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诺阿诺阿(塔希提手记)(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九八七年,根据高更原始手稿和卢浮宫博物馆图画室收藏的高更原始插图,法国出版了《诺阿诺阿》手稿影印本。本书是国内首次根据高更原始手稿影印本翻译的,高更的原始插图也是第一次与我国读者见面,从这里,可以看到高更许多名作的未完成状态,我们希望给读者提供一个原汁原味的版本。

内容推荐

高更是法国后印象派大师级的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与塞尚、凡·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他先是毅然放弃收入丰厚的股票经纪人工作,专心画画,最后更是弃绝整个文明社会,只身隐遁到塔希提岛,铸就了彻底脱去文明的外衣,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自然的高更传说。塔希提岛就是他的精神家园,他的灵魂归宿。《诺阿诺阿》是高更在塔希提岛书写的散记,被认为是高更晚年的艺术文化宣言。

《诺阿诺阿》好像是高更唯一不用绘画来表达的一段幸福时光。阴影与阳光,地狱与天堂,高更总是更接近前者,也许因此,本书写的既明快又粗糙,使我们深深感动。然而,长久流传的版本却是画家的朋友诗人夏尔·莫里斯大肆修改过的。直到一九八七年,根据高更原始手稿和卢浮宫博物馆图画室收藏的高更原始插图,法国出版了《诺阿诺阿》手稿影印本,才恢复了本来面目——这时距离高更逝世已八十四年。

本书是国内首次根据高更原始手稿影印本翻译的,更是收入了高更所有的原始插图以及高更本人全部的文稿手迹,全彩印刷,以期为读者原汁原味地呈现伟大的艺术家高更绘画与创作的真相。

试读章节

我不明白政府为什么交给我这项任务——可能是要给人留下支持一名艺术家的印象。

我不明白我又为什么口袋里藏了这张纸去进行这趟旅行。这是因为有时候必须乘官方的轮船才能到达那里,这样就没什么理由把你推到水手舱里;亏了那张纸,又蒙努美阿内务秘书的好意,我登上了“维尔号”的官员舱。返程中就没有这样的好事了。

塔希提岛总督黑人拉加斯加德要求“杜夏福号”船船长让我有个军士长的位子。不管怎样有时还是会得到礼遇的,尤其在海军中。曼塞隆船长、大副德国先生、所有其他军官、迪富尔·马丁先生给我很好的接待,我住进了官员舱。靠了这几位先生,我颇为愉快地回法国。

六十三天以来,我在旅途中,热烈向往那块令我魂牵梦萦的土地;六月八日,我们看到海面上有奇异的火光曲折移动。天色昏暗中凸显出一个带花边的锥体。

我们绕过莫雷阿岛发现了塔希提岛。

几小时后天色破晓。船头对着维纳斯岬慢慢驶近礁石,进入帕皮提航道,顺利停泊在锚地。

对于旅行阅历丰富的人来说,这座小岛不像里约热内卢海湾那么迷人。这里洪水退后留下的几座山颠,一户人家爬了上去,繁衍生息;珊瑚也爬了上去,把这座新岛团团围住。

早晨十时,我拜会拉加斯加德总督,他把我当做一名负有法国政府使命(表面上是艺术使命)的贵宾,尤其当做政治间谍接待。我尽一切努力消除当政者的误会,但是没用。他们相信我是被雇用的,我保证说不是这么一回事。

那个时候,国王病人膏肓,臣民每日都在等待一场灾难发生,逐渐在城里产生一种异象:从欧洲来的商人、官员、军官、士兵在大街上依然欢笑歌唱,而当地人面容肃穆,在王宫四周低声交谈。

锚地内,橙黄色帆船在蓝色海面上不寻常地移动,阳光下礁石的线条有时会突然银光闪耀。邻近岛屿上的居民天天前来给他们的国王送终,眼看着自己的岛屿最终被法国接收。来自上天的声音正在警告他们(他们说每次国王驾崩,日落时刻高山的某些斜坡上黑影憧憧)。

国王逝世,一身海军上将的礼服,躺在官里让吊唁者瞻仰。

我在那里见到了王后,名叫马鲁,她用花卉与织物装饰她的宫廷沙龙。公共事务主任问我怎样把大厅布置得富有艺术气息。我示意他注视王后。她出自毛利族的爱美天性,显得雍容华贵,凡被她接触过的东西无一不是艺术。“让她们干下去吧,”我对他说。

到这里还不久,我在某些方面有点幻灭感,遇到的人与事跟我原先期望与想像的大相径庭,对欧洲人的粗鄙感到恶心。我可以说还是个盲人。初次在这位上了年纪的王后身上看到的,只是一个尚有姿色、身材粗壮的普通妇女。那一天她血液中的犹太特征抹杀了其他一切。我是大错特错了。

