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极地战争--德军在挪威芬兰与苏联的战争/二战纪实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展开了诸多军事行动。由克里斯·曼、克里斯特·乔根森编著的这本《极地战争——德军在挪威、芬兰与苏联的战争》为我们介绍的是发生在挪威、芬兰与苏联这三个极地国家的军事行动,包括:1939-1940年的苏芬冬季战争,1940年德军入侵挪威,德军企图攻占莫曼斯克的军事行动,以及德军攻击盟国北极运输船团的战役等。

内容推荐

《极地战争——德军在挪威、芬兰与苏联的战争》由熟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斯堪的纳维亚和德、苏军事的专家克里斯·曼、克里斯特·乔根森执笔,详细地描述了1939-1940年的苏芬冬季战争,1940年德军入侵挪威,以及德军企图攻占莫曼斯克的军事行动,并对德军攻击盟国北极运输船团的战役进行总览。关于战争是如何在极北区域进行及其对德国战略的影响等议题,《极地战争——德军在挪威、芬兰与苏联的战争》是一本开创性的专著。

《极地战争——德军在挪威、芬兰与苏联的战争》约有300幅清晰的照片和地图(许多照片是从未发表过的),还有大量双方投入兵力、武器装备及损失的对比数字,加之对战役进程的详细描述,使这本书看起来就像一部描述极地战争的“纪录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德国、芬兰与冬季战争

第二章 入侵挪威

第三章 希特勒的巴巴罗萨冒险

第四章 冰冻前线上的僵局

第五章 北极运输船团之战

第六章 红色风暴:斯大林的复仇

第七章 占领的代价

结论 希特勒的极地战争

注释

试读章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11月30日降临斯堪的纳维亚。芬兰如同她的邻居挪威和瑞典,于1939年9月战争爆发时采取中立政策,但欧洲的独裁者们却没把她的宣布中立放在眼里。苏联入侵芬兰是德国外交政策的直接后果,若没有1939年8月《莫洛托夫一李宾特洛普条约》(MolotovRibbentrop Pact)当中的德国不介入保证,斯大林(Stalin)不可能对芬兰采取行动。但德国与芬兰有长久的关系,且一旦苏联获胜,将明显改变波罗的海地区的权力平衡,甚至可能威胁瑞典对德国的铁矿供应,让西方盟国(英国和法国)有机会涉足斯堪的纳维亚事务。希特勒让斯大林在芬兰自由行动的理由,有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斯大林让希特勒在西方自由行动。德国人在冬季战争中维持漠不关心的中立,但他们却对红军的表现深感兴趣,而他们对红军表现的分析将会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由德芬关系的背景来看,德国人的态度稍显怪异。德国与芬兰的军事关系可以回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其结果是建立了芬兰军方和德国军方间的重要联系。

自1809年以来,芬兰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虽然刚开始时拥有极大的自治权,但在20世纪初期俄国当局把芬兰俄罗斯化的企图引发众怒,所以当1917年11月彼得格勒(Petrograd)的布尔什维克政变推翻临时政府后,芬兰领导阶层便看到国家独立的契机。1917年12月4日,培尔·阿尔宾·斯文胡福德(Pehr Albin Svinhufvud)向埃度斯昆塔(Eduskunta),也就是芬兰国会提交了之后被称为《独立宣言》的法案,并在两天后获得通过。

新政府主要关切的是芬兰独立能够在外交上获得承认。德国人在1916—1917年对俄罗斯的作战持续获得成功,热衷于培养俄罗斯帝国内的民族分离主义团体,进而侵蚀其作战能力,因此德国人赞同芬兰的行动,芬兰人也急切地需要德国人援助。然而就算是德国人也不愿意在俄罗斯之前承认芬兰,而芬兰的邻国瑞典和剩下的西欧国家则一致赞成。德国因此坚持芬兰与列宁(Lenin)在彼得格勒的布尔什维克政府接触,显然因为这是当时俄罗斯唯一堪称中央政权的政府。德国人在那时的确也正与布尔什维克政府谈判,以求俄罗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个由芬兰社会党人组成的代表团在12月27日会见列宁,列宁答应承认芬兰的独立,而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次日原则上准许他的决定。列宁所持的理由是芬兰随后也会爆发革命,而战争人民委员里昂·托洛茨基(Leon Trotsky)则劝告他们迅速行动以夺取政权。芬兰政府同样被告知布尔什维克将接受芬兰独立,而由斯文胡福德为首的一个代表团,也在12月31日受到列宁的欢迎。结果中央委员会在1918年1月4日正式批准同意芬兰独立。列宁被迫与芬兰资本家政府周旋,因为芬兰社会主义分子对独立也有类似的看法。列宁全心全意希望能够立即与芬兰的工人政府沟通,但无疑地其早晚将要求结盟,成为新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共和国。

