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让梦想扎根(一群青年人的成长与对话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社区伙伴编著的《让梦想扎根》内容介绍:青年实习生项目的探索源于我们对青年人成长的想象。成长像是一粒种子在土壤中冒出的过程,每个青年人都是独特的,各有着对生活和梦想的追求。而孕育其生长的社会也有着不一样的历史和传统,这些多样的土壤为青年人提供丰富的养分、千般的想象。不过随着现代化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也经历了急剧的变化,在看似多祥和富裕的生活背后,生活的想象和选择反而变得单一和模式化。现实的社会给青年人塑造了一个看似合情合理的生活想象,这种想象是以物质基础建立出来的生活。在以欲望和消费带动的社会里,我们看见更多以感观去消费的“幸福”。有点奇怪的是,这种“幸福”的想象,没有为青年人带来幸福感,反倒是一种焦虑、不安和压力。

内容推荐

社区伙伴编著的《让梦想扎根》是社区伙伴过去几年推行青年实习生计划的经验整理与记录。一群追寻理想的青年人,和相关领域的师友、或其他青年伙伴之间展开多样而丰富的对话,探讨对某些共同关注的问题的体验和思考,展现他们一路走来的成长经历,以及对与主流选择迥异的“另一种生活”的探索。《让梦想扎根》的这些探索和反思涵盖了年轻人个体成长、成长环境和网络平台、对相关社会议题的参与和思考等不同层面和角度。

目录

前言 土壤耕耘与种子培育——社区伙伴青年实习生项目背景介绍

第一章 归去来兮:逆流而上的返乡青年

 写在前面的话

 大学毕业务农去——返乡“萝卜”波仔与英子

 台湾“秀仔归来”——正扬与阿兰妹

 返乡媳妇

 土地禅:安金磊的另类探索

 后记 返乡青年工作坊

 掩卷有感 关于“返乡”的思考

第二章 另一条“返乡”路:社区支持农业的探索

 写在前面的话

 生命就是一连串的相遇

 年轻人的实习报告

 “土生良品”餐馆——开在城里的“乡村圩集”

 与香港先行者的对话

 实习之后再启程

 后记 年轻人的近况以及与其他伙伴网络的联系

 掩卷有感 一趟青年与农村的会遇之路

 附录 从红到绿 反璞归真——杨宝熙谈共同购买

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之间:扎根NGO的志愿者

 写在前面的话

 何志雄:社会理想之重与个体之轻?

 郭慧:对外在的认知与自我的找寻

 唐婧与晓玮的通信:爱、相信与坚守

 韦罗东:负重下的穿梭——NGO与商业社会之间

 掩卷有感 花儿终将开放

第四章 青年是用来成长的:青年培力与薪火相传

 写在前面的话

 四川青年志愿者项目:因青年培育而聚集的合力

 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当代青年的乡建运动

 台湾农村阵线:找一条“回家”的路

 泰国:本土文化中孕育的改变与力量

 掩卷有感 将理想根植在土壤里

致谢

试读章节

2006年,我接触到了北京梁漱溟乡建中心,参加第二期人才计划的培训,接触到了一些乡建派的专家学者。从农业发展、从宏观角度、从当时碰到的问题出发,他们都帮助我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那时我发现,自己最初的思路太窄了,导致根本发展不起来,和老百姓结合不起来,所以说那会儿参加人才计划有种开窍了的感觉。

从那儿回来以后,2007年我就开办了一个合作社。我从梁漱溟乡建中心学到东西,受到了启发,也到山西永济学到了一些经验。但是搞合作社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后来我们就开始尝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这是我最初的想法:合作社还得在土地上下文章,但是土地都是一家一户的,比较分散,社员的地也比较分散,我那时第一个把成片的土地用来耕作。

