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何为大学(蔡孑民先生言行录)/经典3.0
内容
编辑推荐

1916年秋天,身在法国的蔡元培接到了一通电话,促请他归国任北大校长。蔡元培认定教育是救国的出路,便毅然于“大风雪中”来到了北大就任。在面对军阀与中央政府的压力下,蔡元培把一向被视为升官发财阶梯的北大,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在就任演辞上,蔡元培开宗明义地说,学生来到大学求学,必先知大学的性质,这个演说奠定了他整个大学理念的基调。日后,在很多场合中谈大学,蔡元培多围绕此中心打转。看他如何“办大学”,也看他如何“谈大学”。

一所大学如何转移一个时代的风气、一个国家的走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著《何为大学(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介绍蔡元培最重要的思想言论集。

内容推荐

《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一部重要思想言论著作,1920年由新潮社编辑出版。全书分六类:第一类“关于最重大普遍的问题”(十八篇),第二类“关于教育”(十六篇),第三类“关于北京大学”(十八篇),第四类“关于中西文化的沟通”(十一篇),第五类为“普通的问题”(十一篇),第六类为“范围较小、关系较轻的问题”(十篇)。

所谓“大学”,不仅仅是一种“功业”,同时也是一种“言说”。后人评价蔡元培,看他如何“办大学”,也看他如何“谈大学”。《何为大学(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作者陈平原认为,蔡孑民先生在追忆北大岁月时,总不忘阐述自家的大学理想。因为所谓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以及大学管理等,既是一门高深学问,也是一种日常生活;如此兼顾理论与实践,需要一种特殊的文体来实现。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即席发挥或精心准备的各种“演说”,便成了关键的一环。这些演说,若足够精采,也可能成为“传世文章”。陈教授相信,办大学,需要做,也需要说——持续不断地阐述大学的宗旨、功能、风格、日常运作乃至专业设置等,某种意义上,也是办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今天我们阅读《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可以从《何为大学(蔡孑民先生言行录)》的角度进入。

目录

他们这么说这本书

和作者相关的一些人

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这位作者的事情

这本书要你去旅行的地方

何为大学/陈平原

北大二三事/ROCKAT

原典选读

这本书的谱系

延伸的书、音乐、影像

试读章节

沧海桑田,人类历史上最为长寿且最具活力的社会组织,除了教会,就是大学。到欧洲游览,这个感觉特别明显。转瞬间,辉煌的宫殿灰飞烟灭,雄伟的军事要塞成了废墟,庞大的企业也可能突然破产,只有大学,还有教会,不屈不挠,几百年风雨兼程,一路走过来,而且越走越风光。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两者都会继续存在下去,且日益辉煌。如此说来,理解何为“大学”,以及关注中外大学的走向,变得至关重要。

晚清以降,中国人办大学,成绩卓著的不少,可最著名的,莫过于北大校长蔡元培。百年中国,有独立的大学理念,且能够真正付诸实施的,不敢说仅此一家,但蔡元培无疑是最出色的。这是因为,有其位者不一定有其识,有其识者不一定有其位;有其位有其识者,不一定有其时──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才可能有蔡元培出掌北大时的挥洒自如。

在我看来,所谓“大学”,不仅仅是一种“功业”,同时也是一种“言说”。后人评价蔡元培,看他如何“办大学”,也看他如何“谈大学”。蔡先生明白这一点,在追忆北大岁月时,总不忘阐述自家的大学理想。为什么?就因为,所谓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以及大学管理等,既是一门高深学问,也是一种日常生活;如此兼顾理论与实践,需要一种特殊的文体来实现。某种意义上,校长之即席发挥或精心准备的各种“演说”,便成了关键的一环。这些演说,若足够精采,也可能成为“传世文章”。今天我们阅读《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正是从此角度进入。

大学史及“蔡元培神话”

