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停车暂借问(赵宁静的传奇)
内容
编辑推荐

《停车暂借问》是钟晓阳十八岁成名作,是三十年华语文学经典,是周迅、张信哲主演电影《烟雨红颜》的原著小说。

有人说她是张爱玲的真正传人,有人说这是《红楼梦》的现代版本。

王家卫、张艾嘉、黄磊、林青霞、马家辉、张大春、司马中原、朱西宁、朱天文、朱天心、王德威、詹宏志、陈雨航……两岸三地最重要的作家、导演、演员、评论家联袂推荐!

内容推荐

  钟晓阳编写的长篇小说《停车暂借问》以中国东北为背景,从四十年代写到六十年代,从东北写到香港,以“妾住长城外”、“停车暂借问”、“却遗枕函泪”三部曲叙述了赵宁静一生的浪漫爱情传奇。一九八二年,《停车暂借问》先后在台港两地出版,引起轰动,名盛文坛。近三十年来,再版无数次,深受读者喜爱,已成为一代经典。

目录

致中国大陆读者

第一部 妾住长城外

第二部 停车暂借问

第三部 却遗枕函泪

后记 车痕遗事

试读章节

“奴是那二八满洲姑娘,三月里春日雪正融,迎春花儿花开时……亲爱的郎君你等着吧!……”

奉天城里有一条福康街,福康街上有一座四合大院。这宅院门前是两棵大槐树,槐叶密密轻轻庇荫着两扇狮头铜环红漆大门。门内两旁是耳房。从大门起,一条碎石子径穿过天井迤逦到正厅。天井花木扶疏,隐隐一带回廊透出兴趣无限,东西两侧分别是左右厢房。

而歌声是从左厢房里袅袅传出,十分闺阁秀气,委委弱弱的一丝儿,像绣花针曳着绒线在园中刺绣,却又随时要断。

房门“呀”一声开了,赵宁静一手卷玩着发辫梢,一手拨开珠帘跨出来,恰见乳母江妈在打扫偏厅,手里一把鸡毛掸子孜孜拂着桌椅,虽不见得有什么尘,可还是让人觉得尘埃纷飞。

“江妈早!”宁静笑嘻嘻地招呼道。

江妈亦道了早,说:“我给你端稀饭去。”

“江妈别,我到外面吃去。”

对过的房里传来几声浊重的咳嗽,和“喀啦”吐一口痰,能想像到那口痰哒一下落在痰盂里的重量。

宁静凑前问:“妈昨晚怎样了?”

江妈道:“今早过来喘得什么似的,敲门不应,咱也不敢进去。”

宁静明知是怕传染,不好揭破,又问:“永庆嫂呢?”

“昨晚服侍太太一晚上,现在床上歪着呢!”

宁静欲要进房,看天色尚早,母亲一夜不曾熟睡,此刻进去恐不相宜,便闷闷地出了庭院。这时春阳烂漫,照在一草一木上寸寸皆是光阴,又时时有去意,要在花叶上滑下来的样子。园中的茉莉、牵牛、芍药、牡丹、夹竹桃、石榴、凤仙……要开的已经开了,要谢的还没有到谢的时候,放眼望去腾红酣绿,不似斗丽,倒是争宠。她走到碎石子径上,细细碎碎尽是裂帛声。院后洋井叽啦叽啦响,有点破落户的凄凄切切,胡弦嘎嘎。一回头原来是吴奎在引水浇花。

她跨过门槛,一脚踩在整片槐花上,才知两树槐花早已开得满天淡黄如雾起,而那香气是看得见、闻不到的。拐出口,一牖牖都是里黄外黑的窗帘,把春天的脸拉得老长,那是为怕夜里暴露目标而设的。到了小河沿前的一列小吃摊,她买了一个热腾腾的煎饼果子,漫漫走着吃。刚进小河沿,听得有人“小静、小静”地唤,却是张尔珍急步趋近,远远地便问:“上哪喀儿?”

“蹓跶蹓跶。”宁静说。

这张尔珍是赵家第三代佃户张贵元的女儿,到城里念书,与宁静同一所中学,年纪比宁静小,所以仍不曾毕业,人长得胖乎乎的,比宁静更大姐样儿。

“不用上学吗?”

“还早呢!”

两人并肩行在一行柳树下,柳树深深的地方似有鸟雀啁啾,春意愈发浓了。

“你知不知道,周蔷怀了孩子了。”张尔珍道。

“是吗?”周蔷是她同期同学,只念两年,跟一个家里经营面馆的朝鲜男孩要好起来,随即退学结婚,家人也反对不来。“怎么我上次去也没听说?”

