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哲学是什么(第10版)/哲学与生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罗伯特·保罗·沃尔夫的《哲学是什么(第10版)》是一部绝佳的哲学入门书,该书的写法是当代青年所需要的,它不是那种看一眼就能把人吓倒的学术专著,作者甚至在每一章前面都有一段小幽默来调节气氛;但同时它又不是什么“心灵鸡汤”之类的消费品,其中的那些现实的案例都是启迪智慧和发人深思的。为了获得真实的现场感,作者甚至将那些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文本(包括报纸上的文章)大段地原样附在后面,供人揣摩。

内容推荐

罗伯特·保罗·沃尔夫所著的《哲学是什么(第10版)》是一部大学哲学通识教材,问世30多年来已被再版10次,受到了广大哲学教授与学生们的普遍欢迎,足见其价值之巨,流传之广,受欢迎之甚。

《哲学是什么(第10版)》的篇章除了第一章介绍何渭哲学外,其他各章囊括了认识论、形而上学、心灵哲学、伦理学等哲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可以说是对哲学的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个宏观的鸟瞰。而且每章后面都附了与各哲学分支领域相关的“当前热门话题”,通过这些与当前社会脉动相关议题的探讨,哲学不再是象牙塔中抽象难懂的理论,而变成以帮助我们厘清日常生活与难题的有力工具。

目录

中译本序

作者前言

致谢

作者简介

第一章 什么是哲学?

 第一节 哲学家们在做什么?研究人性

 第二节 哲学家们在做什么?研究宇宙

 第三节 哲学家们在做什么?研究人性和宇宙

 第四节 西方哲学传统的界限

 第一章 要点

 问题讨论与复习

 主要来源:哲学读本与评论

 第五节 当代应用:马丁·德格尔与纳粹主义

第二章 认识论

 第一节 笛卡尔的怀疑方法

 第二节 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笛卡尔怀疑的两种回应

 第三节 莱布尼茨与唯理论

 第四节 休谟与经验论

 第五节 康德对唯理论/经验论争论的解决

 第六节 认识论的新转向

 第二章 要点

 问题讨论与复习

 主要来源:哲学读本与评论

 第七节 当代应用:虚拟实在

第三章 形而上学与心灵哲学

 第一节 形而上学是什么?

 第二节 霍布斯的唯物主义

 第三节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第四节 心灵与身体

 第三章 要点

 问题讨论与复习

 主要来源:哲学读本与评论

 第五节 当代应用:计算机会思考吗?

第四章 科学哲学

 第一节 科学在现代世界中的地位

 第二节 弗兰西斯·培根与科学方法的基础

 第三节 理论与观察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卡尔·波普尔与可否证性

 第五节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

 第六节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

 第四章 要点

 问题讨论与复习

 第七节 当代应用:全球变暖

第五章 伦理学

 第一部分 伦理学的不同类型

 第一节 康德与义务命令

 第二节 思考伦理学的三项理由

 第三节 伦理分歧与定言命令

 第四节 功利主义和对快乐与痛苦的计算

 第五节 德性伦理学

 第六节 女权主义对伦理学的批判

 第五章 第一部分要点问题讨论与复习

 第七节 当代应用:同性婚姻

 第二部分 医学的伦理维度

 第一节 医疗决策的伦理维度

 第二节 停止供应食物和饮用水

 第三节 人体器官买卖

 第四节 医生应该告诉病人什么?

 第五章 第二部分要点

 问题讨论与复习

 主要来源:哲学读本与评论

 第五节 当代应用:类固醇与体育

第六章 社会与政治哲学

 第一节 密尔与古典放任自由主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抨击

 第三节 卢梭与社会契约论

 第四节 多元主义的国家理论

 第五节 对国家社会契约论的种族批判

 第六章 要点

 问题讨论与复习

 主要来源:哲学读本与评论

 第六节 当代应用:安全与个人权利的对决——酷刑案例

第七章 艺术哲学

 第一节 柏拉图对诗人的抨击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为诗人辩护

 第三节 马尔库塞与否定的使用

 第四节 阿瑟·丹托的艺术确认理论

 第七章 要点

 问题讨论与复习

 主要来源:哲学读本与评论

 第五节 当代应用:色情、艺术与审查制度

第八章 宗教哲学

 第一节 克尔凯郭尔遭遇宗教

 第二节 我们能证明上帝存在吗?

