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医往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张存悌、张勇、杨立春主编的《中医往事》收集了近现代名人包括各界政要、学术大师、文坛名家、实业巨子、梨园名伶等和古代文化名人、帝王将相以及外国名人与中医之间发生的故事,将它们奉献给关注中医、热爱中医的读者,其启迪、教化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不要小觑这些故事,有时可能比成篇大套的说教还有力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内容推荐

张存悌、张勇、杨立春主编的《中医往事》收集了近现代名人如各界政要、学术大师、文坛名家、实业巨子、梨园名伶和古代文化名人、帝王将相等208人与中医之间发生的31 4则故事,包括名人与中医的接触和交往,名人或其亲眷患病被中医治愈的案例,名人有关中医药的嘉言懿行,名人对中医的独特感悟以及养生之道和行医经历等,他们亲身见证了中医,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中医往事》中展示了历史风云和中医文化,言之有物,读之有趣,医史交融,雅俗共赏。本书并附有一百多幅珍贵的图片资料,与文字配合,具有较高的文献史料价值,构筑成见证中医、弘扬国粹的绚丽图卷。本书适合广大医务人员和中医爱好者阅读。

目录

上篇 近现代

 近代政要

孙中山

 赠匾嘉勉丁甘仁

 题词赞赏裘吉生

 请中医为儿子治麻疹

 病危时曾请萧龙友

张学良

 腹泻高烧名医治

 戒烟后中医调补

 爱子有病请中医

 推拿使他离开轮椅

宋美龄

 “三剂药”治愈胃病

 每天按摩不可少

李宗仁与化橘红

于右任

 “我一生都看中医”

 能让基督教徒管和尚吗

 “我的病非看中医不可”

 书写“乐天长寿辞”

 徐小圃为唯一通财之友

 仗义讨回名医宅

民国政要支持中医

陈立夫

 盛赞云南白药

 弘扬中医全赖大陆

 养生有道享高寿

冯玉祥,

 六神丸治愈咽肿

 力挺中医提议案

名医治愈何应钦姨太

大枣巧治班禅活佛

石瘤皮妙治吴稚晖

范文甫医讽大军阀

施今墨智激张宗昌

陆仲安奇治吴佩孚

古董奇治大军阀

山参煅灰治贵妇

唐生智物色名医

吴附子救治市长独生子

军阀众口赞白药

用人参治其心

谭总督发烧,陈大剂治愈

高官钦佩张骧云

卢公子羞辱马虎医

 现代政要

大黄救治罗炳辉

陈毅三顾道观请名医

聂荣臻服用龟龄集

徐向前发烧服中药

陶铸邀请名医归

玉泉散治愈谢觉哉

章次公治愈林伯渠,

参苏散治愈胡乔木

邓拓

 信赖中医药

 撰文释“上火”

吴仪

 支持中医治“非典”

 旗帜鲜明支持中医药

 退休后研究中医

许嘉璐盛赞中医

钱学森畅论中医

领袖与中医药

 延安臂痛,李鼎铭治愈

 白药治愈贺子珍

 送药给粟裕将军

 两邀孔伯华看病谈医

 青岛发烧,刘惠民治愈

 纵论中医为“三大贡献”之首

 “文革”中支持中医

 称施今墨“你很有名啊”

 称章次公“难得之高士也”

 赵炳南治愈皮肤病

 唐由之针拨白内障

总理与名医的交往

 拜访张简斋

 吊唁孔伯华

 宴请王慎轩

 赞扬蒲辅周

 关心岳美中

 信任高辉远

 保护施今墨

 学术大师

章太炎

 “我是医学第一”

 “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为独甚”

 为孙中山治好失眠症

 曾任中医学院院长

 诚邀恽铁樵治病

 较真“第三扁鹊”

梁启超厂

 夫人有病请名医

 割错腰子仍批中医

罗振玉从中药里发掘出商王朝

陆黄芪多次为胡适治病厂

陈寅恪

 “中医之学乃吾家学”

 考证华佗名字之误

马一浮

 娴于医道处方精纯

 养生四诀见解独到

匡亚明赠联干祖望

 文苑名家

鲁迅

 偏见源于“自己的私怨”

