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历史经验,不败的商业智慧!一部博采中国历史经典案例、融汇中西智慧的经营管理书。《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作者胡德平、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肖知兴教授诚挚推荐!
张晓刚的《历史是个商学院》十章共105篇文章,作者将中国历史中的案例放置于跨越中西的大视野之下,通过经营管理方面的独特视角来审视,从而让人获得全新的启示。
《历史是个商学院》应和了近年来中国企业界寻找中国经营管理正道的呼声:仅靠拿来主义或本土经验都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中西合璧”,才能找到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
图书 | 历史是个商学院 |
内容 | 编辑推荐 流血的历史经验,不败的商业智慧!一部博采中国历史经典案例、融汇中西智慧的经营管理书。《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作者胡德平、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肖知兴教授诚挚推荐! 张晓刚的《历史是个商学院》十章共105篇文章,作者将中国历史中的案例放置于跨越中西的大视野之下,通过经营管理方面的独特视角来审视,从而让人获得全新的启示。 《历史是个商学院》应和了近年来中国企业界寻找中国经营管理正道的呼声:仅靠拿来主义或本土经验都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中西合璧”,才能找到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 内容推荐 从中国历史中选取关键阶段、著名事件、重要人物,作为案例进行剖析,旁征博引西方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等著作中精华观点,绝大部分为作者从原著中翻译而来,力求信达雅;又融汇了大量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经典内容,既体现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湛见解,又与现代工商管理思想相通,还可以增进企业家、管理者的人文修养。 在此基础上,作者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提出了中国社会三大组织原型并论述其对现代组织的影响及启示,阐述了管理上要注重“仁”的价值,战略上要善于经营不败,领导力建设上要超越个人局限,人力资源管理上要培养忠诚,用人上要提防“马仔政治”,品牌打造上要从传统中找寻“寄托”等诸多观点。 《历史是个商学院》的着眼点,不在于讲历史故事。作者认为,近乎捕风捉影地讲故事,更适宜茶余饭后消遣。而对于企业家、管理者来说,读史就是要从华夏民族共同的经验中汲取宝贵的智慧和教训,从而获得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启示。 《历史是个商学院》的作者是张晓刚。 目录 自序 引子 听,是谁在唱歌? 第一章 组织:帝国 1.秦帝国:一个强制型组织失败的典型案例 2.执行力无比强大的秦朝是如何从内部瓦解的 3.秦始皇的管理弊病:“加速陷阱”要了他的命 4.康熙皇帝为何拒绝重修长城? 5.焚书坑儒:抽空了文化的组织必然一败涂地 6.宋朝自毁长城的教训:拯救个人方能拯救组织 第二章 组织:家庭经济 7.永远的“小农经济” 8.帝国与农民的契约:伤不起的天朝天平 9.现代大工业解决不了的问题 10.在每个成员中培育“当家意识” 11.永续经营,不为所欲为 12.从精细生产到耕读传家 13.社区领袖的大作为 14.南宋社区保卫战的启示 15.灵活机动,随机应变 第三章 组织:军队 16.军队:最富竞争性和凝聚力的团体 17.营造家园和成就梦想:刘邓大军改造俘虏兵的启示 18.刘邓大军和戚家军共同的原则:打破原有建制 19.飞将军李广的紧密协作型团队 20.汉军靠什么赢得天下:人的因素,“仁”的因素 21.军队中的幕僚角色:军师亦是王者师 22.破立须兼行:为什么农民军有的成功有的失败 23.“招降纳叛”是大功夫 第四章 战略:心态 24.战略是一种心态 25.