 第三节 威廉·佩利:设计论证明

 第四节 圣托马斯·阿奎那:宇宙论证明

 第五节 圣安瑟伦:本体论证明

 第六节 恶的难题

 第八章 要点

 问题讨论与复习

 主要来源:哲学读本与评论

 第七节 当代应用:“伊斯兰教”与“西方”的文明冲突

附录 如何撰写哲学论文

术语表

进一步阅读建议

索引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哲学家们在做什么?研究人性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的一位教授给我们讲述了他从波士顿驶往纽约的火车俱乐部途中车厢里的一段谈话。大伙都聚在吧台上,每人轮流介绍自己,简单说说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第一个人宣称自己是一位律师,第二个是巡回推销员,第三个是工程师。当轮到那位教授时,他说:“我是一位哲学家。”这——他告诉我们——总是会把谈话带进死胡同。没有人知道和一个把自己描述成哲学家的人说些什么。其他人都太有礼貌了而不敢问“哲学家在做什么”,这样问总会给(原本愉快的)聚会蒙上一层阴影。最后,他改口说:“我是一个教师。”这就没有问题了,只要没人问他教什么,他们就可以谈论更多轻松愉快的话题,例如红袜子队或者天气的前景。

哲学家们在做什么?足够奇怪的是,只要存在一门叫作哲学的学科,就是哲学家们一直追问的问题。实际上,“哲学家们在做什么?”很可能是最一般的哲学问题!但是所有这些听起来像是在含糊其辞、故弄玄虚,正好也使得人们一开始就对哲学产生一种紧张感。你们都知道一位医生在做什么,也知道物理学家、历史学家、作曲家和公共卫生设施工程师在做什么。你们中大部分人甚至可能对微生物学家做什么也略知一二。但是哲学家就得另当别论了。哲学家们问问题,通常是怪异的问题,例如:“政府——任何政府——有什么权力一定要我做什么呢?”

要弄清哲学家们在做什么,最好的办法是找其中的一位来瞅瞅;那么在所有人的名单中,自然首要的选择必定是一切时代中最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的希腊雅典城邦,父亲是石匠,母亲是助产婆。据我们所知,他终其一生为了雅典并且是在雅典度过的,他曾在军中服役,后来在政府中任职。在一个崇尚刚健之美的社会里,苏格拉底却相貌平平,尽管他算不上贫穷,但是他可供支配的钱财似乎总比他的朋友、弟子们少得多。雅典城有13万人口,以那时的标准来说可谓忙碌和繁华,但也小得足以让每一个人彼此都熟识。苏格拉底年轻时,研究过先前几个世纪以来许多创造性的思想家所发展的科学理论,但是他不久就确信:最重要和最使人困惑的主题,是人类自身的境况。他发展了这种实践,即走进雅典的公共广场和运动场,去诱导、激励、指引他的市民同胞们讨论:人应该如何生活。(在雅典苏格拉底时代,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女人是不能参与这类讨论的,或者说,事实上不能参与任何其他公共事务。)苏格拉底十分机智、聪明并且坚韧。他有一种技巧来问那些困难或者令人尴尬的问题,从而迫使他们比自己真正意愿的要思考得更多。因为其中一些他盘问的人是政界要员和著名教师,所以看到苏格拉底把他们问倒就十分有趣了,只要你不是其中一个——看起来显得愚蠢的一个——就行。因此有很多富有的年轻人聚拢在苏格拉底周围,作为追随者和忠实的听众。有时候,苏格拉底和他们交谈,以同样的方式盘问他们,并且迫使他们审视自身的生活;有时候,他们则观看苏格拉底与当地大人物或者到访的名人展开论辩。

如果这种提出问题的实践就是苏格拉底的全部生活,那么2 400年后的今天,我们绝对不会知道他,当然也不会把他认作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但是,有三件事使苏格拉底从一个地区的好奇者,一个令人厌烦的人,转变为哲学的忠贞圣徒和西方文明中的伟大人物之一。

