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仪出生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绍兴古时曾为越国国都,素来闻名遐迩。四千多年前改堵为疏的治水豪杰大禹,会诸侯于苗山,后葬于此山之麓,苗山更名为会稽山,即名驰四海;春秋战国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雪耻复国,千古传诵;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名士赋诗饮酒于兰渚山下,挥毫《兰亭集序》,从此兰亭被后人奉为书法圣地;南宋赋诗逾万篇的爱国诗人陆游,与妻子唐琬所题《钗头凤》于故乡沈园,更成为人们心驰神往之地。
绍兴是人杰地灵,名流辈出之地。只说在近代,被誉为中国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杰出的民主教育家蔡元培,辛亥革命活动家陶成章,烈士徐锡麟,女侠秋瑾……都诞生在绍兴;为民爱戴的总理周恩来,祖籍亦是绍兴;还有当代著名的和平老人邵力子,科学家竺可桢,史学家范文澜,经济学家马寅初,画家吴冠中……皆是绍兴人氏,真乃才俊名士,群星璀璨。
稍加思量会发现,这不是偶然的。绍兴地处浙江东北部,河道纵横,湖塘密布,物产丰富,素为富饶的鱼米之乡,其手工业和轻工业发达甚早,商品征税先于其他地区,丝绸、黄酒、越瓷、绿茶等远销各地,闻名全国。绍兴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优秀的人文传统,民风爱国爱乡,勇于反抗侵略压迫,更崇尚读书习礼,“知书明理”,“诗书传家久”是妇孺皆知的哲言。在经济文化如此发达的绍兴,涌现出这么多名土豪杰,自在情理之中。
陈仪出生在绍兴东浦石道地的陈家祖宅。东浦是江南名镇,绍兴的一颗明珠,以水清、酒醇、桥美远近闻名。石道地的留余堂是陈家祖居。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民居,进门是一座天井,三开间的前后楼房,陈仪就出生在这楼房里。
●家世与父兄
故乡的山和水,永远是游子难以挥去的情愫,在那里,有母亲的温暖,有妻子的情爱,有同胞手足的嬉耍,有朗朗书声的萦绕,有乡贤名士的光环……陈仪1883年出生在绍兴东浦镇石道地这幢祖宅。
陈仪祖父三十八岁即英年早逝,遗有两子,即陈仪的父亲陈炳镛(字静斋)和叔父陈炳熙(字荪阶)。祖母抚育父叔两人成人,按照当地的习俗,一从商,一为仕。从商的父亲陈炳镛,离乡远去上海开拓,以经销苏杭各式绸缎为业,求品质、讲信用,开设于上海天津路的正祥盛绸庄声誉日隆,颇得中外商家之赞誉,尤为日本商人信赖。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北京分行扩大经营,延揽人才,乃以重金礼聘陈炳镛为“买办”。19世纪末,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大量涌人中国各通商口岸之时,外商银行、洋行延聘华人任“经理”——买办一职,趋之者甚众,然而也有遭国人非议以至唾骂为“洋奴”的。陈炳镛在莫衷一是声中谋得此职,兢兢业业,倒也学得不少资本主义金融企业之经营的技巧,开阔了视野;同时结识了京城的许多达官显贵,包括清廷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即外交总长)、后又升任军机大臣的庆亲王奕勖。陈炳镛的名声日益显赫,资产亦越积越厚。
陈仪的叔父陈炳熙,则在家乡十年寒窗,刻苦攻读,先考取府学,中得秀才,继后又赴省城杭州的乡试应考中举。有了举人的资格,陈炳熙先被派赴山东、河南,历任知县、知府。
陈家兄弟二人事业有成,但他们一直没有分家,奉养生母至顺至孝。他们不仅在家乡购置良田近五百亩,还在绍兴县城的投醪河旁购置了房产。说起投醪河,还有一段故事:投醪河原名单条河,相传越王勾践在会稽山起兵伐吴誓师时,因军士众多,备酒不足,乃将仅有的酒倒入河中,每人舀了一碗掺酒的河水饮下,许诺胜利归来再饮醇酒庆功,以激励士气。伐吴胜利归来,勾践在河边庆功,从此人们就叫单条河为投醪河了。醪,即醇酒也。至于陈家兄弟购置的房产,当然已非昔日可比:大宅院里拥有五开间五进楼房,除第三进上房、第五进空置外,次第供男佣、账房(管家)、女佣住用;楼房后穿过圆洞门是个花园,有竹林、假山、菜园,两位夫人则分住东西两屋。两兄弟及子女多在外地谋职求学,只在过年过节时回来团聚居住。解放后此屋曾先后为绍兴县人民广播电台、调频广播电台和电视摄制站使用。