 “也看看中医的书”

 收集验方,用巾药治病

 恽铁樵编发第一篇小说

 周海婴:鲁迅只反对庸医

郭沫若

 中医治愈泻肚子

 桑枝洒治愈中风

茅盾外祖是名医

柏杨投奔中医记

张恨水之子奇病妙治

艾青与华佗再造丸

萧乾“对中医佩服得五体投地”

单方治好周作人遗精病

阿城:“老上海书,这一本最好”

穆青的中医情结

 艺坛宗师

张大千

 “这里有真正的中医”

 手书“乐天长寿辞”

齐白石为萧龙友画“医隐图”

一指禅治愈吴昌硕

潘天寿与名医同作画门

蒋兆和巧画李时珍门

沈尹默赞陈道隆“一手好字”

弘一法师与“天涯五友”门

大画家与裘沛然

唐云虽耿介,名医成至交门

 梨园名伶

梅兰芳与名医的交往

周信芳的保健医门

盖叫天骨折,石筱山救场

厉慧良落难,方药中相助

李玉茹骨折中医治

袁雪芬肺病休养门

笑星顽证名医治门

黄宗英斜眼中医治门

中医治好斯琴高娃的病门

 媒体人士

宋士雄石斛茶养嗓门

中医救治刘海若门

梁冬:中医是他的梦想

 实业巨子

胡雪岩发奋办药店门

偏方奇治烟草大王

张謇心病心药医

盛宣怀揄扬名医

吴蕴初自治糖尿病门

 其他名流

亦武亦医黄飞鸿门

名医亲验金钱草门

邝教授笃信中医的由来门

钟南山

 中医悟性判病情

 与邓铁涛同台挺中医

下篇 古代

 文化名人

苏东坡门

 不以脉诊困医生

 “医意思维”不可滥用

 圣散子方是与非

 养生“四味药”

 《苏沈良方》流“方”百世

孔子不肯轻尝药

司马迁论“六不治”

王羲之自编“鹅掌戏”门

韩愈

 千里寄药治友病

 明知故犯服石丧命

柳宗元《救三死方》留后世门

刘禹锡《传信方》流传国外门

吃药不忌嘴,孟浩然致死门

王勃:人子不可不知医

医药奇文《钱本草》门

欧阳修门

 “国医不如草泽医”

 以琴疗病例证多

秦少游“卧游”治病门

邵雍养生重养心

朱熹门

 受骗追讨赠医诗

 乌头中毒井水解

 葱汤麦饭两相宜

陆游

 “驴肩每带药囊行”

 养生诗欣赏

薏米治愈辛弃疾

洪迈

 御医不一定比草泽医高明

 记载秘方多可信

核桃生姜治痰喘门

唐伯虎诗谜开方门

王世贞赞李时珍为“北斗以南一人”门

冯梦龙最早提出节制生育门

顾炎武

 论庸医让人在不死不活之间

 论用药在精不在多

郑板桥门

 以联治病趣话

 六十大寿养生联

 画竹竟愈肝郁证

《笠翁本草》七妙方门

刘鹗医道很高明

蒲松龄门

 创用戏曲搞科普

 槲树皮自疗疮毒

纪晓岚门

 巧改对联讽庸医

 批评理学害人

 揭发医林陋习

 论拘方治病病必殆

俞樾门

 不能坚执废医论

 枕上三字诀睡功

袁枚门

 为名医薛雪正名

 以诗论辨证

 将军竟救白云夫

龚自珍

 借药赋诗抒远志

 推崇名医傅青主

郑文焯挂牌行医门

《红楼梦》脉案严谨门

《水浒传》里的蒙汗药

《西游记》论“四诊合参”

《镜花缘》论治惊风最精彩门

李汝珍论“茶诫”

药饼治疗偏头痛门

名人养生佳联

 名臣将相

林则徐

 为陈修园医书作序

 笔墨盛赞何书田

 微服求医奇遇

 《救迷良方》助戒烟

诸葛亮

 论治久病战群儒

 研制武侯行军散

姜维借药传真情门

山中宰相陶弘景门

尉迟恭为孙思邈站岗

狄仁杰神针治病门

范仲淹,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开班办学提高医术

王安石门

 宁愿病死拒药贿

 萝卜汁治愈头痛

 首创官办中药店

史可法与史国公药酒

伏波将军“饭薏苡”

