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玲,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系硕士及博士,是著名的中美文学关系研究学者,也是著名散文家、小说家与诗人。作品以丰富的题材,简洁而细腻的文笔著称。
《大地春雨》为她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了“生命可以承受的沉重”、“火化与水济”、“四十年的差距”、“一片祥云”、“一个美丽的香港人”、“寒山诗的流传”、“匈牙利的忧郁”、“洞中人”等作品,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图书 | 大地春雨 |
内容 | 编辑推荐 钟玲,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系硕士及博士,是著名的中美文学关系研究学者,也是著名散文家、小说家与诗人。作品以丰富的题材,简洁而细腻的文笔著称。 《大地春雨》为她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了“生命可以承受的沉重”、“火化与水济”、“四十年的差距”、“一片祥云”、“一个美丽的香港人”、“寒山诗的流传”、“匈牙利的忧郁”、“洞中人”等作品,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内容推荐 悲欣交集,本色人生。《大地春雨》为著名华语女作家钟玲的散文自选集。 《大地春雨》共分四辑:音容笑貌:怀念故人;文化碰撞:美国诗人访问记;情系三地:三地生活随笔;异域行:异域生活札记。主要收录了“火化与水济”、“四十年的差距”、“一片祥云”、“一个美丽的香港人”、“寒山诗的流传”、“匈牙利的忧郁”、“明信片的故事”等作品。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生活。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会使您回味无穷。 目录 导言/大地春雨:钟玲的散文 刘绍铭 音容笑貌 春天的手,冬天的手 生命可以承受的沉重 火化与水济 我看金铨拍戏 胡金铨的“开麦拉” 四朵花:胡金铨周年祭 安魂曲——悼许芥昱 三束花,送徐讦 轮回 个性的开放——新加坡文艺营 狗缘 落水狗 护土英雄忠狗 文化的碰撞 我的忘年之交——记初访美国大诗人王红公 热爱中国文化的王红公 四十年的差距 群山呼唤我——记访美国青年偶像诗人斯耐德 山的守护神——再访美国诗人斯耐德 沉稳的深情——记三访美国诗人斯耐德 寒山诗的流传 情系三地 一片祥云 一个美丽的香港人 爱玉的人 香港觅玉记 天下第一泉 是谁盗挖西汉楚王墓? 高雄,高雄 南方的美感——台湾南部的生活 明信片的故事 玉山奇幻夜 金碧的相思林 国宝鱼的梦 异域行 我去过李永平的吉陵 匈牙利的忧郁 异域守岁图 洞中人 后记/香港人的热 试读章节 火化与水济 没想到有这么安静的火葬场。以前送过两位亲人去大城市的火葬场:一排十几个焚化炉火口,各家送葬的亲友熙熙攘攘,有如市集。在嘈杂的人声、嗡嗡的诵经声之中,似乎还能听见暗暗的“波”“波”点火声。你会下意识地、有点紧张兮兮地,守着亲人的焚化炉火口,生怕守错了地方,迎回一副别人家的灵骨。 火化的场所如此宁静,父亲一定感到欣慰。这是新竹县竹东镇的火葬场,挑高三层楼的大厅,正对大门那整片高耸的巨墙上只有两个方形的小出口,或者应该说是两个小入口:进了去,人将转化为另外一种形态,进了去,就在短短几十分钟内,一切毛、发、血、肉都消融,留下干净的白骨。父亲一向喜好安静,尤其是上了八十岁以后,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写回忆录,一个人静静地戴了耳机看电视上的新闻,好跟世界上、社会上发生的大事接轨。我们在早上九点多就抵达,大厅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两个供桌都是空的,整个火葬场只有我们一家人。他一定喜欢这种清净。 三位千佛山的出家师父带领我们读往生咒,在诵咒声中,父亲的棺木有如一艘举行落成仪式的新轮船,顺着轨道缓缓地启程,滑进了人口。祭拜仪式完毕之后,师父们带着弟弟钟坚和弟媳妇回家中洒净,我与两个侄儿留下,陪伴父亲的形体走完他人间最后的一程。