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说魂儿(扪虱谈鬼录之2)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妙趣横生,越读越有滋味的书。

读过中文,聊识之无,改学历史,粗知汉魏。本职冬烘先生,忝充出版编辑。为人作嫁之馀,尚有边角废料,垂老投闲,补缀成衲,虽捉襟而见肘,却宁短而不斜。无虱可扪,有鬼可谈,凑成一编,共庆升平。

栾保群先生的《说魂儿(扪虱谈鬼录之2)》说是谈鬼,但这次只谈中国幽冥文化中的灵魂。

内容推荐

活着与死去,这是对立的,但有没有一个不死不活的境界呢?活着是人,死去为鬼,但有没有一个不人不鬼的状态呢?长期稳定的肯定没有,短暂一时的则无处不在,诸如昏迷、发疯、出神、丢魂等等。魂灵离壳之后,躺在那里的是不死不活的躯体,飘游在外的是若阴若阳的游魂。形神相离,但也没有断绝联系,只要有了适当的条件,它们还会合而为一。

《说魂儿(扪虱谈鬼录之2)》说是谈鬼,但这次只谈中国幽冥文化中的灵魂。

让我们跟随作者栾保群先生的《说魂儿(扪虱谈鬼录之2)》,一睹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而精彩的幽冥世界!

目录

小序

伯有闹鬼与子产说魂

三魂与七魄

失魂

叫魂

脱窍种种

未死魂先泣

活无常

阴山道上勾魂忙

封鼻、抽气与其他

一个也不能少

有鬼一船

当差不误吃钣

当夜不怕鬼敲门

死错人的事是常有的

还魂再生

还我皮囊

借尸

移魂

试读章节

人类对于魂灵的想象,显然与人类的做梦现象有极大的关系。梦中的“我”是最容易被人想象为魂灵的。在中国的鬼故事中描写离窍魂灵的活动,往往就是梦境的翻版,这些故事我们在后面将大量地提到。这样人们自然就会产生疑问,既然人的死亡特征之一就是魂灵脱离躯壳,那么在睡梦中那个魂灵四处游荡时,人为什么还能生存呢?是不是在那个魂灵脱离躯壳时,还有另一个魂灵类的东西在看守着躯壳,维持着人的生命呢?这大约就是“魄”的来源。魄依附于体,掌握着人的知觉。在人的身体尚未衰竭的时候,魄也是强壮的,此时即使魂离于体,人却未必会死,因为体还由魄来维持着。所以魂魄说本身就可以讲通人在睡梦或疾病昏迷时的生存状态。东晋葛洪《抱朴子·论仙》篇云:“人无贤愚,皆知己身之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魂与魄对人来说都不能少,如果只有一个看家,这人就要病,如果全走了,这人就死了,这正是古代人们的一般见解。

既然如此,那么又何必生出“三魂七魄”之说来呢?难道怕魂魄请假偷懒,就多养几个备用?

其实“三魂七魄”说不是产生于民间的鬼魂信仰,而是南朝道士们构造自己的修炼理论时的创造。

“三魂七魄”一词最早似见于《抱朴子·地真》,那里说到修仙,要想长生,就要服丹药,要想通神,就要“金水分形”,分形之后,“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而天灵地祗,皆可接见,山川之神,皆可使役也。”

但《抱朴子》言“三魂七魄”仅此一处。(《三洞珠囊》卷三引《太平经》佚文也有“拘三魂,制七魄”之类的话,只是不知是否早于葛洪。)在稍后的《老子化胡经》中虽多处出现“三魂七魄”之类的话,但或说“三魂飞扬澌,七魄人死星”,或说“三魂系地狱,七魄悬著天”,“魂系于天,魄归于地”的常理在那里有些乱套。

对“三魂七魄”的较详叙述见于宋人张君房编辑的《云笈七签》,那里记载了自六朝以来关于“三魂七魄”的各种说法,却与子产等儒家的说法大异其趣了。像《太微升玄经》(《云笈七签》卷一三)说:“气绝日死,气闭日仙;魄留守身,魂游上天。至百息后,魂神当见。其魄缘是阴神,常不欲人生。”要学仙,就要学闭气,此时魂离体而升天,只留下魄来看守躯体。这是没有错的,但他们却把魄当成了人体内的蟊贼,“常不欲人生”,只要魂不守舍,留下看家的魄就要勾结邪鬼,轻则制造噩梦,重则令人死亡。此说一直为学道者所信,清人陆圻《说铃·冥报录》卷上,言锺遇哉因过劳感疾,病情甚危,即自见魂魄离体:其魂高才尺许,在亡母亡妻的扶掖下拜祷求生;而魄则如人身一般高,裸体散发,欢欣跳跃,盖喜其将死。如释重负也。

