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吴崇筠朱康福的石油人生/图说石油人物
内容
编辑推荐

朱小鸽是石油人物的第二代,在《吴崇筠朱康福的石油人生》一书中,他回顾了其父母二人为中国石油而奉献的一生经历。从他们的青少年时代讲起,一直到他们的去世。他们不仅为中国石油放弃了正在攻读的美国博士学位,而且还培养了第二代石油人。他们的爱国精神值得每个中国人学习。

内容推荐

60年前,朱小鸽的妈妈吴崇筠、爸爸朱康福响应新中国的召唤,毅然决然中断在美国的博士学位学习,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进入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工作。从此,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风雨雨,他们始终没有离开他们钟爱的石油事业,为中国石油倾注了毕生精力。《吴崇筠朱康福的石油人生》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他们为中国石油而奉献的一生。

《吴崇筠朱康福的石油人生》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引言

一、青少年时代

二、红丝远系

三、比翼归来

四、创业之初

五、大庆会战

六、和平鸽松

七、矢志不渝

八、一蓑烟雨任平生

九、第二代石油人

结语

试读章节

1959年9月26日松辽盆地上松基三井喷油,随即揭开了大庆会战的序幕。妈妈在8月19日才生下我的小弟弟朱小和,12月就去了大庆。那时中苏关系恶化,苏方撤出专家,妈妈陪同最后一批苏联地质专家中的萨尔基相,只到了葡萄花。她与苏联专家都认为勘探重点应向萨尔图方向移动。

1960年3月,妈妈扔下家里的三个孩子(最小的还不满七个月)与石油学院一批师生直接参加大庆会战。

石油部领导点名让妈妈负责组建地质实验室。7月份调去前线指挥部下属的对比大队,任岩心队队长,专搞钻井岩心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是当时“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种数据”的重要一环。但钻井取心既麻烦又影响进度,一般钻井队不重视。为了提高取心率与保证岩心质量,她带领队员到井队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宣讲取心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各级领导与工人的支持下,大幅度提高了取心率,在关键井位上的取心率与岩心质量都达到标准要求。

当年大庆会战的条件极其艰苦,妈妈带领全组人员自己动手拼装活动板房作为实验室,对岩心进行保管、分析。根据岩心资料和其他数据建成了第一座大庆油田“生产实验区地宫”,为大庆油田的开发做出重要贡献。

同时妈妈还给指挥部领导人包括余秋里部长讲解地质知识。她深入浅出,讲得简明易懂,很受好评。指挥部领导们都称她“吴教授”,从此这个称呼伴随她一生。

上面两张照片并不是妈妈在大庆会战期间照的,那时工作紧张,条件艰苦,根本顾不上照相。这应是70年代的照片,但妈妈对工作的认真与专注是始终如一的。

到秋天,北部试采成功,可以肯定找到了大油田。妈妈想起从幼年时就梦想祖国富强,回国时美帝的阻挠封锁、当年苏联背信弃义的“卡脖子”,而我们中国人就是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了大油田,她非常激动。有一次在喇(嘛甸)72井出油时,她喜极而泣,激动得一个人偷偷哭了一场。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所有的辛苦都值得,现在终于找到大油田了,她的一切努力有了最好的回报。她暗暗下决心,愿意为中国石油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指挥部眼见严冬将临,决定疏散一些人员,首先让有孩子的女同志各回原单位。妈妈按理可以回京,但她认为工作正处于紧张阶段不愿离开。指挥部特别照顾分给她一间屋子。这房子据说本是个牛棚,四面围上土坯,安装了必要的门窗,窗上糊纸,稍加修葺,成为前线指挥部的办公点之一。中间隔成一大间办公室,周围隔出三间小小卧室。妈妈爸爸分到一间。那小卧室无法取暖,放不下任何炉子,只有中间的大办公室有一个煤炉,闹不好夜间就熄火。房子整体上通风良好,外面下雪屋里也是一片白。到11月,白天的温度也在零下,晚问会降至零下10℃左右,地上积雪,寒风凛冽,要穿着全部内衣与厚袜子钻人被窝,头上罩着狗皮帽子护住脑袋与双耳,才能睡得着,被子上不是一层霜就是一层雪。大庆会战第一年是最艰苦的,妈妈爸爸一直坚持到年底才回京。第二年再次去了大庆。

1962年妈妈再次去大庆时见到了周恩来总理。“文革”前,我还看到过周总理与妈妈握手的照片,可惜现在都找不到了。但妈妈在1976年悼念周总理逝世时写的祭文中,清楚地记下了与周恩来总理见面的幸福时刻:

我们排好队,总理过来和我们一一握手,部长便给介绍每个人的名字和干的工作,总理总要接着问每个人的家乡和年纪,十分亲切……当问到我时,我说是四川江津人,总理就说:“那是聂帅的同乡了”,问我年纪时,我说有41岁了。总理就说:“我不信你有41岁,起码年轻10岁”。引得大家都笑。和大家见面后,还和大家合影留念,后来就走了。当时我们是多么的舍不得离开他。

大庆油田开发期间,妈妈先后6次去大庆工作,被石油工业部授予“红旗手”称号。1964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被评为科技进步特等奖,妈妈为主要参与者。

1963年妈妈怀着第四个孩子时,胜利油田在东营地区找到高产油流,勘探进入关键时刻,石油部在济南组织专门研究,指名让她前往。她当时已在孕妊后期,却不顾连续几天紧张的会议与旅途的颠簸,始终坚持工作。我记得她在出差前收拾行装时,带了一个铁饭盒,里边有一把剪刀和几块纱布。我问她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妈妈说,这些东西都用蒸锅消过毒,以备万一。我当时还不懂什么是万一,以后才明白,那是她准备万一在路途中早产用的。当年妈妈就是做好这样的准备出发去胜利油田的,她不愿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而耽误工作。

