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遗失的印加帝国
内容
编辑推荐

相对于古代希腊、罗马、埃及文明而言,多数中国公众对印加人及其祖先的文化还比较陌生。这里的人在没有发明轮子和文字的情况下居然建立起雄霸一方的强大帝国,他们依靠燧石武器和严密的军事组织击败了周边的其他印第安部落,建立了稳固的统治,而且留下了如马丘比丘这样迷一般的城市遗迹。但是在欧洲人不断向外扩张的殖民时代,印加不得不面对更加难以应付的敌手——嗜血的西班牙殖民者。随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帝国顷刻瓦解,甚至被视为神物的诸王尸身到现在依然下落不明。许必华所著的《遗失的印加帝国》将通过新华社资深记者对印加帝国遗迹的探寻,叙述印加文明的兴衰,以及这批太阳神子民独有的奇风异俗。

内容推荐

许必华所著的《遗失的印加帝国》内容简介:曾经称霸于安第斯山的印加人堪称是世上最奇特的神秘民族之一,他们所创造的印加文化和北方墨西哥高原的阿兹台克文化,以及墨西哥东南角上的玛雅文化,构成拉丁美洲历史上三支最灿烂的印第安文明。

《遗失的印加帝国》讲述,如今,印加帝国虽已消失,但它留下了谜一般的城市遗迹——马丘比丘……

目录

自序 抹不去的“印加”记忆

1、安第斯山麓访古

2、神话与历史

3、的的喀喀湖

4、印加的脉络

5、扩张引起战争

6、前印加文化

7、印加人有点蒙古人的模样

8、奔裘与耳帽

9、克丘亚:印加人的统一语言

10、奇妙的绳结

11、塔万廷苏尤——印加世界的四个部分

12、印加王朝

13、古都库斯科(上)

14、古都库斯科(下)

15、令人惊叹的巨石建筑

16、村社“艾柳”之谜

17、“塔图”,4500米高山上的土豆

18、赋税的形式:徭役

19、山乡小屋

20、农民生活和他们的女人

21、印加人的三件宝

22、骆马——羊驼

23、羊驼、木筏、女人的背

24、遇水搭桥

25、古时就有公路网

26、Tampu——路边小客栈

27、邮差“查斯基”

28、嫩玉米的舞蹈及其他

29、印加人爱走市场

30、金子和银子

31、制陶业和陶器工人

32、这里的毛料,不一般

33、草药与巫术

34、死者的等级

35、神权政治下的罪与罚

36、为归顺者涂抹上印加色彩

37、大厦何以顷刻坍塌

38、我怀念“真正的英雄”

39、探访被人遗忘了的城市

40、Chifa——吃饭

41、看不见人影的赤道

42、说克丘亚语的女外长

43、“我的根在印加帝国”——秘鲁历史上第一位印第安人血统的总统托莱多

后记

试读章节

安第斯山麓访古

逶迤千里的南美最高山脉——安第斯山海拔3812米,山上有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是印第安人的故乡。气势磅礴、巍峨壮丽的安第斯山,哺育着南美洲的亿万人民。从遥远的古代起,印加人就在这丛山之中、高山湖之滨繁衍生息,抵御外侮,写下一页页不可磨灭的诗篇。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由秘鲁考古学家伦布雷拉斯陪同,在安第斯山中奔波了一个月,考察遗存在它西侧的古代文化。我曾随行采访。

时值四月,正是秘鲁的秋天。景色是瑰丽的:玉米黄熟,高粱红透,棉田如雪,甘蔗花盛开。一个秋雾弥漫的早晨,我们乘车从首都利马出发。一路上,山花烂漫、苍松劲拔,汽车开足马力,翻过一道道山梁,穿过气候变幻的雨雪地带,到深夜12时,才抵达秘鲁最早的文明——恰文文化遗迹最多的安加斯省的省会瓦拉斯。