陈仪的父亲陈炳镛娶本地王氏为元配夫人,生有两子一女,即陈威、陈仪和金娥,同时收养银娥为女;后陈炳镛到北京定居,又娶崔氏,生有四子四女。陈仪的叔父陈炳熙与元配夫人王氏(陈仪母亲的堂姐妹)没有生育,再娶庞氏,则生有十子三女。所以说起来陈仪兄弟姊妹有十一人之多;堂房兄弟姊妹又有十三人,真是人丁兴旺,为今人不可想象。
陈仪是父母亲的第三个孩子,大哥陈威比他大三岁,姐姐金娥比他大两岁。童年沐浴在明山秀水、和风细雨的江南水乡,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与哥哥姐姐同识字,明事理。他耳濡目染的是本镇名人陆轸(北宋开科进士)、陆游、周文英(明朝武进士)、陈冕(清朝状元)、徐锡麟等人的伟业功绩,还有卓著的爱国、爱乡、爱民的风范。社会环境对人的一生总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不难想象,在陈仪幼小的心里,已经埋下了为国为民立功建业的种子。
■家塾课读钱庄学徒
五岁时,陈仪随同大哥在本镇的私塾就读启蒙。塾师教学有方,大哥辅导不懈,陈仪的学业甚优,受到塾师、邻里的赞许。稍长,他与大哥同去省城杭州人塾。此前,他们的叔父陈炳熙在考取府学中得秀才后,为等候三年一期的省城乡试,他应同里、在杭州开设蒋广昌绸庄的蒋海筹的礼聘,到他家的家塾去执教,陈仪两兄弟得以随同前往,与蒋海筹之子蒋抑卮(1875一1940,后承父业,并倡设浙江兴业银行和创办上海合众图书馆)同窗共读。陈炳熙为要应考乡试,执教之余发愤苦读,同时也严格要求两个侄子,不仅督促勤学,还在待人接物、处世为人方面教他们应当知书习礼。陈仪好经史典籍,尤爱读《史记》各篇,并多思索,对历史名人之成败得失、忠奸贞愚持有己见,与大哥及同窗切磋探讨时常有辩论,亦不时得到叔父之指点。
陈仪十二岁那年,他母亲想到陈家无论在上海、北京还是绍兴,都有为数甚巨的家业财富,将来必须有一个精明能干的后人来掌管经营,遵循当地一从商一求仕的传统习惯,让陈威继续求学,把陈仪送进了本地的怡丰钱庄,拜经理高尚德(伯俊)为师,当了三年学徒。陈仪进了钱庄,尊敬师长,又聪敏好学,很快就清楚明了了很多金融业务知识和门道诀窍;他的手脚又勤快,因而颇得业师和师兄的嘉勉和赞许。钱庄学艺是个轻巧的行当,业师高尚德又是父辈的熟人,陈仪并未受到什么苦楚,在业余之时,他经常回家看看,带些书籍回店里阅读。一求学深造志在救国
时值晚清朝政窳败,中国备受列强侵略欺凌。中日甲午(1894)战争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举国悲愤,兴起了以拒约自强的“公车上书”为肇端的爱国救亡运动。戊戌(1898)百日维新的失败,引起日渐觉醒的民众极大的失望。萌生自强、救国意识的少年陈仪亦深受刺激,感到经商之业,只能富足自己一家,而国家水深火热,人民生灵涂炭,堂堂男儿岂能苟且偷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向母亲表达了要求获取新知、报效国家的志向。通情达理的王氏,理解儿子的心情,几经考虑,并与丈夫商量,予以允准。
陈仪满师回家后,经过一番准备,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考取了杭州求是书院。这是一所刚于一年前由浙江巡抚廖寿丰创办的新式学制的高等学堂,为浙江的最高学府,今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汇聚名流学者,求读学生又多好学上进之先进青年,书院内民主革命思想活跃。刚满十五岁的陈仪进入书院后,虽属年轻后生,但他经过三年学徒生涯的历练,倒也显得老成持重。他渴求新知,向往民主,很快和同学打成一片。他敬重国学老师宋恕。宋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反对程朱理学,主张振兴工商,赞颂变法维新,在课堂上讲得激昂慷慨,引人人胜。在求是书院这样的氛围里,陈仪的民主革命思想与日俱增。P4-7
