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已经不大可能像在文艺复兴时期或19世纪那样,是表达一个时代的丰富生活及人间情怀的最好形式,虽然它作为商品,还能在艺术市场中维持一段时间(这个时间也不会太长)。那么。绘画艺术何以从乔木迁于幽谷呢?昔日的万丈光辉为何不能持续闪烁呢?究竟是什么具体因素导致绘画艺术日趋没落呢?但愿后边的论述能为亲爱的读者尤其是热爱绘画艺术的朋友们解答这样的问题,按照通常的行文惯例,王洪义从绘画的历史说起,但《绘画的消亡》不是美术史,而观点又与一般美术史不同。
图书 | 绘画的消亡 |
内容 | 编辑推荐 绘画已经不大可能像在文艺复兴时期或19世纪那样,是表达一个时代的丰富生活及人间情怀的最好形式,虽然它作为商品,还能在艺术市场中维持一段时间(这个时间也不会太长)。那么。绘画艺术何以从乔木迁于幽谷呢?昔日的万丈光辉为何不能持续闪烁呢?究竟是什么具体因素导致绘画艺术日趋没落呢?但愿后边的论述能为亲爱的读者尤其是热爱绘画艺术的朋友们解答这样的问题,按照通常的行文惯例,王洪义从绘画的历史说起,但《绘画的消亡》不是美术史,而观点又与一般美术史不同。 内容推荐 《绘画的消亡》内容介绍:绘画已经没有可能像它在历史上所曾经达到的高度那样,为这个时代增添光彩了。虽然它作为商品,还能在艺术市场中维持一段时间,那么,绘画艺术何以从乔木迁于幽谷呢?昔目的万丈光辉为何不能持续闪烁呢?究竟是什么具体因素导致绘画艺术日趋腐朽和衰败呢? 《绘画的消亡》的作者是王洪义。 目录 一 绘画的三种类型 1.1 传达知识的工具 1.2 视觉再现的绘画 1.3 表达思想的绘画 1.4 横扫一切的“现成品” 二 绘画手艺PK摄影机器 2.1 画像的历史 2.2 绘画遭遇摄影 2.3 摄影何去?绘画何从? 三 电影的动感和叙事 3.1 科技与艺术结合 3.2 用机器讲故事 3.3 运动胜过静止 3.4 以时间表现生命 3.5 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四 数字艺术的崛起 4.1 科技带来创新 4.2 传播成就艺术 4.3 团队胜过个人 五 绘画中的“去精英”现象 5.1 精英绘画 5.2 非精英绘画 5.3 大众图像 5.4 去雅还俗 六 艺术市场中的绘画 6.1 绘画与功利 6.2 绘画的成本核算 6.3 尊重市场法则 6.4 与市场共舞 七 当代画家的局限性 7.1 鲁一变,至于齐 7.2 画家需要文化吗? 7.3 今不如昔的技艺 7.4 为什么要画画? 7.5 对绘画行业的质疑 八 绘画向何处去? 8.1 绘画是余则成 8.2 绘画是变形金刚 8.3 绘画还是绘画 8.4 画家呀!画家 8.5 不变的标准 8.6 最后的莫西千人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绘画的消亡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洪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书画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7903124 |
开本 | 18开 |
页数 | 20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98 |
出版时间 | 2012-01-01 |
首版时间 | 2012-01-01 |
印刷时间 | 201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20 |
丛书名 | |
印张 | 1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3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