因为我在山东时搞的是蔬菜,所以我就把承包的土地拿来发展经济作物蔬菜。可惜那年的行情不行,效益不太明显,甚至可说赔了点钱,社员的积极性一下被打下去了。第二个问题就是,成立了合作社以后,我们又有了农资店,所以就搞统购统销,和大公司协议收农产品。结果那一年我们遇到了天灾,小麦收割的时候下了一个星期的雨,那些小麦一直生芽,导致我们和公司口头协议的订单人家没法履行——你的小麦生芽了,没法收。这一年,合作社进行得不顺利。

后来我改变了思路,自己一个人先承包土地搞起来。2007年,我自己承包了500多亩的农场规模种植,也就是先拿自己做实验,尝试把更多的土地集中起来,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希望把管理搞好、效益出来后,再把整个合作社带动起来。但那一年又遇到了麻烦: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大葱上面,那年北方的大葱行情比较看好,但是我那年是在英子的老家湖南衡阳培育的葱秧,结果葱秧遇上了南方50年难遇的大雪灾,整个20亩的葱秧全部冻坏了。那一年也是亏本不少。

2008年我缓了一下,把自己的农资店经营了一下,2009年我又回到村里承包了30亩地搞经济作物。总的来说这几年发展都不太好。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关于传统土地种植,我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老百姓增收困难。一个是农业种植风险大,这几年自然灾害对整个农业的影响很大,包括春天的低温,去年的大雪,我种植的这几年年年都遇上。而实际上,这几年最制约我的还是市场的问题。P10-11

序言

从2005年起,通过“青年实习生”这种方式,社区伙伴和一群愿意以一年甚至更多时间探索另一条生活道路的可能性的青年人一起上路,通过在农村和基层社区的在地实践,询问很多既基本又核心的问题,探索未来的生活道路。

青年实习生项目的探索源于我们对青年人成长的想象。成长像是一粒种子在土壤中冒出的过程,每个青年人都是独特的,各有着对生活和梦想的追求。而孕育其生长的社会也有着不一样的历史和传统,这些多样的土壤为青年人提供丰富的养分、千般的想象。不过随着现代化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也经历了急剧的变化,在看似多祥和富裕的生活背后,生活的想象和选择反而变得单一和模式化。现实的社会给青年人塑造了一个看似合情合理的生活想象,这种想象是以物质基础建立出来的生活。在以欲望和消费带动的社会里,我们看见更多以感观去消费的“幸福”。有点奇怪的是,这种“幸福”的想象,没有为青年人带来幸福感,反倒是一种焦虑、不安和压力。

和我们同行的青年人都是不甘被这种想象所束缚的人,他们希望知道怎样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他们寻问明天的方向,并探问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回应这些询问没有最好的方式,作为同行的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以“青年实习生”的方式提供一个空问,让青年人看到有主流生活以外的另类选择。如今,这群在不同的项目和平台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已超过2D0人,分布在云南、四川、广西、贵州、广东、北京等不同省区市,参与和扎根于乡村发展、环保、教育等各类NGO和志愿领域,努力成长、耕耘和反思。

2008年的某天,我和工作伙伴薛启婵在前往北京的路上,聊着用哪种方式去记录社区伙伴一直陪伴同行的青年人的成长经历。基于这个项目的特殊性,我们一部分记录和总结工作也希望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从个体的鲜活的“人”、这一群成长并探索着的年轻人开始,展现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对话、碰撞和反思。

在飞机上的一番探讨催生了“对话”的想法。我们希望通过推动实习生和相关领域的师友或其他实习生之间,通过面对面交谈、书信或别的交流方式进行对话,共同探讨对某些共同关注的问题的体验和思考。这一系列对话和思想碰撞,将形成一本文集,记录来自几个青年实习生项目的年轻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对与主流选择迥异的“另一种生活”的探索。这些探索和反思将涵盖年轻人个体成长、成长环境伙伴和网络平台、对相关社会议题的参与和思考等不同层面及角度。

记录生命的成长可以不只是一个客观的记载,它是一个让参与其中的青年朋友回顾、整理、思考和重新出发的过程。它同样是一个让人彼此看见和连接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每个个体的思考变得立体、个性化和真实,而这样的过程也为参与其中的伙伴和他们的师友带来激励。这是一种温柔、有力而在生长的力量。我们通过对话,彼此发掘对生活选择的想象和行动。它在展示主体的意识,并通过互动,在其中发现新的生长点。