所以道家的修行就是“炼三魂”,以魂制魄。把人体内的蟊贼制服了,就不会勾结外鬼来侵扰,人就可以长生不死。这与道家的“守三尸”的用心竟是完全相同。这种魂善而魄恶的观点也影响到后世的幽冥文化中,像袁枚《子不语》卷一“南昌士人”一条中就说“人之魂善而魄恶,人之魂灵而魄愚”,像“乍尸”那种邪事,都是尸主的魄干的,与其魂无关。

但同是道书,对魂魄的功用叙述得也有差异。《太平广记》卷五八“魏夫人”条引《集仙录》及《魏夫人传》论尸解及炼形之术,仍承续了传统魂魄说。修仙者死后尸腐,但仍有“七魄营侍,三魂守宅”,其中三魂营骨,七魄侍肉,经过三年、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则血肉自生,复质成形。这里的魄就不是蟊贼,而是魂的助手了。

严格说起来,道教的“三魂七魄”说起因于修炼,通过以阳魂制阴魄来求得长生,本不是“幽冥文化”的范畴,但这一观念也渗透进幽冥文化中,与人有三魂之说同时为鬼故事所采用。比如唐人马总《唐年补录》中的一则故事,当涉及生魂临时被冥府拘去时,人有三魂,冥府就只拘去二魂,留下一魂守着人身,以维持其人的不死。而唐人牛僧孺《玄怪录》卷二“崔环”条说到耽于酒色、不务成家的崔环被冥府捉去,受杖示惩,然后放回,也说“人有三魂,一魂在家,二魂受杖”。

这两位故事中的主角都是被冥司所拘而又放还的,据他们还阳后所述,在被拘时只拘走了三魂中的两魂,还留下一魂看守着身体,所以虽然拘到了冥界,人却没有死。但是这里有个问题:

人有三魂,在道教的修炼术中可以无须考虑这魂的形象问题,虽然有的道书已经谈到了魂魄的形象,但这些魂魄的形象全是一个模子扣出来的,这不是说每一个人的三个魂和七个魄都是同样面目,而是所有人,,即使不是“全人类”,起码也是“全民族”,他们的魂和魄也都是一个模样,比如《太微升玄经》所说:“魄神七人,衣黑衣,戴黑冠,秉黑玺。魂神三人,各长一尺五寸,衣朱衣,戴朱冠,秉朱玺。”他们好像是一种与个人品质无关的神物,玉皇大帝成批把他们生产、培训出来,然后如三尸神一样把他们派出,依附于每个人的身体中。

但一旦把三魂七魄用于鬼故事,其意义就发生了变化,起码那三个魂灵就个性化,成为魂的主人的代表,这时就不能不考虑这魂灵的形象问题了。在崔环被鬼吏拘录到冥府时,冥府里的崔环显然不是人,他的人身此时尚躺在人世的床上;但他们也不是鬼,因为崔环还没有死,现在在冥府里的只是他的魂灵。这魂灵的形象是与生人的崔环一模一样的,而且不仅如此,这魂灵除了不是生人之外,他的一切,包括思想、感情、社会关系和个人历史等等,全与崔环相同,也就是说,他有充足的代表资格,不但代表崔环为他的所作所为承担一切责任,并且代表崔环挨屁股板子。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问题在于,这个冥府里的崔环明明是一个形象,为什么却由两个魂来代表?既然留在人体中的一个魂可以单独存在。那么冥府里的那两个魂为什么不能分开?如果他们分开,是不是冥府里就会出现两个崔环,那么打板子的时候哪一位脱裤子?P21-25

序言

说是谈鬼,但这次只谈中国幽冥文化中的灵魂,所以在最初动笔的时候,是曾想过把书名叫做“说灵魂”的。可是和朋友们一说,无不反对,说这样一来,书店很可能要摆到“论人生”、“谈修养”一类的架子上,容易对有志青年造成误导云云。我开始并不认可,但查了一通辞典,却是茅塞顿开,那就不仅是弄清“灵魂”与“魂灵”的区别,终于明白“灵魂”这二字是不好随便乱说的而已了。

在古代,“魂灵”与“灵魂”这两个词或许可以换着使用,但在现代的汉语中却是不能随便倒替的。几十年前我们就有了一个大约是舶来的“××思想是灵魂”的造句模式,现在仍然为人们所习用,如“管理者的思想是企业的灵魂”,“×长的思想是办×的灵魂”等等。这个“×长”之“×”,可以把厂、校、园、队随便填入,总不会有人说错。但你试着把“灵魂”二字换成“魂灵”,那就让人听着头皮发麻,因为那就容易理解成“厂长是工厂的魂儿”。进而误解为厂长已经作古了。

