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时代的终结(后9·11时代关于美国权力的个人回忆录)
内容
试读章节

保姆来迟了。我妻子的姐姐早些时候刚打电话告诉我们,有一架飞机撞进了世贸中心。我妻子贝基和我都着急去上班。她是南区联邦助理检察官,在曼哈顿市中心上班。我是《纽约时报》的评论编辑。我们工作的地方都属于那种公众机构,似乎一有紧急情况就需要到场。贝基的父亲打来电话说,又有一架飞机撞上了世贸中心。贝基刚把我们的女儿送到她在同一条大街上的学前班,看小孩的保姆终于来了。她说弗拉特布什大道的交通状况耽误了她。我放下了准备干洗的衣服,这时一辆引擎226的消防车从我们对面的马路呼啸而过。

我回屋换了衣服准备上班。贝基给她的办公室打电话,接电话的保安人员告诉她,大楼已经关闭了。贝基的办公大楼位于教堂街和公园广场之间,就在世贸中心塔的北面,而此时这两座高塔上的大火正在熊熊燃烧。贝基的老板,玛丽·乔·怀特,正是1993年世贸中心爆炸案的检控官。我不知道她此时是不是已经坐在桌子前,开始给调查人员分派任务了。她一向为自己的反恐检查和反恐专业知识感到骄傲。但是眼前的大火太近了。

因此贝基只好留在家中。我们听说地铁也关闭了。我必须步行去上班。当我下楼时,贝基叫道,又有一架飞机撞上了五角大楼。

我原先计划先去P.S.26l,那是当地的一所小学,给民主党的市长第一轮选举投票。我不喜欢四名候选人中的任何一个。但我努力去做一名好公民,而投票正是民主生活的真实体现,我不想错过它。然而,当我向学校走去时,我注意到市中心布鲁克林区正在被灰尘笼罩着。(第一座塔已经倒下,但由于到处都是警报声、汽车喇叭声和其他声音,我没有听见它坍塌下来的声音。)我猜想选举时间将要重新安排了。我在一家小店里买了一个新的笔记本和一支笔,然后走上布鲁克林高地。到处烟雾弥漫,我还以为我们这一侧的东江岸上也有建筑物倒塌了,实际上烟雾都来自第一个倒塌的高塔制造出的巨大烟云和熊熊烈火。

我顺着小公园里的一条林荫路往前走。这个小公园是为了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的布鲁库林尼特一家而修建的。通常情况下,每天早晨我都在这里慢跑。一些身上满是灰尘的人拿着枪在法院大楼旁巡视。我担心去布鲁克林大桥会被查问,然而当我到达入口时,发现真正的问题是,人行道上有数千人正在拥向布鲁克林。我跳到机动车道上,但马上发现曼哈顿方向的一侧已经禁止非紧急车辆通行,所以当人群稍有松动时,我又跑回到人行道上。前面就是世贸中心北塔,大约90层的位置仍在燃烧。

在我下面的机动车道上,大约每隔30秒钟就会有汽车伴着警笛声飞驰而过。我看到一名消防员骑着一辆跟脚踏车差不多大小的摩托车,以最快的速度开进曼哈顿,而另一名消防员正步行向同一方向赶去。我突然想到,这些人此时不当班,但是一听说着火就以各种方式赶过来,他们只想着尽快赶过来。我们被另一方向行走的人群挤到右边的栅栏边。在我前面有三个穿便衣带手枪的人,我猜想他们是休班的警察,正在赶往灾难现场。

令我感到安慰的是他们的处世方式。不管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场灾难有多么巨大,我感到自己很幸运,因为我有马上可以做的工作。不管这场灾难是什么,都将会有辩论和思考,公开辩论正是我的工作。我必须去了解我所能了解到的,然后将这些写在纸上。这个工作给我一种坚定和沉着的感觉。

我看到一位穿深色套装的老人,他的衣服上到处都是白灰。他看上去几乎是圆的,我想这是由于他常年坐在椅子里,只有手在动造成的。他有节奏地、一步一步地、沉重地向前挪动。他左手紧紧抓着一个鼓鼓的红棕色文件夹(它们通常都是这样的),就像律师通常用来装他们的文件的那种文件夹,右手拿着一个公文包。瓶子底厚的眼镜片上蒙着厚厚的灰。

P1-2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时代的终结》以独特的视角、沉思而优雅的文笔刻画了一个美国知识分子在“9·11”事件之后沉痛反思美国全球权力的心路历程。此书既有震撼人心的现场镜头与亲历者的强烈感受,又有对于美国外交政策以及联合国人权外交的敏锐观察与细致分析,情理兼具,是一本了解美国社会内部对“9·11”事件的反应与反省的难得好书。

