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啸生死情
内容
编辑推荐

于强所著的《海啸生死情》的故事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发展,才有可读性和生动性,使读者身临其中,产生共鸣。小说有一定的篇幅是描写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的反应,有社会的、家庭的。尤其是核辐射的蔓延、扩散,引起人们的不安,说明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遇到特大自然灾难,休戚相关,中日两国要互相帮助、支援。

内容推荐

于强所著的《海啸生死情》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于强经历了3·11东日本大地震后撰写的第五部中日题材小说,主要描写东日本大地震引起的大海啸,日本社长舍身舍家相救中国女研修生,在日本的中国青年,冒险抢救日本女同事,大灾大难产生了大爱,结下了生死情。《海啸生死情》讲述两对异国情缘升华,喜结良缘,讴歌了人世间超越国境的大爱。故事真切、生动、曲折,读后使人震撼、感慨。

目录

代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后记

试读章节

日本宫城县有个小镇濒临大海,名字叫美松町(化名),美丽而富有诗情,壮观而呈现画意,天蓝得诱人,水蓝得醉心。大海泛着一波波的海浪,波光粼粼。海岸帆桅林立,水鸟在空中、水面盘旋飞翔。海浪拍打着海岸的岩石和堤岸,发出哗嚓哗嚓的声音,如同琴瑟之音。无论在海边,或者山下山上,都可以看到魁伟挺拔的松柏,郁葱苍翠,有的是直刺云天有数十米高,是百年树龄的松树。该地地名为美松町,就是因为松柏美丽和壮观而有名。

这个小镇的人们,祖辈以打渔为生,民风纯朴,心地善良,性格刚毅,坚忍不拔。自古以来,人们喜欢种松柏,欣赏、敬仰松柏,因为松柏不但四季常青,富有画意,而且挺拔不屈,不畏暴风骤雨,地震震不倒,海啸摧不垮,象征着一种精神。他们居住在海边,常常遇到台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以松柏为榜样,在大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惧,勇敢抗争,松柏给他们以鼓舞、力量、信心。

美松町沿着海边有一条小街,低矮的木质结构日本式房屋,鳞次栉比,有饭馆、酒吧、食品、服装、杂货等各种店铺。白天人们在这里购物、休闲,熙熙攘攘;晚上这儿灯红酒绿,宾客盈门,远近的人们前来品尝海鲜、消遣,街灯与渔火交相辉映,像一条飘逸的彩带舒展在修长妩媚的海岸线,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海边向岸一二百米处便是连绵起伏的山丘,山丘下是一幢幢两三层的日本式木质结构住宅,绿瓦白墙,也有几幢工厂厂房,规模不算大,其中有阿部制衣厂。

山丘有几十米高,上面是茂密的树林,以松柏为多,也有其他树种,四季郁郁葱葱。

山丘上还有一个神社,门前屹立着一个朱色的山门,分外引人注目,神社高大的古色古香的建筑给小镇增添了神韵,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地方。每年日本除夕夜,神社灯火通明,山下的人们拾级而上,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前来拜谒祈祷,以求得来年的好运——平安和吉祥如意。然而,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发生的大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使小镇毁于一旦,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和惨剧,似乎神灵显得无可奈何和莫大遗憾。

从神社或山丘眺望大海,大海茫茫,水天一色,有时会看到行驶的船只在大海拖出一条白线,大海泛出一波波美丽的涟漪。从这儿看大海能看到大海的浩瀚、无际、壮观、美丽,使人心旷神怡,甚至情不自禁地放歌高咏。

从大海乘船驶向岸边,映人人眼帘的是海边停泊着一艘艘形态各异的船只,岸上的绿树丛中掩着一幢幢别致的房屋和建筑,建筑群的后面是连绵起伏的山丘,犹如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渔港风情画,真叫人赞叹不绝。

