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那莲那禅那光阴
内容
编辑推荐

《那莲那禅那光阴》是雪小禅最新散文随笔集,笔调幽美寂静,用平淡真实、唯美清新的文字,娓娓道来爱情的美丽、生活的味道、四季的气息、植物的妖娆、书法的气质、城市的姿态……看似平静的文字中暗藏着俗世中生命的禅意。

内容推荐

《那莲那禅那光阴》是著名作家雪小禅十年沉淀的最新力作,是记录光阴与感动的唯美笔记:刻骨铭心的情愫,花开叶落的四时,气象万千的城市 ……

《那莲那禅那光阴》是一部关于情感,关于生活,关于自然,关于重返心灵净土的随笔集。它以独特细腻的视角、幽美清新的文字,书写了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美与爱。

目录

突然的莲花

与自己独处的时候

惰性气体

气象

小奴家

食物

味道

像孔雀一样唯美

烟花烧

俗世妙人

生活帖

清空

异域

幽深

一个人的村庄

懒画眉

行散

枯坐

清远深美

人书俱老

妖言

野火逆风而行

一只叫爱情的猫

陌生

鱼的孤独

大红袍

铁观音: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植物

菖蒲

铁线蕨

羊齿植物

那些野生的树

原来,你叫蜀葵

幽兰

世有桃花

芦花如雪

菊:黯淡的微凉

兰:清幽之心

昙花:倔强之美

看取莲花净

春晓

春天里

残荷

清远深美的秋天

听雪

雪在烧

甲骨文

瘦金体

狂草:笑为花开,花因笑发

篆书:烟雾缭绕

笛子:杏花春影里的寂寞声声

是的,吉他

老磁带

胭脂

双城记

青海湖:心底的一滴蓝眼泪

西宁:凉夏之都

苏州:雄性亦跌宕

长沙:兵器凛凛

那灰色的石家庄呀

天津卫:江湖老大

后记 写作是什么?

试读章节

与自己独处的时候

这样的相处,有了最孤独但也最饱满的意味。

是应该和自己单独呆一会了。

关掉手机,关掉电视。

也关掉内心那些浮华的、虚荣的小窗户。有的时候,和自己单独相处一段是必须的。

太吵了,太热烈了。需要贞静的时候,是和自己单独相处才能有的。

连音乐也是多余的。

不要那一段喜欢听的老戏,也不要那杯热咖啡。只要把自己拉过来——来,来,坐下,只有你和你自己。不能再多了,只能这样了。

面对面坐着,发发呆。

眼神交流,对面的人也是你自己——那是一个终于卸下面具的自己,干净、清澈,内心一片苍茫。

安静极了。

可以听得到呼吸——扑达,扑达。可以听得到鸽子在阳台上散步,可以听得到空气中传来的水滴声。此时,寂寞可以被放大,孤独也会。可是,这恰恰是与自己独处时所必需的。

也要有必要的追问——是否一直在往山下走,是否回首时一片苍凉?是否那山下的灯火辉煌已和你再无关联。而达到半山路途中时,发现行人越来越少?而内心却,越来越,坚定。

那些空空荡荡呀,突然缠绵而来。我和我自己开始战争了,这是一个人的战争,这也是两个人的战争。此时,最私密,最浩荡,最秘而不宣。

白热化了。我和我!我多么理解我,我又多么不理解我,为了赴这场最美丽的邀约,我已经推辞了多少热闹,那些热闹终会离我渐行渐远,只有这些饱满的、敦厚的气息会留下来。不怕迂腐,不怕俗气,它们留下来,安营扎寨了,陪着我,度过一寸寸老光阴。

又化干戈为玉帛了。整个交战的过程中,是一个人,是独自。我把自己打得落花流水了,我把我放逐了。在那无人的小岛上,也无风雨也无晴了。有时候,客舟听雪一个人就够了,有时候,孤独是必须一个人才能品味的事情了。

和自己单独相处的时候,是最真实的时候。把那些不可告人的私密晾晒吧,那些不能启齿的,那些厌恶至极的,那些欢喜得要命的……它们带着霉菌和毒素,它们带着侵略和邪恶。可它们是我的,只能和另一个自己分享。在此刻,可以冷漠,可以忘却,可以厌恶,也可以,极尽欢喜。