德意志帝国曾鼓吹芬兰人迫切需要独立,但直到1918年1月6日才由官方正式承认。德国的战略将芬兰的领土设定用来进一步孤立俄罗斯,无疑地这也将会是一个有利的交易机会。法国已在两天前承认芬兰独立,极度渴望这个新国家不要受到德国人控制。然而法国与东北方的波罗的海地区可说是完全隔绝,因此对于维护芬兰独立没什么太大用处。因此,既单纯又明了,限于地理条件,芬兰政府应该转向谁就可想而知了。

芬兰人虽然为了独立的渴望而团结一致,但对芬兰的未来却不是那么志同道合,芬兰资本家政府和左派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此时这个国家已饱尝罢工和骚乱的痛苦,芬兰国会因而授予政府全权建立一支陆军以恢复秩序。此举被芬兰工人运动视为直接挑战,并促使左派的激进派和温和派密切结合在一起。双方都迅速发展武装。左派民兵单位赤卫队(Red Guards)于维普里(Viipuri)与彼得格勒间进行军火走私,导致1月19日在卡瑞利亚地峡(Karelian Isthmus)的全面冲突,战斗随即扩大。1月27日至28日,赤卫队攻占赫尔辛基(Helsinki),而政府单位设法逃至瓦萨(Vaasa),并在奥斯卓博斯尼亚(Ostrobothnia)的白军——也就是政府军——心脏地区建立临时政府。

芬兰内战

芬兰内战是一场战线式的传统攻势战争。白军占据芬兰北部、奥斯卓博斯尼亚与卡瑞利亚,而赤卫队则控制大部分主要城市、工业中心和南部地区,该国大致上被一条从博斯尼亚湾(Gulf of Bothnia)至拉多加湖(Ladoga)的线分成两半。尽管估计数字有些许误差,双方兵力规模势均力敌,约各有7万名战斗人员。在大多数情况下,赤卫队的训练、装备和领导均不足,虽然有俄军部队驻留在芬兰,但并未全力支援,因此很难说是占有优势,作为装备的来源会更好。白军在训练和装备方面也有类似的缺陷,而领导阶层的素质也不稳定,然而他们由一群受过帝俄陆军训练的芬兰军官与瑞典志愿人员指挥,并由一位曾在帝俄陆军中服役、很可能是芬兰内战中最有能力的将领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汉(Carl Gustaf Mannerheim)领导。白军最精锐的单位是第27轻步兵(Jager)营。作为芬兰独立运动的一部分,有一些芬兰志愿人员在德国当局的特别安排下,于德国的罗克史泰德(Lockstedt)接受军事训练。芬兰志愿人员数目日渐增多,因此在1916年5月时组建了一个轻步兵营,成为德意志帝国陆军的一部分,并在1916一1917年时在库尔兰(Kurland)地区对帝俄陆军作战。不过随着芬兰的情势恶化,该单位动身返国,于1918年2月在瓦萨登陆,曼纳汉立即解散该单位,指派有经验的军官和士官为训练陆军的工作干部。

虽然曼纳汉在战役初期取得成功,但战争却因为德国介入而缩短,他本人也觉得此举不必要也不受欢迎。他承认德国的介入可以拯救更多生命,但深信此举将有害于芬兰独立的成就,因此刺激他尽可能迅速推进。2月初,两位白军政府官员在没有正式批准的情形下,前往柏林(Berlin)要求德国提供军事协助。一周后,德国宣布同意芬兰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同意支援芬兰。在听到这则消息时,曼纳汉威胁着要辞职,白军政府则发现自己被迫签署三项不利的协定,而有点不知所措:一是芬兰在没有德国同意下不得与其他国家交涉的和平条约,二是给予德国经济上优先权的贸易及海事协定,三是芬兰保证将会支付德国军事介入的所有花费。即使在1918年,芬兰也明白德国的援助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但由于政府已经接受,曼纳汉也只能“默默地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德军的主力部队是由吕迪格尔·冯·戈兹(Riidiger von der Goltz)将军指挥之波罗的海师,共约有1.1万人,于1918年4月3日登陆芬兰,4天后又有另外3000人抵达。赫尔辛基旋即被攻占,而赤卫队手中的最后一个主要城市也在4月26日陷落,而最后的赤卫队部队也于5月中旬在卡瑞利亚地峡投降。