所以平时口号标语中的“灵魂”是别有涵义的,这涵义是什么,我在五十年前就懵懂,可惜又没处找什么词典来查。记得当年政治课上,老师把“政治是统帅,思想是灵魂”这句话讲了个通堂,我心中一直惦记着的那个“灵魂”,却还是一团混沌,不知是什么东西。所以当离下课还有一两分钟,老师走过场地询问“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时,我便举手提问:“老师,灵魂是什么?”老师面色突然变得冷峻,语塞的时间并不长,便声色俱厉地进出一句:“灵魂?灵魂就是思想!——坐下!下课!”那年我的政治课得了60分。这是我失足于政治课的第一次,第二次则在高中时,那失足的后果就严重了,与灵魂无关,不谈也罢。但从此之后就明白,政治课上是最不宜提出疑问的,只管听了背,背了再念给别人听或写给别人看就是。

“灵魂就是思想!”政治老师吼出时虽然有些情绪,但这句话是不错的,《汉语大辞典》中对“灵魂”有五个解释,其中一个就是“精神、思想、感情”。但后来再为自以为高明者进一步演义成“思想是灵魂的种子”、“思想是灵魂的良药”之类的格言之后,就有些让人找不着北了。到底是谁的思想和谁的灵魂啊,总不能说自己的思想是自己思想的种子和良药吧!

话扯得远了,总之一句话,现在常说的那个“灵魂”不是我们听的鬼故事中的“魂儿”,“魂儿”如果想说得文气些,那就是“魂灵”。而“灵魂”在今天应该是词汇中的“重大题材”,读起来应该像广播员那样,从丹田提出一股气,再由鼻腔回荡出深厚沉重的声音才够圆满。至于“魂灵”,不过是倒霉的汉献帝在《逍遥津》里唱的“魂灵儿”罢了。所以本书要说的是这个“魂灵儿”,更贴切些说,就是“魂儿”,而不是“灵魂”。

但这个“魂儿”也不大好说,按照老年间的老说法,人活着有它,死了它还有,我们究竟要谈活人的魂儿(即生魂)还是死人的魂儿(即鬼魂)呢?

其实,普通人活着的时候,一般不大会关心自己的魂灵,因为有比这更重要的饮食男女之类的问题。朋友相见。寒暄的是身体怎样,精神如何,甚至琐细到眼睛花不花,腿脚灵便否,就是没见问“你的魂儿还好吧”之类的话。只有道德家、宗教家和政治家或为例外,可是他们关心的是别人的魂灵,至于自己的,好像也不大留意。所以往往出现这样的事,善男信女被说教者劝进或骗进了天堂,而说教者本人却下了地狱,——那也许是自己不小心滑落,但更多的可能是本来就以为那里更好。

及至人确确实实地死了之后,就除了魂灵什么都没有了,说明确些就是鬼魂或幽灵,其实已是异物,即成了“鬼”。一个在阎王判官案下受审判的魂灵,身不由己,这时再想关心,想净化,想改造,说什么也没有用了。这个魂灵一“异化”为鬼,就带着人世的孽缘,比皮还难揭掉,冥府的刑律只有惩罚。没有改造,而惩罚也永远抵销不了罪孽。如果这魂灵还没喝迷魂汤,想到的总应该是来世好好表现一番以换个好成分了吧。

想来想去,魂灵的受人关注,最可能的是在即死尚活、是人非人的那一刻,也就是魂儿跑了溜了丢了,或被偷被拐被抢被抓了,但还没有落实为异物之前的那一段时间。

活着与死去,这是对立的,但有没有一个不死不活的境界呢?活着是人,死去为鬼。但有没有一个不人不鬼的状态呢?长期稳定的肯定没有,短暂一时的则无处不在,诸如昏迷、发疯、出神、丢魂等等。魂灵离壳之后,躺在那里的是不死不活的躯体,飘游在外的是若阴若阳的游魂。形神相离,但也没有断绝联系,只要有了适当的条件,它们还会合而为一。这些都是我们想谈的魂灵。