——引自著名作家杏建英的评论

通过对“9·11”事件之后的影响和纽约原貌的描写,斯考特·L.麦克姆逊将我们又带回到了那个特殊的时期。在那段时间,人们对美国自身的意义和美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意识既特别清晰,同时也异常困惑。这本书帮助我们意识到,我们曾经是什么样子,如今又是什么样的状况。这是一本忠实于现实并将事件描写得淋漓尽致的作品。

——斯蒂文·科尔,《幽灵战争和本·拉登们》的作者,新美国基金会主席

作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世界主义者,斯考特·L.麦克姆逊同时也深爱着他的国家。他帮助我们了解了“9·11”恐怖袭击和两年后巴格达联合国代表处遭遇袭击给当地人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全球政治的重要意义。身为丈夫、父亲、朋友、同事、记者、编辑、美国人和一名世界公民,作者在本书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科韦姆·安东尼·阿皮亚,《荣誉密码》和《世界大同》的作者,美国笔会主席

《一个时代的终结》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完全混乱和迷失的痛苦阶段,但是现在我们有了向导。麦克姆逊无畏的研究使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了“9·11”之后的最初几年对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重要性。

——考尔逊·怀特海特,《纽约巨人》的作者

后记

塞尔吉奥去世后的这些年,一切都不那么圆满。联合国没能很好地安置幸存者和死者家属。对外,塞尔吉奥作为烈士被人们所怀念,但私底下却不是这么一回事。他最后发表的反占领的特刊文章,被秘书处看过后悄悄存档了。我想他们应该告诉我,这是我应该知道的事。我回到了纽约,回到《纽约时报》社,为周日周刊编辑国外报道。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如行尸走肉一般。

美国和联合国这两个主角似乎不大高兴,他们仍然坚持着旧式的力量,而他们各自的实际的力量却减弱了。联合国在巴格达的办事机构被毁,打破了一个咒语。我想这件事之后,联合国可能会恢复保持客观的立场,而美国可能仍把自己看作全球的中心。为了改革联合国,为了将伊拉克任务国际化,让美国关于力量与自由的观点散布到全球,各方曾做出巨大努力。但是这些努力都付诸东流了。

很难说这些失败是联合国还是布什政府造成的,或者说这些失败酝酿着更大的改变。我更相信后者。美国拥有独特的政治魅力,这种魅力曾在过去不断展现出来。其中一次就是在冷战后期。布什总统试着再一次展示这种魅力。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一次展示的机会应该是“9·11”带来的,布什想努力抓住这次展示的机会。然而,他的努力却带来了相反的结果,而且愈演愈糟。

2005年1月,布什在连任总统的就职演说中,大肆鼓吹美国引领的新时代,其措辞之华丽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通过努力,我们也点燃了火焰,这是人们心中的火焰。”他说,“它温暖了那些感觉到力量的人,烧毁了那些阻挠的人,终有一天,这桀骜不驯的自由之火,将会照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为这是美国说的,所有人都在听;但实际上没有人听得进去。布什已经多次宣布胜利了。2001年他宣布阿富汗的胜利,却变成2007年阿富汗的灾难;2003年他宣布伊拉克的胜利,却在2006年变成伊拉克的灾难,如此等等。无论它演变成什么样,结果都很血腥,显然不能称之为胜利。布什政府和国会非但没有及时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就连最根本的、地理政治上的问题都没有解决,那就是,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拒绝接受美国的领导。

与此同时,在美国力量及其魅力逐渐减弱时,其他国家都没能把握住这次机会,而是追求一己私利。没有再出现其他的原则,没有再成立其他的机构。相反,现存的机构变得更懦弱了。1945年离我们越来越远,战后初期建立的机构已经越来越无助地垮掉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曾召集智囊团开会,征求意见,确实向前迈出了很大一步。科菲·安南留下的精神财产,即全球都有“保护的责任”这个说法,在2005年联合国大会上被作为新的教义通过,并为各国所遵守。而和早前布什总统的那些花言巧语相比.这条教义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仅有几次,保护的职责有效地发挥了作用,但却超出了联合国的权限。

