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学人类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文学人类学研究生教材。全书分三编十章,主要包括民族文学、比较文学与文学人类学,20世纪文学学科的“人类学转向”,人类学的文学观,中国文化的构成与民族文学,恍惚与迷狂——灵感的民族志,神圣言说——汉语文学发生考,文学治疗的民族志,文学禳灾,文学人类学与国学方法更新,四重证据法的立体释古等。 文学人类学是20世纪在比较文学领域催生并得到长足进展的跨学科研究。本书从中国文学人类学实际出发,立足于跨文学、跨学科的视阈,从族群、民俗、神话、宗教信仰等多重角度拓展了比较文学的范式和发展空间,深入阐述和反思本土文学与文化现象,其学术研究成就和实践不但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生长点,而且也为文化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多方面构建了新平台。

内容推荐

跨学科研究是当代学术发展的重要趋向。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教科书。作者在二十多年的跨学科研究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将文学与人类学两大学科的知识打通和重构,为文艺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研究提供一种创新的理论范式及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本书较系统地梳理了文学人类学在20世纪国际和国内学术发展中的产生脉络,针对各学科的本位主义弊端,提示重新打通文史哲及宗教学、心理学的可行途径,重点阐述文学的发生、文学的治疗、禳灾等文化功能问题,并强调文学人类学方法与国学传统相结合的四重证据法,突出其对研究生教育的推广应用价值。

目录

第一编 史与论

第一章 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 文学人类学——文学三范式与批评史三阶段

 第一节 从民族文学到比较文学

 第二节 人类学想象

 第三节 人类学与20世纪思想史转型

 第四节 从比较文学到文学人类学

 第五节 文学人类学研究之始——弗雷泽的造人神话分析

 第六节 总结:文学人类学的发生谱系

 思考题

第二章 20世纪文学学科的“人类学转向”

 第一节 引论:“语言学转向”与“人类学转向”

 第二节 学科本位与“知识/权力”的宰制

 第三节 人类学的知识全球化:文学学科开放与更新的动力

 第四节 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的学科相关性及互动

 第五节 从人类学到文学:问题群的移植与对应

 第六节 什么是文学?——朝向“文学人类学”新认识

 第七节 从“叙事治疗”看文学人类学的应用

 思考题

第三章 人类学的文学观——西方知识范式对中国本土的创新与误导

 第一节 引论:本土文化自觉与知识的合法性问题

 第二节 什么是“文学”——追问学科建构与知识范式合法性

 第三节 西方“文学”、“文学史”观对本土知识系统的误导性

 第四节 重建文学人类学的本土文学观

 思考题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构成与民族文学

 第一节 反思“中国”和“少数民族”

 第二节 文化人类学与后现代知识重构

 第三节 学科体制的散碎与僵化阻碍知识创新

 第四节 整合视野:多族群互动与中国文明发生

 第五节 中国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

 第六节 文化并置与反观

 第七节 总结:重建文学人类学的中国文学观

 思考题

第二编 文学发生

第五章 惚恍与迷狂——灵感的民族志

 第一节 缪斯神话与诗人迷狂

 第二节 迷狂真相:巫师苏格拉底与凭灵萨满

 第三节 福柯的发难:谁惧怕“狂”

 第四节 灵感民族志:《格萨尔》通神艺人

 第五节 互为“民族志”:老子惚恍说与史威登堡通灵说

 第六节 萨满:迷狂叙事的多元呈现——从民族志到文学志

 第七节 总结:迷狂何为

 思考题

第六章 神圣言说——汉语文学发生考

 第一节 告与诰

 第二节 各与格、格人与哲人

 第三节 格与假、嘏:表演之始

 第四节 “格”的神话:登假与升天

 第五节 隹(唯)与若(诺)

 第六节 总结:汉语文学的口头发生谱系

 思考题

第三编 文学功能

第七章 文学治疗

 第一节 现代性的祛魅:文化失忆与集体遗忘

 第二节 后现代的巫术还原与神话治疗

 第三节 文学治疗的民族志

 第四节 神圣治疗

 第五节 “文学一医学一文学”的循环回归及启示

 第六节 文学史中“受伤的治疗者”

 第七节 总结:文学何为:人类精神的自我救援

 思考题

第八章 文学禳灾

 第一节 屠龙何为——苏美尔文学的启示

 第二节 屠龙禳灾:赫梯文学的旁证

 第三节 傈僳族的《祭龙神调》

 第四节 《鲁邦大旱》和《柬大王泊旱》

 第五节 污染-灾祸与祓禳:端午、上巳、傩

 第六节 禳灾叙事与U型建构:《咏受难的正直人的诗》

 第七节 希腊禳灾仪式剧:《俄狄浦斯王》

 第八节 中国禳灾仪式戏:《窦娥冤》

 第九节 不惧灾祸惩罚:日本文学的乱伦主题

 第十节 禳灾避邪与汉藏年节习俗

 第十一节 从文学救灾传统看华夏文明

 思考题一

第四编 研究方法

第九章 文学人类学与国学方法更新——从一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

 第一节 赋诗为证的稽古传统:书证的起源

 第二节 书证作为一重证据:仓颉、图提的不同待遇

 第三节 书证伪证说与物证的探寻

 第四节 三重证据法的理论建梅及反思

 第五节 四重证据法的提出与应用

 第六节 总结:从证据法学、符号学看四重证据

 思考题

第十章 四重证据法的立体释古——黄帝有熊与大禹熊旗之谜通解

 第一节 一重证据:鲧禹启三代的化熊与熊化

 第二节 二重证据:夏朝国旗:大禹中央熊旗考

 第三节 三重证据:黄帝号有熊之谜

 第四节 四重证据:八千年熊图腾传承

 第五节 总结:立体释古的整合性认知

 思考题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学人类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舒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89337
开本 16开
页数 4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06
丛书名
印张 2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