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
内容
编辑推荐

《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由张定浩著,稍微仔细的读者,会发现本书的编排有古怪的次序,它从曹植开始,下探至李白,转而逆流到曹操这里,进而上溯《十九首》、《诗经》,又掉头朝向《楚辞》以降。我的初衷,是沿着曾国藩《十八家诗钞》的次序,从曹植开始一个个读过来也写过来,但由于怠惰,同时也因为我有点拒斥按部就班的写作,希望自己能够忠实于彼时彼刻的阅读感受,只写真正新鲜有体会的东西,所以,在陆续写完阮籍、陶潜之后,虽然我也仔细读了鲍照和大小谢,但还是没有立刻去写他们,而是先写了李白。写完李白,我发现自己对古体诗的兴趣要远大于近体诗,于是自然要去钻研古体诗的两个源头,《古诗十九首》和《诗经》,尤其是《诗经》,更是丰饶无尽,我暂时也只有能力略取一瓢自饮而已。书末的《九歌》一篇,受当时心境影响,本意是从《楚辞》开始,牵扯出历代一系列所谓“情事杂沓,诗不能驭”的作品,预计写九节,但实际只写了五节就力不能支,勉强还用“九歌”的名字作数。这阅读和写作的整个过程,现在想来,有一丝跌宕自喜的味道,仿佛隐约在向朋友编的自选集《读书与跌宕自喜》致意,于是我就在文章编排次序上尽量将之保留了下来。

内容推荐

《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由张定浩著,本书主要内容:读过去的诗,也是在说当下的事。诗中虽处处有鸟兽草木,但它们从来都是人世的投影。鸢飞鱼跃,是人的境界;黍稷方华,是人的情感。兴观群怨,事父事君,都是和人息息相关的事情,处处都基于对过去的理解和认识。因而,这本《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正是通过努力触碰和谈论一些最优秀的古典诗人,来丰富和安定自己当下的生命。

目录

引子

曹子建

阮嗣宗

陶渊明

谢宣城

李太白

魏武帝

古诗十九首

既见君子

九歌

后记

试读章节

1迷失

开始读子建,还是两年前在一家图书公司的时候,那时候是因为在翻曾国藩,曾国藩编过两本选集,《十八家诗钞》和《经史百家杂钞》,于初学者,都是很好的书,便想依序读下去。十八家诗人第一家,便是子建,入手的是赵幼文的《曹植集校注》。

赵幼文出身音韵世家,祖籍安徽,后迁徙至成都。他的儿子赵振铎有文章口述家世,其中说到祖父,也就是赵幼文的父亲赵少咸,在四川保路运动中牵连入狱,狱中无事,请家里带了一本《说文解字》消磨时日,在狱中看了几个月,由此奠定一生学问方向。这段经历有点像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由此可见,《象棋的故事》并非小说,而是人生治学的一种象征。赵幼文一生治《三国志》,在西北大学讲三国,连窗台外都站满学生,后来从成都调到中科院历史所,却仅是为了给郭沫若写《蔡文姬》提供史料帮助。

赵幼文的曹植注本,成稿于文革前,对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以及民国黄节《曹子建诗注》多有参考,诗文按编年体排列。此书于文字及考据上自然值得信赖,算是今人唯一的曹植注本。但在解诗论人这个层面上,我觉得尚不如黄节,毕竟,黄节是诗人,而赵只是学者。加上自己也是初读,能借此疏通文意,再抄了不少句子,便已觉得很好了,并谈不上什么心得和触发。

这么胡乱看了月余,这个立志沿着《十八家诗钞》次序读书的计划便搁下了,就像我做过的无数件事情那样。

再次读子建,是近期的事,是带着事情去读。

但丁说,在人生的中途,我忽然迷失在大森林里。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都结束后,就是会有这样的迷失。于是,有维吉尔出来引但丁,入地狱上天堂。但这个天上地下,其实,是但丁自己找到的。找到了以后,才有维吉尔这个形状。2园有桃

钟嵘云:“魏陈思王植,其源出于《国风》。”《国风》是我爱看的,我喜欢方玉润解《诗经》,有情怀,有见识。我以前工作的出版社书柜里有一套《诗经原始》,那时候常取出来翻看,书虽旧,却是放旧的,因为并没什么人去看。那个出版社早先旧版藏书颇丰,后来从新华路洋房搬到福州路写字楼,大多书籍或散失或折卖,老编辑提起来都心疼,就我看到的,已经都是一些不得不备的常见书了,而《诗经原始》倒是之前没见过。说起来我还很怀念在出版社工作的那一年半,有时间,有书看,有乒乓球打,有围棋下,还有一些很好的年轻同事。所以我离职的时候,悄悄把这套《诗经原始》给带走了,算是给自己留一个念想。

《国风·魏风》里有一首诗,叫作“园有桃”,以前我却没有在意过,最近才看到,觉得很好。诗是这样的:“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我开始没明白,为什么桃子端上来的时候,那人便会忧伤。前几天去南汇看桃花,出租车司机说八月还有品桃节,想到大颗大颗的水蜜桃端在果盘里,应该流口水才是,为什么要忧伤?

