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每天都过愚人节/南方周末文丛之杂谈录
内容
试读章节

和平年代的牺牲

那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荒凉的地表掩藏着曾经辉煌的古代文明,令所有钟情文物考古的学子们神往不已。

然而都只是来去匆匆,有几个人肯真正生活在那鬼地方?大地也是守口如瓶的,对于只想来此捞点儿学术本钱的人,它决不会向他们吐露点什么。

只有一个年轻人在三十年前毅然前往,直到今天还留在那儿,如今已是研究成果卓著的老教授。年轻人是被那片土地迷住了。

三十年后的今天,有个临近毕业的女大学生也想去,她曾听过老教授的课,她非常想去接他的班。女大学生是被老教授迷住了。

老教授确也想物色一个传人。他自己驾车,带着女大学生在那片他无限热爱的土地上奔了整整一个月,试图唤起她对这片土地的同样的情感。他曾以为自己成功了'因为女学生已决定留下来,然而他很快又发现这不过是海市蜃楼,因为女学生根本分不清她所热爱的究竟是这片土地,还是迷上了热爱这片土地的教授。

一个月的考察之后,教授特意带女学生去了自己的家。他的家就安居在那片土地边缘的小镇上,一个现代文明远未到达的边陲小镇。她认识了师母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

她看到师母高大而粗悍,模样及脾性都是狂风飞沙历练过的。教授说,当年跟着自己来到这儿的是一个柳叶般纤弱的写诗的女孩,在此安家后,环境的艰苦及生活的磨难销蚀了她所有的温柔、甜蜜与浪漫,唯有这样她才能伴着他在这个地方待到今天。

她看到教授的两个均已成年的孩子,很明显是因为自小没受到良好的教育,变成了与父辈完全不一样的人,儿子买了车跑运输,跑累了回家喝酒吃肉倒头大睡。已出嫁的女儿,从外表到内里已与当地妇人无异。

只有教授本人,尽管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他仍如刚来到这里时一样,激情满盈,精力充沛,面对永远开掘不尽的宝库,始终睁大了天真而好奇的孩童般的眼睛。

当然,他十分清楚自己失去了什么,或者说牺牲了什么。如果说战争年代最大的牺牲是为祖国和平事业牺牲了宝贵的生命,那么和平年代一个人最大的牺牲便是:为祖国建设事业牺牲了深爱着他的、同时他也深爱着的亲人。

战争年代的牺牲轰轰烈烈,和平年代的牺牲了然无痕。谁又能说教授妻儿这样的生存_定不好呢?边陲小镇上的人不都这样活着吗?

战争年代的牺牲在瞬间完成了,和平年代的牺牲却要人承载一生。

战争年代的牺牲绝对无私,而教授的牺牲是无私还是自私,谁能定论?

当女大学生看到这一切后,理智完全战胜了情感,她再也没有勇气接老教授的班,确切地说,她怀疑自己能否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权衡再三,她离开了这片被深深诱惑过的土地,回到出生地的沿海城市,坐进了现代化的写字楼。

两性的迷宫

在一个村子里,所有人都是彼此熟悉的。阿猫阿狗,彼此看着长大,互相知根知底。张三娶妻,李四丧父,红白喜酒上桌,都是村里人的集体经历。在村里,哪个女人是哪个男人的老婆,你明明白白,一点儿装不得糊涂。想勾引人家阿娟吗?那你可得小心,她老公阿龙脾气火暴,不是好惹的。

换了城里人,他或许压根就不知道,或者索性不想知道——他想要接近的那位女士,她的先生是谁?就算知道,他在乎吗?就算在乎,他一定退缩吗?

彼此都熟悉的一群人,虽然也有很多猫三狗四的瓜葛,很多可以追溯到很远很远的故事,却不会有很多让你看不明白的东西。村里人对村里人,彼此是透明的。你没法迷惑对你很知底的人,而他在你心目中也决没有多少神秘感。村里人对村里人,隐瞒或吹牛都很难奏效,尔虞我诈的游戏在这里显得多余。

只因村里人玩人际关系的游戏缺少了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参与游戏的人数足够多,二是这么多的人来历不明,且还彼此隔膜。人少,关系清楚,那就玩不转。