坐落在山丘下的阿部制衣株式会社有厂房六七百平方米,有员工五六十人,其中有十六名女员工是来自中国安徽皖南山区的研修生,她们都是二十三四到二十七八的女青年。

中国女研修生的宿舍就在工厂旁边的一幢二层楼上。

这是2011年3月初的一个星期日的上午,女研修生们在宿舍里,有的打开箱子整理衣物,有的在电脑上购物,还有的看着挂历用手数着还有几天可以回中国去。她们来日本研修马上满两年,3月10日是她们合同期满回国的日子,她们都是第一次出国门,第一次离开家乡这么长的时间,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心早就飞向中国,飞向家乡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有的说:“我已经给哥哥的孩子买了两罐奶粉,今天还要再买两罐。”有的说:“我要从网上购买一只血压计送给爸爸妈妈。”有的说:“美松町街上的服装在打折,我要多买几件带回去。”还有的说:“现在中国什么东西都有,日元汇率高,还是将日元带回去换成人民币在中国购物划算。”大家七嘴八舌。  有一个女青年问:“芳姐,你什么东西也没有买,起码要给你心爱的思发买两件礼物吧,还有爸爸妈妈。”

“她呀,说不定有人帮他买东西带回去,用不着你操心。”一个叫春桃的女青年阴阳怪气地说。

芳姐就是王小芳,二十七八岁,是研修生的领队,也是阿部株式会社的高级管理人员,她中等身材,圆圆的面庞,剪着短发,双眼像一汪深水,闪动着动人的涟漪,人长得甜美、聪明、精干,她沉吟地笑笑说:“我呀,回去的东西是要买的,我可以到机场免税商店去购买,还可以节省点钱,是谁帮我买东西送我呀,是你,春桃?”

春桃说的“有人”,大家心里都明白是指阿部俊郎社长。

“与你开个玩笑,你不要当真。”春桃对小芳说。

小芳一笑了之,拿起化妆盒进行打扮,轻抹淡妆,穿上一套得体的西装,对大家说:“今天社长夫人请我去做客,也算我对她辞行,中午我就不回来吃饭了。”

“一顿美餐,说不定有生鱼片,真叫人流口水。”一个女青年说。

“丰子请你吃饭,也是社长的意思吧?”春桃不怀好意地问。

“是。”小芳毫不隐瞒说。

“芳姐,我真羡慕你,来日本遇上好人,交上好朋友。”

“芳姐,还有几天我们就要回中国去,我们的机票落实了吗?”

“落实了。放心。”

小芳走出宿舍,先来到美松町的一条街,从街头漫步到街尾,又踯躅来到海边,望着碧蓝的大海、浪花、水鸟,深深地呼吸着海边的新鲜空气,不由有些恋恋不舍,两年的生活,两年的美好,这儿的小街、渔船、海浪声、松涛声使她难以忘怀,更加使她难忘的是与阿部社长一家结下的深厚情谊。P1-3

序言

经历了东日本大地震的连接日中两国关系的小说家

日本共同社上海支局局长辰巳知二

3月11日大地震袭击了东日本的一带,当时中国人作家于强(65岁)正好在千叶县习志野。于强先生1987年发表的描写残留在中国的日本孤儿苦难半生的小说《风花媒》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那以后,他又以日中两国的人间故事作为素材出版了三部相关的小说。

在东日本大地震中,为了让20名中国研修生得到避难,而付出自己生命的宫城县女川町的一家公司的干部的举动打动了他的心,决心再一次描写两国的爱,决定写作第五部小说。

距离江苏省南京市西南方向大约50公里的安徽省马鞍山,在淡褐色的长江水流过树林浓密环抱着群山的公园里,于强这样说道:“这片土地把我和日本联系到了一起,给了我写作小说的开端机会。”

被誉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李白就是在马鞍山离世的,在这个公园的一角建有展示李白诗作的陈列馆太白楼。

于强为追求社会主义的理想,1966年中国共产党的主席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处于最火热的时候被分配到了马鞍山的市政府工作,在那里遇见了日本孤儿古莲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走上了写小说的道路。

1945年于强作为农民家庭的第五个孩子出生在江苏省的南通,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其父母十分热衷于教育,1965年9月于强考进了著名的北京大学,因为热爱文学,从而梦想成为作家,他说:“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看到作家都成为冲击的对象,我的梦想也随之破灭了。”

1970年3月,于强从大学毕业,“文革”时代实行了让学生到农村去的下放政策,于强下放到了安徽省阜阳的农场,大约一年以后,按照组织安排,调动到了马鞍山工作。古莲云第一次来见于强的时间是1984年,当时于强担任专门处理对外关系的外事办公室主任。他说:“当时的古莲云穿着破旧的衣服,一讲话就哭个不停。”