青娥丸补肾治宰相

马齿苋治愈宰相疮

尚书儿子中毒奇案

都督特赦死刑医

苏相国主编《图经本草》

李知府杖杀奸医

蔡京便秘一药痊

妇未孕而知产亡

通判喉痈生姜治

尚书误解良医心

徐达仁心保医生

无名医救治严嵩

修桥巡抚谢名医

巡抚隐疾脉测定

翁同斛

 “人参状元”

 嗜好医学发掘秘籍

 母亲呕血,名医妙断

脉测老妇相思病

过喜目盲怒激之

怪病怪药公子病

奇病奇治知府母

巡抚救名医“出家”

陈修园拒侍和坤

帝后王妃

唐太宗

 牛奶荜茇治痢疾

 剪下“龙须”治大臣

 孙思邈不当“果子医”

 御封米壳表谢恩:

武则天

 顶礼谢医

 臣有口臭不提拔

 养颜秘方

蜀皇亲治母后病

大黄论治两皇帝

皇帝残暴,名医解危

观画巧治隋炀帝

“以龙补龙”治太祖

宋太宗诏编《太平圣惠方》

宋仁宗

 赤小豆治愈痄腮

 用针扎好自己病

 诏令制作针灸铜人

 谢医为扁鹊筑庙

以冰煎药治徽宗

蚌粉治疗皇妃咳

让皇后一目存誓

宋高宗

 两瓜巧治中暑泻

 建桥以谢接骨医

 御赐女科“陈木扇”

宋孝宗莲藕治利

御医误药遭刑罚

冰糖葫芦治贵妃

名医忠谏忽必烈

皇太子著书救荒民

不贪金银取大黄

嘉靖皇帝

 强身服用龟龄集

 御医救主自受惊

 “金钥匙”巧治喉痹

盛寅戴枷治王妃

范彬抗命救急证

鲁敬王赐匾“医林状元”

康熙皇帝

 御书诗匾赐太医

 不滥用补药

 恒劳而知逸

 “宽怀只有数行字”

 给曹雪芹祖父治病

 萃仙丸逸事

 施巧计大臣戒烟

乾隆皇帝

 因咳戒烟

 诏令研制“定坤丹”

 养生四诀,十常四勿

 关注龟龄集

 两召徐灵胎赴京

荷叶神曲治愈光绪帝

慈禧太后

 治病的第一手记录

 三钱莱菔子,换个红顶子

 再造丸治愈中风

 梨膏糖偶治懿贵妃

 乡村御医奇事

溥仪嗜好中医药

费伯雄两获皇匾

陈莲舫“恩荣五召”

国外名人

戴安娜求治中医

西哈努克亲王与消炎镇痛膏

洛克菲勒与中医的缘分

基辛格访华时的“针灸事件”

苏加诺:这是中医学的奇迹

岳美中妙治越南领导人

黎德英服用安宫牛黄丸

中医治好崔庸健

奥尼尔接受针灸年

名医治好法国大使结石病

法国外交官改行学针灸

曲直濑道三仁心为先

“东亚神术”治愈日本学者

张骧云与英商抗争

中西医打擂,丁甘仁获胜

洋西医邀请中医会诊

哈同家族的中医顾问

张锡纯救治洋医生

藿香正气丸救治澳洲富翁

中医救治前苏联专家

中医治疗郎世宁

诺贝尔医学奖对中医的启示

马可 波罗笔下的中医药

美国记者眼中的张简斋

美国首席预测专家的观点

后记

试读章节

孙中山

赠匾嘉勉丁甘仁

沪上名医丁甘仁(名泽周)热心公益事业,济世扶贫,作出许多善举。他在沪南、沪北创办了两所广益中医院,主要为了嘉惠贫困病人。丁氏多方筹集资金,施诊给药,每诊仅收1角(当时丁氏诊金为1.2元),即可免费得药一帖。由于丁氏善举影响,又有许多医生慷慨解囊,创设了仁济善堂、联义善会、一善社等多家施医所,广济大众,流泽无穷。在家乡,丁氏则出资建祠、修谱,置田千亩以赡养宗族人氏,时人颇有口碑。孙中山大总统感其厚德,亲书“博施济众”匾额予以嘉励。题词赞赏裘吉生