有的事比读书更要紧 26.创业英雄刘邦和项羽最根本的区别 27.一句威力无穷的反问 28.有一种“战略”让人迷失方向 29.迎接春潮——让组织蔓延扩展的逻辑 30.机会的春天——展望潮流,捕捉发展机遇 31.失去一个大机会就等于失去一个季节 32.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偏执狂才能生存的真正含义 33.领略真精神,莫用白马制造斑马 34.寂寞长松:企业家需要一种使徒式修炼 35.禅的启示:相信未来,相信无穷 第五章 战略:想象 36.战略是一种想象 37.《孙子兵法》的魅力:管理者为何要读兵书 38.实力VS计谋——理解《孙子兵法》的起点 39.经营不败——抢占和维护属于你的险要地形 40.简易功夫VS十年功力——羊祜的灭吴战争 41.奇正之术的应用——解放战争和改革开放 42.中国第一大“起死回生经理人” 43.“起死回生经理人”四件事达成复兴战略 44.“烹狗藏弓”之辩:功成身退是无奈还是洒脱? 45.开放式决策:企业家、经理人的“心灵战略” 46.器量决定命运:美国和唐朝崛起的共同之处 47.器量是怎样打造的——两个糟老头子的赫赫战功 48.寻找战略:发现你身边永不枯竭的甘泉 第六章 领导力与领导集体 49.成败在于领导力 50.刘邦团队如何作决策:主持辩论是“帝王师” 51.从一个起点,到万里长征 52.站在古战场废墟上的幽思:一时霸业还是基业长青? 53.创业功臣范蠡出走以后:关于高层换血的想象 54.新的愿景,旧的情结 55.刘备与诸葛亮的风云际会:独角戏唱不成领导力 56.“夹生饭”领导力:未能做大的蜀国生意 57.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变法之路为何没走通之一 58.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变法之路为何没走通之二 第七章 人的管理:青年 59.企业的春天是怎么失掉的 60.大唐崛起:在青年一代中重建忠诚 61.当人才成为大唐帝国的累赘:陈子昂为何盛世不遇 62.燕昭王千金买士的遗患 63.黄金也买不来的无形资产 64.大器晚成是一种激励 65.选雇主也是选命运:荀子四个弟子的人生歧路 66.出身论与反出身论:赵括和刘铭传的成长路径 67.足以当大企业HR主管的红拂女 68.给员工营造一片孕育生机的林子 第八章 人的管理:忠诚 69.从金陵怀古说起:大唐冰海沉船上的呼唤 70.唐玄宗身边的“奸臣”是怎样造就的? 71.彼得原理与马仔政治:唐玄宗重用俗吏的代价 72.唐玄宗的高管团队第二梯队建设出了什么问题 73.第二种奸臣:《峄山碑》和李斯 74.第二种忠臣之苏轼:让你的行动作你的政治 75.第二种忠臣之辛弃疾:老战士永不倒下 76.杜牧的两张面孔:行为不羁者有何用? 77.失去内部认同的组织:当郭子仪旧居成为寺庙 第九章 学习与思辨 78.发生在我们脚下的沧海桑田 79.在商学院里偷窥和在实践中学习 80.行走,并学习着 81.顶峰体验 82.杜甫的“转益多师”之一 83.杜甫的“转益多师”之二 84.管理必须以道德为指引——向“国学”学什么之一 85.聆听心灵的对歌——向“国学”学什么之二 86.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向“国学”学什么之三 87.在百家争鸣中兼收并蓄——向“国学”学什么之四 88.知行合一,参与现实——向“历史”学什么 89.胜负之道,带兵之道——向“兵法”学什么 90.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起点 91.对德鲁克的误读:不了解文化渊源怎能读懂精髓? 第十章 创意、品牌与营销 92.从产品工厂到意义工厂 93.一件“大路货”如何做成千古绝唱 94.体验经济:为权贵服务还是为人文服务 95.经营品牌的关山,比守卫军事要塞更具挑战性 96.杨万里自创品牌的启示:有人格才更有意义 97.梅花诗和“苹果”:别让个人形象压倒品牌形象 98.被大话拆台的品牌,何不以梅花本色示人? 99.满足情感需求:梅花在市场上为何受欢迎 100.谁在消费梅花——赢得女人便赢得市场 101.境界的竞赛:积聚小差异,创造大差异 102.小篇什亦是大文章:用细节与顾客对话 103.拉大旗作虎皮:从东晋扇子到酒店称谓的关系营销 104.让每一条商业街都变成一本诗集 105.成就中国品牌的大道:从五湖四海来,到五洲四海去 后记 每一代人的考卷 试读章节 秦国吞并六国时,的确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强国。