第一件事是个偶然。苏格拉底的追随者中有一位才华横溢、天赋极高而且十分富有的年轻人,他叫柏拉图(Plato)。当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去世时,柏拉图才28岁,但他却深深地、永久地受到与老年苏格拉底关系的影响,并且在多年以后开始撰写《对话录》,以短剧的形式将苏格拉底的风格与个性捕捉、转换并提升成伟大的艺术作品。我们大部分关于苏格拉底的理解就来自这些对话录,包括最重要的,我们对苏格拉底诘问术的认识。学者们至今仍在争论:在这些对话录当中,究竟有多少是柏拉图的艺术创造,多少是确凿的历史描述;但是其典型风格,毫无疑议属于苏格拉底本人。

第二件发生的事不是一个偶然,尽管它乍看起来似乎很像。雅典的统治者断定:苏格拉底不仅是一个讨厌鬼,而且已经成为他们政治安全的一个威胁。所以他们捏造一些罪名指控苏格拉底,让其遭受审判。事实上,苏格拉底可以向法庭求取同情或者缴纳一笔赎金,以流亡罪之名脱身,这样他就能安全地离开雅典而不至于成为殉道者。但是,他不选择托辞或者道歉来为自己辩护。他坚决认为,他没有做错什么,而现在他已经70岁了,雅典应该考虑给他一笔养老金而不是以死相逼。最后,苏格拉底迫使政府采取行动将他判处死刑。即使在这时,他仍可以在朋友的帮助下逃离监狱,但是他留下来了,并且喝下狱卒给他的毒酒。因此他成为哲学上第一个殉道者。我们很容易事后批评雅典的统治者,因为他们原本可以省却很多麻烦,而把事件处理得更有技巧些。但是,苏格拉底对既定教条和观念的坚决诘问,不仅对于政府,而且对于支配雅典家庭的生活方式来说,都是一个威胁。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偶然不是指苏格拉底在70岁时被判以死刑,毋宁说,是指在当权者降罪之前他竞被纵容了如此之久。

第三个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使苏格拉底不朽的缘由绝非偶然,而是他的经历和使命感。尽管他言辞机智幽默,对习俗信仰不太恭敬,也确实变得惹人厌烦,但是苏格拉底对于他的诘问实践却是非常严肃的。他的死只是进一步证实他的经历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严厉审视所有人类的行为和信念比苟活于世本身更重要。正如苏格拉底在受审时所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The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当他喝下毒酒,苏格拉底表明他宁愿为了正义的原则高尚地死,而不愿意耻辱地逃亡异邦避难。

我们每一个人都作出过无数影响自己生活的决断,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影响着他人的生活。很多决断是无关紧要的,比如是否去看电影,在哪吃晚饭,穿什么。少数决断确实是重大的,比如和谁结婚,追求什么样的职业。有些人甚至遭遇战争或者面l临个人的悲剧,这时我们的决断简直就可以决定生与死。苏格拉底认为在他的时代(我相信如果苏格拉底生活在今天,他仍会这么想),如果人们打算真正过一种善的和幸福的生活,这些决断都必须接受诘问、审察和批判。我们大部分人甚至在作出最重要的决断时,竟然没有真正问过自己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则,这些原则又是否值得我们敬重和认可。当战争爆发了,青年男女冲出去战斗并且战死疆场,却几乎没有想过杀死他人这在道德上是否是正义的。一个学生耗费他或她生命中十年的光阴来成为一名医生,仅仅是因为老爸老妈一直希望这样。

P3-5

序言

当我完成《哲学是什么》(About Philosophy)第10版的修订时,我也走过了我作为一名学者的第50个年头。我1957年获得博士学位,并且在一年之后开始教学,这一年期间有6个月时间在迪克斯堡和帝文斯堡履行我当一名现役国民警卫队员的诺言。学术职业的一个重大快乐就是,它提供了一个机会看着充满活力的青年男女成长为有造诣的成年人,在本书的第10版里,我决定把这种体验编织进我的修订之中。

