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摄大乘论略讲/华岩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摄大乘论是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论书。简称《摄论》。印度无著撰。梵文原本已佚。中国先后有三种汉译:即北魏佛陀扇多译,2卷;陈真谛译,3卷;唐玄奘译,3卷。此外,还有藏译一种。玄奘译本与藏译本十分接近。影响大、流行广的是真谛和玄奘的译本。《摄论》与印度《大乘阿毗达磨经》的关系极为密切,此经已佚,且未传入中国。

《摄大乘论略讲》是在作者心月法师关于《摄大乘论》的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

内容推荐

《摄大乘论略讲》是在作者心月法师关于《摄大乘论》的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当时主要根据《摄大乘论》的文义,予以随缘、浅显的解说。

《摄大乘论略讲》分为“总标纲要分第一”、“所知依分第二”、“入所知相分第四”、“增上心学分第八”、“彼果断分第十”等内容。

目录

《华岩文丛》缘起

自序

绪论

总标纲要分第一

所知依分第二

所知相分第三

入所知相分第四

彼人因果分第五

彼修差别分第六

增上戒学分第七

增上心学分第八

增上慧学分第九

彼果断分第十

彼果智分第十一

试读章节

《阿毗达磨大乘经》没有翻译到中国来,我们只是从经名来说说:“阿毗达磨”的意思包括:一、对法。“对”是对向、趋向l的意思,“法”指佛法。所以,“对法”就是阐释四谛、各种解脱方法等,对向佛果。二、数法。数数宣说无量差别法门。三、伏法,能降伏他论余宗。四、通法,能通释所有经、律、论三藏。按照吕澄先生的说法,《阿毗达磨大乘经》是属于论藏性质的新的大乘经。一般来说,经律论三藏性质各不相同,但是这部经却将经与论放在一起,形成“论经”。又称为“佛说何毗达磨”,这是为了要特别强调它是出于佛说。其实经不一定是佛陀亲说,佛陀加被菩萨,或印证菩萨所说,也是等同于佛陀亲说。

“薄伽梵”,是佛陀十号之一,是对佛陀的尊称。包括四种意_义:有德——具足无量功德,巧分别——善巧地分别一切法,有名声——声名遍于世间出世间,能破——可以摧破一切烦恼。

“善人大乘菩萨”,是指已经很好地理解、悟人大乘佛法的菩萨。有的说这是无著菩萨的自称,当然也可以说是泛指。

“为显大乘体大故说”,是点明说此经的目的,在于显示大乘的“体大”,也就是大乘佛法有与小乘不同的、超过小乘的殊胜的教、理、行、果。

以上是解释本论所依据的《阿毗达磨大乘经》。下面具体来说其内容。

“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这两个殊胜,一个是名词,即内容;后一个是形容词,即表示这种内容十分殊胜。这就是说,根据大乘的教法,有十种特别殊胜之处,大乘佛法正确解决了以下问题:第一,“历认识的一切”的依止、根据;第二,“所认识的一切相”的本质;第三,如何“悟人所认识的一切相”;第四,“悟人一切相的因果性”;第五,悟入之后,如何分别修行;第六,在分别修行的时候,特殊的“增上戒”。第七,在分别修行的时候,特殊的“增上心”,也就是定;第八,在分别修行的时候,特殊的“增上慧”;第九,修行之后成就特殊的“果”,也就是断除所知、烦恼二障,所以叫做“果断”;第十,修行之后成就的特殊“智慧”,所以叫做“果智”。这十种殊胜的内容,下文有详细的解释,这里只是举出来一个纲要。

通过这些内容,显示大乘确实是“体大”——对比小乘的特别殊胜,因为通过这些过程,可以证佛果,所以大乘确实是佛说。

“大乘是不是佛说”,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印度的大乘佛教与部派佛教对立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了,这是部派佛教为了对抗大乘佛教而提出来的,因为部派佛教的各个部派都传持有各自的经律论三藏,所以认为他们保存的三藏是佛所说,而批判新兴的大乘教为非佛说。因为大乘经是佛灭后在印度各地逐渐编纂而成;并且自古以来,对于大乘经的结集,有很多种不同的传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外,古来相传大乘经中有化佛所说,或者是大菩萨所说,并不完全都是佛说。比如《大智度论》里面就说:“所说种种法,……或佛说或化佛说,或大菩萨说或声闻说,或诸得道天说,是事和合皆名摩诃衍。”正是由于这些因素,部派佛教就说大乘非佛说。

