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血液吐真言/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翻译李昌钰博士和托马斯·W.奥尼尔先生合著的《血液吐真言》是一种精神享受,追寻李昌钰博士的探案之旅,徜徉于法庭科学的奇境,可以获得侦查思维和法庭科学知识的双重洗礼。不过,在拍案惊奇,为案件事实的曲折、被害人的命运频频感叹之际,更为李昌钰先生恪守作为科学家和侦探的客观立场而感动——在详细描述五起案件的过程中,李昌钰先生从不掩饰侦查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尽管如书中所述,案件中涉及到的许多侦查人员或法庭科学家都是他的朋友。

内容推荐

李昌钰和托马斯·W.奥尼尔编著的《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系列2:血液吐真言》的开场白是时下法庭科学发展状况的最好注脚。最近十年的技术突破使得警方侦探(policedetectives)有能力重启并侦破大量非常陈旧的“冷案”(coldcase)。这些案件曾让许多杰出的警方侦探大伤脑筋。在过去,他们没法发现足以成功追诉犯罪并使无辜者得以释放的证据链中的关键环节。《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系列2:血液吐真言》揭示的五起案件中,有两起都是发生在康涅狄格州的凶杀案,也是“非常冷”的案件:一是1973年7月16日发生在纽黑文停车场的康斯塔·彭妮·塞拉(ConcettaPenney Serra)被杀案;二是1975年10月30日发生在格林威治她的住宅附近的玛莎·莫科斯利(MarthaMoxley)被杀案。

两起案件历经数十载仍悬而不决,但现均已告破,被告人都被定罪。两案被告人也都很自然地提起了上诉,在复审(review)结束前,两案都有可能被维持有罪或者推翻原判。如果原判被推翻,那么这两起案件很有可能会再审。不过,用于解决这两起凶杀案的主要调查事实足以站住脚跟,《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系列2:血液吐真言》也将进行介绍。《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系列2:血液吐真言》所记载的五起案件都表明:法庭科学证据不但可以在揭示杀人方式和死因方面发挥核心作用,而且也能为调查工作提供重要的方向性引导。

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康斯塔·彭妮·塞拉案:一位父亲的探寻

第二章 斯卡科尔—莫科斯利案:恶灵节之夜的谋杀案

第三章 琼贝妮·拉姆齐案:深夜的哭喊

第四章 彭林黎云案:通奸与死亡

第五章 苏珊·巴勒特案:血液吐真言

后记

附录 琼贝妮·拉姆齐案的勒赎信

注释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有充分理由表明,玛莎被杀案是一起明显的激情杀人案。攻击的野蛮性就是明证。虽然被害人的牛仔裤和内裤被落下,大腿上有可能是凶手指甲抓伤的痕迹,但并没有性侵犯的进一步证据。这一结论应当是极为明显的,尽管犯罪现场的绝大多数侦探和警察都没有侦查过像本案这样凶残的谋杀案。难道一个完全的陌生人,比如当晚从这个在格林威治相对独立的社区路过的流浪汉,会犯下这样一起罪行吗?或许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但这没有任何可能。凶手是一个怒气冲冲的人,而且很可能认识玛莎·莫科斯利。早期的侦查推理认为,美人港靠近康涅狄格收费公路,因而把侦查方向对准了川流不息的外来人员。这种判断有可能为本案带来一大堆嫌疑犯。格林威治警方也确实收到了许多有关公路流浪汉的报告,每次收到报告都会电传警察外出查找凶手,让警察们为此疲于奔命好几个星期。

格林威治警方对斯卡科尔家人的询问使一些确凿的事实浮出水面。汤姆被证实是玛莎遇害前最后一个见到她的人。迈克尔说,他在晚上九点三十分左右和玛莎及另外两个女孩上了他家的林肯车。几分钟后,汤姆来到车旁,说要找他的一盒音乐磁带,然后上了前座,坐在玛莎的右边。迈克尔说,他从后座看见汤姆多次试图把手放在玛莎的大腿上,玛莎推开了他的手。汤姆说自己没干过这种事。十九岁的小拉什顿是达特茅斯大学二年级学生,这几天在家过长周末。当晚约九点二十五分,他和十六岁的弟弟约翰·斯卡科尔以及表弟吉米·特瑞尔来到车旁。他们要用这辆林肯车送吉米回家。吉米的家位于格林威治的偏僻地区,距此约十英里,二十分钟车程。这几个人已经上车准备出发时,迈克尔选择跟去,据说他问玛莎是否愿意同往,但玛莎谢绝了。四个人开着林肯车离开。据说他们观看了《巨蟒》电视节目,直到将近两小时后的十一点三十分才重返美人港。