本书两撰著者都是浙江杭州籍人,少年时光曾听父兄说过:解放前夕的浙江省主席陈仪,是国民党中少有的一位好官。从事近代民国史研究后,对于这位口碑甚佳的陈仪,最终在台湾惨遭杀害,一直怀有寻觅答案的愿望。20世纪80年代,曾与本所同仁丁名楠先生(陈仪之甥)有过初步研讨。暮年时光,在研究蒋介石及民国其他军政人物之余,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项目之立项,又得到本所同仁贺渊博士的协力共举——分著本书第四、五、六、七、九章并共撰结语,得以共同撰著成书,遂此心愿。学识有限,笔力粗拙,尚望得到各界人士教正。
本书力求凭借可信的史料档案以及与陈仪同时代人的亲历记叙和回忆,加以鉴别和梳理,以期写出真实可信的历史。在广泛收集和查证史料的过程中,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福建省档案馆、永安市档案馆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本书得以顺利撰著完成,当十分感谢陈莲芬女士。陈莲芬女士是陈仪之堂侄女,解放前后曾在浙江省政府工作过,对陈仪有很多接触和了解。她在耄耋之年接受访谈,介绍了许多亲身经历和感受,弥足珍贵。前些年,她曾亲自编著《陈仪军政生涯》一书,给我们很多启发。尤令我们感动的是,她将早年收集的文字、图片资料全部慷慨提供,并一再关注本书的撰著。我们谨表示衷心谢意。
在撰著的几年中,我们研读和参考了许多有关论著,获益良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杨天石教授、李玉贞教授、汪朝光教授,浙江省政协田峰先生,浙江省党史办曾林平先生,永安市档案馆罗春燕先生,绍兴鲁迅纪念馆裘士雄先生,民革上海市委马铭德先生等诸位给予了热心帮助和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谨致谢忱。汪朝光教授担负近代史研究所的领导工作,正为定稿出版《中华民国史》(十二卷)、《中华民国史人物传》(八卷)、《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十二卷)异常繁忙之时,应允为本书作序,言简意赅而精当地评述了陈仪的一生,并对著者多有鼓励之言,感甚。
本书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之资助,在出版方面又得到人民出版社之厚爱,吴继平博士为编辑出版本书付出了很多心血,不能不记。
著者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二○一一年五月
第一章 革命先驱(1883-1923)
一、少年立志救国 负笈东渡学军/3
二、毅然人光复会 誓言革命反清/8
三、中华民国建立 出任浙府司长/11
四、抵制复旧势力 远避政治旋涡/13
第二章 主政浙江(1924-1926)
一、出任浙一师长 只为力弭兵祸/21
二、向往国民革命 遣使赴赣谒蒋/24
三、欣任浙江省长 谋求和平自治/27
四、虚名北伐军长 历史教训沉重/32
第三章 赴欧考察(1927-1928)
一、隐避动荡政局 安然悠游林下/41
二、受命赴欧考察 寻求他山之石/43
三、憧憬美好未来 力陈诸多建言/46
第四章 执掌军务(1928-1933)
一、深为蒋氏器重 执掌军政部务/55
二、身为武将智囊 参建国防体系/61
三、严格机关秩序 任劳任怨尽职/63
四、参与对日妥协 “弹劾”不了了之/69
五、再负和谈使命 主张放弃党权/72
六、特立独行其是 新政学系之疑/75
第五章 主政福建(1934—1941)
一、受命赴任主闽 肩负蒋氏期许/81
二、精心物色人才 组建省府机关/89
三、创新人事管理 厘清行政制度/94
四、赴台访问取经 以期偏安一角/103
五、奉行民生主义 开展各项建设/115
六、保护左翼人士 支持抗日文化/129
第六章 前线抗日(1937—1941)
一、发扬爱国精神 坚持持久抗战/143
二、省府内迁永安 全力支援前线/152
三、争夺丢失国土 策反投敌伪军/158
四、适应战时需要 强化统制经济/168
五、田赋征实先行 公沽制度受困/175
六、误解民生主义 实行国家主义/180
七、难敌反对势力 离职不舍八闽/187
第七章 陪都岁月(1942一1945)
一、为求有所作为 拍案怒向孔氏/207
二、徒有虚名累累 不甘无所事事/214
三、筹划台湾回归 网罗各种人才/219
四、全面了解台情 确定特殊政体/229
第八章 接管台湾(1945—1947)
一、接受日本投降 掌控全台军政/243
二、自行印发台币 建立财税体制/257