古莲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翌年,也就是1946年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大连被亲生父母寄放到了中国人的家庭里,当时她3岁,苏联红军正在南下,又是战后的混乱之中,古莲云生着病,全身没有力气,其父母考虑到即使带着她一起乘上撤退的轮船,她也不可能活着回到祖国,这成了父母的断肠之痛。

古莲云在养父母的精心养育下长大成人,又作为一个中国人和(退伍的)人民解放军的技术员结婚,组成了家庭。 “文化大革命”中,那些同原来是地主和外国人有关系的人都被看成是“反革命分子”,遭到了严酷的迫害,古莲云对自己的丈夫说出了自己是日本人的真相,丈夫意识到会带来危险,于是一家人逃避到了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在那里一边从事农活,一边等待着暴风雨的过去。

于强说:“她的丈夫知道自己的妻子是日本人后非常生气,但是后来还是原谅了妻子,守护着她,给了她很大的爱。”一度对成为作家断了念头的于强在当时的感动之下,又唤起了他想成为作家的理想。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古莲云夫妻的名誉得到了恢复,又回到了原来在马鞍山的工作单位。1 984年古莲云经过访日调查,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她的日本姓名叫西山幸子(68岁),后来她和丈夫带着六个孩子回到了日本,现在居住在大阪。

从那以后已经过去了二十年,现在居住在上海的于强到在东京的一家企业里工作的儿子家里去探亲的时候,正好遇上了东日本大地震,当时也躲进了避难所。避难者的平静的状态也感动了他。尤其更让他感动的是救了20名中国人而付出自己生命的女川町佐藤水产专务的事迹。他说:“我要把在大地震中了解到的事情写成小说。”小说的名字叫《海啸生死情》,其含义是“超越海啸和生死的纽带”。小说把佐藤水产的事件作为故事的内容展开,描写了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的爱情,同《风花媒》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超越国界的“大爱”。

《风花媒》在1987年出版了日译本,但是当时还是对外开放尚未成熟的年代,有人告诉他可能不会允许出版。从那以后,日中两国的交流越来越多。他说:“现在已经不成什么问题了。”明年是日中恢复邦交正常化40周年,在大地震迎来一周年的明年3月,《海啸生死情》将在日中两国分别用日文版和中文版出版。

(翻译:上海市对外交流协会周建国)

后记

2011年3月,我在日本千叶县探亲,正好遇上3·11东日本大地震,我所在的千叶县也是灾区。大地震发生时,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屋子摇晃,似乎顷刻倒塌。后来余震不断,令人心惊胆战。大海啸的画面,使人毛骨悚然。不久,发生核危机,核反应堆可能发生的爆炸,令人惶恐不安。我经历和见证了东日本大地震,我对灾区人民家园被毁,亲人被海啸吞噬,十分地同情和不安,同时也被他们在大灾难面前镇定、从容、伟大的抗灾救灾精神所感动。

我在日本的大灾中度过了难忘的日子,当时我就想,这样的大灾难百年难遇一次,能不能收集震撼感人的素材,多找一些灵感,写一部反映日本大地震的小说,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我曾出版过《风媒花》、《翰墨情缘》(日文版名《李海天的书法》)、《异国未了情》、《樱花璀璨》四部中日题材小说,前三部中日同时出版,第四部也被日本人稻见春男先生翻译成日文,东北网连载,产生了一定影响。我曾近三十次去日本,从事中日文化交流二十多年,应该说撰写出第五部中日题材小说有一定的基础和把握。

因此,我每天关注日本媒体对大地震、大海啸的相关报道,观察社会对大灾难的反应和应对。后来我去了关西的神户、大阪,见到了从重灾区前来避难的各种人群,了解重灾区的有关情况,收集大地震、大海啸、核危机的有关信息和资料,同时关注在日本的中国人和中国国内的人们反应、动态。

我注意到在日本大地震和大海啸灾难中的日本人与中国人互相关心帮助,甚至有冒死相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尤其是宫城县日本佐藤水产株式会社专务,在大海啸来临时,先将中国二十名女研修生带到高处安全的地方安顿后,再冲回宿舍试图寻找自己的妻子、女儿,结果宿舍楼被海啸淹没,再也没有跑回来,他为了救中国研修生而牺牲了自己和家人,多么感人的壮举!多么伟大的精神!

