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迅与中国现代女作家(匕首与玫瑰)/鲁迅与文化名人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匕首象征了鲁迅作品的战斗文风,而玫瑰则象征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多重品格;其色彩象征了女性文学的绚丽多姿,其坚刺则象征了女性文学在审美功能之外的现实功能及社会担当。

陈漱渝等编著的《鲁迅与中国现代女作家(匕首与玫瑰)》立足于鲁迅日记、书信,以及女作家们的相关回忆,还原了半个多世纪前鲁迅与女作家们交往的全过程,再现了女作家们由于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思想水平、政治立场等。

内容推荐

陈漱渝等编著的《鲁迅与中国现代女作家(匕首与玫瑰)》以充足的史料详尽描述了鲁迅生前与十余位中国现代知名女作家的交往事迹,包括许广平、冰心、丁玲、陈学昭、凌叔华、冯沅君、苏雪林、谢冰莹、白薇、杨之华、草明、萧红等。《鲁迅与中国现代女作家(匕首与玫瑰)》立足于鲁迅日记、书信,以及女作家们的相关回忆,还原了半个多世纪前鲁迅与女作家们交往的全过程,再现了女作家们由于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思想水平、政治立场而产生的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鲁迅印象”,凸显了鲁迅作为一代文学宗师的卓越的人格魅力、思想魅力和文学魅力。

目录

鲁迅与许广平

——相濡以沫,携手同行

鲁迅与冰心

——“复仇剑”与“红玫瑰”

附录:鲁迅谈冰心

——由一条注释引出的典故

鲁迅与丁玲

——高丘有女,薪火相传

鲁迅与陈学昭

——“留洋女博士”、压不扁的“橡皮垫子”

鲁迅与凌叔华

——“剽窃门”事件与“闺秀派”女作家

鲁迅与冯沅君

——《伤逝》与《卷葹》

鲁迅与苏雪林

——尊鲁反鲁.覆雨翻云

鲁迅与白薇

——怕被鲁迅“吃掉”的女作家

鲁迅与谢冰莹

——女兵的钦敬

鲁迅与杨之华

——瞿、鲁友谊的见证人

鲁迅与草明

——她吃过先生的“奶”

鲁迅与葛琴

——《总退却》与《草鞋脚》

鲁迅与萧红

——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父”与“女”

附录:莳花的园丁

——鲁迅与中国现代女作家综论

后记

试读章节

鲁迅与许广平

——相濡以沫,携手同行

《鲁迅与中国现代女作家》一书的开篇,就必须介绍鲁迅跟许广平的关系。这不仅因为许广平是鲁迅的夫人和战友,而且因为许广平本人就是一位作家,是一位创作的多面手。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许广平文集》(三卷本),内收许广平1917年至1966年间的作品三百八十九篇,共九十八万字,涉及了诗歌、散文、杂文、剧作、书信、回忆录等多种文学体裁。其中最具独特价值的是她跟鲁迅的《两地书》,以及《欣慰的纪念》、《遭难前后》、《鲁迅回忆录》这三本回忆体作品。编者在《出版前言》中说,该书“几乎囊括了她的著述的全部”,但实际上漏收和未收的数量不少。比如,小说《结婚的筵宴》、《理想之家庭》、《冰糖葫芦》,学术著作《弘一大师年谱》等,均未收入。许广平早年抗婚的一组书信,后来发表于《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十一期,此书亦未收入。许广平生前的书信(包括由她口授、秘书代拟的信件),佚失的恐怕不少。据判断,许广平生前还可能写有并不连贯的日记,亦未经整理出版。由此看来,许广平遗文的数量,至少应该有百余万字。1960年7月,许广平被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跟她在文艺创作方面的特殊贡献不无关联。下面侧重介绍许广平与鲁迅携手共艰危的人生经历。南园木棉

云山巍峨,珠海奔涌。在繁花绿树丛中,屹立着一座饱阅沧桑的古城——广州。广州古城曾有“三山”:番山、禺山、坡山。番、禺二山位于今天的文德北路和北京路之间,在当时是市中心,故广州古称番禺。坡山,位于今天的向阳四路,即传说中“南海五仙”骑羊降落的地方。仙人们给广州人带来了一茎六穗的五谷良种,祝愿这块土地五谷丰登,永无饥馑。

然而,在灾难深重的IH中国,仙人们的祝愿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那时候,白云山头罩乌云,珠海汹涌恶浪翻,广州人民在死亡线上受着煎熬。特别到了近代,帝国主义用炮舰敲开了中国的南大门,更给这块丰饶的土地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广东人民富于革命传统,那火焰般燃烧着的木棉、朱槿、凤凰木,正象征着他们炽烈的英雄性格。

