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沉入人海/四方风杂文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沉入人海》是朱铁志同志的第十五本杂文集。作品秉持了作者一贯的思辨风格和文学色彩,集中展示了他二十多年来观察世相、审视人生、反省自我的部分成果。作者继承了鲁迅杂文“社会批评、文明批评”的优良传统,或从新闻事件入手,或从生活感悟出发,以独立的思考,阐发独到的见解;以独特的笔触,自成一家风格。

内容推荐

朱铁志编著的《沉入人海》是“四方风杂文文丛”之一。

收在《沉入人海》中的100篇杂文,是从作者二十多年来创作的1000多篇杂文中选择出来的。与其多年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不同,本书所选篇章偏重人生随笔,不论针砭时弊,还是抨击国民劣根性,最终都指向对人生的思索,以期“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屋顶上的山羊》和《如果我死》等篇什,是这种尝试的代表作。作者巧妙地以自身为靶子,深刻地批判了人性中低劣和阴暗的一面。文章以诙谐、幽默的笔触出之,在引人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发人深省。

目录

屋顶上的山羊(代自序)/001

布封的天空/004

布莱尔的孩子和卡梅伦的猫/007

说“领导也是人”/010

人生“五心”/013

神马都是浮云?/016

像农民一样种好自己的土地/022

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025

给女儿的信/029

健康是一种责任/034

警惕一些人/0"37

人人可以成才/043

看世界杯,想身边事/046

中国人为什么吝惜说“谢谢”?/049

谁教会孩子写“撒谎作文”?/052

一个纯粹的人/055

异化的汽车/060

有一种坚持叫放弃/064

京城居,大不易/067

慢下来/070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074

直呼其名是一种很高的礼遇/078

致良知/081

话说“奶爸”/087

“帮助妻子分担家务”/090

感恩的心/093

给自己留一点儿不知情权/097

听谁的?/100

变脸/103

此曲只应天上有——怀念帕瓦罗蒂/106

如果我死……/112

我“死”以后/116

笑对压力/121

“嘲笑”说/123

感受瞬间的美好/125

“今天你博了吗?”/128

你没年轻过吗?/133

乒乓启示录/136

“群鸡争虫而已”/139

什么人需要摆架子?/142

我们今天怎样爱孩子?/145

杂说灵感/149

中国人的“面子工程”/152

中国式的冷漠/156

爱心的级别/159

“板凳”的温度/162

北京的脸孔与表情/165

草料与黄金的哲学思考/169

存在主义片想/172

个别官员的人性考量/176

绿色的怀想/179

让工作说话/182

天才消费者/185

在拒绝中接受/187

中产阶级素描/191

做人的成本/193

做一个对自己守信的人/196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200

写与不写,是个问题/204

踢好人生这场球/207

“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210

牛奶面包中国胃/213

香港的细枝末节/217

茶凉茶热说/222

致北大校友的公开信/225

好人累/229

自信的位置/231

嘴踢足球/235

发迹秘诀/238

专业废话/241

东北人/243

欣赏别人/246

再说死的权利/248

公鸡是骄傲的吗?/252

渴望静静地阅读/255

说人生的意义和价值/258

假如……/262

说“行”与“不行”/265

沉入人海/268

后脑勺/271

论倒水/273

论喝酒/275

假如没有会/277

“原则”戏法/280

开会/283

广告中的价值取向/286

把自己变成艺术品/290

尊重内心的真实/292

细节即素质/295

试读章节

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

人们从凡庸的生活中产生“星空情结”,很可能最早源自康德的名言,他说令他感到由衷敬畏的,是夜晚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为什么“夜晚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会让用“三大批判”冷峻审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大哲学家感到“由衷的敬畏”?乃是因为“夜晚的星空”蕴涵了大自然无尽的秘密,而在广阔无垠的宇宙当中,人类甚至连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也算不上,至于迄今为止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更是不值一提。一个理性的人如果不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低下他卑微的头颅,那不是狂妄,便是无知。而能够和宇宙的“神秘”与“无限”相媲美的,唯有人的心灵,唯有人类不断向善的至高无上的道德律。先哲有言:比大地更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毋庸讳言,不是什么人都对“夜晚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充满敬畏的情怀。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没有体会到这种庸人永远无法体会的大快乐。不仅如此,他们也难以理解一样的土地上怎么会生长出那样一些思考奇怪问题的家伙。他们认为自己比那些人更聪明、更睿智、更务实,因而有资格放肆地嘲笑他们,把他们“异样”的举动变成自己茶余饭后的笑料和谈资。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同时是一位有名的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城邦日常的生活无法满足他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次,他边走路边仰望星空,思考天文学问题,不慎掉到路边的坑里,一个路过的农夫嘲笑他说:“你自称能够认识天上的东西,却不知道脚下的是什么,掉进坑里就是你的学问带给你的好处吧?”泰勒斯不屑一顾地回答:“只有站得高的人,才有从高处掉进坑里的权利和自由。像你这样不学无术的人,是享受不到这种权利和自由的。没有知识的人,本来就像躺在坑里从来没有爬出来一样,又怎么能从上面掉进坑里去呢?”