城市则完全满足这两个条件。我们玩“捉迷藏”的天地大得多了。城里的男女彼此遭遇、接触、往来,不仅机会无限,途径多样,花招、手法也层出不穷,还有更多的游戏套路,更多的朝三暮四。城里人经常会让村里人看不懂:有的谈恋爱谈了十年还一事无成,有的却是相识不几天就做夫妻了。城市迷宫方便了两性的自由,甚而,应当说这种现代式样的两性自由,很大程度上是由城市迷宫引发并创造出来,就像经济学上讲的供给创造需求的情形。宾馆、舞厅、酒吧、咖啡馆之类,已预先为陌生男女的“偶遇”设下了圈套:适当的场合、可产生满足感的消费享受和进一步刺激欲望所需的气氛、情调,都在向他们展现眼前的“猎艳”之乐,身后的“露水”之便,由此成全了现代城市两性的一夜风流。城市世界也由此留下了诸多文化和道德问题的悬念。

偶然性充斥于这座迷宫,既在两性间起着随机而发、异常活跃和加快催化的撮合作用,却也让“露水”很快蒸发。高度活跃,所以很不稳定,就像城市里隔三岔五兴起的时尚,喜新厌旧,快速周转。城市世界的两性关系持久力大不如在乡村社会的情形,婚内、婚外都是如此。村里一条汉子可以和一位寡妇一辈子姘居下去,并不是他有多么忠贞,多么道德,实在因为偶然性的缺乏让他没有别的选择。他那里“偶遇”太少,更遑论“艳遇”了。

城市世界的另外许多问题,也或多或少与这种造成人们擦肩而过的偶然性相关。既是擦肩而过,若在街上做了什么亏心事,城里人通常就比乡下人更容易消除断愧,毕竟这周围没有人认得我是谁。

