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写书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写书记》一书中,鲁迅、茅盾、巴金、汪曾祺、章诒和、周国平、史铁生、残雪、曹文轩、莫言、余华、虹影、毕飞宇等近三十位作家讲述写书背后的故事,他们或言为什么写作,或言写作中的各种事件、情绪,或言对写作的看法……他们所言及的,既不是枯燥乏味的“创作谈”,也不是“序跋”之类应景儿之作,而是围绕“写书”这个中心展开的事件与情绪的所有记叙。事件是写书背后的真事件,情绪是写书过程中的真情感,这种记叙,弥足珍贵。

内容推荐

无论任何时代,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书写,或者是对自我存在的一种确认,或者是承担了精神救赎的责任……他们的书,从灵感的产生,到框架的建构,到书写的过程,到摆在书店一隅,其中充满了创作的冲动、写作的激情,也充满了孤独、焦虑与徘徊……书写,是怎样一种难以言说又欲一吐为快的病痛,是怎样一种在绝望中希望的人生悖谬?他们称得上是真正的写作者。他们的书是怎样写成的?是灵光闪现一蹴而就,还是经历了无数心身折磨、几经坎坷才得以完成?本书《写书记》的诸位作者,将为你讲述写书背后的故事……

《写书记》由莫言等编著。

目录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文/鲁迅

《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 文/茅盾

梁宗岱与《晚祷》 文/张建智

谈《家》 文/巴金

关于《沙家浜》 文/汪曾祺

破解《红岩》创作之谜 文/钱振文

《论美》之失 文/高尔泰

芦花吹白上人头,镜里萧疏不奈秋——《刘氏女》笔谈文/章诒和 曹疏影

为自己写,给朋友读——写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出版之际 文/周国平

宿命的写作 文/史铁生

我为什么要写作 文/王小波

艰难的开端 文/残雪

记忆与写作 文/马原

十年回首:《草房子》创作札记 文/曹文轩

我为什么写作 文/莫言

为了一个野心——《农民三部曲》写作始末 文/赵德发

迎着北风赶路——张炜与《你在高原》文/张炜 孙竞

我为何写作 文/余华

筒子楼里的戏剧人生——《混在北京》的写作记忆 文/黑马

还愿到上海——我写《上海王》 文/虹影

写书难,出书更难 文/陈希我

我如何写出《雨天的棉花糖》 文/毕飞宇

《1980的情人》创作谈 文/于晓丹

乘着语言的翅膀——我写儿童诗集《做梦的树》 文/雨兰

因为无力,所以执著——我为什么要写作?文/熊培云

用生命写作 文/黄孝阳

通往虚名之路——《中国文学场》写作有感 文/曾念长

小说未完成 文/未名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文/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有《鲁迅全集》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来由,已经在《呐喊》的序文上,约略说过了。这里还应该补叙一点的,是当我留心文学的时候,情形和现在很不同: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

但也不是自己想创作,注重的倒是在绍介,在翻译,而尤其注重于短篇,特别是被压迫的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因为那时正盛行着排满论,有些青年,都引那叫喊和反抗的作者为同调的。所以“小说作法”之类,我一部都没有看过,看短篇小说却不少,小半是自己也爱看,大半则因了搜寻绍介的材料。也看文学史和批评,这是因为想知道作者的为人和思想,以便决定应否绍介给中国。和学问之类,是绝不相干的。

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作家的东西就特别多。也曾热心的搜求印度、埃及的作品,但是得不到。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N.Gogol)和波兰的显克微支(H.Sienkiewitz)。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鸥外。

回国以后,就办学校,再没有看小说的工夫了,这样的有五六年。为什么又开手了呢?——这也已经写在《呐喊》的序文里,不必说了。但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白以为有做小蜕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但是《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的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得记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做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白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

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已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这一节,许多批评家之中,只有一个人看出来了,但他称我为Stylisll。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南,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腧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的。

