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教育热点面对面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孩子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童年?剥夺孩子快乐的童年,真的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未来吗?面对一群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我们不得不说出藏在内心的深深忧虑——十多年来,由于过高的期望和沉重的负担,中国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长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相当多的孩子被剥夺了快乐的童年。

本书着眼于青少年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探讨了“‘问题孩子’问题何在”、“父母需要持证上岗”、“别戴‘有色眼镜’看顽童”、“警惕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独生子女的孤独世界”、“孩子成长中的压力与困惑”等十余个热辣话题。针对每一话题,列举众多典型鲜活事例,从教师、学生、家长、专家多个视角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当代父母矫正家庭教育思路,塑造全新的家庭教育观念。

内容推荐

我们经常能碰到所谓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大多数“问题孩子”的成因应该归结到成年人身上,是成年人的“问题”导致了孩子的“问题”。

本书着眼于青少年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探讨了“‘问题孩子’问题何在”、“父母需要持证上岗”、“别戴‘有色眼镜’看顽童”、“警惕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独生子女的孤独世界”、“孩子成长中的压力与困惑”等十余个热辣话题。针对每一话题,列举众多典型鲜活事例,从教师、学生、家长、专家多个视角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当代父母矫正家庭教育思路,塑造全新的家庭教育观念。

目录

话题1:“问题孩子”问题何在

 孩子装病背后的秘密

 他们为何如此轻视生命

 辍学不是孩子的错

话题2:父母需要持证上岗

 孩子不是私有财产

 谁有资格给父母发“上岗证”

 单亲孩子也能高飞

 用爱修复断翅的伤痛

话题3:别戴“有色眼镜”看顽童

 顽童不是差生

 没有问题的“问题学生”

 幸福人生不是教出来的

 孩子沉述于网络后该怎么办

话题4:警惕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

 值得警惕的“童年恐慌”现象

 父母是预防“童年恐慌”的主角

 击中“好孩子”的致命弱点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夏令营生活

话题5:独生子女的孤独世界

 孩子交朋友,父母需要做哪些事

 忙碌父母的情感关爱不能缺位

 教育过程岂能外包

话题6:孩子成长中的压力与困惑

 怎样识别孩子的压力信号并帮助他们应对

 孩子为何通过伤害自己来发泄内心的痛苦

 青春期孩子的压力应对

 积极心理学帮助孩子触摸幸福

话题7:帮助孩子走出消极形象的桎梏

 帮助孩子走出消极形象的桎梏

 18个积极人生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别让“不适应”锁住了孩子的双脚

 帮助孩子抵御“心灵感冒”

话题8:如何和孩子沟通最有效

 和孩子沟通,从改变自身做起

 跨过“蜕茧”成人这道坎

 在惩罚与非惩罚间游走的代价

话题9:如何把作业从负担变成乐趣

 美国学者为家庭作业“支招”

 将作业变成令人着述的游戏

话题10:快乐考试

 考试,生命中必须承受之重

 考试压力下的智慧

后记

试读章节

如果小豪的父母多些育人知识、老师多些爱心、同伴多些理解、社会多些心理关怀……结局可能会完全不同。

其实,像小豪的父母一样“糊涂”的父母还有很多。一位母亲聊起刚上高中的儿子时,非常不满地说儿子不像自己,因为儿子很胆小。问其具体表现,她说儿子考试前时常吓得发抖,晚上也睡不好觉。稍懂一些儿童心理学的人会知道,其实这是明显的考试焦虑症状,却竟被白认为很爱儿子的母亲视为是胆小!