自从进入文明社会,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初等”及“高等”的教育。但作为一种组织形式的University,在中国,却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大学”一词,若指周之辟雍、汉之太学以及晋以后的国子学,念 t3i xu9。至于实施现代高等教育的学校,念d3 xu9。依此类推,中国的t3i xu9史,从先秦讲到晚清;至于d3 xu9史,则只有一百多年。硬要高谈阔论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中国大学”,恐怕难得要领。这本来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之所以长期不被学界正视,就因为涉及所谓的“民族自尊”:一个文明古国,怎么可能只有百年“大学史”?哲学家冯友兰的话很有代表性:“我看见西方有名的大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北京大学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这同中国的文明古国似乎很不相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张其昀撰《源远流长之南京国学》,称中央大学的历史,应该追溯到南朝;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湖南大学力争自家的历史从岳麓书院(976)说起。幸好这些努力,都被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否决了。否则,神州大地将涌现一大批远比巴黎(1170)、剑桥(1209)、哈佛(1636)、耶鲁(1701)古老得多的“大学”。

希望藉“重写校史”而争得“光荣传统”的努力,其实一直没有停止。主张“北京大学的校史应该从汉朝的太学算起”的,不仅是哲学家冯友兰,东方学家季羡林也认定从太学算起的说法“既合情,又合理”。学者任继愈在《北大的“老”与“大”》中,努力论证北大“是汉唐以来‘太学’的继续”。作为硕学鸿儒,冯、季、任三位并非校史专家,其建议也未曾详细论证,只能“聊备一说”。校史专家萧超然接过此说,将其“精确化”,论证北大校史应追溯到晋代的国子学,乃“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对于此类“为母校争光”的努力,我持反对意见。理由很简单:一、在晚清学界,国子监与京师大学堂没有关系;二、北京大学并非直接继承国子监而来;三、将北大历史延长一千六百年于情不合,于理不通;四、这种改写历史的冲动不值得提倡;五、倘若希望继承“中国古老的优秀文明”,国子监并非重要的思想资源。

最近这些年,中国各大学的“校史”越说越长。北大还好,仍坚持以戊戌维新为起点,连颇多关联的京师同文馆(1862)这条线,也都不愿意拉扯上。如此立论,也算是蔡元培校长的“遗训”。为什么这么说?1918年,蔡元培为《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作序,对此有过明确的表述:“吾国自虞夏时已有大学之制,见陈教授汉章所作《中国历代大学学制述》,然往昔太学国学,其性质范围,均与北京大学不可同年而语。然则往昔之太学国学,直当以高曾祖祢视之。而北京大学本体,则不得不认为二十岁之青年也。”1948年,北大纪念建校五十周年,胡适撰文称:若从太学算起,北大“比世界上任何大学都年高了”;可这种拉长校史的“诱惑”不可取:“北京大学向来不愿意承认是汉武帝以来的太学的继承人,不愿意卖弄那二千多年的高寿。……这个小弟弟年纪虽不大,着实有点志气!”现在有人断章取义,说蔡、胡两校长也都主张北大从汉代太学算起。这不对,白纸黑字,他们俩都是反对拉长校史的。

说实话,今日的北大,以及所有中国大学,努力追摹的,不是“三代之学”,不是汉代的太学,不是宋元的书院,也不是明清的国子监,而是西方现代大学——从学科设置,到课堂讲授,甚至毕业典礼,全都是舶来品。这是明摆在眼前的现实,不容抹杀。以北大为例,所谓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创建“太学”说起,无非满足一下虚荣心,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处。我们的任务,借用蔡元培的说法,应是参酌“欧美教育新法”与“孔墨教育之精神”。前者之兼及为真理而研究、陶养道德以及发展社会教育,分别指向德、英、美三种颇有差异的大学理想,固然值得借鉴;后者之注重“陶养性情,发达个性”,也不是太学或国子监所能涵盖。