我不知道温总理是否看过这个故事,我相信他一定是看过,而且喜欢这个故事的。因为在同济大学的演讲中他说道:“一个民族要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这段话后来被作为《仰望星空》一诗的题记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忽然想起这段掌故,是近来常常感到我们这个社会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好像越来越缺少了一点精神的东西,越来越缺少了像康德和泰勒斯那样“仰望星空”的“傻人”。人们都变得非常“精明”,非常善于“算计”,转念之间就能估摸出一个行动、甚至一个动机的“价值”和“价格”。钱,成了万物的尺度,既是有形物有形的尺度,也是无形物无形的尺度。衡量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看GDP;衡量一个作家的价值,越来越关注其作品的发行量;而看一部影片的优劣,好像除了票房,再也找不到其他标准;甚至衡量人际关系,据说也要在能否“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予以评估;体育明星早已像商品一样地明码标价,贩卖于市场;而那些有机会被摆上人才市场上的人,好像还颇应该为此得意一番才是。其实这也难怪,市场经济嘛,市场法则嘛,价值总要通过价格来表现,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全民皆商的社会,商业法则当然就“应该”成为唯一有效的法则,“身价”就应该成为一种光荣的标记。

用这样的道理和逻辑看问题,那些“无人问津”的学术著作,那些只有少数人才能体悟的科学发现,当然只有被鄙薄的份儿。那些选择了“寂寞的事业”,那些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依然决计“仰望星空”的人,当然近乎“傻瓜”。而那些官商勾结制造房地产神话的人,那些在投机市场翻云覆雨倒买倒卖的人,那些精于官场规则善于跑官要官的人,那些胸无点墨而不学有术的人,当然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毋庸置疑的“当代英雄”。

33年前我怀着梦想与憧憬走进北大哲学系,那个时候成绩最优秀、最有志向的青年首选文、史、哲和数、理、化,选择这些具有长远发展潜质的“基础科学”和“硬知识”。而器物层面的应用学科虽然也很重要,却是人们第二层次的选择。我不敢贸然评价这种选择的优劣高下,只想陈述一个基本事实:那个年代其实只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万物复苏,百废待兴,人们尚且有一份志存高远的情怀,有一种“高楼万丈平地起”的“基础意识”。而当我们吃饱穿暖、生活安逸以后,却生出许多“猪猡式的理想”。人们见面,所论无非股票房价、荣辱升沉,精神层面的交流反而叫人不那么精神了。一位在大学当校长的朋友告诉我,现在招生分数最高的专业早就不是数、理、化和文、史、哲了,相反,它们差不多已经成了分数最低的专业,而且其中很多不是第一志愿,是被迫调剂过来的。基础学科招不到最优秀的学生,没人愿意为此十年寒窗苦,都想一夜暴富,这或许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急功近利普遍心态的一种客观反映吧。

何以形成这种局面?有人认为与中国人穷怕了有关,有人认为与中国人太重视财富的积聚有关,也有人认为对广大的人群来说,人生本是一种卑微的存在,能够做到工作稳定、衣食无虞就足矣,好好地待在地上,何必操心“星空”,还是让那些志存高远的人去享受那份快乐和辛苦吧。

对此,我无话。让所有人像康德一样仰望星空、敬畏心中的道德律,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甚至不必要。社会分工不允许那样做,个人心智水平不同,也未必都有能力那样做。但市场无论怎样发达,物欲如何横流,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有一些被短视的人看作“傻子”的人,有一些在这样的选择当中乐此不疲、乐在其中的人,像鲁迅先生那样,“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唯其如此,中华民族才能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P25-28