此外还有大批魂灵处于由明人幽的状态,也就是人死之后,他的魂灵已经脱离了躯体,不管是踽踽独行还是与冥界的公安相亲相伴,正走在“见阎王”的途中。但他们只要没进入鬼门关,或者进了关却未被录人冥界的户籍,就不算是“合法”的鬼。正如明末某君给阎王殿写的门联,“作事未经成鬼案。人门犹可望生还”,因为如果一个批文下来,说这是误抓,或者亲友打通了关节,自己遇到了熟人,这魂灵就可能会趁着躯壳未腐而重新做人。这时的状态与其说是死亡,不如说是形神相离,死与生并没有判定,正如人世间的“嫌犯”。这一状态的魂灵,也划在要谈的范围之内。

范围虽然大致确定,但却不是说范围内的东西都要说到。由于涉猎有限,也只能是想到某事且可凑成一篇的,就扯上一通。但也有的题目,比如“梦魂”,做梦的材料自然甚多,只是牵扯面广,远非这本小册子所能牢笼,更不是一篇就能说清,那就暂且放下。当然,也许还有些初未料及而与魂灵有些关联的事,如果觉得有些意思,如比换心洗脑还厉害的“移魂大法”之类,也不妨捎带上。但那便是例外了。

也许有的读者认为谈魂不如谈鬼有趣。其实未必然,如果只谈鬼而不涉及到魂,那其实就和看《何典》一样,不过是人间生活换了个场景,把三家店的事移到鬼谷中讲,除了有特殊癖好的人或许从地狱得到一时的快感之外,可以说比人世还要乏味。而一旦有了魂灵介人,那就把阴阳两界勾通起来,三个QQ就一台戏了。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魂的为人所注目,只是因为它离开了躯壳。可是神不守舍,飘游无根,身无魂主,混沌若痴,这对人来说,无疑是个不幸的开端。但正如舞台上的悲剧一样,现实的不幸被艺术一浪漫,即是作者毫无“幸灾乐祸”的意思,那结果却是让旁观者感到享受了。所以在一些民间故事和文人创作中,就在这不幸中幻生出美妙的情节,如小说戏曲中的庄生梦蝶、倩娘离魂,从而为我国幽冥文化的阴沉主色调中添了一抹绮丽。

而且不止于此。主要产生于民间的众多幽冥故事中,往往含有一个“人民性”的主题,直到清初方为蒲留仙明白揭出,那就是“生有拘束,死无禁忌”(《鲁公女》)!与专制体制的各种冥府系统相反,在民众的幽冥文化中,鬼魂能享有着远胜于人世生灵的自由。似乎人一旦死去,其魂灵就摆脱了“尘网”,得到了解放,什么门第、礼教、法制对他们已经无从束缚。于是他们可以大胆地恋爱、婚媾,甚至可以无所顾忌地向人世的暴君酷吏们复仇。可以说,在相当一部分鬼故事中,我们反而看到了在“人故事”中难得一遇的真正的“人性”!但随着冥府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和它对世人心灵的侵蚀占领,鬼魂的自由度就越来越小。那种既能摆脱人世的礼教,又未堕入冥府法制的魂灵,最可能的机遇其实只能处于“离魂”这一状态中。  在《聊斋志异》的各种幽冥故事中,离魂的题材大约是最动人的了。多情男女的魂为意牵、生离死合令人情痴,民间壮士出魂走阴、复仇讼冤、百折不挠的豪气令人神往;而惊魂逸出,为猛虎,为蟋蟀,为鹦鹉,暂且摆脱那副一向为尘网所束缚的皮囊,用非人类的自由来达到人类不能实现的愿望。其想象之奇更是让人心喜。魏晋小说、唐人传奇中可贵的人性。在宋元以来的笔记小说中越来越为道学所侵蚀,直到蒲留仙方才得到尽兴的伸张。

但说了这些谈魂灵的好处,却并没有为本书做广告的意思。写出的文字在这里实实在在地摆着,这样一个有趣的题目,在想看鬼故事,特别是想看恐怖鬼故事的读者眼里,自然依旧是索然无味。虽然比起上一本多了些情节性的内容,少了些议论和引文,但无可救药的笔拙才涩却是毫无改进,当然讲故事不是本书的用心所在,也是其中一个缘由。所以对那些误把此书当作鬼故事而花了冤枉钱的读者,我只有再次道歉了。

虽然在想要表达感激之情时我总是怯于开口,觉得有些像台上的演员对捧场的观众回报以叫好似的滑稽,但终于还是鼓起勇气,要向对上一本《扪虱谈鬼录》表示关注的书评家和读者朋友表示由衷的谢意。这倒不是由于他们过于宽容的称许,而是让我在他们的评论中感到了心灵相通的愉悦。这当然也是鼓励我把这个题目接着写下去的主要原因。

栾保群

二○一一年清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说魂儿(扪虱谈鬼录之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栾保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41814
开本 32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4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33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