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快乐的行旅(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十年文萃)
内容
编辑推荐

闲闲书话是最具影响力的中文社区天涯社区的特色版块,它以“闲”为底色,以“书”为主轴,在不经意间,发展成长为独具风格长盛不衰的网上读书论坛。此间藏龙卧虎,高手如云,许多事关读书与思想的焦点话题和事件发轫于此。

《闲闲书话十年文萃》全四卷,本书为该丛书之《快乐的行旅》,书中汇集了天涯社区闲闲书话栏目十年精彩文萃。

内容推荐

闲适,闲趣,闲谈;书人,书事,书单。

“书话”是个宽泛的文体,书评、书论乃至谈书的杂文皆可为书话。书话一体,贵在自由,长篇高论与短小杂感并无高低之分,只要知识得以汇聚,情感得以生发,思想得以交流,言而有物,论而有据,洋洋万言与寥寥数语都是化境。

《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十年文萃》全四卷,蒐集开版十年的精妙之文,不分类别,以人为本,内容斑斓多姿,形式新颖别致,兼顾各个时段,突出个人特点。书人书事书话书单而外,举凡书评、影评、乐评、画评、淘书访友、游山玩水、饮食男女、花鸟虫鱼……百无禁忌,一概不拘,全面呈现了一场书人书话的饕餮盛宴。

本书为“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十年文萃”之《快乐的行旅》。

目录

J

 季米/1

在煤油灯下读书(2001年)

这个夏天(2005年)

 吉檀阿珂/5

曾是惊鸿照影来——那些生命中难忘而美好的细节(2008年)

 坚白鸣/10

我见大师的冒险(2006年)

论神学书籍的用处——凯尔泰斯·伊姆雷小说《无命运的人》读后感(2006年)

 见雪封喉/14

多年前的一次旅行(2006年)

 江南梅/22

一个夜晚和两个人的绍兴(2006年)

 江南燕十三/26

我的旅途(2004年)

 江慎/31

书中的行旅(2004年)

 jien/36

手边的作家题赠本(2007年)

 槿木/42

有女如玉:扬之水的文字(附跟帖2002年)

 锦瑟无端端/51

怀念那些声名狼藉的爱人(2002年)

 九曲胡同/59

岁月的忧伤(2009年)

K

 孔雀珠玉/62

我的城市地图——关于时光,关于记忆(2005年)

老王(2009年)

 枯荷雨声/86

浅水湾访萧红不遇(2007年)

 狂风怪回来了/89

THE COMPANY:每一滴热血都会冷(2008年)

L

 老见招拆招/92

《读库》编辑手记(节选2006~2009年)

 老金在线/102

张斌峰、何卓恩《殷海光文集》修订本(2009年)

钱钟书三题(2009年)

 老冷/110

到处相逢是偶然(附跟帖2002年)

 乐笑子/116

岁时记(二)中元(2005年)

 雷立刚/121

背叛了爱伦·坡的人(2001年)

 梁惠王/127

谭嗣同(2003年)

梁启超(2003年)

 梁卫星/133

《兄弟》与《如焉》:作为对立面的文学(2006年)

 梁由之/137

旁观余秋雨(2005年)

曾国藩与对联(2008年)

 林黑/151

怀念波洛探长(2008年)

梅老板是丹凤眼,黎大爷是獐鼠目(2008年)

 令狼冲/157

水泊梁山超级男声大赛(2005年)

 岭南沈胜衣/164

重聚唯有书——寻回80年代的大学阅读碎片(节选2005年)

一年花木四季书(节选2008年)

 灵翁/174

饮茶拾趣(2008年)

 linvi518/178

《风行雁鸣录》序(2005年)

 刘苏里/182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2006年)

 柳已青/185

青青翠竹尽是真如(2005年)

水流云散看虹影——沈从文婚外恋的偶然与必然(2007年)

 龙川一木/199

药窗识小(节选2008年)

 龙勋/204

公开的书架,秘密的理想(2005年)

童年·古惑仔·杀人事件(2006年)

 lostpast/241

伏尔加河上,这么美好(2004年)

 卢小雅/245

夜读荒诞:卡夫卡、鲁迅及博尔赫斯(2002年)

枉抛心力作诗人——黄伸则小论(2005年)

 罗卜特/2S1

“扬胡抑鲁”可以休矣——以谢泳为例(2008年)