1959年,在我职业生涯的刚开头,我就教了一群来自哈佛大学和拉德克利夫学院主修哲学的聪明年轻的大三学生。其中有一个身体瘦长、害羞的男生,他后来成为美国最高法院的一名副大法官。我记得,他写了一篇非常棒的论文,是关于克拉伦斯·欧文·刘易斯(Clarence Irving Lewis)的《心灵与世界秩序》一书的。这群年轻人中最令人难忘的是托马斯·卡斯卡特(Thomas Cathcart)和丹尼尔·克莱恩(Daniel Klein)。托马斯个子高,一头浓密的红发,是一个热情奔放的人。他有着富有魅力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这在哲学的辅导讲习班上并不是常见之事。我和丹尼尔失去了联络,但是托马斯和我一直保持联系,尽管我事实上有49年没见到他了。

就在我开始考虑本书的修订时,托马斯和丹尼尔出版了一本令人捧腹的有趣小书,《柏拉图与鸭嘴兽一起去酒吧》(Plato and a Platypus Walk Into a Bar),它通过一些笑话引导读者进入所有主要的哲学问题和哲学家。当这本书刚面世时,托马斯给我寄来一本,我非常喜欢这本小书,乃至于我决定此次版本每一章开头都从中摘一小段,包括一些笑话。我承认我从来没有把柏拉图当作一位单人表演的喜剧演员,不过看了托马斯和丹尼尔的这本书之后,我改变了想法。我将不得不重新考虑我长期持有的观点,即最高法院大法官大卫·苏特(David Souter)是我最成功的学生!

在完成半个世纪的全职服务之后,我决定退休并给跟随而来的前途光明的年轻哲学家们让出位置来。尽管我将不再像一匹老赛马那样在每年9月的起跑钟声响起后奋然前冲,但是我将依然分享着这几十年来那些上过我的课的成千上万的学生们成就的快乐。

后记

“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1985年5月,捷克籍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的获奖讲演词中征引了上面这句犹太谚语。作为人类的创造者,上帝是有理由发笑的,因为人类竟然用上帝赋予人的理性思索能力来追问:“上帝是否存在?”但是,正是凭借着这点微弱的理性思索能力,西方人在400多年前就开始动摇禁锢他们长达上千年触督教正统思想,并最终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中把上帝赶下圣坛;也正是这种理性思索能力,才真正是西方近400多年来现代化文明的不竭动力。罗伯特·保罗·沃尔夫的《哲学是什么》一书正好是引导我们进行理性思索的绝佳向导。总结起来,《哲学是什么》一书有如下几方面优点:

一、不断修订,精磨细锤。

国人自己写的哲学入门书,修订个两三次就了不起了,其后就再也提不起兴趣来,而且所谓的修订也不过是小修小补,又或是把一锅汤药浓缩成几个药丸而已。然而现在读者们所看到的沃尔夫这部《哲学是什么》已经是第10版修订,距离初版至今已有30年了。就目前中国人的学问标准看来,哲学通识教材学术含金量是很低的,不太能充当个人的学术成果,于是中国的学问大家几乎没有空闲来为大学生们以及广大的哲学爱好者精心撰写一部哲学入门书。

沃尔夫却不是这样。他不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哲学家,而且还是美国的康德研究专家,对马克思也有深入的研究。我们常听国人说做学术要“十年磨一剑”,但是沃尔夫却花了30年来磨一剑,而且这把剑是有些人不屑一顾的哲学通识入门书,足见其严肃的执着劲儿!格外值得注意的是,沃尔夫在进行第10版修订时,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了。难怪沃尔夫在第8版的序言中就开玩笑说,《哲学是什么》一书比起出版社几位责任编辑的年龄都要大。不仅如此,沃尔夫还表示,只要他还活着,那么此书有可能修订到第20版。

沃尔夫的不断修订不是小修小补,也不是稀汤浓缩,而是精磨细锤。他常常根据采用本书为教材的教授和学生们的提议来作出重大的修订。例如把知识论、形而上学等哲学的核心领域放在伦理学、社会政治哲学、美学以及宗教哲学之前先介绍给读者,就是沃尔夫根据反馈建议精心琢磨的结果。还有每章最后“当代应用”那一节,沃尔夫都会顺应时代关注问题的变化而变更所选的材料。细心的读者还可以看出更多例子来,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内容丰富,精心安排。

