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窃听门真相(默多克传媒帝国透视)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窃听门真相(默多克传媒帝国透视)》由刘笑盈著。全书稿共分7章。前两章回顾和描述了“窃听门”丑闻发展的过程和世界新闻媒体、英国媒体和英国政府对这一事件的反应和评论;第三章探讨了由“窃听门”事件引起的对新闻伦理、新闻自由、媒体与政界的关系、媒体对受众的责任、媒体的社会功能等新闻理论与实践的问题;第四章集中介绍和探讨英国小报发展的社会背景、特征以及对新闻传播的整体的影响;第五章和第六章对默多克新闻集团的崛起、经营与赢利模式、“窃听门”丑闻对新闻集团的冲击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探讨了从“窃听门”事件引发的对新闻自由和新闻功能再思考。

内容推荐

这本《窃听门真相(默多克传媒帝国透视)》由刘笑盈著。2011年夏天在伦敦,先后发生的窃听门事件和骚乱,使这个古老的帝国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从社会良知到全民公敌的界线在哪里,新闻是自由的吗?窃听门事件暴露了西方新闻存在的问题,那是什么样的问题?新闻与社会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认识新闻?

《窃听门真相(默多克传媒帝国透视)》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 无所不在的窃听:“窃听门”丑闻始末

 一、事件的爆发

 二、事件的发酵

 三、事件的延续

第2章 墙倒众人推:各国媒体的评价与各方反应

 一、英国媒体对事件的反应

 二、英国政府的态度与应对

 三、其他国家的媒体、政府及民众反应

第3章 新闻是自由的吗?“窃听门”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

 一、媒体的自由与责任:自由的滥用

 二、知情权与隐私权:新闻伦理与法制的底线在哪里

 三、新闻还是西方民主的风向标吗?

 四、反映社会还是干预社会:新闻究竟应该如何定位?

第4章 老问题的新暴露:英国小报的宗旨与发展历史

 一、缘起与发展:从“北岩”勋爵到默多克

 二、背景:英国小报崛起的历史与社会基础

 三、宗旨与特点:无所不用其极的新闻文化

 四、影响:游走在虚幻与现实之间

第5章 媒体小报化:新闻世界中的默多克帝国

 一、默多克其人及其媒体帝国的嵋起

 二、默多克的媒体经营理念

 三、新闻集团的经营特点与发展战略

第6章 摇摇欲坠的帝国:“窃听门”事件对默多克集团的冲击

 一、默多克现象:新闻集团对世界新闻的垄断

 二、新闻集团对世界新闻的贡献与威胁

 三、崩塌的帝国:来自“窃听门,’事件的冲击

第7章 新闻自由的底线:对新闻功能的重新认识

 一、“窃听门”事件对西方新闻发展的警示

 二、“窃听门”事件对我国传媒发展的借鉴

 三、公共产品还是商品:对新闻功能的再认识

后记

试读章节

1. 少女米莉之死

2002年3月21日,英国萨里郡泰晤士河畔的沃尔顿市,13岁的米莉·道勒失踪了。女孩的家人焦急地给她打电话,但是电话一直处于留言状态。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们报了警。

案情毫无头绪,米莉的亲朋好友不断给她的手机留言,用近乎哀求的口吻请求她尽快跟家里联系。很快,米莉手机的信息存满了,人们的希望一点点消逝。

但是,没过多久,亲人们意外地发现米莉的留言信箱又可以留口信了。这让一家人喜出望外,因为这意味着米莉可能自己删除了部分信息——她还活着。

4月14日,《世界新闻报》甚至还刊登过一则消息称:“一个名为米莉·道勒的女孩在一家招聘中介找工作,她向中介提供的正是真实的电话号码。随后,中介拨打了该号码并留下口信。这发生在米莉失踪6天后。”

这不仅让米莉的家人重拾希望,而且误导了警方的判断。在米莉失踪一个月的时间内,警方都没有过多怀疑被谋杀的可能。

道勒一家还为此接受了《世界新闻报》的独家专访,米莉的母亲说:“如果米莉走进家门,我们肯定会激动地说不出话,只会擦干喜悦的泪水,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然而,事情并非人们料想般美好。6个月后,米莉的尸体在树林中被发现,警方证实她被一名夜总会守卫绑架并谋杀。

那么,米莉的手机怎么了?是谁删了信箱里已经存满的信息,让悲剧在继续?又是谁窃听了这些善良人们的留言,使这场悲剧蒙上了更多阴霾和疑问呢?