迷宫也因此方便了罪恶,给骗子带来极大好处,任他屡屡得手,骗了这家又骗那家,或至少是东方不亮西方亮。

但迷宫也鼓舞着弃恶从善、改邪归正的道德感召。娼妓们赚足了钱之后,若想从良,只需从城东搬到城西,开个小店当老板娘,便从此弃旧图新了。

城市毛病很多。城市也就是这么点儿迷人:总在变戏法,总有弯儿拐。P2-5

目录

一 对监督者的监督

 和平年代的牺牲——莫小米

 两性的迷宫——李育杭

 面目不清的城市——北 村

 “把玩”——刘绪源

 “老实话”——高洪波

 藏起屠刀,立地成佛——林顺大

 大企业的时光倒错——伍立杨

 盗亦有道非常道——舒 展

 德国不会拯救瑞恩兼与龙应台女士商榷——骆 爽

 东史郎的意义——朱也旷

 对监督者的监督——舒 展

 佛也救不了金翠莲——牧 惠

 共和国不能忘记——吴 非

 含羞草的冤屈——牛 汉

 活在边缘——殷国明几个老乡——吴 方

 跨世纪的一代“?”——潘凯雄

 来去自由——钟 复

 李鬼多矣——牧 惠

 旅游——王 蒙

 妈祖与李贽——朱健国

 拿来主义就是拿来主义——林 希

 强人怨——蒋子龙

 亲近的仇人——莫小米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慌——潘多拉

 替荆轲喊冤——林 非

 偷爷儿的眼神——余老樵

 玩具——肖复兴

 闲话财神——舒 展

 相声琐谈——萧 乾

 心肝的位置——赵 牧

 洋人的膝盖和女人的马桶——雷 颐

 一句笑语——张雨生

 以不妨碍别人为度——李子云

 有些冷饭宜炒炒——严 秀

 与民同乐深入下层——牧 惠

 真和尚,假和尚——牧 惠

 作家和“”及其他——何 苦

 关于道德问题——于 坚

 名人和明星——周国平

 说“玩物丧志”——朱铁志

 思索是一把剪刀——沈东子

 也说豪放——舒 展

 尊严——赵丽宏

二、复制的历史

 “公贿”歪风探源——杨子才

 “州官放火”奖——王得后

 标语者说——庞 培

 多余的前缀——宋志坚

 风雅——吴 非

 复制的历史——高洪波

 耗子——冯骥才

 假威——陈四益

 监督的漏洞——普 勒

 李鸿章吸烟、赴宴及其他——余老樵

 流氓现实主义——刘洪波

 无官轻——戴善奎

 一到了局级……——朱铁志

三 从前,山上有座庙

 “有人”无我——牧 惠

 把柄词与物之三——于 坚

 唱·骂·其他——蒋子龙

 吃喜酒——华 田

 从前,山上有座庙……——鄢烈山

 动物表演《不怪集》之二——蒋子龙

 读报记惑——章 明

 乡下一只鸟的翻译——庞 培

 法与人与马——邵燕祥

 烦人的礼品——张心阳

 共生——吴翼民

 糊涂难得?——谢 云

 黄鹤与KENT的对话——鄢烈山

 金牙情结——范若丁

 走过场——李佩芝

 理事——吴翼民

 论狗性——雪 狐

 如此转型期——刘洪

 波如果股票明天上市——叶曙明

 如今谁甩谁——张抗抗

 谁比谁更卑劣——莫小米

 谈“布狗”海外乱弹之一——章 明

 饕餮之死——章 明

 偷——蒋子龙

 温馨——刘心武

 吸烟和戒烟——黄秋耘

 现代人的牙齿问题——蒋子龙

 小城雨——卢振光

 咬——小蜂房主人

 以鼻取人——蒋子龙

 婴儿之歌——绿 原

 鹦鹉作证——小蜂房主人

 造神者——程关森

 至今犹壮英雄气——鄢烈山

 中国变色龙——牧慧

 中国文人的“损”——戴厚英

 装病和装没病——丁 耶

 “空壳”眼光——陈大超

 常识:只有一个窗口——于 坚

 话说酒广告——黄天骥

 今之三多——张中行

 可怕的笑话——林 希

 可畏的人言——牧 慧

 冷面滑稽——鄢烈山

 买猴儿与霓虹灯——舒 展

 评职的感想——谢 冰

 人心之险——赵 牧

 养猪原则——张世昌

 正面——姜琍敏

 准时到校——赵 牧

 嘴上文章:空对空——何满子

四 对说打鬼

 “非抓不可”——老 木

 多保留一片绿地——林 顺

 天价——舒 黔

 戏说打鬼——邵燕祥

 学生的气质——谢 冰

 一口咬定——谢 云

 在血盆大口的背后——何 龙

 北京人吃早点——肖复兴

 不敢说“闲”——苏 叶

 东方式决斗——莫小米

 关于随感的随感——朱苏进

 教普通话——文 迪(香港)

 每天都过愚人节——北 海

 磨一身老茧——赵 牧

 颂理想——张中行

 一口咬醒梦中人——池 莉

 拥抱的技巧——蒋子龙

 占茅坑——雪 狮

 自愿不自由——牧 惠

五 爱闲说

 我画苹果树——铁 凝

 边缘——北 村

 一个人的除夕——李兰妮

 聊天——吴 亮一生

 只做一件事——池 莉

 闲居——柳 荫

 安静的力量——陈 染

 爱闲说——董 桥(香港)

 在炉火前梦想——斯 妤

 消磨时光——莫小米

 雨天读书——刘伯毅

 湖畔树影——赵丽宏

 窗口——季红真

 听雪——张 枫

 丁香小院——忆明珠

 窗外的风景——沉 韵

 叶子说给女儿:大自然和梦幻的童话——潇 渝(加拿大)

 低级食客——李 洱

序言

那些渐行渐远的名字

马莉

大约15年前,我编过一本“芳草地”的结集,并写过一个序,一晃,又一个15年将要过去了,再次把芳草地结集,我心中有一种难言的感慨,不是感慨时间过得真快,而是感慨,我当年的那一批老作家,与我一起走过了20年的“芳草地”的老人,现在大多已经不复存在了,他们是冯亦代、张中行、萧乾、梅志、绿原、蓝翎、端木蕻良、何满子、公刘、牧惠、许洁泯、李士非、陈荒煤、李佩芝、吴方……编辑这本集子时,重新看到他们的名字,再次阅读他们的文章,回想起当年在电话中向他们约稿的情形,他们的音容笑貌,一下子浮现在眼前。我的眼睛有些湿润。

这些都是当年我责编的“芳草地”版面的老作家,那时他们还不老,而我,还年轻,他们对我,对我编辑的这块小小的“语言的家园”,倍加呵护,有求必应。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支撑起了我这个随笔版面上空的一片蓝天,我至今感恩这些老作家,没有他们,我是编不好我的版面的,没有这样一群好的作家,我们的报纸是办不成的。在这里,让我向他们深深地鞠躬。

要说的话很多,就此打住罢,诗人聂鲁达有句诗:“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好像你已远去。”如今我离开我的编辑岗位,而他们,确实已越走越远,那些我曾经熟悉的身影,正静静地睡在我耕耘过的,不,是我们一起耕耘过的清香的芳草地上。