 绿一茶/258

关于后海酒吧的碎片(2002年)

 吕明光/263

喝吧,众生们(2009年)

M

 马汉三/267

闲话“矫情”·兼论我不喜欢某些人的作品(2006年)

Tell me no lies(2006年)

 玛特/273

艺伎书与影:从《艺伎回忆录》到《门萨的娼妓》(2006年)

 玛雅咖啡/277

岁末读蒙田(2004年)

手舞足蹈说跳舞(2006年)

 梅柏/284

是促织?还是蝉?——是钱钟书弄错了吗?(附跟帖2004年)

中秋谈蟹(2004年)

 眉睫/301

淘书小史(2009年)

 melzhou/304

浮云乱云(2004年)

快乐的行旅(2006年)

 孟来2005/316

福尔摩斯先生与读者(2005年)

城市化道路上的作家——夜谈路遥(2008年)

 孟庆德/323

没有情诗的鲁迅(2009年)

 面冷心热/326

北川的女人(2009年)

 闽北修竹/332

岁月的声音——大西门(2005年)

 摩合罗/339

一束情书(2005年)

 魔毯/343

说鬼故事一样说爱情(2004年)

 脉望馆/346

兀自把这萧疏闲散小令儿念(2006年)

 奠之许/350

“文革”点滴记忆(2006年)

最后的出版人(2007年)

某山某水迷姓氏/358

那些歌和那些唱歌的人(2005年)

 木桃/364

酒,醉酒(2001年)

 木叶木叶/366

沈昌文:配角知道更多(2008年)

延时直播的越位者韩寒(2009年)

 木兆轩主人/382

菩读书不喜《读书》(2003年)

新发现的一篇知堂佚文——《闲话并耕》(2003年)

试读章节

西安

西安的城墙宽大结实,租一辆自行车,可以从一头到另一头。但我,只是漫步。那一次,是在细雨中。对面的钟楼,在后来洗印出来的照片上,朦胧不清,若隐若现。

刚到西安,从火车站下来,首先看到的也是城墙。已经残缺,但仍高大。对一个一直生活在没有城墙的城市里的人,忽然看到如此敦厚的堆砌物,步履也变慢了几分。

在西安,它的郊区更引人注目。许多著名的人物在那里留下了他们的痕迹。有些是故意的,有些是无意的。

前者的典型是秦始皇陵,一个偌大的土包。游客纷至沓来,站在上面,在导游的诱发下,想象一番脚下可能有巨大的水银河在流动,然后下来。

在华清池,还看见蒋介石逃命的山岩。细细的一道裂缝,现在安了一条铁链,可以抓着往上爬,但非年轻力壮仍然很难做到。而当时呢?据说,他是被警卫连拉带拽,才拖上去的。那也实在狼狈得够呛。

西安的街道则只是普通的模样。人们来来往往,表情端庄,过去的一切毕竟早已过去,我还渴望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什么呢。

也许,一个伟大的城市还是给它的居民某些记号。但即使身在其中,也未必可以体会。甚至,可能更不容易体会。这正像一个站在庐山里看庐山的人一样。也正如我难以说清西湖是不是影响了我性格中的某个部分。

不知为何,越过许多古迹,在这一刻,最后跳入我记忆的,是城墙下,碑林附近,那布满书店的古街。店都不大,书堆得挤挤的。我偶然地发现了这条街,不断地从它的一边穿到另一边,以便不漏过任何一家。

梧桐树下的西安,就这样,仿佛一直浸在秋叶的鹅黄色里,仿佛远在时间之外。

兰州

在兰州,很少下雨,但我待着的时候,却一直断断续续地下着。对我,兰州蒙起了它的面纱。也因为这样,我看到的兰州很可能和日常的模样不很一致。

然而,兰州有一种寂寞的美,这是分明的。它寂寞得如此深沉,就像这座城市的形状,曲折,绵长,沿着黄河缓缓地展开。

不管是怎样进入兰州的,都不能不为突然出现的这么一个大城市惊奇。如果知道它的历史又这么短,可能还会更惊奇一些。

我到兰州起初的目的是想去炳灵寺。但错过了车,只好去找在当地师范大学任教的同学。我穿过一个很大的操场往他的宿舍走去。一些学生冒着雨飞奔而来,这个情景后来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