2. 暗处的窃听黑手

事实上,见不得光的窃听者,就是进行独家专访的《世界新闻报》,只是暂时无人注意罢了。

在米莉失踪后很短的时间内,《世界新闻报》的记者就开始执行他们的标准法则:雇用私家侦探获得需要的新闻故事。

他们先雇用了一名汉普郡的私家侦探斯蒂夫·怀特摩尔,找寻米莉的家庭住址。他从沃尔顿区选举登记处发现了三个名为道勒的有效地址,经过对固定电话的窃听,他排除了其中两家,最后成功获得米莉的家庭住址和电话。

随后,另一个全职侦探格伦·穆尔凯尔通过固定电话获得女孩手机信息,并入侵了她的手机留言信箱。《卫报》报道称:“《世界新闻报》记录了女孩父母恳求她回家的每一个字。”

当米莉手机存满手机信息时,记者为了获取更多新信息,私自删除了一些信息,以留出更多内存。

这一切都是在伦敦南部一间逼仄的办公室里完成的,格伦·穆尔凯尔做着他惯常的“工作”。他和《世界新闻报》有一份价值104988英镑、名为“研究和信息服务”的合同,还从该报额外拿12300英镑的现金。他帮着《世界新闻报》完成过多次“窃听”任务,几乎没有一次失手。

电话窃听在英国是违法的,不过这也就是说说罢了。曾在《世界新闻报》任职编辑的保罗·麦克米兰说:“所有人都这样做,你实在没有理由不这样。”

曾在《世界新闻报》任职的记者霍尔表示,电话窃听的意义还远在新闻爆料之上。他认为,电话窃听的优势在于它确认了谣言内容的真实性。一旦有记者通过电话窃听确认了某件新闻的真实性,他会拿这条新闻跟当事名人的新闻发布官沟通做交易。

“记者通常会说,我知道这一切,你有什么跟我做交易?”新闻官通常会提供另一份新闻通稿,报纸则会停止对当事名人的攻击,与此同时,原始信息依然为报界所掌握,而且一旦有需要就可以派上用场。“这已经不完全是新闻操作了。”霍尔说,“它成了谈判。”实际上,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做是“新闻敲诈”。

2003年,英国对隐私数据和政府透明度进行调查的机构——信息专员办公室,曾对另一位私家侦探史蒂夫·惠特摩尔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此人为多家英国报纸提供信息。在3年时间里,超过300名记者雇用过惠特摩尔。这些报纸不仅限于各种小报,而是涵盖整个英国新闻界。《每日邮报》是最主要的顾客,《世界新闻报》排名第15,新闻集团的《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也位列其中,另外还有卫报传媒集团的《观察家报》。

除了电话窃听,还有其它一些“黑魔法”,例如欺诈(装作电话公司或银行,套取个人信息),非法搜索警察局和政府部门的内部信息,或者利用手机号码获取私人地址等。

3. 皇室窃听丑闻

少女米莉的案件在当时并没有引发太多的关注。直到3年后的一次窃听,才真正让警方和媒体对《世界新闻报》的行径有所察觉。

一切都始于王子的膝盖。

2005年5月,《世界新闻报》刊登了威廉王子膝盖肌腱受伤的消息。这条不痛不痒的报道却引起了皇室的怀疑。因为王子受伤的事情鲜有人知,皇室随即向警方报案。警方决定将计就计,对窃听人员实行反窃听。

