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经风雅(文化名人的背影修订版)/温故书坊
内容
编辑推荐

翻开张昌华编写的《曾经风雅:文化名人的背影(修订版)》,且回眸他们:提倡男人拖辫子、纳妄,女人缠足的“怪杰”辜鸿铭;敢向洋人叫板,创造“弱国也有外交”神话的外交家顾维钧;疾声“蒋介石一介武夫,其奈我何”的狂人刘文典;残目膑足慈眉傲骨的大学者陈寅恪;“五四宣言”的拟草人罗家伦;向宋子文、孔祥熙开炮的傅斯年;以及世界“核物理女皇”吴健雄……哪一位不风采卓然?哪一位不是风流倜傥?哪一位没有“曾经风雅”的历史?

内容推荐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曾经风雅:文化名人的背影(修订版)》钩沉所写的人物,自成一格,自辜鸿铭以下,既有作者结识的文坛前辈,也有被世人淡忘的名人雅士:蒋梦麟、顾维钧、梅贻琦、刘文典、陈寅恪、王世杰、梁漱溟、顾颉刚、吴宓、傅斯年、徐志摩、罗家伦、苏雪林、台静农、叶公超、凌叔华、施哲存、邵洵美、王映霞、柯灵、张中行、钱锺书、萧乾、吴祖光、无名氏、陈从周、林海音,以及赵元任与杨步伟、梅志与胡风、周有光与张允和、吴作人与萧淑芳、袁家骝与吴健雄等五对伉俪……名流雅集,涉笔成趣,亦史亦文亦故事,宜读宜赏宜收藏。

《曾经风雅:文化名人的背影(修订版)》由张昌华编写。

目录

辜鸿铭的东西南北

蒋梦麟二题

顾维钧及其四位夫人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还有一个刘文典

陈寅恪:惟大英雄能本色

王世杰二三事

梁漱溟的生前与身后

顾颉刚:恩怨是非知多少

吴宓:是真名士自风流

毁誉参半傅斯年

徐志摩乱点鸳鸯谱

大学校长罗家伦

“化外之民”苏雪林

诗酒台静农

悲情叶公超

画家的凌叔华

施蛰存恩怨录

邵洵美是只“壶”

王映霞的最后岁月

俯仰柯灵

布衣学者张中行

走近钱锺书

难忘萧乾

爱说“闲话”的吴祖光

风沙红尘中的无名氏

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

生活者林海音

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与杨步伟

尘香如故——梅志与胡风

一对老幽默——周有光与张允和

蝶恋花——吴作人与萧淑芳

神仙伴侣——袁家骝与吴健雄

试读章节

1917年辜鸿铭到北大当教授,讲授英文诗。罗家伦对他的形象的描绘当最具代表性:“我记得第一天他老先生拖了一条大辫子,是红丝线夹在头发里辫起来的,戴了一顶红帽结黑缎子平顶的瓜皮帽,大摇大摆地上汉花园北大文学院的红楼,颇是一景。”学生们对他的辫子当然觉得有趣,发笑。他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真正出语不凡。同学们戏言,谁要想一夜出名很容易,把辜先生的辫子剪掉,中外报纸准会刊登。

上课前,他给同学立三条规矩:“第一,我进来时,你们要站起来,上完课我先出去,你们才能出去。第二,我向你们问话或你们向我提问,你们都要站起来。第三,我指定背的书,你们都要背,背不出的不能坐下。”同学们慑于辜先生的大名,不敢提出异议。

他上课引经据典。今天说教学生们洋“大雅”,明天教洋“小雅”,后天要教洋“离骚”(弥尔顿的悼亡友诗)。背诵,同学们倒不怕,最怕翻译。学生一听要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译为英文,个个抓耳搔腮。他上课有时天马行空,喜欢骂人。一次骂袁世凯,从上课铃响骂到下课铃响。

辜鸿铭长期受的是西方教育,在黑板上写错汉字的事时有发生。有次讲《晏子春秋》时,他把“晏”写成“宴”。经同学指出后,他很尴尬。一边纠正一边自语:“中国汉字真讨厌,‘晏’与‘宴’不过把‘日’字的部位换一下而已,字义就不同了。英语中就没有这样调皮捣蛋的。”有个好事的学生指出英语中也有。比如“god(上帝)”倒过来就成了“dog(狗)”了,将了他一军。辜鸿铭一耸肩一摊手一笑了之。冯友兰说:“他在堂上有时候也乱发议论,拥护君主制度。有一次他说,现在社会大乱,主要原因是没有君主。他说,比如说法律吧,你要说‘法律’(说的时候小声),没有人害怕;你要说‘王法’(大声,一拍桌子),大家就害怕了,少了那个‘王’字就不行。”他讲课辅以声色,很受学生欢迎。