由于过去的偶然的机遇,兰州有许多大学。在全国也是最多的城市之一。我现在的同事中就有曾经在这里就读的。我觉得他们有着特别善解人意的脾气。

这里有许多戴白帽子的回族老人,面色平和,衣着分外地清洁。当一条街道上布满了这样的老者,它宛然成了一种风景。

他们吃的茶却有意思,叫三泡台。里面放了枣子等一大堆东西,我觉得不仅可以慢饮,简直可以充饥。这也显示了他们的豪爽。

在南方人看来,兰州是太偏远了。但在它的周围,在咽喉的河西走廊上,它实在是一个熠熠生辉的重镇。兰州的一切所能影响的范围绝对是别的地方难以比拟的。

在黄河边的堤岸上,塑着唐僧师徒四人骑马挑担的模样。没有说明,不知道和兰州有什么直接关系。兴许,只是表示他们曾经路过附近。

那时,面对着一片荒凉之地,他们肯定想象不到目前的城市。

交河的阳光

那时大约是下午三点钟,阳光闪耀得刺眼,我们把行李都丢在租来的车里,懒洋洋地朝路那边依稀可见城堡模样的高大土丘走去。这是我们在吐鲁番晃悠了一天,将要到达的最后一个地点。随着那条陡峭的上坡路的不断延伸,天空以它所能蒸发的全部能量迎来了这一天的高潮。

交河城像一块结实的木桩打进了亚尔乃孜河谷。在地理学上,这叫河心洲。我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反复背过安西都护府这个名词,它的官衙设在这里,18年后迁到不远的高昌。更早些,在汉代,则是车师前国的都城。

杜甫在长安时候曾经见到当时的安西副都护高仙芝带回来的一匹毛色青白相间的西域马。他在诗中想象它曾不止一次地踏碎了交河城的冰块。这和此刻的酷日下的交河可太不一样了。他接着的赞叹是:“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现在的交河的中央大道铺着一种厚厚的布,宛如无意中飞来的一条飘带。我们不由自主地沿着它走。两边是废墟,以前的人在土中掘出了他们的居所。我们开始离开大道,来到城市的边缘,从30米的陡崖往下看,河水浅而宽。对岸树木郁郁葱葱,绿得分外华丽。

当时在此驻守的士兵往往是些有着复杂经历的人。他们中的许多在老家混不下去了,命运偶然地把他们抛在这里。数百、数千的人控制着可以和整个中原相比的地区。高耸的土城像一根针把他们钉在大漠上。我很难猜测在士兵心中是高傲还是麻木更多些。

容易想象的还是那些本地的居民。现在我就在他们日常行走的街道上,住宅前。他们的繁荣是短暂的。险峻的交河城始终像巨石下的鸡蛋。初读西域史,很为这些小国的反复无常而愤恨,慢慢地,我体会到了他们的艰辛,事实上,我开始为这些小小的城市竟能如此繁荣而感动。这是一些多么顽强而洋溢着白日梦的人。

旅游手册上说,可以分辨出寺庙、官衙、曲坊、水井。烈日下的我们根本不及细细寻找。大家都觉得快中暑了,甚至找不到可以躲避的地方。阳光无情地穿过每一个缺口射入毁坏的建筑里来。我们只能回到布匹上,往尽头走去。那里是个制高点,有个像舞台一样的土台。我用了最后的体力站上去,努力望着整座土城。

仍然是阳光,它使城市模糊,发白。然而,也正是这阳光和它造成的干燥,使后来者无法在此开垦,居住。这些遗址就近乎完整地保存下来。交河于是变成了一块充满幻觉的地带。

敦煌

敦煌是不能一下子抵达的。几天几夜的火车只是把我们带到那个叫做柳园的小站。穿过站前广场和一条稀松的马路,搭上汽车,要再跑上130公里。沿途是戈壁。稍远处有光秃秃的山脊,白茫茫的。在这样的环境里,途中的一个地名分外亲切:西湖。那是在疏勒河附近。即使这之后,我们所到的还只是敦煌这座城市,而不是大多数人向往的莫高窟千佛洞,那,又要在城外27公里处。

事先读过许多资料,在走近这个圣洁的地点之前,我还是下意识地犯了一个基本错误。可能受到某些童年故事的影响,总固执地把它想象成一条或数条深邃的山洞,幽暗,岩石交错,飞天在壁上挥动着衣袖,闪烁不定。那里实在有些阴森,容易迷路。

