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本书读懂中国书法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本书读懂中国书法》与一般介绍中国书法史的通俗读物相比,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该书并不是按时代、全景式的介绍,而是按版块,是第一部全景式地展示中国书法史上五种书体萌芽、发展、繁荣全过程的读本。

本书延续中华书局版“一本书读懂”书系的写法,以点带面,每一部分前有概述,每一小节后有相关链接,同时附有相关常识。

本书针对大众长期以来对于中国书法史的一些误解,用过硬的材料进行纠正。集趣味性和学术性于一体。本书由王志军、张明慧、永年编著。

内容推荐

《一本书读懂中国书法》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解中国书法的三个维度”,从用品、对象和书家三个方面全面概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经历。其余五个部分全面介绍了五种书体的发展、繁荣和各自的艺术特征。

《一本书读懂中国书法》中共设以下栏目:

篇章概述:介绍各种书体的发展概况;

历史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书法艺术发展史,注重可读性和趣味性;

知识链接:以名词形式阐述与书法艺术相关的事件;

常识介绍: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如典章制度、人物史实等;

图片传真:选择历史图片,展示讲述内容的相关场景等。本书由王志军、张明慧、永年编著。

目录

前言

一 理解中国书法的三个维度

(一)书写用品——文房四宝

(二)书写对象——汉字和汉文学

(三)书写者——书家

二 五种字体的流变:篆书

(一)篆书概说

(二)篆书的流变

(三)名家述评及名迹赏鉴

(四)学习导引

三 五种字体的流变:隶书

(一)隶书概说

(二)隶书的流变

(三)名家述评及名迹赏鉴

(四)学习导引

四 五种字体的流变:草书

(一)草书概说

(二)草书的流变

(三)名家述评及名迹赏鉴

(四)学习导引

五 五种字体的流变:行书

(一)行书概说

(二)行书的流变

(三)名家述评及名迹赏鉴

(四)学习导引

六 五种字体的流变:楷书

(一)楷书概说

(二)楷书的流变

(三)名家述评及名迹赏鉴

(四)学习导引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关于隶书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

远在隶书之前,我国就已产生了甲骨文、大篆、小篆等书体,这就为隶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关于隶书的创始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隶书始造于秦朝”,有的历史文献则将隶书书体的创造归为某个具体人物的贡献。如认为是程邈首先创造了隶书,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即云:“程邈,隶书之祖也。相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之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其书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曰隶书。”然而,一种书法体势绝不是一人一时之功所成,我们认为程邈之功当为编纂之功,而非世人所言创始之力。从考古发掘的一些先秦金文、帛书和简册遗物看,隶书的萌芽期当在先秦。

进入春秋时期,由于王室衰微,诸侯群起争雄。文字不再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工具,开始逐渐走向社会的中下阶层,文字应用越来越广泛。社会动荡和战事频发,导致“礼崩乐坏”,反映在文字书写上,是更加快速和简化,变庄重为随意,变中锋藏笔为信笔书写,变圆转为方折,变舒缓匀速为快速跳宕,变繁琐修饰为简捷实用。我们把这一时期由于“篆书草写”所蕴含的隶书因素,称为“篆书隶变”。如西周孝王时代的小克鼎铭等作品,在其笔法上已初露隶书的端倪。西周晚期的散氏盘铭文,是早期篆书草写的代表性作品。其书写风格是典型的“草篆”,体势欹侧,结体和笔画变化多端,全文无一字造型类同,无一笔画相同,与以往篆书的端庄圆润、舒缓沉静风格迥异。更为重要的变化,是纵向体势消失,字形由圆趋方,一部分字形更趋于横向开阔(如“田”、“散”、“大”、“内”、“三”、“且”等字)。笔画很少有圆润的转笔,多为转笔与折笔结合、圆中带方的运笔方法(如“封”、“自”、“西”等字),或者是明确折笔的方笔特征(如“田”、“厂”、“原”、“若”等字)。

到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字开始了由篆向隶的转变。这一点,从一些出土的战国中期的帛书和木简文字上,可以看得非常清楚。通过对考古出土战国时期竹木简牍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篆书的“草写”和“简化”,使先秦篆书中蕴含有明显的隶书意味,纵势压缩,字形趋方,笔画“斜向”逆势藏锋起笔,行笔有起伏变化,但无明显“雁尾”状的波磔特征。侯马盟书和温县盟书是这一时期的早期作品,大篆体势和结构特征明显,是自然状态的篆书书写,篆书草写的特征更加明显:笔墨书写更加随意,笔法具有“方笔”特征,笔画起笔粗重,收笔尖细,方笔意味显著。尤其是春秋时期的温县盟书,除了篆书的基本结构之外,笔法完全是行草书的笔意。仰天湖楚简、楚帛书等,字迹均矮小扁平,大多数横画和竖画已有强烈的隶意。特别是写成于秦武王二年(前309)的青川木牍,大多数字形已出现隶书的笔势、笔顺、笔画连接方式,但还没有出现后来隶书的波势和挑法。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是这一时期较晚的代表作品,体势更趋方整,除尚存篆书的结构特征外,笔画书写更加简捷,横画有微妙的波磔变化,隶书的波势和挑法就比较明显,隶书笔意更加强烈。尤其是其中的“效律简”,基本上属于标准的古隶,在字形上已摆脱了篆书的结体法则。再如成于秦始皇二十年(前227)的“语书简”,则已是一件抄写工整的古隶作品。可以说,从西周时期开始,一些不知名的“书法家”在书写时,往往不受当时篆书规矩的限制,自由性大,出现了一些篆书的变体笔画。他们本无意创造一种新书体,只是为了书写方便、迅速而简化了一些复杂难写的程序。我们把这一时期由于篆书的草写和简化而产生的篆书蕴含隶书意味的演变称为篆书的隶变,简称“隶变”。于是,这种无意的书写,便导致了一种新的书体——隶书的诞生。