北大是藏龙卧虎之地,有不少洋教授,历来受尊重。辜鸿铭却从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一天,新聘的一位英国教授到教员休息室,见头戴瓜皮帽,身着秽迹斑斑的长袍,头上还拖条小辫子的老头倦卧在沙发里,洋教授冲他不怀好意地一笑。辜鸿铭也不介意,用一口纯正的英语问他尊姓大名,教哪一科的。洋教授见此人说这样地道的英语,为之一震。答道是教文学的。辜鸿铭一听,马上用拉丁语与他交谈,那洋教授语无伦次结结巴巴,出了洋相。辜鸿铭问:“你是教西洋文学,如何对拉丁文如此隔膜?”那洋教授无言以对,仓皇逃去。

对洋人辜鸿铭历来如此。当年在张府当幕僚时,一外国顾问起草文件时问辜鸿铭某一英文字的用法。辜不答,跑到书架上搬了本又大又重的字典,砰地丢在洋顾问的案头:“你自己去查去!”

辜鸿铭的辫子,永远是捏在他人手中的谈资笑柄。他曾自辩:“中国之存亡,在德不在辫,辫子除与不除,原无多大出入。”

辜鸿铭与胡适是思想上的论敌。辜常揭胡外语功力不够的老底:“以粗俗鄙陋的‘留学生英语’叫嚷什么‘文学革命’,这个胡适简直是瞎胡闹!”“连希腊文和德文都不懂,竟敢有脸在大学讲坛上大侃西方哲学,这个胡适博士简直把学生当猴耍!”

胡适曾拍马上阵,在《每周评论》上撰《记辜鸿铭》,柔中带刚,绵里藏针,剖析辜氏留辫子的原因:“当初是‘立意以为高’,如今是‘久假而不归’了。”指出他并不是真的留恋前清,而是标新立异罢了。不日,酒会上两人正好相逢。胡将那张报纸给辜看。辜阅后厉声斥责:“胡先生,你公然毁谤我,你要在报纸上公开道歉。否则,我将到法院控告你!”胡适也不示弱:“辜先生,你是开玩笑吧。要是恐吓我,请你先去告状,我要等法院判决了,才向你正式道歉!”半年后,两人再度相逢。胡戏问:“辜先生,你告我的状子递进去没有啊?”辜正色答:“胡先生,我向来看得起你,所以才不愿意控告你,可你那段文章实在写得狗屁不如,谁愿意跟你计较?”

对辜鸿铭的这种清高、自大、傲慢和怪癖,蔡元培能容。陈独秀看了曾大发牢骚:“辜鸿铭上课,带一童仆,为他装烟倒茶,他坐在靠椅上,辫子拖着,慢慢吞吞上课,一会吸烟,一会喝茶……蔡元培能容忍他摆架子,玩臭格,居然一点也不生气!”更刺激的是,在北大一次教员会上,辜鸿铭公然扬言:“如果今天没皇帝,伦理学这门功课可以不讲了。”时为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差点气晕了过去。

对于辜鸿铭的种种复辟论调,陈独秀、胡适以及蔡元培都曾把他作为东西方文化论战的靶子,在报刊上唇枪舌剑交锋过。

1923年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职务,辜鸿铭也紧随辞职,一时赋闲在家。不久,经人推荐到一家日人办的英文报馆当总编,月薪五百元。这倒真应了他的老话:“中国人不识古董,所以要卖给了外国人。”

1901年清廷曾以“游学专门”名誉赐他为“文科进士”。“惟王为尊”一生的辜鸿铭,于1924年初终于见到溥仪一面。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之后,辜鸿铭赴台湾游历讲学,1927年秋返北京。

1928年4月30日终老于北京。

论名士,说风流,辜鸿铭或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屈一指的。他是一位矛盾、复杂的人物。温源宁说得中肯:“辜鸿铭之所以会成为中国近代最有趣的人物者”,即是他自身的矛盾。

辜鸿铭服赝、推崇我国的固有文化。他认为:“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惟有中国,既博大而又精深。”关于愚忠清室,辜氏有一段夫子自道:“许多外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权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辜鸿铭是位反传教斗士。辜氏之爱国最突出表现在1891年引发的“长江教案”事件上。当时,侵略分子大造舆论,歪曲中国人民反洋教运动真相,谩骂中国人野蛮,叫嚷要用“炮舰镇压”。这时,辜鸿铭拍案而起,用英文撰写专论《为祖国和人民争辩》,送到上海《字林西报》刊发,谴责西洋在华的一些传教士借不平等条约特权在中国土地上的为非作歹,对侵略者进行义正辞严的批驳,为国人反洋教行运动辩护。文章被英国《泰晤士报》摘要转载并加评论,引起英国人民对侵略者的不满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1901年,侵略者叫嚣要中国拆除大沽炮台时他挺身而出,一语惊人:“我在此贸然提醒世界注意,在中国存在一个更危险的炮台——传教士炮台。”他以笔代炮,炮轰那些伪善的传教活动和文化侵略。辜氏的名字因此受到西方的关注。