之所以说沃尔夫的《哲学是什么》是一部绝佳的哲学入门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内容厚实有料,精心安排。国人写哲学教科书,劈头盖脸第一章就是“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这种夫子式的规训,教条刻板,高高在上,拒人千里,难怪我们的广大青年学子一上这样的哲学课时就昏昏欲睡,一打开这样的哲学教科书时就反胃。我们的哲学教科书长期以来充斥着这种道德的说教,久而久之就败坏了我们的口味,也使得我们的哲学趣味变得偏狭,以致于大众一听说哲学,不是认为吹牛皮(耍嘴皮子)、道德说教,就认为是为人处世之学,最好是为官之学乃至“厚黑学”,一句话,哲学就是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沃尔夫的《哲学是什么》一书所展现的丰富内容,大概可以帮助我们洗刷洗刷肠道,改善改善饮食结构,从而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沃尔夫在本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追问“什么是哲学”,然而他并不是像通常那样对“哲学”(philosophy)这个概念进行一番词源学的分析考究,而是把这个问题转换为“哲学家在做什么”,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来间接地回答前一问题。沃尔夫给出的向导是“哲学是研究人性和宇宙的学问”,实际上,哲学就是无所不包之学。

接下来两章分别是知识论、形而上学与心灵哲学,这是哲学的核心部分,所以沃尔夫要首先介绍。尽管作者在篇幅上相比较而言给得少了一些,但是读者决不能忽视,这是理解后面各章的基础。第四章是科学哲学,这可以看作是知识论的进一步延伸探究,西方人有着区别于中国人的“科学精神”,这点读者可以进行一番比较。第五章是伦理学,篇幅相当于两章,关于这点国人可以略感安慰,原来西方人在讨论哲学时也谈谈为人处世之道,然而他们的谈法却与我们的迥异,读者不得不察。第六章是社会与政治哲学,这让我们感觉到哲学有了非常熟悉的生活气息。第七章是艺术哲学,又开始探究比较玄虚的问题。第八章宗教哲学则又上升到永恒的问题上来。全书在结构上就像一段椭圆曲线,先探究哲学比较抽象的硬核部分(这是曲线的高处),接着慢慢下降到比较现实的论题(这是椭圆曲线的下降轨迹),最后又慢慢地上升玄奥的永恒问题上来(这是曲线上升到高处的轨迹)。这种论述结构与内容,作者沃尔夫是花了很长时间琢磨的。

三、语言清晰,细选插图。

人们常常怪罪哲学语言晦涩难懂,长篇累牍,毫无趣味。于是国内出版的一些哲学入门书籍便开始大胆翻新:有人刻意尝试引入散文式的语言叙述风格,让读者如同画中仙游一般,从而一扫哲学往日的沉闷呆板;有人把哲学变成哲学家的故事会,古今中外的哲学名家被串起来一锅煮,这样就够通俗易懂了;有人则给现代都市里整日疲于奔命的人准备了一杯哲学好茶,好让人们忙里偷闲,从哲学里品味人生百态;有人则把哲学当作慰藉现代人心灵的一碗鸡汤;有人把哲学干脆弄成一本漫画集,美名其日“儿童益智类读物”;有人甚至把哲学里的名言警句汇编在一起就当做哲学,这的确很符合中国人的胃口……

读者们在沃尔夫的《哲学是什么》里大概找不到上面这些误导人的花样,尽管它们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合适的。总的来说,沃尔夫的语言表述是清晰流畅的,他绝不想故作高深,他甚至在每一章的开头时引入了一个与本章内容密切联系的幽默小对话,但仅此而已,《哲学是什么》毕竟没有优美到你可以把它当做一首长诗或一部散文来读的程度。书中所配的插图也是经过精挑细选恰到好处的,毕竟直观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但哲学又不能沉迷于直观里,否则人类的思维就无法往上飞跃。因此,沃尔夫并没有把《哲学是什么》弄成一本漫画集。在某种意义上,《哲学是什么》是令人难懂的,这主要表现在沃尔夫整页整页地摘录史上著名哲学家的原文,这些原文是不大好懂的,除非读者认真花功夫。无论如何,哲学的门槛从来没有被人轻松地进入过,沃尔夫并没有拿些花里胡哨的假东西来诓骗读者,他总是力图明晰地引导读者接近真正的哲学。

