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力图通过分析近代宗唐与宗宋阵营的人员构成、力量对比与重要诗人和理论家在时代的思想文化与诗学背景、诗学渊源、诗友交游及个人气质等内外因素交相影响下形成的唐宋诗宗尚观及围绕唐宋诗而展现的近代诗人的争论、辩难等,来显示道咸同年间唐宋诗之争的整体面貌与流变趋势,揭示唐诗、宋诗诗学因素在近代诗坛的消长情况,尤其是宋诗的构成特质因素被深入接受的过程,进而透视近代诗歌的整体面貌。
| 图书 | 中国近代唐宋诗之争研究/济南大学古典文学研究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力图通过分析近代宗唐与宗宋阵营的人员构成、力量对比与重要诗人和理论家在时代的思想文化与诗学背景、诗学渊源、诗友交游及个人气质等内外因素交相影响下形成的唐宋诗宗尚观及围绕唐宋诗而展现的近代诗人的争论、辩难等,来显示道咸同年间唐宋诗之争的整体面貌与流变趋势,揭示唐诗、宋诗诗学因素在近代诗坛的消长情况,尤其是宋诗的构成特质因素被深入接受的过程,进而透视近代诗歌的整体面貌。 目录 总序 序 前言 第一章 道咸同年间宗宋诗风的初兴 第一节 道咸同年间宗宋诗风的兴起 第二节 宋诗派对乾嘉宗唐末流的批判及对学人诗的倡导 第三节 曾国藩的宗宋诗观及对黄庭坚的倡导 第四节 桐城诗派的诗歌崇尚:诗学唐宋、以宋为主 第二章 道咸同年间宗唐态势的衰微及宗唐诗人群体 第一节 道咸同年间宗唐诗风的低迷 第二节 江左宗唐诗人群体概说 第三节 闽粤等地宗唐诗人群体概说 第四节 湖湘派:对宋诗及宋诗派的反动 第三章 道咸同年间融通唐宋思潮的持续发展 第一节 潘德舆折中的唐宋诗观 第二节 林昌彝的诗论:性情和学问并举,唐诗与宋诗齐平 第三节 何曰愈性情、理趣、才学三者并重及平和看待唐宋诗优劣 第四节 龚自珍兼取唐宋的创作实践 第四章 光宣民初宗宋诗风的空前高涨 第一节 陈衍与同光体的兴盛 第二节 陈衍对学唐宗唐者的批判 第三节 同光体以宋为主、唐宋兼融的理论主张 第四节 同光体诗人多元宗宋诗趣 第五节 同光体之外众多的宗宋群体 第五章 光宣民初调和唐宋潮流的不断上扬 第一节 张之洞的唐宋诗调和论:“宋意唐格” 第二节 李慈铭及其门生的唐宋兼融理论及主张:“八面受敌” 第三节 “诗界革命”派:超越唐宋诗之争,主张觅求新诗界 第四节 朱庭珍《筱园诗话》的唐宋兼融诗论 第六章 光宣民初宗唐风气的日趋活跃 第一节 湖湘派后期诗人的宗唐取向及斥宋诗学观 第二节 宗法晚唐、反对宋诗的西昆派 第三节、湖湘派之外尊奉魏晋、南北朝、盛唐诗人的诗学宗尚 第四节 南社之宗唐主流及其唐宋诗之争 第五节 光宣民初其他宗唐诗人群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近代唐宋诗之争研究/济南大学古典文学研究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郭前孔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齐鲁书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3324353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5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01 |
| 出版时间 | 2010-09-01 |
| 首版时间 | 2010-09-01 |
| 印刷时间 | 2010-09-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4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0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1.6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山东 |
| 长 | 203 |
| 宽 | 141 |
| 高 | 16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