隶书是谁创作的

隶书的发明者,按照现在的有关记载,应为秦末掌管文书的小官吏程邈,所以在古代,隶书又称为“佐书”。秦始皇在实施“书同文”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因而书写效率大大提高。郭沫若也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另据《仙传拾遗》记载,隶书为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王次仲所创。《太平广记》引《仙传拾遗》云:“王次仲者,古之神仙也。当周末战国之时,合纵连衡之际,居大夏小夏山。以为世之篆文,功多而用寡,难以速就。四海多事,笔札所先,乃变篆籀之体为隶书。始皇既定天下,以其功利于人,征之入秦,不至。复命使召之,敕使者曰:‘吾削平六合,一统天下,孰敢不宾者!次仲一书生而逆天子之命,若不起,当杀之,持其首来,以正风俗,无肆其悍慢也。’诏使至山致命,次仲化为大鸟,振翼而飞。使者惊拜曰:‘无以复命,亦恐见杀,惟神人悯之。’鸟徘徊空中,故堕三翮,使者得之以进。始皇素好神仙之道,闻其变化,颇有悔恨。今谓之落翮山,在幽州界,乡里祠之不绝。”此乃神仙家语,聊备一说。P108-110

序言

从日常书写的角度来看,书法太平常了,平常得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实践,即“写字”。书法创作活动几乎是伴随文字产生而开始的,后来书法“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结构逐渐扩大和变化,从专职人员到文人士大夫,从帝王将相到布衣平民,历朝历代人数众多。

书法的书写工具十分简单,一管毛笔、一张纸、一块墨,就可以挥毫书写。

在众多的中国艺术门类中,从最具特色、艺术形式最为纯粹的平面视觉造型艺术角度看,书法又太神秘了:学习书法不仅要精研书写技巧,还要学习传统文化,要“技进乎道”,书写技巧要与那个抽象的“道”衔接,以表达书家主体的情意、胸臆和人生理想。单就一管毛笔的使用方法来说,就已经变化多端: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顺势与逆势、提笔与按笔、快速与舒缓、阳刚与阴柔、苍劲与温润等,再加上纸张等书写载体的丰富多样,书写笔触墨迹的变化真是“神鬼莫测”。当然,书法的神秘还远不止于此,书体的演化、书写技法的与时俱进、书法对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践行(文以载道)、书写过程对书写者心境、性情和审美观念的自然流露等等,都“全息”地表露于书法创作之中。以至于我们在观看古人书法作品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古人执刀而刻或者援笔而书的气息和情境。

有人会问:书法是什么?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由此,我们开启理性的思考和追问:

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种文字,而唯独汉字的书写能称为书法艺术?

书法是什么?书法的本质是什么?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学习书法为什么要临摹?如何临摹?

书法创作的契机和条件是什么?

书法创作与临摹的关系如何安排?

中国历史上那么多人写书法,为什么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徐渭、邓石如、何绍基、吴昌硕、沈曾植等人会成为杰出的书法大家?

在毛笔已经退出日常书写的现代社会,书法的价值(生存的立足点)是什么?

……

对以上问题的不断追问,不是“钻牛角尖”,而是我们欣赏、学习书法要面临的具体真命题,是我们在当下欣赏和研习书法必须要解决的主体认知问题。我们常说“感受”和“感知”,只有对传统书法基础知识和相关文化有所储备和感受,才能主动感知、意会书法作品的气息、意境等问题;只有理解书法演变的本质规律性因素和时代审美追求,才能切实感知书法作品的个性风格价值和书写技巧变化的内在动因。通会于此,我们的欣赏和研习才会进入一个主动的状态,从而完成与书法作品不断重复进行的互动过程。

本书的写作,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书法的三个维度(书写工具和材料、书写对象、书写者)入手,归纳出书法的基本概念。进而分别介绍篆、隶、草、行、楷各种字体书法的特点、发展过程、代表书家和作品、学习导引。最后论述书法与其他文化艺术门类的关系。

二、目标明确,层次清晰。以基础知识、技能讲述和专业性阐析相结合,有助于书法爱好者和专业人员从不同层次深入感知书法。以“书法的本质是什么”作为主要脉络,在此基础之上讲述各种书体的演变、内因,分析代表书家和作品特点。

三、图文结合,论述明晰。理论讲解与作品图片结合的阐述方式,有助于阐述的简便、具体和阅读的轻松、活泼。

四、知行合一,深化理解。以“知行合一”作为本书撰写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书法欣赏和技能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对书法的深化理解,知其然,用于书,行于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本书读懂中国书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志军//张明慧//永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86751
开本 16开
页数 3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92-09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