四、注重原典,强调对话。

注重原典,强调对话,这是沃尔夫《哲学是什么》的一大特色。沃尔夫十分明白:离开了历史上一个个哲学家的一部部著作,要想进人哲学世界,那是妄想。牛顿定理不管是在牛顿本人口中说出来,还是在现代中学物理老师的课堂上,其含义不会有多少差别。自然科学往往可以这样,但是用到哲学身上就行不通了。哲学乃至整个人文科学都具有这种回顾性与亲临性的特点,即它总是要求读者回过头去亲身阅读、察看、感受原作者的作品,任何的转述都可能导致意义的流失。就像一位聪明的爱走捷径的人,他总是想通过阅读故事梗概来理解文学名著一样,这就聪明反被聪明误了。那寥寥千把字的故事梗概能把一部上百万字的《红楼梦》表露无遗吗?肯定不能!

阅读哲学原典,与哲学家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这是进入哲学世界的必经之途。所以沃尔夫在书中大量摘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安瑟伦、阿奎那、培根、笛卡尔、休谟、卢梭、康德、密尔等人的原文,当然这些选文不是漫无目的,它从属于书中每一章所要论述的主题,而且在篇幅上也是剪裁得当的。沃尔夫让读者多多少少领略到了哲学的真正原貌,给读者指明了道路的艰苦,从而使他们有了心理准备,不至于像那些花哨的哲学入门书那样,挑拨起读者的阅读激情,可等到他真正找来《纯粹理性批判》翻开一看,顿时如坠冰窟,就感觉到自己的感情被那些花哨读物给欺骗了。总之,《哲学是什么》是沟通普通读者与哲学原典的一种有益的尝试,而不是像某些入门书那样只讲一家之言。

五、理性批判,反思现实。

哲学是理性批判的事业,深刻反思现实是哲学家的使命之一。沃尔夫的《哲学是什么》全书都透露着这种精神特质。哲学从不只是一种智力游戏,它要有现实感。康德总结说,启蒙的基本口号就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沃尔夫在《哲学是什么》每一章中都设计了“当代应用”来作为最后一节,从而讨论与本章主题相关的极具现实感的问题。例如第一章“当代应用”这一节就讨论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与纳粹的事件,沃尔夫并没有一边倒,而是尽可能展现正反双方的观点,让读者有勇气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批判能力。

沃尔夫所讨论的现实问题还有:西方文明中的种族主义问题、虚拟实在问题、人工智能问题、全球变暖问题、同性婚姻问题、人体器官买卖问题、体育竞赛中的兴奋剂使用问题、色情艺术与审查制度问题、酷刑问题、文明冲突问题。这些现实问题背后都涉及都很多重要的哲学问题,例如全球变暖问题涉及人类对科学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位问题。作为当今实力最强的国家美国的一名公民,沃尔夫在书中并没有盲目自大,而是勇于运用自己的理智展开理性的批判事业。不像我们有些人,早早就在叫喊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很少有人像沃尔夫这样在一本哲学入门书中讨论如此之多的重大现实问题,应该说他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沃尔夫实际上告诉我们,不管上帝怎样发笑,我们还是要进行思索的。

总的来说,沃尔夫的《哲学是什么》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哲学入门书。从它前后被修订10次,发行30多年的历程来看,它受到了广大哲学教授和学生们的普遍欢迎。然而,读者们仍要注意,这只是一个导引、一个向导,并不能代替对哲学名著的真正阅读,更不能把它当做哲学的现成答案,犹如一些哲学概论或通论所做的那样。学问无捷径,《哲学是什么》仅仅是一个开端而已。

