐失去信心的时候,往往就把城隍神视为主持人间正义、维护司法公正的代表。不仅如此,城隍神还肩负着掌管亡灵的重责。人在去世以后,其生前的良善或者罪恶,都会由城隍神作出最终的审判。那些生前行善的人来世会获得财富或者禄位。相反,那些生前作恶的人,来世常常不会再托生成人。

民众对城隍神的祭祀由来已久。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祭祀城隍神的明确记载。《北齐书》就披露过这样的事实:“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于祈祷。”隋唐时期,城隍祭祀已经盛行于江南。晚唐时期,城隍信仰扩大到北方。元朝以后,城隍祭祀在地域分布上更加广泛,逐渐从城市扩展至集镇,以至于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皆有城隍庙,都祭祀城隍神。

明朝以后,民间对城隍神的祭祀形式多样,热闹异常。一般来说,民众对城隍神的祭祀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到城隍庙进香,二是清明节、上元节举行城隍出巡仪式。城隍出巡之时,要乘坐八抬大轿。在出巡的队伍中,还有马僮、打扇、悬灯以及扮演罪人、判官的人。因此,一般城隍庙内都有两尊城隍:一座是泥塑的、固定的,供于庙前;一座是木雕的、活动的,可以抬走出巡。在一些地区,城隍出巡之时,民众不但要对城隍进行隆重祭祀,还要请僧人、道士诵经,祭祀孤魂野鬼。

此外,各地有关城隍神的民间传说很多。某些地区,城隍神疾恶如仇、为民除害的故事在民间亦流传颇广。这也是现实生活在民间信仰中的某种投射。城隍神若无法满足民众的善良心愿,往往也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在河南焦作,城隍神就曾因执法不公而被愤怒的民众推歪而没有办法端坐。在民间举行的“城隍出巡”的仪式中,也时常有人扮演鬼魅和囚徒,做出各式各样嘲弄地方官吏的举动。在乾隆年间,对城隍神不恭的种种行为遭到了官方的禁止。

近代以来,民众对城隍神的祭祀活动仍在继续。据《满铁调查报告》记载,在华北广大地区,家里若是有人逝世,亲人就要向城隍神报告。城隍神派判官前来调查。因为死人的事不能出差错,所以判官一定要带着账簿(生死簿——上面写着人的生死年限)来确认。此外,举凡祈雨求晴、招福禳灾诸事,人们也都会祭告城隍神。然而,由于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城隍信仰在某些地区也难免衰落。以河北省顺义县(今北京市顺义区)为例,抗战后城隍庙一年举办三次庙会,分别是在正月十五、四月二十七、七月初七。每次庙会的会期是三天,祭祀的形式和过程也比较简单。

P20-22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后记

为撰写好这部史话,笔者对自己长期从事的中国民间信仰学习和研究进行了多次反思,不断获得新的体认,同时也深感任重而道远。

本想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来自河北、山东等地的近年田野调查的新发现、新收获,和广大读者作进一步的交流。然而执教香港的这半年时间,虽然阅读资料的便利超过以往,夜以继日的工作也少有惊扰,但是由于出版时间的紧迫和新机遇、新挑战不断摆在面前,所以很难把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只有留待来日。

感谢高世瑜女士的大力推介及责任编辑岳蕾和宋淑洁小姐的认真督促,这部书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在此,谨向各位关心中国民间信仰成长和发展的朋友表示由衷的谢意!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博士生侯亚伟、汪炜伟、何睦、段文艳、朱文广、李文健、董虹、李从娜、赵秀丽和硕士生赵天鹭、黄景辉、谢晓晨、习晓敏、齐薇、陈文君以及本科生张培培、王蔷薇、傅懿、李娜、贾敏等人,还有选修相关课程的同学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本书或相关内容的讨论和田野调查,对民间信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其中王小蕾从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走来,得到了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希望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攀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王兴昀、王志辉等人跨校研习,令人感怀。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的李净肪博士为本书的最终修改、完成付出很多辛劳,使本书增色不少。爱女侯远思也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年轻人的成长和进步,让笔者看到希望,更感到责任重大。

唯愿中国民间信仰的学习和研究能够灯火传薪;更愿她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侯杰

2012年4月5日于香港中文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间信仰史话/思想学术系列/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侯杰//王小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33516
开本 32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4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1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33
丛书名 思想学术系列
印张 6.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