后来再遇见她时,我懂得了毛利人的魅力。塔希提的血统又占了上风。塔希提大酋长祖先的家风,让这位妇女和她的兄弟,以及全家人看起来气宇轩昂。她的眼中蕴蓄一股豪气,暗示情欲随时可以勃发。一座岛屿从海洋中涌现,花木迎着第一缕阳光发芽。

整整两天,到处听到丧歌,塔希提人都穿黑衣,对死者唱赞美曲。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

波马雷葬礼。六点钟从王宫出发。军队与官员,黑衣白帽子,所有乡民列队前进,乡长擎法国大旗。黑压压一大片人。到了阿吕镇停下。那里竖起一座难以描述的纪念物,跟四周美丽的景色形成强烈对比,那是一堆用水泥黏结、不成形状的珊瑚石。

拉加斯加德致辞,通篇都是陈词滥调,翻译随后转述给在场的毛利人听。然后新教牧师布道。最后,王后的弟弟塔蒂致答辞。全场仪式完毕。大家离开,官员们挤在小篷车里……像赛车回来。

大路上人们三五成群,法国人一脸冷漠的表情,给大家做出榜样;本地百姓那么多天来心情沉重,现在又开始笑了。“瓦依奈”又挽住她们的“塔纳”的胳臂,扭腰摆臀,而她们赤着一双大脚重重踩在尘土地上。

到了福塔乌阿河边,人们各自四处分散。女人三三两两躲在石头之间,蹲在水里,裙子撩到腰际,清洗被大路灰尘弄脏的臀部,凉快走得发热的双腿。一番清凉以后,她们又朝帕皮提走去,挺起胸脯,奶头上的两片贝壳在纱裙下竖起,像只健康的小野兽那么灵活婀娜,身上发出动物和檀香的混合气息。 “现在好香啊(诺阿诺阿),”她们说。

生活就是如此。一切都恢复了原样。现在少了一个国王。毛利习俗的最后遗迹也随着他消失了。一切都荡然无存。只留下了文明的人。

我悲哀,从那么遥远的地方而来竟然……这个那么遥远、那么神秘的过去,还能让我找到它的一丝痕迹吗?现实却没有给我说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发现从前的炉灶,燃起灰烬中的火种……要做到这点,单枪匹马,没有支援。

尽管我那么灰心丧气,但从来都是不先尝试一切可能、甚至不可能的事情以前,决不认输的。我的决心说下就下。

尽快走出帕皮提,远离欧洲人中心。我像有一种预感,深入荒漠,跟塔希提人同吃同住,依靠耐性,会消除这些人的疑虑,我会做到的。

警察部队的一名军官好心把他的车子与马借给我使用。一天早晨,我出发去寻找我的小屋。P13-21

序言

多年来,保尔·高更时乖运蹇,在一八九一年那个四月初,他像背运的人那样阴郁沮丧,站在船头面对着海洋,船正把他带往世界另一端的塔希提岛。保尔·高更抛下了法国,他的绘画在那里缺少知音,家庭、经济纠纷弄得他焦头烂额。他形单影只,没有朋友陪伴。

一八九三年,保尔·高更给分开多年的妻子梅特·加德写信说:“我正在整理一部关于塔希提的书,它对理解我的绘画很有用。”

高更说的那部书,就是他在塔希提写的散记,整理后的书名叫《诺阿诺阿》,当地土话的意思是“香啊香”。

高更一八四八年生于巴黎。三至八岁在秘鲁度过,回到奥尔良后过得很不愉快,经常逃学躲入附近的林子里。十七岁弃学,当了七年水手。后来进入巴黎一家银行工作,娶了一名丹麦女子为妻。二十六岁开始画画,跟毕沙罗交了朋友。他的《维罗弗莱风景》一画在沙龙展出,随后几年经常与奋斗不懈的印象派朋友共办画展。

高更放弃了银行工作,专心画画,妻子不赞成他的做法,离开了他。此后他为物质生活所困,一直很少有如意的事。由于志同道合而聚在布列塔尼蓬达旺作画的画家,不久也四处星散;高更与凡·高在阿尔“黄房子”(南方画室)试图创立新学派,才两个多月就闹得难以相容,他不辞而别,而凡·高当夜自割耳朵。

他虽然心高气傲,充满创意,但他的画在巴黎很少有人问津。高更决定离开令他窒息的欧洲艺术氛围,到“蛮荒之地”去寻找人的本真,最初目标是印度支那和马达加斯加,后来选择了太平洋中的法国属地波利尼西亚群岛。