P69-74

序言

1950年8月底的一天,美国西部海岸城市旧金山市(San Francisco)的港口上,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的“威尔逊总统号”客轮启程前往中国香港。这是它的第17次航程。船上有128名中国留学生、教授等,他们是冲破了美国政府为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而设置的重重障碍,坚决要求回国,最终被作为“无国籍难民”而“递送出境”的。我的爸爸朱康福、妈妈吴崇筠就在他们之中。历史注定了这将是一次不平凡的旅程。

尽管有不能去上层甲板等许多限制,大家只能挤在四等舱(大统舱,三层铺,据说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运大兵的)内,倒也热热闹闹,气氛欢乐,到处是“旧友相会”的欢快气氛。爸爸认识的“西南联大”(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友就有二十多人,其中两弹元勋邓稼先,与爸爸同是化工系毕业的何宇等,都在这条船上。为纪念这一次意义非凡的航行,大家在客轮后甲板上合影留念。

就在照相的那块甲板的前面(向船头的方向)有个长方形的厅,横向因两边留出过道,比甲板的宽度要少些。竖向大概不到10米。厅里有楼梯通到下面黑暗的大统舱里。留学生们每天起来就爬上楼梯到这个厅里活动,吃饭、聊天、打桥牌,或是到光光的甲板上散步。这块小天地的统舱里和甲板上都有通往船前部的门,但都是锁着的。船上的职员和美国人有钥匙可以自由来往,留学生们是不准到船上的其他地方去的。

船先驶向洛杉矶(Los Angeles),然后又停泊檀香山(Honolulu)。每到停泊地点,留学生们都上岸游览一番。那时美国的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也停泊在檀香山,“威尔逊总统号”离岸行驶时,该舰还未离港(行家们大概应能发现它正“升火待发”),远远地可以看到它的轮廓。留学生中许多人未曾见过航空母舰,都争着观看一番。船离开檀香山就横渡太平洋了。船上的中国学生已经“组织起来”,有人找到爸爸,说同学中有人带有一些资料的“缩微胶卷”,担心美国人找麻烦,打算分散携带,不要暴露,问他是否愿带一些,爸爸认为反正带回国去总也有用,所以一口答应。胶卷不多,放在妈妈一个唇膏管子内刚好。

在离日本还有一天多航程的那天早晨,船上的新闻广播说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成功,前述“大黄蜂号”正是登陆行动中的主力舰只(原来该舰由檀香山取“北线”最短距离,故而比客轮快得多)。顷刻之间,消息在同学们中传播开来,人人都感到一定的紧张,有不少同学更大骂“美国佬”。船到日本,还未靠岸,形势突然紧张起来,美军宪兵乘小艇上船,四等舱出口被封锁,船上广播不让四等舱“乘客”登岸。过了一会儿,船靠了岸,有更多美军上船,把赵忠尧教授等三位叫上岸扣押了。之后这批中国学生被严密地封闭在下层甲板与四等舱范围内,不许上岸。

何宇叔叔回忆说:“赵忠尧先生被美国特务押走后。邓稼先曾对我说,赵先生有些东西,我们大家分别把它们藏起来,不让美国人拿走。经过这几天在一起,我看你行。就把一个相当大的真空管交给我。还说我们当中还有一位CIT(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鲍文奎,我们大家要把他守住,别让美国特务把他抓走。第二天,邓稼先又说,真空管拿去放在一个女同学那里较妥。”

船到香港,别的乘客一批批上岸,却仍不许这批中国学生上岸。留学生中有些人的亲友在码头上挥手、呼喊,寻找亲人,找到了,却依然是“咫尺天涯”,只能拼命提高声音,喊上几句。第二天上午,港英当局派了小艇,艇首有一挺机关枪,艇上另有几个武装警察,把留学生们分批送到九龙一个码头。在那里等候全体到齐后,徒步走向深圳罗湖桥头。桥的中央有个铁门,就是“国境线”。港英当局沿通道布置了武装警察,分站两旁,直到桥头。桥的那一边,则早已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留学生们一到桥上,欢迎的人群一拥而上。一过铁门,手里拿的小件行李等马上被人“抢”去帮着拿,握手、叫嚷、拍肩膀,什么都有。爸爸妈妈那时百感交集,热泪盈眶,不能自已。他们心里不断地喊着:“我们回来了!我们回来了呀!”那一天是1950年9月20日。

当时美国政府为了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愿意负担他们读博士的费用,承诺给他们找工作,在美国安家落户。他们都明明白白地知道,留在美国就有学位、有工作、有房子、有汽车。而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多年战争的摧残、西方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百年掠夺,真正是一穷二白,满目疮痍。但是,祖国在他们心中有着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位置。他们义无反顾地抛弃繁华,抛弃优裕的生活,抛弃先进优良的科研环境,历尽艰辛终于回到祖国。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双手与智慧,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再也不受欺辱。

这一船回国的邓稼先、赵忠尧、涂光炽、叶笃正、池际尚、庄逢甘、傅鹰、鲍文奎、沈善炯、余国琮、彭司勋、周镜等12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更多的人成为教授、总工程师及各个学科、领域的高级科技人员。

在横跨太平洋20多天的漫长航行中,妈妈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了,妈妈肚子里的这个孩子就是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吴崇筠朱康福的石油人生/图说石油人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小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190422
开本 16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2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89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