“还是我昨儿下午上她家串门子才知道的,这两天的事罢了!”

宁静吃毕煎饼果子,舔舔油腻的手指头道:“赶明儿俺们一道贺贺她去。”

踱到湖边,湖水浸绿凝碧,映着天光一派清晓如茵。宁静把手绢儿在水里濯一濯,扭干了擦手。  张尔珍靠在一根树干上道:“你说周蔷为什么嫁个朝鲜人呢?没的白惹人闲话。”

“有啥为什么的,朝鲜人不也一样?不见得短了眼睛歪了嘴的,值得你们这般口舌。”

“哎,可别拉扯上我,我跟周蔷最要好的了。”

宁静抿嘴一笑,低头不语。两人又绕到小吃摊,各买一包绿豆丸子,路上戳着吃。谈话间,张尔珍一声“了不得”,猛地拉着宁静往另一方向走。

宁静不解道:“咋地了?”

只见几个草黄军服扛着枪刺的关东军打不远处走过。

她嗤笑道:“哟!我道是啥事儿呢!左右还不是人?就骇得你这副嘴脸啊!亏得你五大三粗的,原来胆子还不够我一根手指头儿粗!”

“你少贫嘴!”张尔珍鼓起腮帮道,“我看见‘什么’人就膈应的上。”她们惯常碰到“日本”这两个字都用“什么”代替,以防隔墙有耳。

“这可不假,圆咕噜咚又一个,圆咕噜咚又一个,矮爬爬扁塌塌的,走道儿催得催的,眼睛小不丁点儿的……”宁静边比边说,说说自己笑起来。

张尔珍急道:“喂,小静,你说话别没深没浅,没时没候的,当心让人逮着。”

“我可没那么窝囊……”

蓦地一阵“呜呜呜”的警报声淹没了她的话,像一堆沙埋住一只蚁。四面八方是撼人的“呜呜呜”,仿佛无数黄蜂在人们脑后追着嗡着催着。

P5-8

序言

致中国大陆读者

此书初版于一九八二年。

依古时候三十年为一世的算法,到明年就历经了“一世”。

它是有过简体版的,九十年代在某些内地书摊买得到。但是以本来的书名,经由企业化的流程面世,则这是第一次。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内地业界的编辑团队,亲身体验新生代的实力。在此感谢新经典文化的同事们费了许多功夫,制作出这个简体版。

它是我第一部长篇小说,借用母亲的出生地沈阳作为主要叙事背景。一九八。年我随母亲回去探亲兼搜集写作材料,自此没再回去。这些年全靠母亲独力支撑这块话题,隔三差五包顿饺子,随时随地念叨一遍外婆的火烧,想老同学了就走趟东北串几天门儿。没有她动辄发作的思乡病就没有《停车暂借问》。

三十年过去,母亲从壮年走向老年,我从少壮走向初老。自母亲向我叙述家乡风物即已开始的这个旅程,借着小说在中国大陆出版而得到完成。

曾经我因着这部书,涉足文学场,结交到朋友、读者,携回欢聚时光的记忆。

希望它为每位翻开它的读者都带来片刻美好的、那怕是极飘忽的遥远时空的想像,像我从母亲的叙述里得到过的一样。

二0一一年七月于香港

后记

新痕与旧痕

自从久远那次我没再回去过沈阳,父母多次回去都懒得随行。我像只鼻子特灵的狗闻到了好题材,探爪一捞近水楼台先得月,到手后又弃之如敝屣不稍回顾。写作本来就是自私的,难保哪天它对我又有用了,我复又回过头来跟它卿卿我我了。

然而情怀尽管会过去,记忆却没有过去式。这篇文字不是为了怀旧,也不是为了追源溯始,而是陈述一些家庭的点点滴滴的记忆遗痕。东北永远会是我家的情感经验里的熟金调子,年深月久的丝丝瓤瓤的瓜葛。肠胃的,人事的,语言的。在书写中,过往的一切经验、情感与记忆重又回到眼前来,这个过程是我珍视的。

修订并不是为了让书变得更好,而只是把当年一些限于经验和资料缺乏没能解决的方言上的难题稍作处理。大概凡是要把方言转化成书面语言都会遇到类似的难题,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东北方言化成文字的难处在于它含有大量的满语词汇都是有音无字的,类似广东话有许多字汇需要凭音造字的情形一样。毕竟我没有在东北生活过,会连整个意思都弄错,这次恐怕也不能做到尽善,只是减少一些明显的谬误而已。