在进一步的追问下,这位母亲讲述了更多让人吃惊的事情。比如这孩子从小就爱“装病”,一到该去学画时就喊肚子疼,母亲则一直被蒙在鼓里,常常背着孩子往医院跑,结果自然是查不出什么毛病就回家了。母亲一直觉得儿子可能是体弱,因此在生活上更加悉心地照顾他,却从不让儿子耽搁画画。孩子上了初中后,有一次因不喜欢一位有口音的老师的课,再次出现肚子疼。老师打电话让母亲赶快到学校。母亲心急火燎地送孩子到了医院,医生仍没有查出病因,但还是给孩子输了液。筋疲力尽的母亲这时突然觉得儿子表情怪异,似乎很有些得意。母亲脱口问道:“你不是在装病吧?”没想到儿子竟笑而不答。母亲这时突然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过去的画面一幕幕在她眼前闪现,她突然明白了一切。

儿子不喜欢画画母亲是知道的,但她相信是孩子太小不懂事,必须严格要求才会有出息。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为了不画画,竞用装病来欺骗她,更让她不能理解的是,孩子竟会冒着因打针输液而出事故的危险撒谎。

孩子装病己很让母亲气恼,然而她面临的烦心事还不止这些。比如生性腼腆的儿子一般不太会反抗她,但是一旦说急了就会突然爆发,最严重的一次是当着她的面用拳头把大衣柜的玻璃砸了,血流一地。随着儿子的长大,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话也越来越少。母亲原本对儿子期望很高,很早的时候她就曾表示将来要让孩子当外交家,可是,现实中的儿子让她很失落,不但成绩一般,而且还很胆小,很懒,一点也不出众。这位母亲觉得自己的梦想在一天天破灭。

这位母亲的经历很让人同情,更让人深思。其实,小孩子最渴望得到的就是父母的爱。如果孩子不喜欢画画而父母却强迫他画,孩子为了摆脱困境和自我保护,就会撒谎。同样的道理,父母若很看重考试分数,又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高要求,孩子就会患考试焦虑症。从某种角度上说,父母对孩子性格和情绪的影响往往超过学校和社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多数都能从其家庭教养方式中找到症结。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其实很不称职。就像前文中的母亲,她虽然受过高等教育,却不懂得学习,没有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育人知识。她不但不了解儿子,而且很主观和自以为是。儿子已经因为严重的考试焦虑而需要靠药物才能入眠了,她却糊涂地认为儿子是太胆小了。至于儿子的撒谎,她更不能承认是自己的错。她给儿子买了很多学习用书,却从没有认真读过一本如何理解和教育孩子的书。中考前她带儿子去看心理医生,却从没有想过问题可能出在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还是好孩子,家长却“病”得不轻。若再不医治,恐怕真会让孩子“病入膏肓”!

“不要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这句话让无数父母坐立不安,但“人生”不是一场百米赛跑,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刚迈上跑道就已失去了奔跑的热情。我们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蓝色”、“橙色”……他就是“青色”,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他做好自己,在爱的期待中慢慢成长,枝繁叶茂,蓬勃而葱郁。

偶遇一位多年未见的朋友,见到她身旁可爱机灵的儿子,不免夸奖两句。问起孩子的名字,小家伙仰起脸大声说:“问清!”见我有些不解,又大声地解释说:“就是问鼎清华的意思!”朋友在一旁连忙说:“就是一个愿望。”

前两天,突然接到这位朋友的电话,说想请教有关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一打听才知道,问清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但情况并不像父母所预想的那样顺利,不但学习成绩与父母的预想相差甚远,作业还经常完不成,在家里也很任性。我受邀到他们家作客,问清正斜卧在沙发上看电视,见我进屋也没有任何反应。父母让他问好,他不理不睬。朋友有些不好意思,让问清把电视关了,谁知小家伙一边关电视一边气哼哼地说:“讨厌!”然后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

朋友无奈地说:“这孩子就这样,从小脾气就大。”接着就迫不及待地询问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此时,我已经没有了谈学习的心情,我试探地说:“你们能否把孩子的教育目标定位成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普通人?”

