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身于三千余年前的青铜器上;汉朝、汉族得名于两千多年前刘邦所封的汉水之滨;两百多年前的清朝疆域酷似一张秋海棠叶子;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国土开始演变为雄鸡形状;普天之下,四海之内,千秋兴亡,可歌可泣,可读可观。
本书编辑委员会编著的《地图的见证——中国疆域变迁与地图发展》让你了解中国疆域的沿革、体会首都迁移的内涵、感受迁都背后的深层内涵。
图书 | 地图的见证--中国疆域变迁与地图发展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现身于三千余年前的青铜器上;汉朝、汉族得名于两千多年前刘邦所封的汉水之滨;两百多年前的清朝疆域酷似一张秋海棠叶子;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国土开始演变为雄鸡形状;普天之下,四海之内,千秋兴亡,可歌可泣,可读可观。 本书编辑委员会编著的《地图的见证——中国疆域变迁与地图发展》让你了解中国疆域的沿革、体会首都迁移的内涵、感受迁都背后的深层内涵。 目录 序/1 中国历史的足迹/2 第一部分 远古时期/5 历史回眸/6 测绘的神话与传说/7 地图的起源/9 原始地图/10 第二部分 夏、商、西周/11 历史回眸/12 舆图见证/13 传说中的地图/16 文字记载中的地图/17 古代测绘机构与测量工具/18 第三部分 春秋、战国/19 历史回眸/20 舆图见证/21 出土的古地图/23 地图的重要价值/25 测绘技术在古代的运用/26 第四部分 秦、西汉、东汉/27 历史回眸/28 舆图见证/29 统一度量衡为测绘发展提供条件/32 多种形式的地图/33 测绘技术的提升和地图载体的变化/36 第五部分 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37 历史回眸/38 舆图见证/39 机械测量仪器/43 图海拾珠/43 制图理论体系形成、测绘成果显著/44 第六部分 隋、唐、五代/45 历史回眸/46 舆图见证/47 宏大工程提升测量水平/50 图志、图记的繁荣/51 制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52 图海拾珠/52 第七部分 北宋、南宋、元/55 历史回眸/56 舆图见证/57 日趋严格的地图管理制度/60 制图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60 图海拾珠/61 第八部分 明、清/73 历史回眸/74 舆图见证/75 远洋测绘/77 西方制图方法的传入/78 图海拾珠/78 第九部分 中华民国/89 历史回眸/90 舆图见证/91 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92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起步/92 地图的公开出版/93 战争年代的地图与测绘/94 第十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95 历史回眸/96 舆图见证/97 国家测绘基准的建立与完善/99 现代测绘技术的飞速发展/100 地图、测绘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102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地图的见证--中国疆域变迁与地图发展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宋超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地图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16320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0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2-01-01 |
首版时间 | 2012-01-01 |
印刷时间 | 2013-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0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P28-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297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