其实无著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的“成宗品”中,就列举了八种理由,说明大乘是佛说,我们可以了解一下。这八种理由就是:“不记,同行,不行,成就,体,非体,能治,文异。”第一,佛没有预先讲会出现“有人假作佛来说‘大乘是佛说…这件事,而其他的“可怖事”,如_灭佛、佛教僧团的分裂等等,佛都有过预记。所以,“大乘假作佛说”是不成立的。这是“不记”;第二,大小乘的经典其实是同时流行的。尽管从口传的角度来说,小乘是先流行的。但是从有文字记载的经典而言,两者是同时流行的。因为小乘经典是在后来才有文字记载的,而大乘经的出现是一开始就是有文字的,‘既然文字的记载是同时流行的,所以不能说大乘经就非佛说。这是“同行”;第三,由_于大乘佛法很高深,超越了普通人的境界,外道即使要接受都很难,怎么可能说出这样高深的佛法呢?所以大乘不是外道所说。这是“不行”;第四,如果佛没有说大乘,只是其他成就菩提的说大乘,这恰恰证明大乘是佛所说,因为成就菩提必须得佛所说。这是“成就”;第五,假设大乘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说,而是其他的佛所说的,而佛都是平等的,别的佛和此佛是无差别的,所以大乘佛法还是可以成立的。这是“体”;第六,如果没有大乘佛法,就没有人能够成佛,因为依据小乘经,只能成就阿罗汉的果位,不能成佛。既然没有人能够成佛,那么还有谁能出现于世间来说小乘佛法呢?所以,离开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也不能成立。这是“非体”;第七,依大乘经勤修行的人,成就的智慧,能对治一切烦恼,能得到圣道。所以应该相信这是佛说的。这是“能治”;第八,佛说都用文字来表示,而文字有意趣与秘密的区别。而佛说的种种意趣,不能拘泥于表面的文字,而应该探究其本质。此外,佛的说法还有秘密,也就是通俗说的“微言大义”,人们的领会自然不会一样。这就是“文异”。后来的《成唯识论》也引用这种说法。

在这里,无著菩萨是用大乘自身来证明:通过这十相殊胜,显示了成佛的途径,证明大乘是佛说。P9-11

序言

两千余年来,佛菩萨对于各种趋于佛道的修学法门,都有详细的解说,佛法三藏十二部,对此都有详细的记载,佛弟子照之修行,即可成就圣道。即使时移世易,随着环境、形势的不同,每一个修学者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但也都不过是大同小异,从本质上来说,基本上并无二致,本也不待多说。

可是每一个时代,都会留下大量论书,对于当时世人面临的各种问题,予以详细的解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菩萨慈悲心切,慈爱众生,希望与众生分享心中法喜;而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希望教以佛法正道,拔除其苦。所以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另一方面,也是众生为无明所困,或不能得闻清净教法,或得闻而不能行,常常如古语所言“入宝山而空回”,妄自辜负了佛菩萨的苦心。所以,不同的时代,佛法还是要广泛地宣说,应机而教。

这些宣说,虽然名相、言语有所不同,实质无二,总不出佛教三法印,林林总总,形成了现在浩若烟海的《大藏经》。今天阅藏,既惊叹于两千多年来,佛菩萨高深的智慧,针对不同的根基,而开示包罗万象的佛法;又感慨于我辈众生的愚钝,始终生在此娑婆世界,不能脱离轮回苦海,趋于解脱,实在是惭愧无地。

本书是在我关于《摄大乘论》的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当时主要根据《摄大乘论》的文义,予以随缘、浅显的解说。所以很多解说比较随意,没有从缜密的学理上仔细推敲。现在看来,随意性太强。

但是,这种解说方式又未尝不是一种优点,毕竟我的初衷就是让听者生起大乘的正信,了解唯识学的正理,如果一味拘泥于学理,考据、论辩一大堆,严谨则严谨,但受众群体自然会有所艉制,毕竟现代社会崇尚简洁明了的文风。晦涩艰深的论著,藏之名山,束之高阁,以待来者。雅则雅矣,但于世人无益,于世事无补,诚非我愿。

所以,今日整理出来,除了改动一些过于口语化的语言,其余保持原貌。

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修佛才是可能的;众生为无明所困,所以修佛是必需的。

但愿本书能为读者理解大乘佛法和唯识学义理,有所裨益。

心月

于重庆华岩寺丈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摄大乘论略讲/华岩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心月法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45434
开本 32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3-49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3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