三、接管日占敌产 恢复发展维艰/264
四、力求政治宽松 撤去驻台军队/272
五、祛除“皇民”毒素 传承中华文化/276
第九章 “二二八”案(1947.2—1947.5)
一、缉私导致惨案 应对难以奏效/285
二、三次广播讲话 和平解决无望/291
三、同意立宪自治 周旋各派之间/298
四、让步留有底线 弹压连着清乡/309
五、只叹政策中断 离台并无悔意/336
六、探求事件成因 偶然中之必然/341
第十章 深沉反思(1947.6—1948.6)
一、广闻博览新知 分辨国共是非/351
二、时局急剧变化 与汤谋议反蒋/358
三、拒绝蒋氏敦请 不愿再为冯妇/36l
四、受任出仕浙省 图谋握有实力/365
五、各方均表赞同 决心受命赴任/366
第十一章 再主浙省(1948.6一1949.2)
一、自言倦鸟归林 力创政坛新风/373
二、遏止警特暴政 维护民众安宁/380
三、期盼耕者有田 实施土地改革/388
四、努力多做实事 造福桑梓黎民/391
第十二章 策划反蒋(1948.7—1949.2)
一、民主党派策动 志同道合者众/401
二、接受中共策反 心仪和平起义/407
三、轻信汤氏假言 亲笔手书密函/413
四、汤逆向蒋告密 起义功败垂成/418
第十三章 血荐轩辕(1949.2—1950.6)
一、被监囚居斗室 亲友难以施救/439
二、放逐台湾秘禁 犹如老僧人定/448
三、雄心壮志难酬 以我血荐轩辕/453
四、忠奸泾渭分明 英名永垂青史/463
结语:生命的绝唱:“人死,精神不死”
附录
一、陈仪生平大事纪年/477
二、陈仪家世简表/48l
三、参考文献和引征书目/482
后记
近代史所严如平老师和贺渊博士合作撰著之《陈仪全传》即将出版,嘱我为序。说实话,我非陈仪研究的专家,而且于严老师是晚辈,于贺博士是同事,实在担不起为序之重任,也从来没有过为序的经历,只是我与严老师和贺博士共事有年,对于他们的学问人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在他们的学术新著出版之际,写几句话似亦有责,因此,也就恭敬不如从命,在此写几句读后感吧。
说起来,陈仪也算是民国史上的风云人物,其人生可谓跌宕起伏,多姿多彩。他早年参加光复会,于反清革命有所贡献。民国成立后,在军界任职多年,直至升任浙江第一师师长和浙江省长。北伐时期,他背弃北洋营垒,加入国民革命军阵营。国民党当政后,他因其浙江出身和日本士官学校、陆军大学的留学经历而受蒋介石的青睐,信任有加,一直担任部(军政部和行政院)、省(福建和浙江)级高官,并且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被授上将军衔,可以说是蒋介石统治大陆时期的股肱人物。为这样的人物立传,自然有其重要意义,也是民国人物研究日渐繁荣兴旺的标志。
作为国民党在大陆执政时期的高官,陈仪与其他国民党高官在出身、经历、理念、为政等方面,当然少不了一定的共同之处,但是,陈仪给后人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是他与其他国民党高官明显的不同之处,诸如他对三民主义尤其是民生主义在理念和实际层面的服膺和坚持,他对国民党“训政”的忠心耿耿、苦干实干,他的为政清廉正派、勤于职守,等等。因此,在国民党高官中,陈仪在当时被很多同僚和舆论视为“好官”或“清官”。应该说,在现代社会信息流通比较便利的情况下,得到比较公认的好口碑并不那么容易,而陈仪能得到“好官”或“清官”的评价,当然不是他个人的“收买”所得,而应该是外界对他个人所作所为的客观评价。《陈仪全传》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矫正我们过去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的简单化、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和评判标准。所谓国民党“是官皆贪”、“无官不贪”,这样的说法和认识,未必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同样,人无完人,历史人物不存在尽善尽美者,陈仪也有他的个性弱点、为政错失、失误偏颇,这些同样在《陈仪全传》中得到应有的展示。实事求是,当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也是《陈仪全传》给读者的最好启示。