2006年4月,《太阳报》刊登了哈里王子流连于脱衣舞夜总会的新闻,随后《世界新闻报》跟踪报道,在刊登的新闻中竟然还原了威廉王子嘲笑哈里的邮件,于是警方盯上了该报的皇室新闻记者克里夫·古德曼和私家侦探格伦·穆尔凯尔。

警方从穆尔凯尔家中搜出长达11000页的记录,确认了他们曾窃听查;尔斯王储的通讯秘书和副官,以及威廉和哈里王子私人秘书的电话,次数高达609次。同时,王储查尔斯和康沃尔公爵夫人卡米拉的语音信箱也被他们入侵了。

2006年8月8日,古德曼和穆尔凯尔在各自家中被拘捕,随后被分别判处4个月和6个月监禁。

根据《世界新闻报》母公司“新闻国际”曝光的邮件显示,古德曼从当时的编辑安迪·库尔森那里申请了一笔1000英镑的资金,从皇室卫队官员格林·布克那儿购买了他盗窃得来的电话通讯录。

在古德曼和穆尔凯尔入狱4个月后,安迪·库尔森引咎辞职,但他否认自己和电话窃听有关。随后,库尔森被当时还是保守党领袖的卡梅伦招至麾下,起用他担任自己的媒体联络主任,并且在担任首相后,任命库尔森为发言人。P2-5

序言

马胜荣

默多克新闻集团在世界传媒业中声名显赫,可谓是传媒帝国。这个集团在世界各地拥有诸多媒体,在许多重大国际性新闻事件和一些国家的国内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常常影响着舆论的走向。

默多克本人对他所属的新闻集团非常自信,多年来一直通过投资、收购和合并等手段扩大集团的规模。

10年前,默多克到北京新华社总社访问和参观。我和时年71岁的他有一次简短的对话。

“默多克先生,您的集团目前规模已经很大了,你们还准备继续扩大规模吗?”

“当然,规模对于新闻集团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集团实力的体现。我们的规模已经不小,现在世界上很少有新闻机构能够同我们相比。”

“那么,你们是如何管理的呢?这么多的报纸、杂志、电视台和其他媒体,管理一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吧?”

“我们的构架与你们的不同。我们目前在继续扩张,我们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在运作层面采用的是商业化管理,也就是说在整体上是竞争和赢利,否则就生存不下去了。我们的集团一切运行顺利,我相信不会出现运营方面的问题。”

“那么,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对新闻集团来说赢利是至关重要的。”

“谁能说赢利不重要呢?虽然我们的集团是一个记者型企业,但是我们目前的收益绝大部分来源于下属的电影电视控股公司,就是娱乐业企业。尽管如此,媒体收益的增长也是我们的重要目标。”

默多克在交谈时面带微笑,对新闻集团发展的自信溢于言表。

然而,10年之后,到了2011年7月19日下午,默多克在英国下议院听证会上回答提问时,他当年的自信显然已经不复存在了。

当天,这位世界传媒大亨无奈地出席英国下议院的听证会,在长达3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回答了上百个问题,期间又遭受一名手持装有白色泡沫状物体盘子的听众的袭击,这对从不示弱的默多克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他“人生中最卑微的一天”。

默多克的这种处境是由新闻集团旗下的英国《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造成的。这次被称之为“窃听门”的丑闻事件使默多克和他所属的新闻集团处于极大的困境之中,显露了西方新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矛盾,再次暴露了以赢利为目标的大的新闻集团所属的媒体,由于受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驱动,难以真正地客观、公正地报道世界的各类新闻事件。