它的国力,尤其是以举国之力推行其国际(当时意义的天下)战略的执行力,以及它实施战争的精密程度(西安兵马俑手中的弓弩据说制作工艺高度标准化),都堪称当时地球上的尖端。若以征服效率而论,大约只有亚历山大大帝的大军能与之相媲美;而接下来的行政管制,论其严密程度,一切帝王都望尘莫及。 大概是出于对扫清对手的极度陶醉,秦始皇才如此肆无忌惮,好像什么都无须害怕。有记载说他每天要批阅很多文书,大堆竹简都要用大秤来称,但可以肯定,所有那些文书,既不会劝告他缓和专制,也不会提醒他防范腐败。而恰恰就在此时,在那些陪同他在主席台上陶醉的人中间,正聚集着不久后导致大秦帝国瞬间崩溃的各种因素。正如唐人王翰所形容的: 秦王筑城何太愚,天实亡秦非北胡。 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成阳不复都。(《饮马长城窟行》) 唐人周昙也评论说: 鹿马何难辩是非?宁劳卜筮问安危? 权臣为乱多如此,亡国时君不自知。(《胡亥》) 那些为皇帝四处张罗、寻找不死灵药的人;那些宣告国家已不存在危险、唯一的威胁就是北方匈奴的人;那些替他在各地驱赶劳工、大兴土木的人;那些平日对他百般逢迎但等他一死就即刻谋害太子、骗取军权的人;那些为他兢兢业业撰写诏书、法律,转过头来又与阴谋者合作的人……陪同他沉醉的所有人都在一个“祸起萧墙”的历史剧中完美地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如果说老天非想让秦朝垮台是缺乏证据的,但从管理的角度去看,它的每一环节都职能败坏、每一主要成员也已道德沦丧一“事去雄猜终束手,运穷付托况非才…,如此政治,倘若不垮也是“天理不容”。 “祸起萧墙险难恃~。秦朝的结局恰好也说明了,一个建立在以强制服从为基础的组织制度,其实竟是多么脆弱和无效。在它的内部,连最起码的认同感都不可能培养起来。不仅基层到处都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例子,各级干部中间,也充满玩弄权术、贪赃枉法到了连死都不怕的地步的人。 ……又经过了无数次战烟滚滚、征马萧萧,在秦朝灭亡上千年后,到金朝人高宪寻访长城古迹的时候,仍禁不住切齿痛骂秦廷的那些以指鹿为马而臭名遗世的不称职的“奴才”: 岂知亡秦非外兵,宫中指鹿皆庸奴。 骊原宿草犹未变,咸阳三月为丘墟。 黄沙白草弥秋塞,唯有坡隗故基在。 短衣匹马独归时,千古兴亡成一慨。。(《长城》) 历史上的金朝,也是一个崇尚强制而管理混乱的政权。诗人为什么要“短衣匹马”独自来满怀苍凉地登高吊古?人们或许不难理解。 那些自命不凡到头来又沦为世人笑柄的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心态太好——在他们的词典里从来都没有“失败”这个词。正因为此,他们才为全社会充当了失败的典范。唐人讽刺秦政的诗歌里,就有这样的意思: 长策东鞭及海隅,鼋鼍奔走鬼神趋。 怜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间有死无?’(罗隐《秦纪》) 这是说当秦始皇东巡来到海边,下令射杀海上大鱼(史载确有其事),吓得其他鱼鳖和鬼神都夺路而逃——然而从做人的角度来看,可怜的他整天跑来跑去,直到出巡半路死在沙丘,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力会有边际,生命会有终结。 这是一个多么经典的累己累人,最后什么好结果也“累”不出来,反倒“累”了天下的管理案例。然而,一切的“累”,都是从一个基本的荒诞开始的,那就是追求一时的“简便”、“有效”,反倒造成了长久的、难以摆脱的复杂和受累。 我早年供职香港金融服务业,一次听某老板说,管理无非就是要对“底下的人”“不断催促、催促、再催促”(“always push,push,push”),随即有一种坠入时间隧道重返2200年前长城工地的感觉。 一般地说,企业在刚创办的时候,规模也小,成员也少,说好一起干一番事业,大家自然也不在乎多吃一点苦。老板一味“push”,是在公司业务有了点起色的时候——他们以为再“push”一把,生意就会再上一个台阶。 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个噩梦般的结局,不再是杀出来陈胜、吴广,而是业务骨干的出走(其实也可以叫做叛逃)。或者,他们的出走,也可视为一种现代版的“揭竿而起”。 我的一位朋友,曾被一家民营公关公司好说歹说聘请去“开拓新业务”。没想到一去就被老板责令去搞“会战”,一会儿“大战13天”,一会儿“突击一星期”,用他的话说,“简直是以土方工程的速度”向甲方提供服务。