曼纳汉将卡瑞利亚上的芬俄边界向东推移,而在国境上与布尔什维克俄军的非正式战斗将从1918年开始,经过1919年一直持续到1920年。然而芬兰与德国的关系以及德国对北方的明显野心,将对芬兰与西方盟国之往来有不可等闲视之的影响。德国以提供协助攻占卡瑞利亚剩余地区为条件,施压芬兰协助德国攻打位于莫曼斯克的英军基地[芬军与英军已在佩特撒摩(Petsamo)爆发冲突]。更进一步来说,芬兰与德国签订的这些条约不仅将这个年轻国家置于德国的资助下,它们也提供了德国经济渗透、实际上将芬兰转变成德国殖民地的可能性。芬兰人也同意选出一位德国亲王为国王。不可避免地,德国的影响力深入军事事务,政府于1918年5月指示曼纳汉,陆军应由德军军官依照德式路线进行改革,基本上就是把芬兰的防卫责任拱手交给德国。曼纳汉随即辞职。

P17-21

序言

北极圈的海洋和陆地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地方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块区域沦为战场,对当地来说可以算得上是前所未见的大事。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北部的气候严酷无情,对军事作战提出最极端的要求,举例来说,士兵们必须如同应付敌人行动般应付自然环境可能带来的危险,面对所有的生理问题。在冬季,有些危险显而易见,像失温、脱水、雪盲甚至晒伤,也很有可能在经常下探零下40℃的低温中被冻死。风寒因素(wind-chill factor)更增加了冻伤的可能,热传导则可能导致肌肉粘在武器和车辆的金属零件上。武器和车辆则需要使用特殊的润滑油更频繁地保养,也需要更多燃料用来加热和运输,引擎得要定时转动甚至持续发动。在如此气候下作战的士兵们则需要摄取更高的卡路里。

以上这些状况都加重了后勤系统的负担,这块地区缺乏交通建设,道路寥寥无几且状况不佳,因此部队和补给通常通过海路运输。冰冻的地面如果不是不可能就是难以掘出壕沟,增加了部队在战火中幸存的难度。在这样的地带中,战斗人员必须极为强健、受过高度训练并且装备精良,若不如此就会蒙受伤亡。

海上的危险

同样地,冰冷的北极水域也被证明是格外严酷的战斗环境。墨西哥湾流(Gulf Stream)能够使经北角(North Cape)至莫曼斯克(Murmansk)的海上航路在冬季畅通,但其产生的波浪可说是世界上最汹涌的。在墨西哥湾流上被带往北方的剩余暖空气与从北极向南吹的冷风激烈对流,再加上地球自转,产生了大型低压,进而引发惊人的强风。巨浪拍打船身,溅起无数浪花,迅即在寒冷的空气中结冰。船只破浪航行,在海中摇晃颠簸,因而会沾到所谓的“绿水”,时常就这么冻结在冰冷的钢铁上。它们逐渐变大增厚,形成一层笨重的冰冻外壳,逐渐累积的冰增加了船只上部结构重量,使船只得消耗更多油槽中的燃油或煤仓中的煤炭,船只下层的重量因而减轻,使稳定性降低,翻船的风险便增加,而这样的冰也会使甲板上的机械设备和武器卡住。说得更直接一点,船员的舒适与否还要紧些,但船上的生活条件,特别是诸如驱逐舰等小型船只,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这些海域中最重要的作战舰艇,由于寒冷、潮湿,以及海浪引起的无休止颠簸,状况十分凄惨。再者,成堆的大块浮冰在冬季向南漂移,可以把北极海域的宽度在部分地方缩减到仅仅128千米(80英里)左右,要想偷偷溜过不被注意更是难上加难。在夏季,永昼同样使敌对双方更可能用肉眼就可以标定位置。极地的海域也对导航造成独一无二的问题,罗盘会因为接近北极的关系而受影响,就算使用六分仪、历书和经线仪,也会被雾、霭、冰以及低气压引起的多云天气所妨碍。船只时常迷向,而在战争期间迷航的船只会是敌方潜艇的绝佳猎物。一旦船只被击沉或飞机遭击落,在极少达到4℃以上的海水中,人员生还的几率微乎其微。就算幸运获救,也不能保证他们存活下来,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对于如何处理失温状况的了解仍属有限。