事态就这样缓慢地发展着,美国和联合国的地位在逐渐下降。直到两件新鲜事出现:巴拉克·奥巴马,以及逐渐疲软的全球化。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显然又出现了!这位毫无管理经验的新任黑人参议员出现在公众面前,成功地在国外和很多美国人心中,重新树立起了美国的形象。全球金融体系的崩溃,让很多国家意识到它们是多么地依赖彼此。奥巴马来自少数派中的少数派(他是黑白混血,但肤色是黑的),他不能像他之前的43位白人总统那样有代表性。在血统上,他更是完全不能代表美国的经历。他在大选中的呼吁当然是针对所有美国人的,也有点抽象。

目录

前言

一 一天

二 我们陷入怎样的冲突

三 拿起你手中的枪

四 最后的美国时代

五 在国际社会

六 日内瓦

后记 力量的教训

序言

9年过去了,我们不再生活在9·11的时代。9月11日当天发生的事件早已写入历史:不知从何时开始,美国人不再为恐怖袭击带来的震颤而心绪不宁,不再纠结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想到的生命的意义。许多人认为那一天将改变一切,的确,那一天让许多事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然而,这些新兴事物——从机场安检、阿拉伯语到经常性的恐怖袭击发出的预警——都变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现在还有两场战争尚未结束,对它们的争议也仍在继续,而战争最重大最持久的影响目前也尚未明晰。美国士兵在遥远的穆斯林国家步行巡逻,途中被地雷炸伤的画面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以至于这种种画面与千年伊始的恐怖袭击原有的联系也变得渐渐模糊了。美国因镇压叛乱的行动焕发出新的活力,并开始拥有自身的动力,因此巴拉克·奥巴马总统在任职初始宣布对阿富汗战争的策略时不得不提醒民众,美国之所以在这一地区开战是由于“基地”组织仍然存在。他不得不先给整个国家上一堂历史课。

斯考特.麦克姆逊的个人手记记录了2001年9月11日之后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月的事件和感悟,时间的流逝给他的手记增添了一股特殊的力量。在这位思想深邃、才华横溢的作者笔下,事件发生时的特殊氛围得到了生动、逼真的还原和再现:“归零地”弥漫的死亡气息、突然袭来的脆弱感、守夜祈祷与诗歌、暂时性的精神错乱,脑海中、谈话中除了恐怖袭击全无他物,然而思前想后、谈来谈去依然得不到任何解脱。那是最坏的时期——神经高度紧张但总比长久的愚钝和白日做梦要强,从这个意义来说——这又是最好的时期。由于麦克姆逊是《纽约时报》的评论编辑,他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一种公民职责,因此在第一时间,他尽职尽责地给人们展现出恐怖袭击对纽约市、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他的描述至今仍让人动容。但当读者还没来得及深思时,作者的感官记忆已经接踵而来:袭击当天早晨筋疲力尽地步行数英里来到位于市内的办公室;从布鲁克林上空飘落的商业文件犹如雪花一般漂浮;街道对面那些极度悲伤的消防员在袭击发生的第二天发出歇斯底里的笑声……这一切都使麦克姆逊的描述更加鲜活逼真,仿佛事件刚刚发生,还可以听见那笑声的余音。阅读《一个时代的终结:后911时代关于美国权力的个人回忆录》的首要原因是为了铭记。

尽管时间跨度只有短短的九年,但麦克姆逊在写作中还是运用了大量的相关史实。此书不仅带你回到9月11日的早晨,还带你见证了炭疽病毒的袭击、塔利班政权的倒台、布什政府转向带有侵略性的对外新策略、伊拉克战争的导火线以及这一系列事件的后果,还包括2003年8月联合国(UN)驻巴格达总部发生的大爆炸、以及遇难的联合国特使塞尔吉奥·维埃拉·德梅洛——2003年年初麦克姆逊离开《纽约时报》后一直在德梅洛手下工作。这时离9·11事件的发生还不到24个月,却漫长得像整整一个时代中浓墨重彩的一章,第一页与最后一页是两次大灾难,是降临在作者身上以及他的世界的重大灾难:第一次灾难让人始料未及而且影响深重,后一次灾难基本在意料之中,是美国行动的必然结果。这两年包括的所有决定将开启一个更为宏大的时代,可以设想很多事情将改变原来的方向,故事就像一个悲剧一样层层展开,纵向推进。

跟随时间的推移回顾过去,麦克姆逊的这种写作手法让所有的事件读起来更直接,时刻闪耀着历史的光辉。《一个时代的终结》既是一部回忆录又是一部历史散文,但正是后者使本书成为不同于其他记录9·11事件的优秀图书。麦克姆森不仅按时间顺序组织文章结构,还跟随自己的思绪行文,他的思绪如此灵动、富有自省精神及异乎寻常的特质,让读者阅读时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你总想知道下面写了什么,因为你想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他会以一件稀疏平常的事——例如一次总统演讲——作为切入点进行发散性思考,其中有许多出人意料的曲折、拐点和新奇暗喻,最终回归本书的主题:911事件后美国是怎样行使它的权力的。

