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有声与无声之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学者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有声与无声之间》主要收入作者祝晓风多年来撰写、发表的论文评论,分为文学研究、影视与传媒研究、评论与札记、述评与调研四个部分。人的一生是一个从无声到有声、再从有声到无声的过程,作为人的精神生命乃至生命本身的表现形式,文学与电影也有无声与有声。所谓“有声”指以文字形式、印刷制品为物质载体,来表达出情感。本书文笔流畅,是一本比较优秀的评论集。

目录

有声与无声之间(代序)

文学研究

 象征元:作为意义生成的客体

——象征元导论

 从苏吉士形象看《蜃楼志》的创新意义及其局限

 中西融汇的现代词学观

——评叶嘉莹先生的两种词学近著

 中国古典小说的非虚构化倾向

 解读与阐释:把钱锺书《读伊索寓言》作为一个接受的个例·

 镜子里的立体形象

——小说《美食家》中的朱自冶与高小庭

 “各执一词”:还从王朔说起

——“后现代主义”断想

 作为文学史研究标本的“丁、陈案”

 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词正格》的几点看法

影视与传媒研究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现代性”与“民族性”

 “十七年”中国电影“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直接历史

 “十七年”电影人物的类型分析

 “政治主题”的变化,与“冲突”的表现

 中国电影、电视理论建设前瞻

 《祝福》:从电影到小说

——试图寻找另一种提问方式

 《姊妹花》:“写实主义”的巧合

 电影史研究值得注意的问题

评论与札记

 传媒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价值传播

——从《于丹<论语>心得》热销看《百家讲坛》的社会文化意义

 从“普通知识”看阅读的意义

 作为知识生产的学术论文写作

 重申批评

——对“崔永元怒打《手机》”事件及陈思和“传媒批评”的进一步讨论

 杂文创作的一条新路

——知识性杂文谈

 高度·“创新”与极限

 情境·论敌及鲁迅的唾沫

——关于《恩怨录·鲁迅和他的论敌文选》的随想

 我们怎样越过雷池

 电影与理论一起彷徨

 由胡平的两部报告文学集看当下的报告文学

 抽象的康德每天准时散步

 美的感悟与文化关怀

——评《川端康成散文选》

 遥望小泉八云

 上帝给我们的杯子

——《我们为什么有文化》随想

 辛德勒与郁达夫:救赎的随想

 关于成舍我百年诞辰的纪念

 日益增长的演义癖

 余秋雨的两处“硬伤”

 李广田的遗产

 冬日里的告别

——追忆邓广铭教授

 有关柳无忌先生的书缘、旧事

——纪念柳无忌先生百年诞辰

述评与调研

 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现代性概念的整体建构

 “中国古典学”面临重新定向吗?

 2005,见证文学研究“史料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史风波”

 从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事件”看学术团体的生存状况

 关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调研报告

 大学生的文学阅读状况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有声与无声之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学者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祝晓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99350
开本 16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8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7-53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9: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