1916年8月,孙中山赴绍兴视察时,专门约见名医裘吉生晤谈。此间,陪同前往的胡汉民先生患了痢疾,上吐下泻,一时颇急。裘吉生予以诊治,但胡汉民对中医不太信任,不想服中药。裘氏于是将中药煎好后装入玻璃瓶内,告之每次服一格,一天服三次,就像服用西药药水一样,胡汉民服之,一宿而愈。孙中山很高兴,手书“救民疾苦”四字相赠。绍兴文人刘大白就此事拟了一联相赠:“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横额“集腋成”。合在一起即缩去“裘吉生”三字,也是一段佳话(《近代名医裘吉生医文集》)。1929年,全国中医界集会于上海,奋起反对“取缔中医案”,当时会场和报纸上都悬挂和刊登了中山先生的这幅题词,影响之大,自不待言。

请中医为儿子治麻疹

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年,孙中山住上海法租界金神父路,儿子孙科“尚在童龄”,患麻疹“症状危笃”。孙中山召请江湾儿科名医徐杏圃来治。徐为其开方,用芫荽(即香菜)和地栗煲汤饮服。孙中山不知道地栗为何物,坚持要用“马蹄”,徐杏圃以为孙中山所说的“马蹄”就是马腿的蹄甲,“力主必用地栗”。“国父本是西医,但因麻疹宜用中药,也就信了。”买药回来检视药材,孙中山发现中医所谓“地栗”,即自己所说的“马蹄”,闹了一场误会。其实地栗的学名叫“荸荠”,和香菜一样,也是药食两用的一味中药。

(陈存仁《津津有味谭》)

病危时曾请萧龙友

1924年11月,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的计划落空,忧心如焚,到达天津的当天晚上,突发高烧,肝痛剧烈,颓然病倒。由于病情严重,孙中山暂时住进北京饭店,以便治疗。经德国医生会诊,认为是肝脓肿,脉搏在每分钟120次以上。治疗了十几天,并无好转,反而眼睛出现黄疸迹象。孙夫人宋庆龄暗自垂泪,托人四方打探,希望能请一个能起死回生的名中医为孙先生诊治。萧龙友被请到了孙先生的病榻前,号脉之后,他知道自己来晚了。他的诊断结果是孙先生的病根在肝,而且这个病至少已有10年以上的病史。他如实地告诉了孙夫人。宋庆龄听了,暗暗吃惊,想起孙先生近些年的病证,知道萧先生所言不虚。她问:“可有什么灵丹妙药?”萧龙友垂下了头:“先生已病入膏盲,不是汤药所能奏功的。”周围不少人央求开个方子,萧龙友拒绝了。宋庆龄明白了,安排人把他送回家。1925年1月26日,孙中山被送进协和医院手术室,结论是肝癌。3月12日上午孙中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P3-5

序言

鲁迅、胡适、张学良、张大千、梅兰芳、林则徐、苏东坡、郑板桥、戴安娜……这些古今人物可以说大名鼎鼎,妇孺皆知,是绝对的名人。他们的言行对社会和民众有着相当的影响,自是不同于寻常百姓,现代称之为“名人效应”。

例如,1916年孙中山先生因绍兴名医裘吉生治好了胡汉民的痢疾,曾手书“救民疾苦”四字相赠。1929年全国中医界奋起反对“取缔中医案”,因为中山先生的地位和影响,当时会场和报纸上都悬挂和刊登了中山先生的这幅题辞,作为支持中医的证据,其作用自不待言。

又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从同乡巢谷那里得到一个验方“圣散子”,称“若时疫流行,不问老少良贱。平旦则煮一釜,各饮一大笺,则时气不入……真济世卫家之宝也。”士人“因东坡作序。天下通行”。“太学生信之尤笃”,乃至“宣和年间此药盛行于京师”,至于造成什么后果另当别论,总之人们信的是东坡的名气。这些都表明,名人的一言一行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