序言

屋顶上的山羊(代自序)

早年的阅读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阅读中感受的思想震撼和精神享受,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在我驳杂的阅读经历中,《伊索寓言》就是这样一本留下深刻印象的好书。当年只是把它当成有趣的故事看,乃至做了父亲,在给女儿讲故事的时候重读那些充满寓意的优美篇章,才真正开始反刍沉淀在心底的人生道理。在把女儿送进梦乡的时候,也把自己带进思想的家园。

记得书中有一则《屋顶上的山羊》给我的教益特别深。故事说,山羊站在屋顶上吃稻草。一只四处觅食的狼从下面经过,想找顿饭吃。山羊不无得意地对狼说:“你今天早晨好像情绪不太好,是不是在找鼻涕虫或毛毛虫,然后用你那难看的大牙把它吃掉啊?也许你可以赶跑牛奶碗旁边的母猫弄点吃的吧?”狼抬头看了看屋顶上的山羊,鄙夷地说:“吃你的陈稻草吧!你站在屋顶上胆子大,说话嘴硬。但你敢下来,让我们站在同一平面上,很快就会明白谁才是真正的强者。不要忘了,使你高大的不是你自己,而是屋顶!”

这则寓意深长的故事让我沉吟良久,感到脊背发凉,有一种被人当头棒喝、幡然醒悟的感觉。

在我不长不短的人生履历中,颇有几回站到“屋顶”的经历。比如当年如愿考上北大,就很有一些熟悉的长辈把我夸得天花乱坠,什么“一考成名”啊,什么“青年才俊”啊,好像我真的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一下子成了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后来置身燕园,方知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不要说和真正的“青年才俊”相比,就是和普通同学相比,我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也不过中等水平而已。北大这座高高的学术殿堂,无形中膨胀了我的良好感觉,抬高了我的有限身价,使我忽然“高大起来”。而扪心自问,其实不过是“屋顶上的山羊”而已。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著名的政治理论刊物工作,又有不明就里的朋友把我说成“理论权威”。这让我更加不好意思。我所供职的刊物,的确是神州第一刊。它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应该具有权威性。事实上,在它辉煌的履历中,的确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各色各样的“理论权威”。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算是一座“高高的屋顶”吧。而如我这般后来者,究竟算是真正的理论权威,还是“屋顶上的山羊”,只有自己最清楚。工作的关系,我们常到各地走走,人家照例客气地把我们杂志叫做“权威刊物”,把我们这些供职于此的编辑叫做“理论权威”。每当此时,我都羞愧难当。因为“应然”不等于“实然”,使我“高大”的,只是身处的地位,是狐假虎威,至于真实的自己,依然不过是“屋顶上的山羊”而已。

再后来我开始尝试写一点杂文随笔之类的文字,零星地发表在报刊上,积累得多了,也出过几本小册子。又有读者把我称为“杂文家”,甚至“著名杂文家”。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真的把我吓了一跳,心想:如今的“家”也太好当了。好在这时的我已有了一把岁数,别无长进,自知之明却多了几分,心想:什么杂文家,不过是“屋顶上的山羊”而已。

人生在世,由于各种机缘,总会幸运地遇到一些“屋顶”。初到上边的时候,还多少有些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唯恐“高处不胜寒”。时间长了,可能就有些适应,有些麻木,有些习以为常,假象重复多次成为常态,假话说过千遍成为“真理”,最后连自己也信以为真了。因为人性的弱点原本如此:被叫做“青年才俊”,总比被喊做“傻瓜”舒服;被尊为“理论权威”,当然比被认做“白痴”好受。世上的“屋顶”五花八门,什么权力、地位啊,金钱、虚名啊,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都可以使人飘飘然起来,闹不清自己是谁,是什么使自己变得“高大”。高高的屋顶仿佛云里雾里,容易叫人摆不正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错误地以为自己处处高人一头,时时胜人一筹。别人不这样认为,还很不习惯、很气愤呢。问题在于,当“屋顶上的山羊”顾盼自雄、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时候,留给狼“仰视”的,除了黑洞洞的鼻孔和虚妄的自负以外,还有什么呢?它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可以嘲笑“狼群”的“虎豹”,而地球人都知道,说到底,它不过是“屋顶上的山羊”而已——而已而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沉入人海/四方风杂文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铁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87803
开本 16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