这一刻,忽然颤栗起来。

自己是自己的同谋。

与自己私奔吧,去到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情节的旷野上少有的艳烈时光,连一杯茶都嫌多余。一生中,总有这样的时光。只想和自己单独呆一会,哪怕什么也不说,哪怕只是坐在时光的列车上,一路狂奔而去,管它去哪里呢,不重要。重要的是:与自己在一起,私奔了。

站在窗前久了,腿有些麻。坐下了。在阳台的红沙发上。天气是恰好的阴天,但是屋里暖气很热。这个和自己耳鬓厮磨的过程是有些缠绵的,这暖气仿佛是道具,增加了一些催化作用。可真好。

是淡墨?亦或浓墨?哪一个更真实?

是惊红?是骇绿?哪一个更烈艳?

寒夜客来茶当酒。客来了,是自己。连茶也是多余的。不要了,就这样枯坐吧。枯坐到时间都化了,枯坐到时间变了形,可以弄成一种别针的形状,把它别在胸前,对照自己的少年。

春来欲作独醒人。

扭过头去,看到楼下梅花居然开了。一花独傲,这样孤冷,这样不惧那周围任意侵略的灰色。它和自己单独相处时会如何?会落泪么?会难过么?会有刹那间的心酸么?想起许久许久以前的事情,以为忘记了,忽然又扑面而来,而且声势浩大,细节脉络如此清晰。倒是离得近的那些,一晃二晃三晃,全忘记了。

打开那些时光里的月光宝盒,看到那些一个个自己。她们也曾经那么热忱,傻子似的付出着,她们也曾经心灰意冷,她们也曾一意孤行,她们也都那样虚荣而且动荡着,她们也曾那样清凉潋滟,也曾那样清远深美。

她们的影子交叠在一起,一步步逼向我。

素瓷传静夜,天气黑下来。我被我包围了,杀气腾腾的。可是,很快就安静了。她们是曾经的我,早就面目全非。她们纷纷又离我而去,挥手自兹别,天涯又古道。风声鹤唳的时光走了,心里有一座桥梁,是自己通向自己的桥梁,我看到对面的自己有了翡翠的光泽,闪着苍绿的颜色。

这样的相处,有了最孤独但也最饱满的意味。我分开时间的洪水,知道有一件事情还没有告诉自己,那是一件什么事情呢?那一定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重要得连自己也不知道的事情。

与自己单独相处的时候,一定要有这样一件事情。

P5-8

序言

那莲那禅那光阴

很多年前,真的,很多年前。不过十五六岁,一个人去霸州文化馆看书,那里有很多期刊,《人民文学》《收获》《大众电影》,哦,对了,那时叫霸县。

那时的霸县是一个散发着非常纯朴味道的小城,有着一种老棉布被阳光晒出的尘土味道。街上有为数不多的拖拉机经过,还有牛车,马车……牛粪和马粪的味道非常热烈。小城散漫的气息回味在多年后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绿瘦红肥地刻在了脑子里。夜深忽梦少年事,仍旧是老城的街道、城墙、散淡的人心……

那时还有很多很多认真的诗人和作家,当时文学非常热。谢烨就是那时爱上顾城的,他们在火车上相遇,相爱,然后顾城去了三次上海,然后他们又去了新西兰。

我看到他们在成都的一张照片,摄影师是肖全。顾城戴着帽子,谢烨穿着那个年代最朴素的衣服,眼神干净地坐在顾城的前边。

而我,每个周末都蹲在文化馆的小屋里看书,看得天黑下来,一点一滴的光阴里,全是文字巨大的光环……那些白纸黑字,那些让我落泪的光阴。

文化馆里有一棵合欢树,只有一棵,遮天蔽日。有时我会在树下发发呆——你信么?有些忧郁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格格不入也是与生俱来的。那华丽和清澈的半杯凉,扎根于一个少年的心中,再过多少年,依然如故。

晚上,会有一群人在文化馆唱戏,唱河北梆子《大登殿》、评剧《花为媒》……胡弦之声如裂帛一般,硬生生捅进心里,这些戏曲在一个少年的心里扎了根。

多年后我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偶尔我会把头扭向窗外,那窗外有我的前缘么?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我与这些文字、戏曲相遇,自此,再也没有分开。

