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里,洋溢着人间真情,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那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年朋友,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那些平凡人物不平凡的创业历程。他们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自己书写了多彩的人生……
《记录:当代家庭原生态》是一本为平凡人物立传、为普通家庭写真的书,更是一本寓教育于故事之中的书。祝愿张再青同志能够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扎根基层,深入群众,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写出更多更优秀的文章,为人口与计生事业鼓与呼,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讲述当代家庭的爱情、亲情、友情。深入挖掘人性的内涵,反映生命的壮美、人情的冷暖、人性的本真,展示人间的真情、真爱,颂扬真善美。
这里既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演绎,也有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既有家庭创业经历、也有人与疾病、厄运做斗争的故事;既有社会生活中具有警示作用的案例,也有教子育女的成功典范。
这些家庭故事中,有反映人间真情的悲欢离合,那些属于人类的真爱真情,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1967年的一个冬日,谢晓曼在湖州一个普通家庭呱呱坠地。一岁多,正是学走路的时候,邻居看晓曼老是摔跤,提醒她父母带孩子去看医生,结果很不幸:女儿遗传了父亲的白内障。
就在不懂事的孩子们“瞎子、瞎子”的嘲笑声中,晓曼慢慢长大了。因为她的眼疾,所有的幼儿园拒收;到了上学的年龄,仍是一样的遭遇。当晓曼得知自己的一位邻居是一所小学的校长后,她天天去磨:“叔叔,我要读书,让我读书好吗?”好心的校长被感动了,破例收下了她。
别人上课是眼耳手并用,但晓曼只能用耳听,每次考试交的都是白卷。“我书读了三年半,却没写过一个字。”晓曼说。三年后老师婉转地劝她:“晓曼,你别再来学校了,你家里条件也不好,还是跟你爸学点艺术吧。”当时晓曼的父亲虽然眼盲,却是湖州湖剧团的琴师,吹、拉、弹、唱都有一手。父亲把不幸带给晓曼的同时,也把他的艺术天分遗传给了女儿。小小年纪的晓曼很早就显露了艺术天赋。在校的时候,音乐是她的最爱,音乐老师也非常喜欢她,学校有什么活动,就让她上台献唱。
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学校,晓曼除了帮母亲做家务外,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她一有空就去路口听高音广播,并很快就能把广播里的各种越剧流派唱腔模仿得惟妙惟肖。她参加湖州市越剧清唱比赛,还获得过一等奖。她父亲的同事把她引荐到上海红楼越剧团,当时徐玉兰、王文娟、孟丽英等名家听了称赞不已,但又遗憾地告诉她,不能收她,因为越剧很需要用眼神和观众交流,可你的眼睛……那一刻,晓曼的心都碎了,“我的眼睛真的没希望了吗?”伤心的父母抱着一线希冀带她来到上海华山医院,然而高昂的手术费以及要面临的术后风险,让他们望而却步。上海回来后,晓曼决定改学“不要表演,站着说唱就行”的苏州评弹,五年间,唱遍了江浙沪大小书场。
1989年4月,为了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晓曼离开家乡来到举目无亲的海宁,走进由雪豹集团组建的残疾人“自强艺术团”,在这里她遇上了比她早两个月来的竺盛祥。也许是命运给予的磨难太多了,拄着双拐的竺盛祥帅气的脸上隐隐有一丝的忧郁。
竺盛祥来自宁波镇海农家,1岁多时,竺盛祥发高烧没有及时医治,得了小儿麻痹症,从此双腿永远站不直了。看到同龄的孩子可以爬树踢球,竺盛祥不知有多羡慕。8岁那年他缠着父母非要上学,父母只好让同校的哥哥每天背着他去学校。很快,他成了一名勤奋好学的学生。
转眼哥哥小学要毕业了,但竺盛祥还有两年,怎么办?父亲买来了双拐,对竺盛祥说:“给!今后它们就是你的双腿!”竺盛祥拄起双拐一迈步就跌倒了,但“狠心”的父亲仍逼他上学。一次又一次跌倒和站起,他被摔得头破血流。终于,他能拄着双拐走路了!