这本三十余万字的文集由四个部分组成,以四个不同的议题去展现参与对话的十多位青年朋友的成长历程。第一部分是波仔与英子的返乡探索。在北方深沉的土地上我们看到那鲜活的身影如何重新扎根,为自己和家乡建设一种能润物养人的耕读文化生活。两口子和台湾正扬、阿兰妹夫妇的书信交往,与河北枣强的安金磊的相遇让我们对青年返乡有重新的思考和感性认知。在第二部分里,记载了胡佳、华明、明苹、丽芬四位青年伙伴的另一条返“乡”道路。这条回到乡下的小路遍地阳光,以社区支持农业和良性的城乡互动为想象,他们追着土鸡满山跑,为饭店寻找家传土品种,协助农民卖大米给城里那些真情实意的消费者。在朴素的文字后面,我们看见那种对手艺的传承、农民朋友的智慧以及自然生趣的赤子热爱。他们也幸运地遇上了陪伴走过的香港老师杨宝熙,展开了多段对生活与道路选择的对话。从群体回到个人,第三部分里的何志雄、郭慧、韦罗东、晓玮和唐婧是跃动的生命故事。志雄在行动中不断整合着宏观的社会思考与自身个体生活实践的关系;对用简单的物质通过一系列反应制造出化合物充满了热情的北京女孩郭慧,在NGO的平台上实践、思考着科技、文化与人情种种事情,并从而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变化;晓玮和唐婧在十八个月的通信中,一起探索着关于施与、爱、善意、坚持、选择与寻找的话题,在她们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希望和温度;而罗东经过一段在公益和商业领域的抉择,现在于NGO平台上切切实实地做着糅合着心智良知和管理技术的尝试。这些青年伙伴都真诚地探问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张力中前行。最后一部分的讨论。我们尝试探讨中国及海外地区对于青年培养工作的不同理解和行动方式,在多元中我们看到,改变都源自内心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建立在对当下发展模式的反思之上,并深深地扎根在泥土、历史和人文关怀当中。

三年多前这个“对话”的展开,源自对一群青年伙伴对生命中种种疑问和议题的反思的记载意图。后来通过想象和互动,我们发现它同样是一个行动的过程。感谢在过程中同行的每位青年伙伴为我们展示的每个思考、挣扎和行动,是你们对自已生活的询问和选择让这个彼此同行的过程变得丰富。感谢和这些青年伙伴一起“对话”与分享生活中的智慧的朋友们,是你们坦诚的话语让那些或许未真正沉淀的经历得到一个梳理的机会,期待它也是一个鼓励彼此勇于询问和追求理想生活的实现的过程。也感谢郭净、张正扬、洪馨兰、郝冰、陆晓娅、曲栋和麦芒几位老师在不同部分的回应文章,这些敏锐和善意的提醒为这些青年伙伴带来鼓励,也让我们看见超越个体故事后面一个更宏观的社会背景,那是当下寻找另一种生活想象的伙伴处身的现实。

最后,我特别感谢和我一起策划“对话”的团队成员启婵和周衍,我们一起像姊妹般走过来。三年多来,我们一起想象这个“对话”如何发生,努力发现和激励参与在其中的青年伙伴去展示他们这段生命的经历与思考。我们相信这个过程的收获不应该只是此刻置于你手中的这本文集,而是“对话”的本身。因此。我们在过程中寻找愿意参与的伙伴和对话者,并且创造“对话”的互动空间,或是静心地等待机缘的到来,展开那可能又或是不可能以文字去呈现的生命对话。因为经历了这样一个长长的周期,过程中许多参与其中的伙伴或许已走出了呈现在这文本上的选择,走在未来的道路上……

(作者为社区伙伴项目统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让梦想扎根(一群青年人的成长与对话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社区伙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85406
开本 16开
页数 3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432.62-53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4:3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