这是命中注定的相遇。

当年箫鼓,阵阵传来的悲欣,一样的楚楚。是何时开始,喜欢这些词:内敛、慈悲、宽厚、隐忍、清远深美、羞涩、清丽,与现世照样渐行渐远,格格不入。活在独自的世界里,慢慢修炼这一朵莲花,把它修成禅,修成光阴里别在胸襟的一朵蓝莲花。

也曾经沉沉,也曾经在最低谷的时候说:“如果我不当作家,也许比现在要幸福……我宁可只是一个普通女子。”佛里达说:“我以酗酒来淹没我的痛,谁知道我的痛却学会了游泳。”那些痛学会了游泳,但也看到了水里的黄金——人生不经过历练,怎么可以看到黄金牡丹如莲花一样绽放?怎么可以了悟那十万残荷比盛开的荷要动人动情千倍?

也犹记得二十几岁了,没有电脑,每天在吃饭的桌子上用稿纸写啊写,手都写出了茧子,好几十本的日记。亦不投稿,亦没有名利心,单纯地喜欢着写作这件事。这段光阴,越让时光过滤越透露出难得的干净。到今天,居然最难忘却的就是这段时光。那时还和一个相投的朋友写信,一写几十页,吃喝拉撒,都是日常。我知道,正是那些日常,让文字才有了气象与格局,才有了后来的自己。

还记得很多个夜晚,一个人在小城的盐水河散步。

盐水河,那是霸州小城唯一的河,离我家极近。

很多个孤寂的晚上,一边走一边看着月光,年轻的时候觉得什么都可以入诗入画。后来,盐水河填平了,建了一个高档的小区,后来,离家越来越远,越飞越高……但我想念那些一个人在盐水河散步的光阴,低温而沉敛,让我知道,以后,再有多少光芒亦要淡然一笑。那些月光,什么都知道的。

亦知道才华是一柄双刃剑,那些疼,那些痛,那些无以言说的孤寂。美国的女诗人狄金森说:“我写的诗留在这里好了,让纸页吸收我的痛就好……”在写作的光阴里,那些纸页吸收了我的痛。这些痛渐渐呈现出一种别致的、潜在的光泽,病蚌成珠,这些最神圣的安慰,可以直抵内心。

 还有伍尔芙,当人们从波光潋滟的欧塞河把她打捞起来时,谁能理解,连写作也没有搭救她。有些女子,一出生就老了,有些老,无可救药。

还有茨维塔耶娃,当她用一根绳子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她曾经说:“我知道,再过100年,人们将会多么爱我!”这些写字的女子,诡异、敏感、脆弱、癫狂、清远……上天把才华赐予她们的同时,也把这些东西同时赐予。在文字中,她们如孔雀,呈现出过度、过分华美的姿势,在生活中,她们又如稀有金属,散发出不可靠近的神秘和冰冷。

在少年时,曾经被这些神秘的女子倾倒,但凛冽又温暖的生活却给了另一种答案。年龄越长,越喜欢那种安贞、宁静、热烈、直接。越喜欢生活所给予的悲欣交集——我分享一株水仙的贞静,看那新蒜抽苗,闻着麦子的清香,亲手把一锅莲子粥煲好,真正幸福的人永远沉默,沉默地学会和生活握手言和,并且,寡言而笑。

桂陨菊凋,一直是个寂寞赏花人。如果光阴是一朵莲花,那么,渐渐赏着她羞涩的含苞、盛开的怒放、凋落的哽咽,渐渐在文字中修炼自己,在生活中普渡那些寻我而来的光阴。

不过已经过去了很多年,还是喜欢一个人安静地走在风中。

龙年春节时仍然去看了一下故乡的老文化馆,凋败得不成样子了——墙真的这样低么?大门真的这样窄么?合欢树原来这样矮?我匆匆地走过去,没有片刻停留——我是不敢停留。

风吹过来,我感觉眼里有什么飞了出来,它们和子弹一样,打在光阴的胸口上,盛开的,是一朵莲花。

也必须是,一朵幽静的蓝莲花。

后记

写作是什么?

写作是什么?有很多人问过我,而我也问过我自己。它到底是什么?

是简单的书写么?是黑字落到白纸上么?还是想表现出内心的—部分?