北大的三个关键时刻

在我看来,北大一百一十二年的历史,有三个关键时刻。第一个关键时刻是在1917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含1919年的五四运动),确立了北京大学在中国社会的巨大声誉,尤其是其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精神气质,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北大百年校庆期间,我说过一句很有名的“大话”:就教学及科研水平而言,北大现在不是、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是“世界一流”;但若论北大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很可能是不少世界一流大学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在一个东方古国崛起的关键时刻,一所大学竟然曾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这样的机遇,其实是千载难求的。说的便是这一段历史。1921年7月16日,蔡元培在旧金山华侨欢迎会上演说,比较了德国、法国、美国以及中国的大学制度,其中有一句:“北大学生最关心国家大事。”时间过去了将近九十年,此说仍大致可信。这一“校格”,你可以喜欢,说北大学生志向远大;也可以不喜欢,说北大学生眼高手低。这都是事实,就看你对“大学功能”的定位以及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第二个关键时刻是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是现代中国大学之路的大转折。政府一声令下,保留十四所综合大学,其他的改为专业院校;加上此前的接管教会大学,取消私立大学等措施,对很多好大学造成严重伤害。但也有获益的,比如复旦大学的学术实力因此迅速提升。北大则是得失参半,割掉了工科、农科、医科等,是很大的遗憾;但在人文及数理等基础研究方面,实力大增。以中文系为例,杨振声、冯文炳等教授被调出去了;但吸收了不少清华、燕京的教授,还把王力领导的中山大学语言学系连锅端过来,那可是当时全国唯一的语言学系。至于哲学系,那就更离谱了——既然有马列主义作为指导,全国办一个哲学系就够了,于是,各地著名的哲学教授,大都被集中到北大来。北大的精神气质植根于“五四运动”,学术底蕴则得益于院系调整。至于第三个关键时期,则是百年庆典。

观察北京大学历史上这三个关键时刻,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只有第一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动力,来自北大师生,其努力方向,与政府的追求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可以说是针锋相对。至于后两个重要转折,则是政府主导,大学配合。P14-21

序言

大约一百年前,甘地在非洲当律师。有天,他要搭长途火车,朋友在月台上送了他一本书。火车抵站的时候,他读完了那本书,知道自己的未来从此不同。因为,“我决心根据这本书的理念,改变我的人生。”

日后,被称为“印度圣雄”的甘地的一些基本理念与信仰,都可溯源到这本书。

阅读,可以有许多收获与陕乐。

其中最神奇的是,如果我们有幸遇上一本充满魔力的书,就会跨进一个自己原先无从遭遇的世界,见识到超出想象之外的天地与人物。于是,我们对人生、对未来的认知与准备,截然改观。

充满这种魔力的书很多。流传久远的,就有了“经典”的称呼。

称之为“经典”,原是赞叹与敬意。偏偏,敬意也容易转变为敬畏。因此,不论中外,提到“经典”会敬而远之,是人性之常。

还不只如此。这些魔力之书的内容,包括其时间与空间的背景、作者与相关人物的关系、遣词用字的意涵,随着物换星移,也可能会越来越神秘,难以为后^所理解。

于是,“经典”很容易就成为“传说中的书”——人人久闻其名,却没有机会也不知如何打开的书。

我们让传说中的书随风而逝,作者固然遗憾,损失的还是我们。

每一部经典,都是作者梦想之作的实现;每一部经典,都可以召唤起读者内心的另一个梦想。

让经典尘封,其实是在封闭我们自己的世界和天地。

何不换个方法面对经典?何不让经典还原其魔力之书的本来面目?

这就是我们的想法。

因此,我们先请一个人,就他的角度,介绍他看到这部经典的魔力何在。

再来,我们以跨越文字、绘画、摄影、图表的多元角度,来打开困锁住魔力之书的种种神秘符号。

然后,为了使现代读者不会在时间和心力上感受到太大压力,我们挑选经典原著最核心、最关键的篇章,希望读者直接面对魔力之书的原始精髓。此外,还有一个网站,提供相关内容的整合、影音数据、延伸阅读,以及读者互动的可能。

因为这是从多元角度来体验经典,所以我们称之为《经典3.0》。

最后,我们邀请的就是读者,您了。

您要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对这些魔力之书的光环不要感到压力,而是好奇。

您会发现:打开传说中的书,原来就是打开自己的梦想与未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何为大学(蔡孑民先生言行录)/经典3.0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平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006745
开本 16开
页数 1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2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