医关性命,很多名人都与中医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无论哪一位名流雅士,都是肉眼凡胎,都会生老病死,都有可能接触中医。在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上,有大量名人与中医结缘的轶闻掌故,他们在见证中医的同时,也对中医和后世产生着一定的影响,聚沙成塔。由此而成就了中医文化的丰碑。

本书收集了近现代名人包括各界政要、学术大师、文坛名家、实业巨子、梨园名伶等和古代文化名人、帝王将相以及外国名人与中医之间发生的故事,将它们奉献给关注中医、热爱中医的读者,其启迪、教化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不要小觑这些故事,有时可能比成篇大套的说教还有力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比如某年夏天。宋徽宗因食冰过多而致下利,频频如厕,太医以理中汤治之不效。按说方证切当,不知何故无效。遂请名医杨吉老诊治,切脉之后,仍处以理中汤。太医说已经服过了,无效。杨吉老说:请以冰水煎之。如法煎之果然收效,徽宗之病获愈。分析此病既然因食冰而引起,还需以冰水为引解之,所谓“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此属同气相求。反佐用药之意。方还是原方,只因反佐以冰水而获佳效,提示的是反佐和药引的重要性,一个简单的案例故事,给人的启迪远胜于烦琐的论证。

又如,1973年名医岳美中为越南劳动党领导人阮良朋治病。其患肝炎,腹胀久治不愈,食欲不振,每餐不过一两。岳老认为关键在于脾胃受损太甚,化源不能资生,遂用资生丸一料,以剪刀将药物剪成粗末,每日煎服三钱,煮取两盅,早晚内服,守方月余,饮食大进而痊。这个案例故事说明,脾胃虚弱,用药宜小制其剂,每日不过三钱之微,煮取两盅之量,着眼于保护胃气,守方久服,终于起此重证,显示了中医调理脾胃的法度,这个具体的案例故事也许胜于长篇说教。

这些轶闻掌故,如同一颗颗零散的珍珠,散发着异样的光彩,本书把它们整理出来,连缀成一串串项链,成为见证中医、感悟岐黄、弘扬国粹的文化图卷,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本书内容具体着眼于下列方面:

名人与中医的接触、缘分:例如,孙中山虽然是不信任中医的,说中医是“没有罗盘的航船”,鲜为人知的是,他一生与中医有过多次接触,至少曾两次为名医题词,儿子患麻疹时也曾找中医诊治……

又如,有人说鲁迅先生也是反对中医的,但他反对的是庸医,对中医也是饶有兴趣的,买了很多中医典籍,“也看看中医的书”,甚至也用中药治过病,这些在本书中都可以找到事实依据。

再如,很多人都知道胡适息重病曾由名医陆仲安治疗而愈,胡适因为反对中医,一直不愿意提起这件事。鲜为人知的是,胡适患病由陆仲安治疗并非一次,据著名历史学家、胡适弟子罗尔纲在《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中回忆:“一九三零夏秋,胡适在上海生了几次病。当时陆仲安是上海最红的医生。胡适得病,都由一位熟识的西医先诊断过了,然后打电话请陆仲安来用中药医治。陆都是赶着前来的。胡适住房小,汽车开不进来,车停在门前,保镖的白俄就拿手枪守卫。那时我屡发疟疾,也请陆仲安给我诊治。厨子、女佣感暑,胡适同样请陆仲安诊治。”说明胡适对中医还是很信任的,当然前提是像陆仲安那样的高手。

名人或其亲眷患病被中医治愈的故事:这大约占了本书一半多的篇幅,而且很多都是屡治不效的顽证重证。例如抗战时期宋美龄患的胃病,请遍当时重庆的著名西医都治不好,却被号称“三剂药”的张简斋轻松治愈。

又如“九一八”事变前夕,张学良将军患了腹泻、高烧,用尽“当时最为先进的针剂药品”,仍无起色,“几乎连起床进餐的气力也没有”,“每天只能依靠吗啡来改善他的精神状态”,经名医施今墨采取中医疗法效果显著,得以恢复。