尽管有上述这些状况,为了控制欧洲北极圈地带和周围北方水域所进行的争夺,相对来说是晚近才有的现象。当然斯堪的纳维亚在过去的战争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毕竟那儿是维京人(Viking)的故乡。在16世纪大部分时间中,丹麦人和瑞典人于卡尔玛联盟(Kalmar Union)破裂之后互相争夺波罗的海(Baltic Sea)的统治地位。然而在往后100年左右的时间当中,在古斯塔夫·阿道福斯(Gustav Adolphus)和他的继承人领导下短暂崛起之瑞典霸权,使丹麦人确信:纵使他们可以在17和18世纪的多场战争中拿到若干被放弃的利益,最终还是得退出竞逐。瑞典的主要竞争对手变成俄国的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而在公元1708年查尔斯十二世(Charles XII)进兵莫斯科(Moscow)失败后,瑞典支撑其波罗的海帝国的希望也随之烟消云散。尽管如此,瑞典人和俄国人的对抗在18世纪的剩余时间中依然持续着。不过对丹麦和瑞典而言,拿破仑战争造成了颇为不忍卒睹的经验,使这两国确信在国际关系中维持低姿态是最佳路线,丹麦和瑞典于是将波罗的海区域支配权的竞争留给俄罗斯以及新兴势力——德国。

到了20世纪,斯堪的纳维亚就如同其地理位置般,被贬至欧洲政治的边缘位置。丹麦、新独立的挪威和瑞典都在国际事务中保持中立的政策,这使它们虽然不是毫发未伤——这三个国家的商船队因德军无限制潜艇战而损失惨重,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却可以全身而退,因此都没受到什么伤害。至于芬兰,则抓住沙俄垮台及随后布尔什维克(Bolshevik)革命时的机会宣布独立。芬兰就像她的斯堪的纳维亚邻居一般,在20世纪20及30年代信任新成立的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能保障她的安全。不过当国际联盟面对日本、意大利和接下来纳粹德国的侵略无法发挥作用时,斯堪的纳维亚各国表明严守中立的立场,冀望正在形成的风暴不会侵袭她们。

瑞典人,特别是芬兰人,因为在东边与苏联为邻,千方百计地设法增强防务,20世纪30年代执政的挪威劳工党政府和丹麦社会民主党政府则选择把钱花在别的地方。20世纪30年代末期,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备战不力,挪威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为了节约成本,当局取消陆军的野战演习,而海军也基于相同的理由,从1918年以后就再也没有出港。装备在最佳状态时被报废,经费也被搁置,只购买了一辆战车,“如此一来挪威士兵在这一生当中至少会看过一次战车”。在1932年,空军曾从意大利采购卡普罗尼(Caproni)的飞机,购买原因不是飞机的性能,而是因为可以用鱼干来替代支付款项!挪威人相信英国皇家海军将会抵挡德国人,而丹麦人则做出结论,认为一旦德国决定入侵,他们也无计可施——这很可能是正确的。这样的态度也在挪威弥漫,尽管挪威国王哈康七世(Haakon VII)早在1932年就已对英国海军上将约翰·凯利爵士(Sir John Kelly)预言:“如果希特勒取得德国政权,且紧抓着不放,欧洲在这10年内将会爆发战争。”

中立之所以能作为外交政策,是依靠权力平衡的维持。如果失去平衡,各小国尽管已经声明中立,但如果她们对发动侵略的邻国来说具有战略重要性,就还是会受到伤害。如同哈康国王准确预料的,希特勒成为德国独裁者,破坏欧洲的权力平衡,把挪威、丹麦和芬兰拖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并且在125年来首次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变成战场,而他的战争也将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把现代战争带到北极地区。对英国发动战争的战略需要将导致德国入侵挪威,而德国纳粹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的巨大冲突将向遥远的北方延伸,而且当西方盟国试图援助布阵迎敌的苏联时,战火更将深入北角的冰冷海域。

虽然学术上针对挪威战役和北极运输船团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对希特勒在北极进行的战役仍可说是付之阙如,本书将讨论德军在斯堪的纳维亚的更多行动,例如在莫曼斯克附近地区针对苏军独一无二的作战。克里斯·曼(Chris Mann)已完成一项冬季战争期间德国与芬兰关系、德国入侵并占领挪威与北极运输船团作战之研究,而克里斯特·乔根森(Christer Jorgensen)则负责1941-1945年的德苏对抗。他们也对希特勒的北极战争作出完整统计和分析,这虽然是一场次要的战斗,但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有着严肃的含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极地战争--德军在挪威芬兰与苏联的战争/二战纪实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克里斯·曼//(瑞)克里斯特·乔根森
译者 于仓和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762697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8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152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0
16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Brown Bear Books Ltd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