我忍不住找回我15年前写的序言,也放在这里,如此,对“芳草地”的叙说显然就完整了——

“收集在这里的散文随笔,大部分是《芳草地》版1995年所发表的作品精选。回想起来,编《芳草地》已是第5个年头了,我大致算了一下,5年,大约270期吧,也就是200多万字吧,这个数字饶有意味:5年,是半个世纪的十分之一,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它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对于一个有限的生命而言,它却不仅仅是短暂的一瞬了。

对于我而言,作为一个编辑,其责任不仅仅是编出令个人喜欢的好稿,也不仅仅是编出令读者喜欢的好稿,做到这一点其实不难,但远远不够。对于我而言,做到这一点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不思考的懒汉编辑。一直以来,我始终抱着这样的信念——阅读的信念,面对着当代那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我有什么理由不阅读他们呢?

阅读他们,倾听他们,不同的面孔,不同的灵魂和不同的心态。有悲壮和崇高,有正义和痛苦,有爱以及恨……一些博大,一些精深,一些纤细,一些拙朴,那些跳动着的心!

我很骄傲我能站在本世纪末这样一个很适合我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这个时代的场面和人物,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气质。

我想这将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时代吧。因为毕竟,这个时代保留了它应该保留的东西,譬如正义和伟大,譬如同情和关怀……譬如,这样的一本书。

尽管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但,这还不够吗?

在这个世纪之末的黑暗之夜,我的朋友问我:我们还阅读什么呢?

是啊,这也正是我思考的问题。

到处是灯红酒绿和五彩缤纷,到处是嘈杂和热闹的声音,到处是虚幻和伪装。我想,面对这一切,阅读就成为我们生存和谨慎选择生存的第一需要了。

如果说,仅仅是阅读这些优秀的篇章,那么5年,我已是阅读了200多万字了。这个数字当然不多,但,也不算少。

面对这些优秀的篇章,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结集成册出版,让下一个世纪的人们也能够像我们一样,满怀着热爱的心情去阅读和欣赏呢?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未来的人们认识和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风貌呢?

我们没有理由,我们也似乎没有别的选择。”  2011年11月5日于宋庄

内容推荐

南方周末编著的《每天都过愚人节》选取王蒙、周国平、刘心武、萧乾、池莉、赵丽宏等数十位现当代一流文化及社会活动家倾心写就的杂谈,从观点、世事、世相、杂谈、闲说的角度采集编录。《每天都过愚人节》内容丰富,从独到观点中发觉人性,从纷纭世事中把握规律,从变幻世相中窥见人情,从闲聊杂谈中增长见闻,从偶语闲说中流露性情,内容广博绝不杂乱。《每天都过愚人节》主旨明确,或裨益人生,或揭批丑恶,或建策时事,或启迪思维,或抒发感喟,或提升境界……绝不发无的之矢。《每天都过愚人节》在发掘真善美的同时,也绝不回避生命和生活的阴暗面,即使如贪腐这样的『敏感』问题,亦绝不护短。《每天都过愚人节》篇章都是名家大笔,文风多样各具特色,批判精神与理性思考共存,剖析现象与揭示本质相随,有的作品举重若轻,使读者满怀紧张后一朝释然;有的作品曲折婉转,使读者良久思索后拍案叫绝;有的作品直指人心,使读者当头棒后醍醐灌顶……总之,《每天都过愚人节》所选的这些名人杂谈,体现了高超的思想力度和高妙的艺术情趣,充分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传统。因此,《每天都过愚人节》特别适合纷争忙碌中的当代人静下心来,深入阅读,分享中国当代一流思想家对社会对人生冷峻而热情的思考。

编辑推荐

阅读他们,倾听他们,不同的面孔,不同的灵魂和不同的心态。有悲壮和崇高,有正义和痛苦,有爱以及恨……一些博大,一些精深,一些纤细,一些拙朴,那些跳动着的心!

南方周末编著的《每天都过愚人节》选取王蒙、周国平、刘心武、萧乾、池莉、赵丽宏等数十位现当代一流文化及社会活动家倾心写就的杂谈,内容包括和平年代的牺牲、面目不清的城市、“把玩”、藏起屠刀,立地成佛、大企业的时光倒错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每天都过愚人节/南方周末文丛之杂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南方周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170749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30
15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