1914年袁世凯患偏头风证久治不愈,三国时曹操就死于这种病。经金针黄石屏赴京医治,竟然两针而愈。

近代著名书画大师吴昌硕先生晚年患肢体麻木,只得封笔,朱春霆以一指禅功导引推拿,昌硕老人“通体舒畅,麻木顿失”,又可挥毫作画。

20世纪40年代,人誉“活武松”的京剧泰斗盖叫天,有一次演出从高台上翻下,不慎将腿脚扭伤,立即肿胀,无法行走。救场如救火,名医石筱山立即用手法整复骨折复位,以推拿手法消肿,再用小夹板固定,“活武松”顿感轻松,重新上场演出,台下观众无不拍手叫好。

毛泽东有病请中医治疗者,有案可查的就有名医李鼎铭、孔伯华、刘惠民、赵炳南、唐由之等,而且都是手到病除……他们是中医疗效最有力的见证者。

名人与医家的交往及笔墨情缘:例如周恩来总理与多位名医都有很深的交往,仅举一例:名医王慎轩先生曾为邓颖超看病,周总理曾专设家宴答谢。王慎轩因茹素信佛,席间只吃蔬菜及炒蛋,总理见状未曾询问或劝菜。宴毕总理知道后说,“太粗心了,没有事先问好王大夫的饮食习惯”,很是过意不去,于是又宴请了一次,“专备素菜,一者是赔罪,二者是答谢”。

另如孙中山、林则徐等为名医丁甘仁、何元长的题词;张大干、于右任各自抄录的名医陈存仁的“乐天长寿辞”;蒋兆和以名医萧龙友为“模特”巧画李时珍之像;胡适在画上题跋坦承患病被中药治愈的事实等等,均系名人与医家笔墨结缘的典型例证。

名人对中医的态度和立场:例如民国年间,在“取缔中医”的逆流中,诸多政要如于右任、林森、戴季陶、谭延等均对中医持支持立场,今天读来也令人深思。1962年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患肾结石,肾功能丧失,在欧洲治疗无效,建议切除肾脏,由岳美中采用中药治疗使肾结石消失,肾功能恢复,苏加诺说:“这是社会主义中国中医学的奇迹”,“这说明,先进的医学不一定在西方”。

名人对中医的感悟:例如著名作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的萧乾先生与胡适、傅斯年等反对中医的名人同为“五四”时期的学人,且又“去国七载(留学欧洲),根本也不见中医踪影,我国传统医学在我心目中,越发没有了位置”。但他不反对中医,原因是“1948年在复旦教书时,一次拔牙感染发炎,半个下巴肿成萝卜,疼痛难忍,那阵子南京路上有的是各种进口西药,阿司匹林不灵,我就拣贵的买,十几天来怎么治也不消肿”。一位中文系老先生(注意:是“中文系老先生”,不是专业中医,顶多是个中医“票友”)“连衬衫也没让我脱”,给他扎了3针,“折磨我多日的疼痛便霍然而释”。

1956年他陪两位德国诗人在全国旅行,在南京他“大闹腹泻”,“吃了种种药都不见效”。这时,他想起当年那位老教授,便去看中医,结果中药“服下去不久,腹泻止住了,很快我就康复了。从此,我对中医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大概算得上名人见证中医最生动的例子了。

许多名人特别是学术大师虽非医林中人,但他们以儒学功底旁涉医学,乃至对中医有着深刻的见解,常医难以企及,例如苏轼、欧阳修、顾炎武、刘鹗等对医学都有着不俗之见,书中颇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名医华佗,人们不知道华佗的名字只有一个,即“华募(音敷)”,华佗不是他的本名,而是梵文“华神医”的音译,是对华佗的爱称,这一千古迷案正是陈寅恪先生考证出来的。

名人的养生之道: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名人注重养生之道,享以高寿,如陈立夫、马一浮、郑板桥、乾隆皇帝等都有独特的养生秘诀。还有一些名人的养生佳联,均选录出来供读者玩味揣摩。