麦克姆逊虽然使用迂回曲折的写作手法,但始终没有脱离文章主旨,可以说用得恰到好处,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对世界的质问也从未停止过。9·11事件催生了一种浮躁与喧嚣——人们轻信、不假思索地一概而论——各色作家一拥而入参与这场叫嚣,用各种解释与劝诫进行全身武装,仿佛精神脆弱是让人难以忍受的状态。然而,当日的惊骇让麦克姆逊开始思考,深入地思考。即使在变化无常的环境中,他也依然能够思考、行动——济慈把这种能力叫做“消极能力”,正是这种能力让作者得以成为杰出的作家。9·11袭击事件引发了他在道德及情感上的强烈反应(事件对其家人造成的影响构成了本书最为动人的篇章),但他并没有教条地套用这一模式。他的记录忠实地反映了一个诚实而理智的个体从无知走向理性经历的各个阶段。同时有另外一些人宣称无所不知,为了引人注意而提高嗓门,与这些人的作品相比,麦克姆森的叙述显得更耐人寻味,更富有生命力。麦克姆森做出判断前很可能进行了谨慎的考虑,但他警惕政治倾向的影响,也无意挑起争论。相反,他捍卫心灵的坦诚、保持对历史与文学的那份热爱,追随着自己的好奇心踏上通幽曲径。他的宽阔胸襟、坦率真诚让我想起一些自由派作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E·M·福斯特——但在他那个创作年代之后的一段时期,学术权威们认定从两个以上的角度审视一个客体是不容许的甚至是危险的。

并非麦克姆森没有得出任何结论。《一个时代的终结》顾名思义,它是一首挽歌——在一定程度上看似非常沉痛——悼念他的同龄人(也是我的同龄人),我们这一辈人从小到大一直认为,美国也许不总是代表正义力量,但它至少是世界不可替代的中心,是衡量其他国家的标杆,是所有国家应该模仿的榜样。但短短几年时间内,布什政府为了回应911恐怖袭击,滥用国家力量与特权,而美国以后的接班人要想再次为自己的国家正确定位已经非常困难。尽管极不情愿,但经过长时间的自我辩驳后,麦克姆逊最终是得出了这个结论。他是多么不愿意面对这样的结论,尽管他常常旅居他国、四海为家,但他热爱美国,他的爱虽然带有批判性,但却又是那么的热烈。本书是一部凄美而哀伤的记录,记录一位爱国者的自我辩驳。

内容推荐

9·11事件发生那一刻,斯考特·L·麦克姆逊处于事件的核心地带,身为《纽约时报》的专栏编辑,本书作者成为一位独特的“9·11”亲历者、讲述者和反思者;《一个时代的终结:后“9·11”时代关于美国权力的个人回忆录》作者是畅销书作家、美国笔会资深会员,其所写图书屡获大奖,包括美国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杂志奖,代表作曾获“2000年重要的书” 和“年度学术著作”。

作者在《一个时代的终结(后9·11时代关于美国权力的个人回忆录)》中详细描述了他及他工作的媒体(《纽约时报》)是如何艰难地履行媒体的职责,并且继续探索这场灾难背后更深刻的政治意义和行动准则。

《一个时代的终结(后9·11时代关于美国权力的个人回忆录)》是一部写作风格极其独特的纪实性历史作品。写作风格上既有新闻记者的敏锐、灵活、奔放的书写特点,又有历史学研究者的缜密和智慧,由此作者创造出一种旋转、变幻、跳跃的叙述方式,故事、人物、场景以及不断加深的思考、分析和批判交融在一起,使无时不在的悲剧现场感和对国家力量的反思形成对读者激流般的冲击。

编辑推荐

斯考特·L·麦克姆逊编著的《一个时代的终结》通过对“9·11”事件之后的影响和纽约原貌的描写,将我们又带回到了那个特殊的时期。。此书既有震撼人心的现场镜头与亲历者的强烈感受,又有对于美国外交政策以及联合国人权外交的敏锐观察与细致分析,情理兼具,是一本了解美国社会内部对“9·11”事件的反应与反省的难得好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时代的终结(后9·11时代关于美国权力的个人回忆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麦克姆逊
译者 从戎//霍星辰//张学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09745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5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50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5: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