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件应该是新闻媒体展开新闻报道过程中追求的理想目标,但是能否真正体现客观公正却是有条件的,因为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是选择的结果,在许多情况下是一系列选择的结果。同时,所有的新闻稿件都是思想的产物,都会受到报道者所处的政治环境、所受的教育背景以及个体报道者政治态度和经济地位的影响。因此,客观、公正只能相对而言,媒体作为新闻事件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桥梁而并非信息源本身,报道者只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事件本身的客观事实。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境外和西方不少媒体和新闻教育机构推崇的主流新闻理论只强调新闻传播的客观公正性和媒体本身的独立性,而不谈实现“客观、公正”传播的局限和条件,因此从本质上看他们所称的“客观、公正”在新闻实践中是不存在的。默多克新闻集团所属的英国《世界新闻报》大规模窃听事件以及《每日镜报》、《星期日镜报》等报的类似事件反映出西方新闻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巨大差异和矛盾,再次引起了我们对西方新闻理论本质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如何看待媒体的“公器”作用、媒体的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媒体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传播载体,主要的作用是将新闻事件传播给受众,同时又能揭露政治和社会问题,起到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但是,如果过度地强调或者夸大媒体所谓的“独立”作用,那么就会背离媒体本身有其社会属性的现实。从西方媒体报道的情况看,有168年历史的英国小报《世界新闻报》属于财大气粗的新闻集团,同英国政界人物、警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这些联系究竟达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调查,但是从《世界新闻报》的这些做法可以看出,它所宣称的“独立”立场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伯纳德·戈德堡在美国(2BS电视台担任过近30年记者和制片人,他在2002年出版的《偏见》(Bias)一书中披露了这家电视台在播报新闻中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内容,如:为什么美国大的电视网会在黄金时间漏报某条重大新闻?美国新闻机构政治上的考虑是如何压倒事实本身的?为什么美国的大媒体把一些人的激情演讲称之为自由演讲,而另一些人的同类演讲称之为煽动恐怖主义?他披露的许多美国媒体的内部情况都是我们研究西方主要媒体的有价值的材料。

如何看待媒体代表公众利益与追逐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看,媒体应该代表公众利益,应该为传播新闻事件的客观事实而展开报道。但是,媒体有其社会属性和本身的经济支持力量,因此不从媒体本身的生存条件去奢谈代表“公众利益”也是不符合当代世界媒体生态环境的。《世界新闻报》的大规模窃听事件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西方既有的市场体制和新闻体制的框架内,媒体的逐利行为是不可避免的。默多克新闻集团虽然实力强大,但其所属的媒体仍然以营利为首要目标。有关专家指出,窃听丑闻源于西方媒体内部的利益和竞争驱动,尤其是在当前纸质媒体面临巨大收入缩减压力的情况下,《世界新闻报》为了追求在经济上获利,大规模采取窃听方式获得信息,以扩大自己的发行量和争取广告份额,充分表明了追求经济利益是这家报纸的目的。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所谓的“客观、公正”和“独立”只是一种空洞的标榜。

如何看待和实践“新闻自由”?境外和西方不少媒体常常以“自由”和“人权”卫士的面貌出现,《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表明一些自称为“自由”和“人权”卫士的媒体正是打着新闻自由的幌子,为获得本身的利益而无限制地侵犯他人的尊严和隐私权。事实上,这是境外一些媒体对“新闻自由”的滥用,“新闻自由”不能成为侵犯他人尊严和隐私乃至他国和他国公民利益的保护伞。根据报道,《世界新闻报》及新闻集团旗下的其他小报的窃听受害者目前已经涉及4000多人,其中包括英国前首相布朗、前副首相普雷斯科特、王室成员、议员等政界人士以及娱乐明星,特别是2002年失踪并遇害的英国女孩道勒、部分在阿富汗等地的阵亡军人甚至伦敦地铁爆炸案遇难者家属的电话也遭到窃听。这些冲击媒体道德底线的行为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公愤和国际社会的震惊。公众已经在问,这家媒体的职业道德究竟在哪里?