他反对乱用洋人。他不迷信西洋“改良”一切。他摆足架子接见毛姆,数落毛姆对中国文明的歧视“你们凭什么理由说你们比我们好呢?你们的艺术或文字比我们优美吗?我们的思想不及你们的深奥吗?……呶,当你们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时候,我们已经是进化的人类了。”“那么为什么你们白种人轻视黄种人呢?因为白种人发明了机关枪!”并预言:“你们喜欢机关枪,你们也将被机关枪判决!”说得何等畅快、深刻。

上世纪20年代,他在美国报纸上发表《没有文化的美国》,调侃美国只有爱伦·坡的一行诗。

辜鸿铭在做黄浦浚治局督办的几年,手中有实权,敢于顶住洋人的压力,为民做主,大胆处理不法洋人,揭露中国贪官与洋人勾结的贪污行为……

P9-12

序言

这是我的第四本文化随笔集,是我花精力最多的一本,也是最钟情的一本。此前的两本书中,收录了一些“急就章”,不免给人一种内容庞杂、力度与厚度不足之憾。手边的这一册体例一致,清一色的人物随笔,所写者都是中国现当代史上色彩斑斓的名人雅士。窃以为比较厚重、可读。

写这部书亦属“偶然”。从写第一篇《“化外之民”苏雪林》始,到最末一篇《蒋梦麟二题》止,前后十年。当初写苏雪林,纯为《苏雪林自传》作宣传。此后若干年中我写的王映霞、吴祖光、梁漱溟和张中行等人也是配合出版宣传之需而作的“职务作品”。在写这些文学前辈时,我在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时,发现他们的社会关系盘根错节,不时出现我感兴趣的人和事。随之渐渐地萌生要把他们写成一个文化名人系列的想法,把人选范围扩大到民初。但当时我没有时间,直至2004年退休,时间裕富,便“续写”了近二十篇文章,形成现在的规模。

本书三十三篇文章,写了三十八位人物(涉及五对伉俪),以文坛为主,兼及政治、教育、科技和艺术领域,名流雅集。除现龄一0二岁“仍然风雅”的周有光先生外,余皆作古矣。尽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往事的“朱颜”已退,但当年的“雕栏玉砌应犹在”!我将这些碎了的“青瓷”重新拼接,试图还原历史底稿上这些雅士的本色。

全书以齿德为序,由辜鸿铭领衔。苏雪林以降(叶公超、赵元任等几人除外),其他十九位都是笔者忝列编席时结识的文学前辈,曾有过或浅或深过从,因此行文中介绍他们的业绩、描摹他们的行状时,糅杂着我对他们的直观印象;掺和着传主本人或至亲挚友提供的轶趣,颇有点“独家新闻”的味道。至于张君劢、王世杰、罗家伦、邵洵美等人,当代出版物中少有述及,我是作为“钩沉”的尝试而纳入的,旨在展示历史的天空是如此绚丽多姿。

文稿杀青后,书名倒折腾了一番,冠《纸背旧月》涩了点,拟《故纸风雪》雅了点,叫《那年那人那事》又俗了点,名《温故·一九一二》大而空了点。我请克力兄援手,他说何不叫《曾经风雅》,听罢,我击掌叫好。且回眸他们:提倡男人拖辫子、纳妾而女人缠足的“怪杰”辜鸿铭;敢向洋人叫板、创造“弱国也有外交”神话的外交家顾维钧;疾声“蒋介石一介武夫,其奈我何”的狂人刘文典;残目膑足、慈眉傲骨的大学者陈寅恪;“五四宣言”的拟草人罗家伦;向宋子文、孔祥熙开炮的傅斯年;以及世界“核物理女皇”吴健雄……哪一位不风采卓然?哪一位不是风流倜傥?哪一位没有“曾经风雅”的历史?于是,我欣然采纳。再缀以副题“文化名人的背影”作呼应,自觉雅而当。

我非史学工作者,缺少史学家的识见、严谨和科学。我只单纯地凭我所感兴趣的一些纷杂的史事,用文学语言将那年那人那事客观地叙述出来,与读者共同分享传主的风雅而已,绝没有“演义”。所征引的史料倘若有误,以致以讹传讹,责当在我,真诚地希望读者、方家指正。

《曾经风雅》的出版,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传主及其家属的大力支持,包括已过世的袁家骝先生。台湾传记文学社刘绍唐、王爱生伉俪,邱庆麟先生;成功大学唐亦男教授,以及“中研院”的戴连璋先生都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广西师大出版社曹凌志,以及冯克力先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鸣谢。

2007年1月1日 于南京成贤街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经风雅(文化名人的背影修订版)/温故书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昌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6651401
开本 16开
页数 3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4
出版地 广西
240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