墙的那边,熊熊的烈火正裹住父亲的身体,墙这边的大厅却清凉依旧,大概是因为屋顶挑得特别高。父亲,我们的形体是分处一炎一凉两个世界了。 如果魂魄真的不灭,父亲有没有听见我的警告,在点火的前一刻离开他的身体呢?他有没有被轰然的烈焰吓到呢?如果魂魄真的不灭,这些天来他一定端坐在灵位上注视我们上香。灵桌上摆的素食他吃得惯吗?我的确非常幸运,刚好在竹东有位古道热肠的朋友,刚好他擅长烹饪。由于我在高雄与新竹之间两头跑,不方便,他每天代我送美味的素食给父亲。父亲生前每天都吃一些鱼肉,现在没得吃,会不会感觉吃不饱呢?为什么我们要以斋素供奉逝者呢?是不是吃素意味着我们终止其他生命承受的痛苦、杀戮的痛苦?飘浮在阴阳两界之间的逝者必然特别地敏感,如果供食里有遭残杀的生命,他也许会感同身受,会觉得自己的业又加重了几分。 十点多钟,这位竹东的朋友骑着摩托车抵达火葬场,带来了点心和饮料,因为怕活着的人也饿着。我把食物分给留守的侄儿和弟弟的助理之后,出门去送他,他正站在外面停车场上做一些奇特的举动。而这片停车场的地势也够奇特,除了一个窄窄的出口,四面不是墙就是壁,停车场像是一口深井的井底。东边耸立着火葬场的建筑,另外三面都是峭立的土岗,北面的土岗顶种了十多棵松树,西南两面土岗则是墓地,层层叠叠的坟墓,一列列的骨灰坛。奇特的是,此地一点也不阴森,在明亮的阳光中,在透蓝的天空下,一个个深褐色的坛子晶亮得像巨大的西藏天珠。这真是个安息的好所在。父亲与过世七年的母亲,后天将双双住进台北县五指山国军公墓的忠灵殿,那儿不像此地这么恬静,却地势高旷,气象万千。弟弟安排父母去那儿定居,现在他们心中必然充满期待,他们不仅可以常常携手散步,看山岚,望盆地的夜灯,父亲还可以与长官、部属叙旧,母亲打麻将的牌搭子伯母可多了。是不是一个人的习惯、爱憎、得意、冤屈,死后全部都跟着他走?抑或是这一切合起来就是他呢?朋友正站在一株倒在地上的橡胶树前,双手捧住一个类似透明大水珠的东西,原来他用方才放点心的塑料袋装了水,在这棵树的根部洒水。水洒完后,他把塑料袋交给我,眼中透着鼓励的神色说:“我已经洒了三大袋子的水了,水马上吃了进去,你看,土还是干的。你再洒三袋子的水。” 目送他骑车走了以后,我心想:此刻我应该回到大厅中去陪伴焚化炉中的父亲,为什么我的朋友要我为一棵树洒水呢?回头仔细瞧这棵树,它倒在停车场边,约有四米高,一树肥大的叶子仍然油亮。应该是前一两天才倒的,大概因为枝叶太茂密,根土又松,头重脚轻,所以整个倒下横陈地上。幸好没有连根拔起,大部分的根仍然藏身在隆起的土中,应该还有得救。我一面把塑料袋的水洒在它的根部,一面思索:是不是朋友看我承受丧父的悲痛,所以要我亲手救一个垂亡生命来鼓励我呢?还是更深一层,父亲与这棵橡胶树之间有神秘微妙的关系呢?父亲随了大化的□伤,这棵树也一样,逼近的死亡扑向它。而在此刻,这棵树正接受水济,由死亡步向生命;父亲也接受火焰的净化,步人一种崭新的、透亮的存在。此刻,是不是他正站在我身旁,微笑地注视着水注的根部,微笑地注视我学习如何平衡生与死呢? 《自由时报》2002年5月21日 P7-10 序言 钟玲在《大地春雨》里追怀的人物,香港人比较熟悉的,想是“大醉侠”胡金铨。“朋友聚餐一定请他为上宾,他带给他们欢笑,也带给自己欢笑,在由薄转浓的酒意之中。大餐桌就是片场,他成为男主角,贮藏数十年的逸闻、掌故、笑话,滔滔涌出。满座友人不是听入了神,就是笑弯了腰,而他自己则一杯又一杯,直到他半醉了,瞪大眼一副顽童表情,很多话都敢讲了。这是他最没有压力的时刻。”作者随后加了一笔:“他平常是滴酒不沾的。” 金铨也真命薄,到医院去要动的,原是“小手术”,结果阴错阳差,赔了性命。他晚年的心愿是要拍华工血泪史。片子没拍成,拍成上演是否可以重振雄风,谁也没把握。但我们相信,他在《侠女》和《空山灵雨》几部片子所创造的电影语言,早已成为中国电影的源头活水。看李安的《卧虎藏龙》,竹影摇曳处,总觉得似曾相识。金铨拍戏一丝不苟,为了追求每一个镜头十全十美不惜“坐看云起”的精神,堪为后世典范。 徐讦是钟玲在《大地春雨》中纪念的另一位知名人士,也是港人熟悉的。这位“个子高高、穿着风衣……眼珠灰黝黝的,注视着楼外的雨丝,像是深潭一般,蓄满了落寞”的“南来作家”,1980年在香港病逝。 我生平只跟徐讦有一面之缘。大概是他逝世前的三四年吧,在香港一个饭局上,经朋友介绍认识的。钟玲说徐讦是她中学时代崇拜的作家。我在小学毕业后的童工岁月中,闲来也爱读他的作品。他的小说,充满异国情调,连句子也欧风美雨。