不过这样的写法,有一种困难,就是令人难以放下笔。一气写下去,这人物就逐渐活动起来,尽了他的任务。但倘有什么分心的事情来一打岔,放下许久之后再来写。性格也许就变了样,情景也会和先前所豫想的不同起来。例如我做的《不周山》,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的,而中途去看报章,见了一位道学的批评家攻击情诗的文章,心里很不以为然,于是小说里就有一个小人物跑到女娲的两腿之间来,不但不必有,且将结构的宏大毁坏了。但这些处所,除了自己,大概没有人会觉到的,我们的批评大家成仿吾先生,还说这一篇做得最出色。

我想,如果专用一个人做骨于,就可以没有这弊病的,但自己没有试验过。

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常在学学这一种方法,可惜学不好。

可省的处所,我决不硬添,做不出的时候,我也决不硬做,但这是因为我那时别有收入,不靠卖文为活的缘故,不能作为通例的。

还有一层,是我每当写作,一律抹杀各种的批评。因为那时中国的创作界固然幼稚,批评界更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放在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觉得非自杀不足以谢天下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但我常看外国的批评文章,因为他于我没有恩怨嫉恨,虽然所评的是别人的作品,却很有可以借镜之处。但自然,我也同时一定留心这批评家的派别。

以上,是十年前的事了,此后并无所作,也没有长进,编辑先生要我做一点这类的文章,怎么能呢。拉杂写来,不过如此而已。

三月五日灯下。

P1-4

后记

对于本书作者而言,写书恐怕是他们人生的一种必然。当写书这件事与他们的人生相遇,书写,便成为一种情结,一种信仰。编者试图做的,仅仅是借助作者的声音,解读这种情结和信仰,从而告知读者:他们为何写作?

面对这个简单的问题,罗曼?罗兰的回答是:“因为我不能做别的事。”答案同样简单,却饱含深意。写作到了这个份上,不是着了写作的魔,便是悟了写作的道,总归是入了不凡的境界的。

很多人也都有过写书的念头,无论这个念头是否实施,无论有无结果或成就,想象一本自己呕心沥血写成的书摆在案头,封面上印着自己的名字,翻开书页,阵阵书香飘来,该是怎样一种满足。然而在低俗文化泛滥、图书市场混乱的今天,写书、出书已非难事,真正能使读者获得知识补给、满足精神需求的好书少之又少,为名利而迎合低级趣味、粗制滥造的书却俯拾皆是。写书之人,当真没有文化担当了吗?幸好,无论任何时代,总有这样一些人,哪怕仅仅是极少的人,他们书写,或者是对自我存在的一种确认,或者是对精神救赎责任的担当,他们或偶然写书,或必然书写,却无一不把写作当成一种信仰……编者认为,这样的写作者,才称得上“真正的写作者”。

本书所辑文章,涉及二十多位写书之人,他们或“为自己写,给朋友读”,或坚持“宿命的写作”,或“为证实自己而写作”、“把自己的灵魂亮出来”,或“为了一个野心”而写,或“因为无力,所以执着”,或“用生命写作”,甚至坦言写作为“通往虚名之路”,甚至仅仅是想“在死之前写一个小说”…… 种种情结,种种信仰,他们无不是在各自的情结与信仰中独守严谨写作的阵地,哪怕写出的不是大众喜读的书,哪怕从没写出过一本完整的书。而无论有没有得到那个“虚名”,他们都在无怨无悔地写着。他们是真正的写作者,他们都将受到读者的虔敬,因为他们是在用心写作。

我们需要的,正是用心写作的写作者记录他们写书经历的文字。他们的书,从灵感的产生,到框架的建构,到书写的过程,到看见自己的书摆在书店一隅……其中充满了创作的冲动、写作的激情,也充满了孤独、焦虑与徘徊……书写,是怎样一种难以言说又欲一吐为快的病痛,是怎样一种在绝望中希望的人生悖谬?

编纂此书的目的,正是借写书之人的文字,畅谈这种创作的激情,言说这种书写的病痛,如果可能,并放大这人生的悖谬。感谢本书的二十八位作者,感谢他们为我们讲述写书背后的故事,感谢为本书提供支持与帮助的每一个朋友。感谢书。

郭凤岭

2011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写书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莫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02663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Gold Wall Press,China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