真实的洞窟约有500个,凿在三危山的陡壁上。有的细小,或只可容单人屈膝而坐,是某个高僧静坐的地方;较壮观、较有价值的,是那些大的。一般有个浅浅的前洞,一条走道伸向后面,是一个大厅,中间塑着佛,上下贯通,在建筑上,正好起到立柱的作用。每个洞之间不能相通。

因为结识了敦煌研究院的同志,可以不拘于向游客开放的二三十个洞窟,而任由他们把我领向一个个在他们眼中值得一看的所在。于是,那迷乱的一天开始了。

我不断地进入一个洞窟,又从那里退出。壁画铺天盖地似的涂满了整个弯曲的平面,不留一点空隙。莲花、葡萄、石榴、翼马、团龙、连珠、云彩,在手电光下盘旋。很难想象,当画工刚刚完成的时候,它们会是怎样的流光溢彩。仿佛从一开始,大家就接受了这脱落的斑斓。

在当时,我只觉得,所有缤纷的形象正在迅速模糊了我的记忆,然后匆匆消隐。所做的,只是在翻阅一部开本更大、印刷更精的画册。一切只是浏览。我开始学会分辨北魏和北周、唐和宋不同的风格,而真实的核心始终在石壁背后,幽暗的深处。我正意外平静地和它擦肩而过。

只有一次,我才稍稍接近了一点洞窟的气韵。那是一尊协侍菩萨吧,浑身黝黑,据介绍,有一个号,就叫“黑菩萨”。他(她)是洞窟中尤其美的一尊。我特别放慢脚步,离开了同伴,一个人停下来,凝视着他(她),就像他(她)是有生命的。我想人为地制造一个值得记忆、可能怀想的瞬间。似乎真能听见他(她)细微的呼吸。感谢技艺高超而不知名的工匠,那衣服的褶皱,如此细腻的起伏,仿佛包裹着一个活生生的肉体。即便,是一尊佛的肉体。

甚至,这尊菩萨的黝黑也十分契合这一个环境,深沉,不易看透。很美,而又忘形于美。需要想象,需要时间,正如来看千佛洞的人一样,要经过长途跋涉。当我回到大家中间,不由得怀着一份暗喜,好像也怀着一种黝黑。

这几乎是迷乱的一天的全部回忆。我真的不怎么记得了。也许还有一些细节。一处是藏经洞,这个充满传奇的源头,仅仅是过道石壁上凿出的一个很小的空间,仿佛公寓里的储藏室。不过,全用来堆书稿,真也要不计其数。另一样是在大多数洞窟壁上用毛笔写的阿拉伯数字,一般是三个,比如一三九,那字让人觉得实在出色。一问,说大概是张大干题的编号,就不奇怪了。 

最后,我不忍心不提一下现在的敦煌市区。入夜,热闹极了。大街上灯光映射,摆满了小摊,仿佛全城的人都在马路边上悠闲地喝酒,吃肉。还有层层叠叠的工艺品,像晶莹的夜光杯,花团锦簇的布面画。流连于其中,很容易涌起一种微醺的感觉。,

那时,三危山上下应该已无白日的喧哗,灯盏灭去,尘土落定,一切回到幽冥中,唯有那与夜晚同样黝黑的黑菩萨还永恒地抿着他(她)微笑的嘴唇,像含着捉摸不定、难以靠近的真理。

P14-18

书评(媒体评论)

闲闲书话开版十年,出版选集,蔸集精华,以整体和纪年形式呈现中文网络阅读与写作的风貌、实绩和水准,是一个创举,很有意义,功德无量。

——沈昌文序·寻觅知已

《诗经·魏风》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意谓劳作者收工在即,乃形色从容。读书既是件苦事,也是件乐事,书田耕耘,收获的是自己的劳动,自己那方天地,一亩三分也好,“十亩之间”也罢,不管是桑麻瓜豆,不拘多少,无论深浅,所欣慰者正是劳作之后有所会心,有所得意。

——西西弗解题闲闲书话

闲闲书话以“闲”为底色,以“书”为主轴,没走向封闭,不偏执一端,兼收并蓄,姹紫嫣红,不经意间,发展成长为独具风格长盛不衰的网上读书论坛。此间藏龙卧虎,高手如云,许多事关读书与思想的焦点话题和事件发轫于斯。

——梁由之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快乐的行旅(天涯社区闲闲书话十年文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由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9860
开本 16开
页数 3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5: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