延挨到现在才做修订的好处是得以借助新科技。不看不知道,这些年东北同乡没闲着,网上已热闹滚滚发展出一套颇为像样的东北方言的写法和用法的规格,尽管未能尽释疑难,总好过像当年那样查证无门。东北话的爽气可喜部分正源于满语的富于音乐性和民族色彩,妙语跌宕一言抵万语,修订的过程我好几次钻了进去乐而忘返,但觉老百姓的生活智慧尽在其中。但愿它继续受惠于互联网,日月长新花长生。

这次的修订范围主要集中于三方面。一是把方言的部分收拾一遍,二是将文义含糊混乱处略为理清理顺,三是例行的捡错字别字,其他尽量不多手乱改。不为了省事,实在是怕改坏了,用我现时的求好求正确的尺度,煞风景破坏天真未凿。除非直接影响阅读理解,否则即便有幼稚或不通,我宁忠于作品的原貌。

《停车暂借问》是一个浅薄说书人年少时的幻想非非之作,半生创作路由它开始。没写的这些年,时代不是一个变字了得,我像山顶洞人沉睡三千年重返人间,不知今夕何夕。世界大事看电视就知道,文坛的情况只能机缘凑巧知个一鳞半爪。多少人跟我说没人爱看文学了,没人爱看小说了,甚至,没人爱看书了。正因为我试过脱队,我了解到其实多么容易就可以没有了这个东西而仍然活得很好,一点也不觉得缺少了什么。对我来说写作已不是必然。正因为如此,能够重新归队让我倍觉珍惜,像好运气捡回失去的东西,不论能拥有它多久我都心生感激。因此我是多么在意许多同业仍在不计成果努力着,仍不断有新的认真的作家写出精彩的作品。同生于一代是缘,同写于一代,是仙缘。

荒田十亩无人耕,且以细步逐字行。休耕太久的人重新拿起锄头,不但千斤重且实在没信心这片田地还会再接受自己,唯一能做的只是一字一字写去、像我外婆当年一步步走去喝肉汤,即便不能像她那样吃得饱饱的回来,我也希望回家时是跟她一样带着快乐的心情。

感谢所有读过和喜欢过这部书的读者,也希望将来仍有读者读它,喜爱它。如果它慰悦过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世间的心灵,它便不是徒然的。对我个人来说,它的写作与成书,让我得以留住一小部分母亲的花样时光,她爱恋过的家乡的风物。如果不是和母亲有过一段贴耳交心的日子,我对她的家乡不会产生如此花开千朵的联想,这本书也根本不会诞生。它是一帧文字镶嵌的照片,里面是我与母亲的合影。

殊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难再得的是青春年少,易老朱颜。

母亲操劳半生,忧多乐少,却付给儿女们她所有的爱。希望母亲不嫌这份心意迟来了四分之一世纪——谨以此书献给她。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外婆家住旗人巷,生得女儿胜儿郎。

学成妙手回春术,惟愿悬壶济四方。

嫁得夫君南洋客,迢迢万里下香江。

不甘所学从此弃,巾帼郎中庆开张。

能治百病精断症,赢得美名满街坊。

难为一身儿女债,朝九晚九养家忙。

柴米油盐勤记账,一打鸡蛋几斤糖。

可怜岁月催人老,青丝三千都成霜。

春来无力秋咳嗽,谁为国手加衣裳。

光阴辘辘如轮转,停车不识旧同乡。

千里姻缘原是幻,儿孙福分几时尝。

嫦娥应悔偷灵药,须知此药可断肠。

月亮光光月亮光,万里长城万里长。

二00八年七月,香港

——截选自《后记——车痕遗事》

书评(媒体评论)

王德威:钟晓阳是“今之古人”,能用现代小说的形式包装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情思,其中尤其擅长描绘流离的哀伤。相较于决定台湾文学史发展的张爱玲的精警叙事观点,钟晓阳的叙事手法明白突显感伤的情愫。

朱天心:晓阳的才情之高和出手之大气魄,真叫人惊心和佩服。对于晓阳的才华,我只能说是如星粲空,如月炫宵,如日丽天,是说真的!

黄磊:我是十年前读到这本书,后来还将读书的感受放到了唱片里。初读很像张爱玲,又比张爱玲多了份温暖,少了些尖刻,可以让人一直沉浸、回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停车暂借问(赵宁静的传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钟晓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03118
开本 32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3
14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