行文至此,我终于感到松了一口气——这部长达50多万字的译稿终于完成了。首先要非常感谢邓晓芒教授把这项翻译工作推荐给我,让我在翻译上有了实战的机会,而且我个人思想上的成长也离不开邓老师思想的指引。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时常感觉到自己母语的不足,遇到一些外文词,意思明白,但就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现代汉语表达。诚如邓老师所言,如果此时冒然启用没有经过重新阐发的古汉语词,就很容易张冠李戴,例如我就不采用把柏拉图的Republic用汉代的术语翻译成《王制》这一做法。感谢张云涛博士欣然加盟本书的翻译,他翻译本书的内容有:第六章的第六节、第七章的第五节、第八章以及“附录:如何撰写哲学论文”这部分。其余内容由本人翻译。感谢策划编辑陈进先生,他给予我充足的翻译时间。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学术事业的支持。也感谢沃尔夫《哲学是什么》第8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其译名为《哲学概论》)的诸位译者,他们的译本是我们的重要参考。

最后说明一下读者手头上这部沃尔夫的《哲学是什么》第10版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8版有哪些区别:(1)在第一章中,第10版去掉了第8版“合理性、普遍性、客观性”这一节,补充进另一节“当代应用:马丁·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2)在第二章第六节,第10版用“认识论的新转向”替换了第8版的“主体性的挑战”;(3)在第四章,第10版增加了一节——“卡尔·波普尔与可否证性”,并在当代应用部分用“全球变暖”这个话题代替了原先的“传统医学是否合乎科学?”;(4)第五章第一部分,原先第五节的“健康人格论”换成了“德性伦理学”,而第二部分则用“类固醇与体育”这一节代替了原先的“复制人的伦理”;(5)第六章第六节由原先的“肯认行动”换成“安全与个人权利的对决:酷刑案例”;(6)第七章,新版删除了旧版中“托尔斯泰对艺术所作的宗教辩护”这一节,而补充进另一节“阿瑟·丹托的艺术确认理论”;(7)第八章当代应用这一节,新版为“‘伊斯兰教’和‘西方’的文明冲突”,而旧版则是“新兴教派:是宗教,还是狂热?”;(8)新版中每一章开头都有一小幽默笑话,这是旧版没有的;(9)新版每一章后面都附有相关的阅读文献,我们都译成了中文,书末还有一个索引表,方便读者检索,这两个也是原来所没有的;(10)译者在这个新版中加进了适当的“译者注”,以求能帮助读者理解,毕竟沃尔夫谈论的基本上是西方人的思想和事情,中国的一般读者还是很陌生的。与此同时,我们在翻译哲学原典摘录的过程中,尽量参考了已有的权威汉译本,这也加了注释说明,希望读者能以此为线索进一步阅读这些经典原著。

由于译者的水平所限,本译本不免有疏漏、不当甚至错误之处,我们恳切希望得到专家和读者们的批评指正。我的邮箱是:hxzh81@126.com。

黄小洲

2010年8月31日

书评(媒体评论)

当我翻阅了前面几页,我立刻意识到,这正是我想要写的那种书!……无论如何,该书的写法是当代青年所需要的,它不是那种看一眼就能把人吓倒的学术专著,作者甚至在每一章前面都有一段小幽默来调节气氛;但同时它又不是什么“心灵鸡汤”之类的消费品,其中的那些现实的案例都是启迪智慧和发人深思的。为了获得真实的现场感,作者甚至将那些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文本(包括报纸上的文章)大段地原样附在后面,供人揣摩。

——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

沃尔夫有一种能力能够把相当困难和专业性的内容展现给大一的哲学新生,而不需要没想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些重要的细节。

——查尔斯·齐默尔曼(俄亥俄州奥特本学院)

罗伯特·保罗·沃尔夫的《哲学是什么》是我看到过的最好的入门教科书。各种资料(包括古典的和现代的)都经过精心筛选,而且沃尔夫教授用明晰性和趣味性把每一种资料都串联起来,然后在每一种资料后面部附有启发性的总结评论。

——罗伯特·L.占普森(科罗拉多州大都会州立学院)

绝大部分的学生来听我的哲学导论课时并不知道哲学在谈沦什么。通常到了最后,他们都清楚地了解了哲学地思考是什么意思。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使用了沃尔夫出色的教材。

——查尔斯·W.布朗(伊利诺伊威廉·雷尼·哈伯尔学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哲学是什么(第10版)/哲学与生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罗伯特·保罗·沃尔夫
译者 黄小洲//张云涛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460121
开本 16开
页数 4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22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8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49
丛书名
印张 31.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60
185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Pearson Prentice Hall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3: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