我以这个舍己救人的事迹作为背景和切入点构思了小说,小说描写中国皖南山区农民王山林的女儿王小芳在日本宫城海边某服装厂作为研修生研修,儿子王大成在日本福岛县福山贸易公司做职员,传统的观念使王山林夫妇要求儿子女儿在日本呆上一段时间后回家乡成家立业。然而在日本东部发生3·1 1大地震后,小芳、大成在大海啸中与日本人产生了生死情、生死恋,打破了王山林夫妇的期望,也引发了矛盾和冲突。

小芳和女研修生在大海啸来临时,被日本社长阿部俊郎舍身相救,阿部社长被海浪卷走后死里逃生,小芳数月后去日本拜祭他的亡灵才发现他还活着,他正在为恢复生产发愁,小芳动员他去老家安徽南部山区的镇工业园区建厂……

大成在海啸来临时,正好在一幢大楼的三层办事,逃过一劫,海水消退后,他立即奔跑到社长家倒塌的房屋中冒着危险救出社长的女儿、同事福山莉子并送到医院抢救。社长夫妇罹难了,他有情有义,不顾核辐射危险和家人催他回去,陪伴照顾莉子,帮她恢复会社业务……

两对异国人士在大难中产生了大爱,海啸中结成了生死情、生死恋,在灾后两对异国情缘升华,喜结良缘。

这两年我曾多次陪同日本株式会社大同的领导去安徽山区考察,探讨在那儿建服装厂的事宜,接触过从日本回来的研修生,也接触过从上海回到老家的打工妹。有一个打工妹的经历令我佩服,数年前她来到上海一家日本服装企业打工,她刻苦学习日语,钻研有关业务,在社长的培养下,由一般的操作工成为工厂高级管理人员。前年这个工厂所在的厂地要做别的用场,工厂必须搬迁,在日本总经理困难之时,为报答总经理的培养,她动员总经理将工厂搬迁到她的老家安徽山区,并且自荐帮助管理,后来她成了副总经理,总经理一月来一次,厂里的日常事务由她负责。我将这个女青年的经历与小说中的小芳结合起来,小芳与研修生为了报答社长的救命之恩,为他在山区新建的工厂尽职尽力。大海啸产生的生死情谱写出中日友谊的动人篇章。  对于3·1 1东日本大地震、大海啸和引发的核危机,我基本作了全方位的纪实描写,因为这是重大历史事件,只有真实记叙,作品才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小说的故事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发展,才有可读性和生动性,使读者身临其中,产生共鸣。

小说有一定的篇幅是描写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的反应,有社会的、家庭的。尤其是核辐射的蔓延、扩散,引起人们的不安,说明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遇到特大自然灾难,休戚相关,中日两国要互相帮助、支援。

小说也反映了文化是中日交流的纽带。日本文化的渊源在中国,一些日本人喜欢中国的古诗词,喜欢吟咏汉诗。中日两国交流源远流长,文化交流能促进人们之间的友好和往来。

小说描写日本人在大地震、大海啸中对中国研修生无微不至的关怀,阿部社长甚至舍身舍家相救,而中国女研修生为感谢救命之恩,不遗余力帮助阿部社长在家乡恢复生产,表现出大灾后的大爱,超越国境,大爱无疆。

东日本的大地震、大海啸产生的生死情、中日情、日中情,是中日历史长河中的一幅壮观画卷、一个不朽的丰碑、一曲动人的赞歌。

该书书稿完成后,中国新闻网、新华网发了消息,海内外一百多家网站纷纷转载,点击率很快上升一千多万,人民网、《北京周报》还以日文转载。日本具有一百多年出版史的株式会社泰文堂很快做出出版该书日文版的决定,由日本庆应大学准教授吉川龙生担任翻译。日本共同社上海支局局长辰巳知二先生悉知消息后采访了我,撰写了题为《经历了东日本大地震的连接日中两国关系的小说家》的文章发往日本,日本的《中国新闻》、《神户新闻》等二十多家报纸以整版篇幅刊登,产生了强烈反响。我收到一些日本朋友看到报纸后的来信和电话,他们看了文章很感动,说明在东日本大地震、大海啸中产生的生死情,被许许多多海内外的人们所关注,相信我的小说《海啸生死情》能使千万读者感动、震撼。

该书的出版要感谢上海市作家协会给予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文汇出版社长三角机构给予的关照,感谢安徽省宣城市旅游局以及邢跃文、范文通、周建国、周树庄先生提供的帮助。

于 强

2012年1月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啸生死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605620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