陪同我们的伦布雷拉斯教授是恰文文化的最先发掘者之_。他先领我们参观了一个小型博物馆,看到了在瓦拉斯出土的恰文时期以及在它之后几个历史时期的石刻和陶器。第二天,我们就起程去恰文。汽车沿着圣达河行走,继之过峡谷,登雪峰,钻隧洞。中午时分,来到一座不太完整却又颇为雄伟的古庙石建筑群面前,这就是恰文文化遗址。于是我们停下来,开始考察。

恰文是一个小小的山村,正面是湍急的莫斯纳河,背后是印第安人居住的群山。1919年,秘鲁著名考古学家胡利奥·特略在一场山洪之后发现了它,经过考证,证明它是公元前2000~公元前1500年时的遗址,也是秘鲁最古老的文化遗址,恰文文化即因此而得名。

庙宇建筑是恰文文化的重要特点。它集中表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这座恰文时期的神庙,正面是一个四方形的梯状广场。广场的第一层上,有一块大石板,上面凿有7个不太深的圆坑,伦布雷拉斯教授分析说,这是天上的织女星座图案。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恰文人就已开始研究天文。再上一层,在巨石砌成的大墙正中,是第二道门,门两侧是两个高大的圆柱,上面各雕刻一只鹰,纹理细腻,虽经历了数千年风雨剥蚀,仍清晰可见。古庙右边,正在发掘一个圆形小广场,它的周围墙上砌着有各种图案的石雕,有凶猛的美洲虎,有手持武器的勇士,形象都很逼真。从小广场走上最高层,有两个“地下迷宫”。宫门口十分隐蔽,处在乱石之中。我们从右边一个人口下去,踏着笔陡的石阶,一步一步向下移,在约莫距离地面2米处,台阶消失了,进入一条宽阔、高大的巷道,脚下是泥地,两边是砖壁,越向里走越黑,细心的主人这时在前头打亮了手电,我们小心翼翼地摸索着;这时我们才得以看清,巷道是纵横交错的,还有一个个房间,里面存放着一些发掘出来的人像石刻。在一个不太宽的交叉口,竖着一个约4米高的石柱,上面刻有众多的人像,刀法很细腻。秘鲁和中国考古学家们一边看一边分析,但都难以得出结论,不知道这个石柱是件什么物品。我们从入洞到出来,足足有两个小时,要不是有人领路,真的要被迷住了。

正在这里进行修复工作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告诉我们:这座古庙的另一个巧妙之处是它的地下水道的设计。在依山而建的台阶之下,有一条条暗沟,每当降雨季节,山水从各条水道汇集到低处的出口,因水势很急,发出声音,有如音乐那么悦耳。

伦布雷拉斯教授和夏鼐教授对这里的古迹频频摄影、画图,作了详细的记录,有时他们还用英语交谈对某一物件的看法。

我们以钦佩的心情欣赏了古代秘鲁人这一杰作之后,转赴秘鲁西海岸的塞钦。这里的文化遗址与恰文同时期,其特点是雕刻艺术的规模比恰文大,水平也更高些。在一个院子很大、方形建筑物的四周土墙上,嵌着88块巨石,石上刻着战旗、武士和人体的各个部位,据说这是对一场古代战争的记录。巨石之间的土墙上,则雕刻和绘画了鱼、虎等动物的形象。伦布雷拉斯教授介绍,这一带常年干旱无雨,有利于对文物的保护,虽然有相当部分的绘画和雕刻是在土墙上,仍能很好地保存下来,这是同恰文村的石雕不同的。类似塞钦的土墙雕刻,我在太平洋岸边的特鲁希略市附近的卡瓦略·穆埃尔托也见到过。在一座刚发掘出来的古庙土墙上,有3个美洲虎雕像,它们牙齿龇出,凶相毕露,表现了虎的威严。在特鲁希略市北边的奇克拉约镇一个博物馆里,我还看到恰文文化早期红陶土做的提梁壶、陶盆以及恰文文化后期的黑陶制品,上面都绘制了人或动物的种种姿态,栩栩如生。

恰文文化渊源久远,分布很广。远在3000~3500年前,这个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就已发展起来,那时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国家,但文化相当发达,而且风格趋于统一。夏鼐教授说,恰文文化确实是使人惊叹的,它不仅古老,水平也高。P1-3