“这目标也太低了吧,我们是想让他上清华大学的呀!”朋友惊讶地瞪大眼睛。

“你觉得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普通人容易吗?”我十分坦诚地问。朋友疑惑地望着我没有回答。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我们都盼着孩子有“出息”,在我们的头脑中,“出息”往往和“出人头地”是等同的,但无论成“龙”也好,成“凤”也罢,首先要成个“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当我们有了一个孩子,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把他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最难解的题则是怎么把他培养成这样的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绝大多数家长很难说清自己使用的方式属于哪一类教育模式,甚至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进行着“教育”。比如,一个胆子特别小的男孩子,他妈妈的习惯用语就是:“我怕……”试想这样一位处处担心的妈妈,她的孩子有可能会是勇敢而果断的吗?

所以,我本人非常赞同父母教育孩子,只有“持证”才能“上岗”,我是这样理解这个问题的: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把爱转化成教育的能力,是摆在每一位家长面前的重要问题。我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一个人成长的规律是什么。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一个“慢”字。庄子说: “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也就是说,事物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的,急功近利反而会适得其反。

我的邻居家有一个男孩子,上幼儿园大班时,和别的孩子一样开始学琴,他每天就弹2 O分钟,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弹有点难度的练习曲了,他还在自弹自唱《小星星》,后来他也学了一些新曲子,练得像模像样了,就拉我去当观众。两年以后,和他同时学琴的孩子大都放弃了,硕果仅存的几个也是边弹琴边撅着小嘴,而他依然是每天弹20分钟,就像一只小蜗牛,不紧不慢地往前爬。P5-7

序言

孩子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童年?剥夺孩子快乐的童年,真的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未来吗?面对一群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我们不得不说出藏在内心的深深忧虑——十多年来,由于过高的期望和沉重的负担,中国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长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相当多的孩子被剥夺了快乐的童年。

毫无疑问,教育问题的根源与教育体制密切相关。但是,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于体制,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在同样的体制下,教育的水平千差万别,孩子的发展各不相同,这说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特别重要的。《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一书书名可谓耐人寻味。

从成长的需要来看,儿童需要生活的教育。但是,今天的许多教育是反生活的。比如,无数的父母告诫孩子: “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不是反生活教育的纲领吗?可见, “问题父母”比“问题孩子”多。

呼吁父母“持证上岗”是个浪漫的想法,事实上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自觉学习,尽快成为合格的父母。我在全国各地巡回讲演过程中,上千万的父母听众,让我看到了太多伤心的泪水和绝望的眼神。于是,我开始久久地思考,可否将包罗万象的家教内容,简要地概括为一种方法?

有着近四十年从事儿童教育和研究的经历,尤其是在做了多年父亲之后,我发现,仅靠某一种具体方法的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任何一种方法适合所有孩子的教育。再说,思想的不同决定了同一方法的效果不同,这表明,任何方法都离不开观念的指导。因此,家庭教育的成功需要一套综合的方法,即将理念、方法、心理、生活方式和亲子关系融为一体,而又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经过多年积累并与诸多专家学者反复探讨,我们终于总结出了五元家教法。毫无疑问,要提高孩子的素质,首先要提高父母的素质,这种前素质教育是教子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父母的教育素质,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气能力三大要素,具体可以归纳为五个元素,即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将这五大元素融会贯通,即为五元家教法。

五元家教法的首要元素是现代的教育理念,这是父母教育素质的核心,对家庭教育的目标、方向以及父母的教育行为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也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五元家教法的第二个元素是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是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并直接关系到孩子在家庭中所受教育的效果。健康的心理是五元家教法的第三个元素,指的是父母心理健康才会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父母应在以身示范的前提之下,引导孩子力求做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这几项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五元家教法的第四个元素,这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人是环境的产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方面,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五元家教法的第五个元素是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必备条件。没有平等,培养不出现代儿童;没有和谐,建设不成民主家庭。