在众多对写作的论述中,独喜贾平凹说的以下这段话:写作就像人呼气,慢慢地呼,呼得越长久越好,一有吭哧声就坏了。节奏控制好了,就能沉着,一沉就稳,把每一句每一字放在合宜的地位——会骑自行车的人都骑得慢,会拉二胡的弓子运行得趁——这时的写作就越发灵感顿生,能体会到得意和欢乐,否则就像纸糊的窗子在风中破了,烂声响,写得难受,也写不下去。当然,沉稳需要内功,一个人的身体不好,不可能呼气缓长……

最初,可能写作是兴趣,是抒发,是想把不能说出来的事情借以笔端表达出来,是日记么?或许,只要写出来,心里不憋了,不闷了就好了。根本没有想到发表,就一直写一直写……蓝色的信笺上淡淡泪痕。那时还有强烈的火气,笔下的划痕都是重的。

慢慢的,从写作文到了写作。写作文是时间、地点、人物,但写作是一条长河,缓慢地流着,要从此岸到彼岸。文字是,笔是,就这样一下一下计划着啊。也许能到对岸,也许不能到。可是,真是不重要。关键是这一路写来,看到许多瑰丽的散淡的落寞的艳灿的风景,而且是一个人。

其实是很耗神的一件事情。伏案的时候,只有自己陪着自己。热闹了不行,繁杂了不行。要有必要的孤独——写作是一个人的啸歌,独自睡独自餐独自行。极少有两个人合写的文字,即使合写,也有主笔,另外他人,只是修改或提了意见而已。这私密到极致的事情,必须私密下去。

 开始的时候,或许笔是清丽的,亦或许很燥,像猛火煲汤,一下子扑出来,得不到真昧。写到最后,得了真传。中国画是似与不似之间,而写作,是慢与不慢之间。欲速不达,不到境界,不能轻易就把所有佐料全放了,放上了,也不是那个味道。什么时候放什么,全有讲究。最美的写作不是呻吟,不是一味抒写疼痛,而是享受写作的美妙——人在与文字缠绵的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唱戏,分不出台上台下。

“艺术都是病态的”。写作可以上瘾,一个字一个字铺排下去,像自己的小卒,而你是那个统帅,安营扎寨,把心里蓄谋已久的东西给这些文字按上。很快,它们就散发出一种属于你自己的独特气息。多好。上了瘾的东西是很难戒掉的,归根到底,写作还是让人上瘾的东西——哪怕没有读者。见过一个没有名气的作家,他写完东西就放在自己的博客上,也没有几个人关注,也没有几个人阅读。可是,他的文字真好,干净清澈——当然也不可能发表,他有绝世的凄凉。有时候深夜呆在他的博客里,那里有安静的贞烈,不与世人争艳的清凉。没有虚荣,没有做作,却端的都是平常心、好文字。只有真正静下心来,不想着拿文字去赢得什么时,才会有真正的好文字。所以,越到后来,写作更像是一种修行了。

看过季羡林写过的一句话,他在九十多岁仍然笔耕不辍:“写作能使自己心里平静,如果有一天我没能读写文章,清夜自思,便感内疚,认为是白白浪费了一天……”

虽不至于和季老先生如此这般认为虚度了时光,可是,如果一段时间不字不着,就觉得少了什么,失了什么……茫茫然的,心里空落落的——再多的甜蜜和物质的富饶也不能阻挠来势汹汹的侵略,文字,它们形成了方阵,形成了洪水,刹那之间就可以席卷我。这是命,是定数。

更多的意义在于——在遍体鳞伤之际,在心里布满伤口的时候,文字,救命的文字,以最温存又最凌厉最跋扈的样子翩然而来。在此时,在此刻,它是恩人一般,及时出现在已经空空寂寂的心里。如果此时没有它,如果此时不是写作,也许那浩荡的长风早就吹得狼烟四起,而你独在旷野,是绝世的清凉与孤独。

它来了,那焦虑的心似春水绿了又绿了。风向都变了,一点点吹向了彼岸。写作,在最幽微的时候,可以搭救那遇险的心,让暴烈和邪恶都放慢脚步,让心里的温暖再次一点点散发出来。那淤泥中的莲花,在黑暗中绽放了,更美了,更动人了,更有料峭的禅意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那莲那禅那光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雪小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704790
开本 32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