1838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了帝国主义倾销的鸦片,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1838年12月,广州一万多愤怒的群众袭击了帝国主义的商馆,维护民族利益,强烈要求禁烟。1841年2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部抗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几百名将士全部牺牲在虎门炮台。同年5月,广州西北郊三元里等一百零三乡的农民高擎“平英团”的战旗痛歼侵略者,“刀斧犁头在手皆成武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1851年1月,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发动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在此前后,洪秀全、冯云山、冯仁轩都曾以广州为革命活动的基地。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收徒讲学,鼓吹改良主义的维新变法,要求改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但通过维新变法的宣传,却大量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学说,使窒息待毙的中国人嗅到了一些新鲜空气。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变法,颁布维新政令,掀起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高潮。但是,维新期间的任何一点微小改革都遭到了封建守旧顽固势力的拼死抵抗,“百日维新”犹如昙花一现,刹那间就凋谢了。这就促使了更多的知识分子在受到这一失败的强烈刺激之后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这一年,青年鲁迅抛弃了一般人认为是正路的读书应试,带着母亲筹集的八元川资离开故乡绍兴,进入了洋务派在南京创办的学堂。也就在这一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二日,在广州高第街一所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门楣挂着红底金字“大夫第”横匾的宅院里,诞生了一个性格像木棉花一样火热的女孩子,她就是许广平。  许广平不知道她的哪一位祖宗在哪朝哪代做过大夫,只听说她的叔祖许应骥做过两省的总督,是反对维新运动的著名顽固分子之一。鲁迅在南京求学时,他的一位本家老辈曾反对他读新书报,而强迫他读报上刊登的许应骥斥康有为的奏折。后来鲁迅半开玩笑地对许广平说:“哼!我从小就吃过你们许家的亏。”许广平的祖父做过浙江巡抚,因此,她的家可以算是“簪缨门第”、“仕宦人家”。不过,许广平出生时,家道已经渐趋没落。父亲许炳瑶,号朗甫,庶出,体弱,不善经营,在家庭中处于被歧视的地位。母亲姓宋,广东香山(现中山)县人,澳门商人的女儿,懂医道,擅诗词,常借债虚撑门面,苦苦维持封建旧习。

许广平生下来,曾遗尿于母腹,迷信说是魁生母,只有过继给别人才能祈免灾殃。于是许广平的母亲打算把她送给一个穷得食不裹腹却仍旧抽大烟的本家,宁可每月贴送生活费也在所不惜。这个计划后来不知为何并未实行。然而,她却从此失去了母亲的欢心。

八岁那年,许广平遇到了两件终生难忘的事情,一是缠足,二是入塾。P1-3

序言

本书经友人房向东君推荐,得以在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至感荣幸。人的一生中究竟能有几位友人,在置身于顺境之中是盘点不清的,而一旦身处逆境,而此前的某些同人又围追堵截,必欲灭之而后快,真正的友人就如久旱甘霖奇迹般地出现了,能看得清楚,也数得清楚。据说,西方社会学中有一条作恶守衡原理,即所作之恶终将引起相应的反弹,这也就是孟老夫子引用过的曾子的名言:“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但我并不希望这成为一条规律。依据圣人先哲的古训,人还是多积一些德为好,不仅于人,而且于己。

本书的合作者唐正杰是一位高校的青年教师。他曾在我处短期进修,故有经常切磋的机缘。他视我为“师”,我视他为“友”。坦率地说,我认为他颇有潜力,只因身处僻地,而又用功不够,一时还未显露应有的学术锋芒。此次诚邀他合作,既是为我分劳,也是借机对他略施压力。过去说革命是“逼”出来的,做学问又何尝不需要“逼”?文末分别署上执笔者的姓名,以示文责自负之意,亦避“老师”窃据“弟子”成果之嫌。

本书所收《鲁迅与萧红》一文,执笔者为林敏洁。她是我在日本庆应大学执教时的学生,目前已获博士学位,并被聘为副教授。重睹此文,不禁又回想起我和妻子在异国他乡那些新奇而又略带苦涩的日子。

本书责编王轶是一位久已神交而新近才直接接触的小友。她对本书的宽容和付出的艰辛劳动,笔者自然也会铭感于心。

本书书名几经斟酌,最后确定为《匕首与玫瑰》。匕首象征了鲁迅作品的战斗文风,而玫瑰则象征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多重品格;其色彩象征了女性文学的绚丽多姿,其坚刺则象征了女性文学在审美功能之外的现实功能及社会担当。

正是在鲁迅扶持、奖掖之下,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在黎明期即显露出了辉煌的曙色。

陈漱渝

农历已丑年端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迅与中国现代女作家(匕首与玫瑰)/鲁迅与文化名人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漱渝//唐正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2055304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4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35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2: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