当然,西方的一些有影响的媒体在揭露一些政治和经济事件的丑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比如,上个世纪70年代《华盛顿邮报》的年轻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揭露的美国总统选举中的“水门事件”,2001年底《华尔街日报》等报纸揭露美国安然公司利用合伙公司隐瞒巨额债务的“安然事件”,以及2002年至2005年间英国的一些媒体和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揭露出来的“伊拉克囚犯遭虐待丑闻”等。揭露这些丑闻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但是揭露这些丑闻的媒体同样没有摆脱党派、经济集团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除了运动的物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因此,新闻的本源应该是物质的东西,是人类在同自然界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是客观的实在。与此同时,新闻稿件又是思想的产物,必然带有政治和文化色彩。

《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和由此揭露出来的问题反映出西方新闻界和新闻教育机构所宣称的新闻传播“客观、公正”的理念和实际操作中的巨大距离和矛盾。世界上的一些媒体已经看到了《世界新闻报》的窃听做法太过分了,认为它的所作所为“与一个新闻机构应该做的工作格格不入”,但是并没有从新闻观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窃听事件,而且由于政治、文化环境的不同也不太可能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中国媒体和新闻教育机构可以继续认真观察和分析这一并不孤立的事件,并且从这些事件中不断深入思考和认识有关新闻传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的刘笑盈教授跟踪了“窃听门”事件的发展进程,并就“窃听门”事件与默多克传媒帝国现象进行了研究,主编了《“窃听门”真相:默多克传媒帝国透视》一书。

全书稿共分7章。前两章回顾和描述了“窃听门”丑闻发展的过程和世界新闻媒体、英国媒体和英国政府对这一事件的反应和评论;第三章探讨了由“窃听门”事件引起的对新闻伦理、新闻自由、媒体与政界的关系、媒体对受众的责任、媒体的社会功能等新闻理论与实践的问题;第四章集中介绍和探讨英国小报发展的社会背景、特征以及对新闻传播的整体的影响;第五章和第六章对默多克新闻集团的崛起、经营与赢利模式、“窃听门”丑闻对新闻集团的冲击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探讨了从“窃听门”事件引发的对新闻自由和新闻功能再思考。

默多克新闻集团在英国媒体界举足轻重,其麾下有英国天空广播公司、新闻国际公司等传媒巨头,仅新闻国际公司旗下就有《太阳报》、《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和《世界新闻报》,对英国舆论的控制显而易见。但是,正是由于这样强大的舆论控制能力,“窃听门”丑闻被揭露之后所引起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在公众的强大压力下,包括《世界新闻报》前主编安迪·库尔森在内的数名人员已经被捕,默多克的传媒帝国已经遭遇了“滑铁卢”,在英国和全世界已经名誉扫地。

《“窃听门”真相:默多克传媒帝国透视》一书在对窃听事件本身的回顾和对默多克新闻集团进行分析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新闻监管体系。媒体虽然有舆论监督的重要功能,但同时媒体本身也不能离开社会的监督,否则媒体就有可能超越道德底线,出现与“窃听门”丑闻类似的事件。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院长)

后记

本书是集体研究的成果,其中刘笑盈撰写了本书的前言和第7章,李婷撰写了本书的第1章,刘冬撰写了本书的第2章,张斯撰写了第3章,刘笑盈、王梦璐撰写了第4章,赵卓仑撰写了本书第5章,苏全泽撰写了本书第6章。另外,刘笑盈负责全书结构、章节题目、参考资料、主要观点、写法风格等事宜及最后通稿和审定。

由于时间短和水平有限,本书的缺陷难以避免。例如论述比较多,但是分析略显不足;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本书的许多说法缺乏足够的论证,一些观点也可能不够全面、完整;同时,由于是多人撰写,本书在具体的体例和写作风格中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些都是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加以注意的,也欢迎读者提出批评。

有人曾经这样比喻:“新闻是历史的初稿”,那么,这个初稿应该如何编写?还有人曾经比喻,“新闻是人类社会感知外界变化的皮肤”,那么这个皮肤是如何构成的,其功能又是如何发挥的?研究“窃听门”事件及默多克媒体帝国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加深对世界新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

刘笑盈

2011年8月30日于朝阳区定福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窃听门真相(默多克传媒帝国透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笑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97941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9.61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