记得《赌窟里的花魂》那位以花自况的女子说话的口吻是这样的:“我?我开过,最娇艳地开过。我凋谢过,最悲凄地凋谢过。现在,我是一个无人注意的花魂。”这种言语,当年读得如醉如痴。 饭后徐先生邀我喝咖啡。闲话表过,他突如其来地冒出一句:“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什么对我的作品一字不提?” 我当时怎么回答的,记不起来了。我只记得,当时的感觉很窘。的确很窘。照理说,我不过是这本小说史中文版的编译,不是作者,大可一句“我不知道呵,你为什么不自己问他”就可打发过去。但我相信当时一定没有把话说得这么绝。 现在重组场景,给徐先生捉个正着,能打圆场的外交辞令,最恰当的应该是:“批评家对文学作品取舍的标准,各有立场,先生何必为此耿耿于怀?” 其实,细心想来,这些话绝非“外交辞令”。以《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风靡一时的无名氏,一样没有上《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榜。文学作品的评估,各有立场,确是真话。远的不必说,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点评的散文作者中,梁实秋就没有上榜。 钟玲在《大地春雨》中追怀的人物还有一个与我达成了共识:许芥昱教授。这名字对香港人来说想是相当陌生,但你看看下文,相信会同意,这书呆值得纪念。他是诗人、书画家、学者。1982年1月,旧金山湾区连天风雨,引发山泥倾泻。他的房子,三面环山,危悬于山坡之上,面对太平洋。山洪一爆发,他的房子也真的是随波逐流了。 许芥昱就是Hsu Kal-yu,生前在旧金山大学任教多年,是第一位把中国新诗有系统地英译后介绍给西方读者的功臣。芥昱之死,确是飞来横祸,但当时他要是当机立断,理应可逃一劫。他却爱书如命。山洪来时,他的地下室被水淹。地下室就是书房,除了藏书外还有字画、手稿。钟玲以悼文的口吻描述,“当下面的山坡开始往下倾泻之际,整个房子震动起来。你的儿子一把抓起小狗,往大门冲去,口中狂呼:‘爸爸!快走!快!”’但他没听劝告,奋力涉水抢救藏书,也因此赔了性命。 印象中有论者曾把钟玲的散文称作“学者散文”或“学院派散文”。学者散文?如果说的是文章的格调,那就是相当于英文的scholarly essay了。学院派散文,应该是academic essay吧? 以英文习惯来讲,scholarly essay也好,academic essay也好,总容易令人联想到前顾后瞻、步步为营的八股文字。翻阅钟玲历年所作,嗅不到什么学究气味。我想“学者散文”这个称谓,说的该是作者学院中人的身份吧。 如果钟玲写的是scholar]y或academlc essay,你大概不会看到像《狗缘》这种感性小品。且说1987年冬天,这位从台湾来的学者,在港大任教,离乡别井,一时感触,觉得“需要温情的支持”。有一天在油麻地附近的宠物店看到一条模样很怪的小白狗,大约一两个月大,非常消瘦,两排肋骨都露出来。后来才知道这是伤天害理的店主做的好事,他怕小狗长得太快不可爱,故意饿它饭。 笼子内还有一条爱困的棕色小胖狗。小白狗虽然消瘦,生命力却旺盛极了,顽皮顶透。小胖每次想躺下来睡觉,都给小白推推撞撞地弄醒。钟玲站在笼子前面默默观察,一转眼竟看见小白对小胖做了好几次“古怪的动作”。原来小白“面对面把两只前足踏在小棕狗肩上,身子抽动起来”! 小白是女身,“虽说方向与姿势都不对”,但它做的分明是“不雅的动作”。拜性别研究雌雄同体论说之赐,钟玲四五年后才悟出,小白女扮男装,大胆“非礼”小胖的行为,在生物界原是司空见惯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故事的结局是,钟玲不以小白不文的举动为忤,发了善心,收留了它。小白陪伴了主人十二年零十个月,完成了一段不寻常的“人狗缘”。 看过钟玲的小说或她为金铨编写的电影剧本,想会察觉到她作品中的灵怪气息。你不会看到青面獠牙的大魔头出现,但有些故事,夜雨秋灯下读来,也会骤生寒意。 想不到我们在她的散文中也有机会领略这种味道。应该是1984年间的事吧,她在香港一家百货公司的古董部看到一只玉镯。暗绿色,带深褐的矿物沁,所以是入过土的陪葬品。她看着看着,着了魔,买下来就戴上,大小正适合。这时外面突然雷电交作,大雨倾盆。 她回家后就患上重感冒,然后转气管炎,病了一个半月。