为了早日减轻家里的负担,中考成绩优异的竺盛祥报考了中专。得知自己考了全校第一,竺盛祥欣喜若狂,然而命运再次和他开了玩笑,因为体检“不合格”被拒之门外。他不甘心,转而到当地的一所高中求学,可常常有老师劝他:“盛祥啊,你书读得再好,将来哪所大学会要你啊?”“盛祥,你家经济条件这么差,还是早日去学门手艺算了。”
一年后他辍学了。找工作,到处碰壁。他只好买来电器维修书自学,开始给别人修收音机、电视机,赚点小钱维持生计。空余时间,他开始攻读音乐、文学。
竺盛祥勤奋好学的身影,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一位健康善良又美丽的姑娘。但很快姑娘的父母就发现了,刚刚燃起的爱情火花被生生掐灭了。
“老天,你为什么这么残酷啊?”他用泣血的心写了一首歌《爱的呼唤》来祭奠自己逝去的爱情。“在我童年天真的年纪,我拥有许多梦的美丽……在我少年向往的年纪,心中充满着美好的希冀……却不想在我青春的年纪,渴望需要的爱离我而去。……啊爱呀爱,我深情地把你呼唤!”
1987年9月,宁波市举行文艺汇演,竺盛祥饱含深情的演唱一举成名,《爱的呼唤》拿下了演出、创作两个一等奖!
他被安排到当地的一家福利企业上班。P2-3
新时期的人口与计生宣传工作怎样才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作为浙江省人口与计生委主管主办的《当代家庭》杂志怎样才能使读者可读、可亲、可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口与计生工作的重点在家庭。浙江省人口与计生委宣教中心编辑张再青所著《记录:当代家庭原生态》一书,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此书收入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四十余篇文章,全部在《当代家庭》杂志上发表过,其中部分文章被《浙江日报》《青年时报》等报纸以及《人生》《今日浙江》等杂志转载,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本书作者张再青同志,牢记计生宣传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用她的饱满热情和细腻笔触,讴歌计生战线上先进的人和事,赞美人间真情。在浙江省第一个退休生活社区——杭州金家岭“金色年华”社区,我们从省人口计生委老主任徐爱光女士退而不休,为计生事业奔波奉献的身影上,看到了老人们的幸福生活;在“马寅初传人”马秀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计生战线全国劳模热爱学习、勤奋工作的感人事迹;在《爱心传递:“感恩”进行时》一文中,我们看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尤其是计生系统干部职工,为拯救患病独生女,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在这本书里,洋溢着人间真情,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从“王定侯夫妇小家庭演绎大美德”,到“平凡农家将爱进行到底”;从“一个女人的大爱传奇”,到“幸福婚姻感动杭城”,发生在一个个平凡人物、平凡家庭身上的真情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而海宁“吉祥三宝”结缘“歌唱生命”,四个男子汉书画家的“无臂”人生,盲童来家俊谱写“黑暗中的光明世界”……这些勇于向命运抗争的“小人物”的大事迹,激励着读者直面人生的坎坷,通过努力奋斗,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那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年朋友,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陈洵琳老人五十年笔耕不辍,百万字述说人生;杨福芝和曹学然两位老人十年心血凝成“养生经”;杭州老人潘曼霞夫妇的“回归情”……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那些平凡人物不平凡的创业历程。他们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自己书写了多彩的人生:“杭州乐女”郦丽的音乐梦,“葡萄女王”张全英带领群众致富的故事,在给读者以感动的同时,也收获诸多启迪。
《记录:当代家庭原生态》是一本为平凡人物立传、为普通家庭写真的书,更是一本寓教育于故事之中的书。祝愿张再青同志能够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扎根基层,深入群众,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写出更多更优秀的文章,为人口与计生事业鼓与呼,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