在接二连三的厄运中,《诺阿诺阿》好像是高更唯一不用绘画来表达的一段幸福时光,“南纬十七度,夜夜都是美的……北纬四十七度,巴黎,我相信,椰子树已不存在,声音也不再悦耳动听……”岛上的湖泊颜色鲜艳,树木郁郁葱葱,土地闪烁着“流金与阳光的欢乐”;土著居民性情温和,他的塔希提少女热情顺从,激励着他的创作……《诺阿诺阿》勾销了孤独、病体与贫困的煎熬。阴影与阳光,地狱与天堂,高更总是更接近前者,也由于这个原因,《诺阿诺阿》写得既明快又粗糙,使我们深深感动。

但是宿命还是扑向作品和画家本人——这部作品短小精悍,在今日的版本中终于恢复它原有的光泽。 《诺阿诺阿》为了走出阴影,重见天日,足足等待了六十三年。如果说高更的道路充满坎坷是非,引人遐想,《诺阿诺阿》手稿也历经曲折离奇。

高更最初怀疑自己的写作才能,他请朋友诗人夏尔·莫里斯修改润色。莫里斯个性执拗,文才平庸,加上许多华丽花哨的辞藻,使《诺阿诺阿》失去了原有的力与特色,添加了许多累赘与夸张。

一八九五年,高更第二次去塔希提,给文稿配上一系列水彩画、木版雕刻和照片。这样使作品改变了性质,一部普通的、还有点凌乱的散记,添加了这些精彩的视觉作品,可以看做是高更晚年的艺术文化宣言,“我愿意创立一种敢做一切的权利”。他在岛上寻求的是人的原始淳朴,不是宗教的神秘。

一八九七年,夏尔·莫里斯把高更文章的选段交给《白色杂志》发表,插入了许多自己写的诗歌,还把其他人笔记中的塔希提神话传说,也作为高更的考察放在文内,把原本非常质朴的作品,做得不伦不类带上了学究气,竟还签上自己的名字与高更并列。

高更在几千公里外的太平洋小岛上,风闻此事,给莫里斯写信,提出自己的看法,否认这样的作品,但是莫里斯我行我索,叫高更奈何不得。尽管如此,诗人还是原封不动地保留了高更的原始手稿,这也是我们的幸运。一九○八年,画家去世五年后,手稿卖给了版画商爱德蒙·萨戈。

一九○三年一月,塔希提岛受龙卷风的蹂躏,高更勇敢正直,在岛上维护土著的正当利益,不惜与法国殖民当局发生冲突。五月八日,他心脏病突发,猝死在马克萨斯岛阿图阿那的一间小屋内,只有土著陪伴着他。

第二天,当地传教士走进他的小屋,烧毁了留在室内被他认为不道德的二十几幅裸体画。三个月后,日后成为法国研究东方文化大学者的谢阁兰,当时是个青年医生,随同医疗队到塔希提救灾,八月十日走进高更与世长辞的那间小屋,墙上还挂着不少画,玻璃门上也涂满了画。高更遗物在帕皮提拍卖时,他买到一部册子,里面有高更零星的稿子和许多插图。这部册子后来辗转回到法国,先由高更的好友达尼埃尔·德·蒙弗雷保存,后又归卢浮宫图画室收藏。

长久以来,大家只知道一部被歪曲的《诺阿诺阿》。直到一九五四年,爱德蒙·萨戈的女儿在阁楼里发现了沉睡几十年的高更手稿,出了少量影印本。然后又等到一九六六年,才由巴黎出版商安德烈·巴朗发表高更写的(《诺阿诺阿》,附有宝贵的注解和评论。

事情还是没有圆满解决,还要等到一九八七年,塔希提帕皮提高更纪念馆根据高更原始手稿和卢浮宫博物馆图画室收藏的高更《诺阿诺阿》插图,委托前后出版社出版了八开本的《诺阿诺阿》,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既恢复了本来面目,也更符合高更的原意。

这离高更逝世已八十四年。

在这里推出的《诺阿诺阿》中译本,是国内首次根据高更原始手稿影印本翻译的,配上一八九五年手稿上的插图。这些插图最初的灵感都来自德瓦依乌塔湖,高更热爱那个湖,在这些使他眼花缭乱的大自然与生灵之间,住了几个月,那里就像他在《诺阿诺阿》中写的,一切都闪烁着“流金与阳光的欢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诺阿诺阿(塔希提手记)(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高更
译者 马振骋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55653
开本 32开
页数 17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2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64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3: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