陈仪一生为政,有两件事最为知名,也最易引起不同乃至完全相反的评价。其一是他在抗战胜利后负责接收并主政台湾,时间不长,却因“二二八”事件的发生而致黯然离任;其二是他在国民党失守大陆前夕,毅然背弃国民党阵营,投向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阵营,结果因事发而被捕,终至为此而献身。陈仪负责接收台湾,因其对日本和台湾的了解及其主政福建的经验,当为合宜之人选。在台湾接收后,陈仪亦力求励精图治,将其建设为“干净土”、“模范省”。唯陈仪的个人努力与其所得之结果却未必合拍,他忽视了台湾的特殊环境,以严峻固执的方式,推行他自认为是正确的政策,结果却引发剧烈的社会矛盾,终至发生“二二八”事件,为台湾社会造成影响深远的深重创伤,也牵累其个人声名落至低谷。这是陈仪个人的悲剧,然又因其发生原因的错综复杂,而非可独责陈仪个人者。陈仪背弃国民党阵营和蒋介石,投向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阵营,是因为他信奉人应“择善而固执之”,因此而在时代大潮的感召下,作出自己人生的重要抉择,希望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幸福有所贡献,并为此而以身殉,当然应该得到后人的由衷纪念。几年前,在台湾公布的“白色恐怖”时期的图片影像资料中,陈仪在刑场镇定自若、大义凛然的身影赫然在册,充分体现了他在临难前所言“人死,精神不死”的那种精神。在这样具有震撼力的影像前,我们当可为陈仪在作出其抉择时对理想、信念、追求的执著而感怀久远。《陈仪全传》对陈仪为政经历中的这两件大事都有如实、细致、精到的记叙和研究,当可为后来研究者所借鉴。
严如平老师和贺渊博士都是在史学研究领域著有成绩的学者,严老师对民国人物和蒋介石的研究,贺博士对三民主义及国民党执政时期思想的研究,都曾引起民国史学界的关注与好评。他们合作撰写的《陈仪全传》,广泛利用了现有的史料,以平实的笔法,记叙了陈仪多变的人生。他们的研究,力避“好则皆好,坏则都坏”的思维定式,不囿于定见,对史料有细致的梳理和辨析,对史实有详尽准确的记述,探求历史真相,发抒个人见解,对陈仪的为人及其施政的成败得失有合宜得当的评价,言必有据,持之成理,诚为史学研究之正道,亦体现了史学研究者的操守与责任。
当《陈仪全传》即将出版之际,简单写下上述的话,以此表示对严如平老师和贺渊博士新作的衷心祝贺!
2011年5月20日
《陈仪全传》完整记述了蒋介石重臣陈仪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陈仪早年受袁世凯重用,但反对袁氏帝制自为,弃职南下。北伐期间,他反对军阀孙传芳割据称雄,毅然投身国民革命。陈仪主政福建八年,竭力推行新政,褒贬不一,但受蒋器重。调至中枢。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受命接管台湾,担任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期间发生了震,晾中外的“二二八”事变,黯然离台。此后陈仪又担任浙江省主席,策动汤恩伯和平起义,被汤出卖遭囚禁,最后惨遭杀害于台湾。
《陈仪全传》由严如平、贺渊编著。
陈仪,字公侠,号退素,1883年5月3日生于浙江绍兴。早年两度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辛亥革命后历任浙江都督府军政司长、浙军第一师师长、浙江省省长。北伐时任第十九军军长,此后历任国民政府军政部次长、福建省主席、行政院祕书长、台湾省行政长官、浙江省主席,1949年2月因策动起义失败遭囚禁,1950年6月在台湾被杀害。
《陈仪全传》生动地记述了国民党蒋介石重臣——陈仪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陈仪虽然是一个军人,但与同时代的政治军事人物相比较,并不因循守旧,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勇于变革,最后被中国共产党赞誉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的爱国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