不久,此君就以“没时间思考”为由辞职了,私下的理由却是“告别秦始皇”。 还有一种“push”,那就是不顾员工合理的个人发展愿望,随意调换他们的岗位——这也是一种强制,虽然领导人有时还以为这是一种重视。我的一个学生,到一家媒体应聘记者时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却因履历表上有段在国际公关公司实习的经验,就被商务部门“借”去搞活动。结果一“借”就是两年,根本没有机会实现心中的理想,于是就以生孩子为由辞职了。 这都是几年前的事。但几年来,这两家公司的业绩都没做大,其中一家,据说已被国际公司兼并。回想它们当时的发展势头,人们不免惋惜。 遗憾的是,在薪酬愈发高涨、人才愈发难找的今天,一些领导人仍拒绝面对现实。尤其是几年前企业界对“执行力”的过分强调,让他们在工作中更加依赖简单命令和行政催促。P10-13 序言 这本书里所汇集的,是为实践者写的读史笔记。它们是我自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在美国学习政治学、管理、传播学、社会学和历史,以及后来在国际企业就职时,重新审视国故而不断积累的心得。最近几年,我作为媒体财经报道的策划顾问,也有机会采访国际政要、企业家和管理学者,得以进一步深化思想。在整理这些笔记的时候,我大致按管理教育的主要科目做了分类,为的是方便阅读,也为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出版这些笔记的目的,就是为了像与我一样从事各行各业管理实践的人提供一种新的读史体验:富有批判精神但无意贩卖愤恨,长于思辨但不咬文嚼字,充满想象但不脱离现实,饶有兴致但日后也会派上用场。 我们整天工作太忙,无法忍耐空洞说教和烦琐理论;我们每天处理的事太琐碎,也没有必要给自己的脑袋再塞进一些不相干的细节。我们读史,重点是要用自主的眼光去审视或重新审视那些华夏民族共同的,甚至方方面面都被史料专家反复讨论过的经验,以便从中获取那些新近发生、但尚未充分讨论的管理案例里难以得到的智慧和教训。 书的第一章到第三章,讨论的是中国社会三大组织原型以及它们对现代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的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我们的大企业,经常沾染大一统官僚帝国的架势;我们的小企业,很少能跳出传统小农经济运作模式的窠臼;我们社会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在最具竞争力的阶段,都有点军队的风格,虽然这种风格如何得以保持却永远是一个问题。 书的第四章说的是战略:战略的起点,首先是一种不甘心的精神——不甘心受穷,不甘心落后,不甘心机会都被别人抢了去,不甘心失败的精神。你叫它企业家精神也行——但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并不仅限于企业家。 第五章也是战略:如果说上一章概括的是“勇者奋起”的话,这一章的概括,就是“智者做局”。不过“做局”不是骗人,而是一种要求有很大想象力和很高道行的游戏。话说到这个层次上,难免地,我们也会涉及《孙子兵法》里的一些要点。 第六章是关于领导力。我绝对不相信某一个人,即令是天才,具有能够领导一个组织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领导力的各种要素。怎样打造集体领导力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我认为市面上所有教人怎样当一个好领导的书都有欺骗性;不会跟别人配合的领导都是瞎领导,而会跟别人配合的领导,一定都是通过不止一个人来发挥领导力的。 第七章和第八章是“人的管理”。这是一个大题目;我只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造就青年,二是如何培育忠诚。中国人讲史,历来要辨别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不过一个无情的讽刺,是现实生活中的忠奸之辨经常令人啼笑皆非。事实上,很多的“奸”都是被权力惯出来的,而很多的“忠”都是在权力的冷落中显现出来的。 第九章说的是学习:在一个大变局的时代,做管理的人到底学些什么好呢?即便你一辈子学习,你也只能学一些东西,所以,倒不如很专注地去学一些不能不学、不能不想的东西。你不能不学道德,不能不学历史,不能不汲取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重大启示。 