名人的行医经历:“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最早说出“人子不可不知医”的名言。对后世儒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名人对中医都有相当研究,治经之余兼习岐黄。甚至曾经挂牌行医,如国学大师章太炎、马一浮、诗人陆游、词人郑文焯等均曾为人治病,如果再附上其处方墨迹,实在是绝妙的文献资料。典型的如唐代名臣狄仁杰,赴京应考的路上,曾以针灸救治一位富家子,一针下去,鼻端如拳大的肉瘤竟然应手而落,堪称神针,因其政声压过医名。正史未予记载。

普及中医知识,解读中医奥妙:对涉及医道的内容,编者以按语形式加以指点,期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本书显然具有传播中医,弘扬国粹的意旨,让读者感悟到中医的精髓和奥妙。

大量图片资料是本书的另一特点,使得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史料价值。

为了配合文字,本书尽力寻取相关图片约150幅。图文照应,既养眼又加深效果,平添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例如1825年,名医曹仁伯曾为两朝帝师翁同的母亲治好了呕血症,诊治过程十分精彩。后来翁同为曹仁伯的医案集亲笔作跋记述了此事。我们选用了翁氏手迹正好相辅为证。

书中选录了诸多名人的画像,鲁迅、胡适、郑板桥等名人的墨宝,其中楹联居多,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化意义,当然这也正是编者所刻意追求的。如章太炎的联语:“性躁皆因经历少,心平只为折磨多”,冯玉祥的联语:“穷经安有肩息日,抗日即为绝顶人”,史可法书联:“忠孝立身真富贵,文章行世大神仙”等等。

同时还选录了很多名医的方笺墨迹,多为难得一见者,如名医丁甘仁、徐小圃的方笺、范文甫的对联等均系第一次披露。此外,还收集了一些历史图片如“三一七纪念”方笺等。上述种种,现在可以说都是十分难得的珍贵文物了。因此本书具有较高的史料文献价值。

在选材方面,原则上要真人真事,查有实据,同时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从中展现历史风云和中医文化,力求言之有物,读之有趣,医文交融,雅俗共赏。

在编排上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近现代部分,包括各界政要、学术大师、文苑名家、艺坛宗师、梨园名伶、实业巨子等章节。下篇为古代部分,分为文化名人、帝后王妃、将相名臣以及外国名人等章节,各节以名人为纲,以其轶闻为目。

在文字上,编者追求简洁流畅的风格,对所录用的资料均作文字加工,主要是让素材中的文言变得流畅些,专业性的东西变得通俗些,使大家都能看得懂。因为本书的主要读者恐怕外行为多,当然这种加工以不损害原意为准。

最后说明一点,本书参考、吸收了部分专家、学者的资料,包括文字和图像,能找到出处者尽量注明,限于条件无法全部注明,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后记

当我最后一次审视本书目录,浏览书中所涉及的名人时,自己都感到惊奇,想不到亲历中医的名人竟有这么多,而且可以说一个比一个有名,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还不算遗漏者,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医的厚重,中医的伟大!这些名人与中医发生这样那样的故事,积淀成绚丽的中医文化,是中医最好的见证!即令对我这个行医30年,对中医还算有点素养的人而言,读来也还是很感动,那么,就让世人与我一起分享吧。

本书是我主编的第3本中医文化专著,在写完《欣赏中医》、《品读名医》两本书后,曾想不再写人文方面的书了。原因是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在医言医,专业研究才是主攻方向,近年研究火神派颇有心得,已出版4本专著,还有相关东西要写,没时间考虑其他题材。之所以又写了这本书,是因为多年攒下的这个题材的内容够一本书的分量了,掂量一下,值得把它整理出来。当然这个题材也是值得发掘的,就中医而言,名人与中医之间的轶闻,对中医是一种十分有力的见证,对提高中医、弘扬中医显然是很有意义的。还要感谢我的弟子石鉴泉、黄靖淳、史瑞锋、聂晨旭、白龙等参与本书的编写,从而使得进度加快。

做这种学问,要求的是“见多拾广”,即看书要多,拣拾要广,为编本书先后看了几十本资料,才拣拾了这么一点儿璞玉,再加雕琢整理,方敢拿出手来。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祈望高明教正。

张存悌 庚寅除夕于沈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医往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存悌//张勇//杨立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206631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8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