序言

抹不去的“印加”记忆

印加,是南美大陆印第安民族的主要族群

印加文化,是印加人创造的文化,它和北方墨西哥高原的阿兹台克文化,墨西哥东南角上的尤卡坦半岛和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的玛雅文化,构成拉丁美洲历史上三支最灿烂的印第安文明。印加文化包含的国家有: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哥伦比亚、阿根廷、智利和巴西。

1971~1987年,我受新华社派遣,先是临时出差,继之常驻,在拉丁美洲的十几年间,主要是在南美工作。这个机会,对于学习西班牙语的我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一当时,戎心情好、志气扬,发愤要认识拉美、报道拉美,为新中国的国际新闻事业拼搏一番。第一次到秘鲁采访,是在1973年 一走近500年前辉煌一时的“印加帝国”,我立刻为当年印加首都库斯科壮丽的历史遗存所惊叹:这座海拔3000多米的占城繁荣依旧,宽宽的青石铺就的街道、厚辱的石块砌成的建筑、头戴红色圆帽身着多层红色布裙的印加妇女鲁才能看到较多。这是符合“物质不灭”的定律的。

印加帝国存在的时间不长,但作为一个国家,相当完整。它有帝王、军队、政权、城市、统一的语言(克丘亚语)、邮政、公路网和初级的工艺等,几乎包括了方方面面。我为了认识这个曾经的帝国,费了不少劲,仅参观物馆一项,就花了太多的时间。在那*日子里,我与之聊天最多的是考古者、历史学家,还有老百姓,不论他们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也不论是识字的或是不识字的,我都与之对话。他们说的,再加上我收集到的书、画、小册子,就可以分析、认识,以至最后成文了。

离开印加帝国很久了,这本书写成也有了些日子,随着时代的前进,出版前我对书中文字略加修饰。印加人的模样、神情还在我的眼前晃动,具体的数字、具体的故事情节也许还要翻一翻书,查查我当年带回来、保存在书柜里的本子,但那些形象的东西,只需稍加回忆就又鲜活起来了。

啊,印加,在我的记忆里!

后记

写作此书,我的思绪好像又回到了遥远的拉丁美洲,回到了巍峨壮丽的安第斯山群峰之间、的的喀喀湖畔;我的脑际又浮现出支持我写作的亲人和朋友们的面孔。

印加民族,是南美洲千百万印第安人中重要的一支,他们在安第斯山麓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他们奉太阳为神,称自己为太阳的子孙。15世纪后.从欧洲来的西班牙人统治他们300多年,对印加文化极尽其摧毁之能事。但是,这些“外来户”并未能把它“斩尽杀绝”,因为它太丰富了。在印加人最早的故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周围、在当年的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在穿越安第斯山脉的乌鲁班巴河沿岸、在从高原到太平洋之间的广袤地带,印加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至今依然在处处闪光。

20世纪后半期,我作为新华社常驻记者,曾两次采访过安第斯山古印加帝国的遗存:一次是和新华社利马分社记者刘嘉明同志,一次是随同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先后历时近两个月,耳濡目染,使我爱上了古代印加人创造的历史。于是,在记者工作之余,我开始研究它,而且越研究越觉得它深邃,也萌发出要把它介绍给我国读者的愿望。过后,我又力尽所能,广泛搜集资料,博览中外文书刊,有时略有所得,也极高畏。这么多年,朋友的支持、老伴的鼓励,使我努力地坚持了下来。我的老朋友、当年曾同我先后在拉丁美洲为新闻报道事业奋斗过的新华社高级记者韩晓华同志,得知我正在写作有关印加文化一书时,立刻翻箱倒柜,找出了几十幅珍贵照片,比如的的喀喀湖、印加文化古迹等作品,在国内是很难寻到的了,大大补充了我之不足。再者,新华社摄影部的韩敏同志也为我做了许多编务工作。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美洲印第安文明博大精深,我的研究远远不足,谨借此机会向专家们求教,期望赐以高见,以求将来订正。

2011年4月10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遗失的印加帝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必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121119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9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778.209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5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