第十章是最后一章,讨论的是产品创意、营销和品牌。西方人为什么管中国叫“世界工厂”?这里面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生产的产品很多,行销全球,他们不得不服;二是这些产品仅仅只是东西,除基本用途之外,别无更多的意义。可是这种尴尬状况为什么迟迟得不到改变呢?这应该也是跟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相关的一个问题。 张晓刚 2011年10月 后记 2011年5月,就在出版社约我出这本书以后不久,我跟着一个红色旅游团访问了一次西柏坡。 1949年3月5~13日,在这里召开过划时代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议结束lO天后,作为“中央五大书记”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就带着当时的中共中央全班人马,以及家属和警卫部队,乘坐11辆吉普车和10辆卡车,一路烟尘滚滚,开往了北平。 从这个太行山下的小村庄——中共中央最后一个设在隐蔽农村的驻地,到北平,明、清两朝长达近600年的旧都,仅360公里。尽管当时路况不好,但乘坐美式野战吉普车走完这段路,与二万五千里长征,甚至两年前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一千多公里路程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但上路时,毛的心情却格外郑重其事;他把这段行程称为“进京赶考”。 还有人回忆,在一旁的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又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直到今天,“决不当李白成”这句话仍屡屡见诸网上言论和影视作品,足见中国人都对这句话耿耿于怀,不愿忘记。 …… 然而一个社会,总是要在不断克服事先想不到的艰难和危局的过程中发展的。一个人口越来越拥挤,资源越来越匮乏的地球,更是期待有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大智大勇者,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更加高效率的组织,改善大众的生存状态。 面对纪念馆里当年与会代表的群像,我找到了那个被安上了我父亲名字那个人。孔子说,“祭如在”;我也觉得那个与记忆中不大像的人似乎在凝视着人群中的我。他问说:“你的答卷写好了吗?”我只能说:“还没呢。还要回去接着写。” 不过我的卷子不再是在战场上创造历史。这并不是一个遗憾,更何况像那样创造历史也是当时的人不得已为之;那个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在一个战争阴影虽日渐消失,但变革风云仍滚滚聚集的时代,如何更加有意识地以命运主人的胆识和历史考生的谦卑,在汲取全世界知识财富的基础上去创造思想的自由和实践的精湛,这个,我想,才是这一次历史考试的主题。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历史是个商学院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晓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576978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7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12-01-01 |
首版时间 | 2012-01-01 |
印刷时间 | 201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8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09 |
丛书名 | |
印张 | 2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南 |
长 | 240 |
宽 | 165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