次日下午五点三十分,天已经黑了,汤姆·斯卡科尔从学校橄榄球训练场回到家。此时,警方对他进行了询问,并把他带到市区做了一次正式的陈述。汤姆的姐姐朱莉证实,在汤姆和玛莎从林肯车上下来以后,汤姆是最后一个见过玛莎的人。汤姆在陈述中说,他和玛莎聊了几分钟,大约九点三十分,玛莎朝自家方向走了。过了一会儿,朱莉的一个朋友出现在大门口,要她家另一辆车的钥匙以让朱莉开车送她回家。汤姆顺便去见了布鲁斯·阿特韦尔,并和这位新家庭教师一起在主卧房观看《法国贩毒网》,然后回房写作业。作业是一篇关于阿伯拉罕·林肯的论文,大约晚上十一点上床睡觉。除否认曾想要把手放在玛莎腿上这一段外,汤姆的陈述与迈克尔的相符。

拉什顿·斯卡科尔周六打猎回来。他对玛莎的遇害深感震惊,并承诺会与警方全力配合。警察向拉什顿打听,他儿子斯蒂文案发当晚是否听到卧室窗下传来大声争吵。斯蒂文周五早上和小伙伴一起乘校车上学,警察是从这个小伙伴的家人那里得到了线索。拉什顿答应问问斯蒂文,不久即报告警方斯蒂文实际上是被玛莎的笑声而非争吵声闹醒的。拉什顿签署了一份正式许可,允许警方对他家进行搜查。这份文书和雷蒙德·贝克家签署的一样。拉什顿与警方的合作还延伸到了对拉什顿在纽约温德姆的供滑雪者住的小旅馆的搜查。但是,警方在搜查位于美人港的斯卡科尔家时并没有像对待贝克家一样全力以赴。在斯卡科尔家,侦探仅仅是敷衍了事般地转了几圈。没有倒空垃圾桶看看,也没有检查洗衣机和烘干机。警察从整套托尼·佩恩球棒中取走了五号铁球棒。总而言之,斯卡科尔家在拉什顿的带领下表现得极为合作,他们甚至还承诺会自己动手进行搜索。P66-67

序言

在美国,人们常说,破不了的案子,找Dr.Lee就对了,很多小朋友的志愿都提到:“我长大后要当Dr.Lee。”迄今我已获得八百多个荣誉奖项,参与侦破八千多起国际的重大刑事案件。人们推崇我为“当代福尔摩斯”、“现场重建之王”、“科学神探”等等,媒体说我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华人,其实真正的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人的一生就是一次漫长的爬坡,我一辈子实际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1964年,我和太太初到美国,全部家当只有一个木箱和五十美元。为了谋生,我做过服务生、当过记者、做过武术教练,每天只能睡到四个小时。直到现在,我每天还是工作十六到二十个小时,每个礼拜七天。辛勤的努力,让我在两年内完成了四年大学的所有课程,也破纪录,在短短一年完成博士学位。毕业同年(1975年)即获得康州纽海文大学助理教授的职位,短短三年又破纪录晋升为终身教授,并出任刑事科学系主任。次年出任康乃狄克州警政厅刑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鉴识专家。1998年出任康乃狄克州警政厅厅长,成为美国又使以来警界职位最高的华人。

过去几十年以来,我曾撰述出版四十多本刑事科学方面的专业书籍,我侦破的许多案件在世界各国被拍成电影和电视节目,许多法庭的专家证词和陈述被列为国际刑事科学界和警界的经典教学案例。世界各国都希望我将处理过的重大案件撰写成书,与世人分享。此次应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刘利虎先生之邀请,策划出版“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系列丛书,将全面性、有系统的介绍我在美国及其它国家和地区侦破的重大刑事案件。从事刑事鉴识五十多年后,我从八千多件重大刑案的侦查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务经验,希望将这些案件和经验整理成书,陆续出版,作为自己在刑事科学界的经验传承,供世人参考,期能抛砖引玉。更希望这套丛书对华人地区的刑事科学及司法制度的观念有所帮助,则甚幸矣!