人病了,镯子却盛旺起来,暗绿变成逼眼的青翠,深褐变出一层层红橙黄色,如台风前的晚霞。 说来也真怪。这陪葬的镯子,她戴上了,就生病。脱下来,就好了。她心里发毛,怀疑镯子是否吸了她太多的元气。后来一位东海大学校友看到,喜欢,说自己是基督教徒,百毒不侵,立意要跟镯子斗一斗。钟玲听后,就把镯子让给她,让她斗去。她戴上两天,就发了一次严重的红疹。 这位校友后来去了美国,正邪相斗结果如何,可惜没有下文。钟玲说这只“邪镯”是她拥有过的最美的玉器,也是唯一令她心里发毛的一件。她把这段又爱又怕的因缘,写成小说《过山》。 钟玲在《三束花,送徐讦》里提到,徐讦在香港住了三十年,后期写了不少以香港为背景的短篇小说,但字里行间嗅不出香港气息。徐讦先生的广东话,大概不灵光,无法融入香港社会。钟玲教授原是“老广”,在香港生活毫无沟通问题,我们相信她定居下来后,像小白小胖这类香港故事,将会陆续有来。 后记 在每一个地区,即因为自然地理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所形成的地区,当地的居民会自然而然培育出某些特殊的个性,也就是特定的环境会造成典型的人物,例如绍兴出师爷,苏州出美人。台湾在20世纪70、80年代经济起飞,不是海岛移民猛冲猛干的个性,也无法造就其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地位。那么,香港人的地区个性为何? 在1978至1989年间,我在香港住过十年,那时候总觉得这是个重商社会,人人追求金钱,这种特性明显地表现在各阶层人士都用的口头禅——“扭钱”上。文化是不受重视的,富理想的人也不多。那时候我更不喜欢与在香港的英国人打交道,因为在他们嘴角眉梢流露一股傲慢。 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一部上映的美国片令我开始探索香港人的内心,那部电影叫《时光倒流七十年》,在香港连映连满了三个月,“超人”演员Christopher Reeve演一位剧作家,通过时光隧道回到七十年前与一位名伶相恋。后来剧作家回到现代,却再也回不去过去,遂相思至死。这种浪漫伤情的故事,居然会如此打动香港人的心弦。可见香港人有很浓的浪漫情怀,只是被压抑下去了。 19世纪,大英帝国看上港口的地理条件,香港遂沦为殖民地。香港人在异族统治下活了九十九年。活在各种委曲求全之中。所以香港人是被压抑的。被压抑者的情绪通常会以爆发的方式表现。再加上香港居民大部分是广东人,老广的共通个性是直爽而冲刺。革命家多出自广东与此多少有关系。 2003年我回到香港工作,香港浸会大学的同事卢伟力找我去看他编导的《黎民伟,开麦拉!》舞台剧,具史诗架构,以一位广东人为中国电影开疆辟土的故事为经纬。黎民伟一生充满理想,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大半辈子献身中国电影,看得出观众也是满腔热血,葵青剧场爆满。剧中人连谈恋爱也不忘爱国,没有人觉得样板,反而热烈鼓掌,广东人的热血和热情又得到印证,而且观众百分之九十是年轻人,这种热代代相传下来了。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大地春雨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钟铃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龙门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83262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6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6 |
出版时间 | 2011-09-01 |
首版时间 | 2011-09-01 |
印刷时间 | 2014-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5 |
宽 | 148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01-2011-2234 |
版权提供者 |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