当前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不是教育而是关系,父母的误区往往在于过于关注教育,却忽略了良好亲子关系的培育。教育的规律告诉我们,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校教育是这样,家庭教育更是这样。亲子关系好,家庭教育才能成功;亲子关系糟糕,家庭教育一定失败。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相互学习的关系。

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还面临着一个极其严峻的课题:“捍卫童年”,把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作为儿童教育最神圣的天职。

捍卫童年是全社会的神圣责任。首先,我们必须将儿童当“入”看,必须承认儿童具有与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格,而不是成人的附庸;其次,我们必须将儿童当“儿童”看,承认并尊重童年生活的独立价值,而不能仅仅将它看做是成人的预备;再次,在儿童成长阶段,应当为其提供与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儿童的个人权利、尊严应当受到社会保护。

一切关心下一代的人们,积极行动起来!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后记

媒体人都知道,“新闻是易碎的产品”,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刊登在报纸上的文章如果没有机会让读者当天关注到,它就很难再进入读者的视野了。报纸的这种特性所带来的遗憾,是每一位做过报纸编辑和记者的人都曾有过的。

所以,做了近二十年的《中国教育报》编辑和记者,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这种遗憾之情也在与日俱增。我们盼望着那些作者用心撰写的精彩小文不要因为读者的忙碌而错过,我们盼望着那些因报纸版面有限而被大幅删减的文章能更完整地展现给读者,我们更盼望那些被分散在不同版面却有着强烈内在关联度的文章,可以同时展现给读者……于是,《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问世了。这本书是写给父母的,也同样适合教师阅读,因为这本书中饱含着无数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索。

今年4月,笔者曾有幸到常州参加第六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期间,主办方组织了一次专家与父母的对话,主要探讨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让主办方没有想到的是,周边不少学校的教师也闻讯赶来,其中一位教师母亲万分焦虑地说,自己知道阅读的重要意义太晚了,儿子已经上六年级了,整天沉迷于游戏,根本不喜欢阅读:“儿子错过了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关键期,现在又快进入青春期了,我们还来得及吗?”当专家问这位教师母亲是否了解儿子喜欢的游戏、是否愿意和儿子一起玩游戏时,她一脸困惑地摇摇头,并表示自己对游戏没有兴趣,更没想过要和儿子一起玩。

笔者也曾面临和这位教师类似的教育困惑,在阅读了不少相关文章后才最终定下神来,并找到了应对方法。然而,一个问题解决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问题。终于,笔者意识到,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父母不断学习的过程,即使你身为教师和校长,即使你已是大学教授和博导,当你面对那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时,同样会面临很多的困惑和挣扎,同样需要不停地学习。而阅读,是这种学习的最好途径之一。

雷夫·艾斯奎斯是“全美最佳教师奖”获得者,他曾说过:教育无捷径!这位杰出的小学教师承认自己在几十年的教育过程中经常感到无能为力,并为此失眠。可见,没有不付出就可以得到的教育智慧,教育过程中也没有什么特效的“灵丹妙药”。要想让你的孩子健康出色,你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我素质,静下心来,充分享受这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宝贵体验。

本书是在无数作者的创作智慧基础上诞生的,在此谨向袁海婴、孙云晓、卢勤、田玲、龙迪、麦克 乌诺、李红延、崔丽霞、钱兰英、安燕玲、寿婷尔、赵霞、王斐、李钧、倪子君、杨颖、马喜亭、张引墨、王晓霞、彭学军、杨筱艳、马建强、姚晓静、高美霞、万秋实、魏钢强、张怡筠、管锡基、张晓东、白羽、刘彦好、谢少嫒、唐秋桂、张亚华、刘翔平、唐登华、李建颖、王立新、邓兴军、孟迁、向蓓莉、师玫、寿婷尔、张颖立、李奕、刘园园,以及众多未及提名的作者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郜云雁

2010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教育热点面对面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郜云雁//却咏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59286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7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