藉此机会,我要谢谢目前在美国及世界各国警界的朋友,尤其要感谢曾与我共同在刑案现场和实验室工作的伙伴,鉴识工作是团队的工作,没有他们,我也不可能与读者分享这些故事。

我的求学时代,家中贫困,全赖母亲兄姊的勤俭刻苦,呵护备至,方能专心向学。

兄弟姐妹艰苦与共,共同成长,他们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的太太宋妙娟女士几十年来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照顾家庭,备极辛苦,使我毫无后顾之忧,而能专心工作,自应附志,以表谢意。

李昌钰

2011年9月1日

序于美国康乃狄克州家中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和工作期间,陆陆续续翻译过一些专业书籍,专门翻译相对轻松一些的案例集则是第一次。李昌钰博士来我任教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做过多次演讲,也旁听过一次。我听过许多大师的精彩讲座,但论现场氛围之热烈,李昌钰博士的演讲可谓空前,他的人格魅力、声望和学识由此可见一斑。因此,能够翻译李昌钰先生的大作,无疑是我的荣幸。这也是我在接到翻译任务后放下手头所有工作,全力以赴,在一个月内即将初稿译出的最初动力。

翻译李昌钰博士和托马斯·W.奥尼尔先生合著的《血液吐真言》是一种精神享受,追寻李昌钰博士的探案之旅,徜徉于法庭科学的奇境,可以获得侦查思维和法庭科学知识的双重洗礼。不过,在拍案惊奇,为案件事实的曲折、被害人的命运频频感叹之际,更为李昌钰先生恪守作为科学家和侦探的客观立场而感动——在详细描述五起案件的过程中,李昌钰先生从不掩饰侦查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尽管如书中所述,案件中涉及到的许多侦查人员或法庭科学家都是他的朋友。

科学发展永无止境,总有后人要超越前人,李昌钰先生在技术领域的优势终将被他人超越,但其敬业精神和对待案件的科学态度,永远是侦查人员和法庭科学家的宝贵财富,永不会过时。

陈琴

2011年5月1日

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李昌钰博士是独一无二的。他能从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和信息中捕捉到证据线索。他是当代福尔摩斯,而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系列中的《血液吐真言》读起来就像是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

——阿兰·德肖维茨

《美国的审判》一书的作者

李昌钰博士对疑难复杂案件的法庭科学分析再度让读者惊叹不已。客观科学的调查工作,加上睿智而温和的人格,李博士不愧是卓越的犯罪学家、举世闻名的法庭科学调查员和杰出的学者。

——西里尔·H.维克特

医学博士,法学博士,著有《致命凶杀》、《法庭科学:九起火案的启示》,宾夕法尼亚州匹茨堡阿勒格尼县验尸官,美国法庭科学学会前任主席,美国法医学院前任院长

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系列中的《血液吐真言》讲述了当代最具吸引力案件的侦查过程,逐步为我们揭开了法庭科学的神秘面纱。

——小约翰尼·L.科克伦

科克伦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著有《正义之旅》与《律政人生》

李昌钰博士再造奇迹,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法庭科学家。《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系列2:血液吐真言》是他在犯罪调查领域的又一次精彩瞬间,特别是为迄今未破的琼贝妮-拉姆齐案提供了清晰而又合理的思路。

——迈克尔·M.巴登

医学博士,法医病理学家,纽约市前任首席法医官

非常值得所有辩护律师一读的好书。读者从《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系列2:血液吐真言》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李昌钰博士所具有的“迷惑”陪审员的独特魅力。

——林达·B.肯尼

前任检察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血液吐真言/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李昌钰//托马斯·W.奥尼尔
译者 陈琴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040460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外国及港澳台法律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971.24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