便去读方玉润,他说,“园有桃,或以为兴,或以为比,或以为赋,朱子亦不能定,以为诗固有一章而三义者”;又说,“其实主兴者居多,而语气终未得”。可见并非我一人糊涂。说起来,看清人注诗时常会气得半死,往往是把一句话拆了,引几个出处就完了,到底在此处合起来是什么意思,就不继续说了,也不知道是不清楚,还是太清楚了不用说。方玉润就不是这样,他也会很生气,说他们“含囫滑过,毫无意义”。方玉润对“园有桃”的解释,是讲“园有桃”暗指“国有民”,贤人见园中有桃,就想到国中民亡,这是见一处的完满而思及另一处的缺失,故忧之。这当然是正论了,古人面对《诗》是很认真的,“读书贵有特识,说《诗》务持正论”,不敢开玩笑。不过我不是在注诗,也没有家国之忧,所以我看这“心之忧矣”,总是想到那个忧伤的个体。

从“灼灼其华”到“有蒉其实”,在桃树的一生来讲,可以算作完满,因为已经看到结果,而且是可以骄傲地端到台面上的果实。但是一个人呢,他一生的果实在何处?这种联想是很自然的,香港早年有部成人电影,就叫作“蜜桃成熟时”,当然了,真的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多半那时恰还是未成年人。

P002-005

后记

这本小书的写作始于2008年4月,断断续续直至2012年末,确切来讲,它并不是一项有计划的学术研究或创作,而只是人生迈入中途之际某种感情危机的产物,或者,是一个以写诗为志业的人发觉不会写诗了之后的产物,表现的形式则均是通过努力去碰触和谈论一些最优秀的古典诗人,来丰富和安定自己的生命,因此,其中必然带有自己最值得珍视的生命痕迹。

进而,这样的碰触和谈论,又好比是朋友问执手相见后写的一首磕磕绊绊的长诗,诗言志,而志便是你心我心。

稍微仔细的读者,会发现本书的编排有古怪的次序,它从曹植开始,下探至李白,转而逆流到曹操这里,进而上溯《十九首》、《诗经》,又掉头朝向《楚辞》以降。我的初衷,是沿着曾国藩《十八家诗钞》的次序,从曹植开始一个个读过来也写过来,但由于怠惰,同时也因为我有点拒斥按部就班的写作,希望自己能够忠实于彼时彼刻的阅读感受,只写真正新鲜有体会的东西,所以,在陆续写完阮籍、陶潜之后,虽然我也仔细读了鲍照和大小谢,但还是没有立刻去写他们,而是先写了李白。写完李白,我发现自己对古体诗的兴趣要远大于近体诗,于是自然要去钻研古体诗的两个源头,《古诗十九首》和《诗经》,尤其是《诗经》,更是丰饶无尽,我暂时也只有能力略取一瓢自饮而已。书末的《九歌》一篇,受当时心境影响,本意是从《楚辞》开始,牵扯出历代一系列所谓“情事杂沓,诗不能驭”的作品,预计写九节,但实际只写了五节就力不能支,勉强还用“九歌”的名字作数。这阅读和写作的整个过程,现在想来,有一丝跌宕自喜的味道,仿佛隐约在向朋友编的自选集《读书与跌宕自喜》致意,于是我就在文章编排次序上尽量将之保留了下来。

在严格意义上,本书之所以有现在的模样,完全得益于张文江老师给予的鼓励和点拨。他有一回对我说,好的文学,是把生命的一部分放到文章里去,但也随之要消耗生命。如果处理得不够好,支出大于收入,会积累起种种的怨,故而尚有不足。所以在好的文学之上,有志之人,还要再寻求写作的更高境界。这些年来,无数个周五下午在张老师家听课的时光,让我在学校生活结束之后,依旧能享有学习时代的诸多乐趣,并不断领受滋养和激荡,这是多么幸运的事。

这些文字,曾相继发表于梁捷、周鸣之的《读品》电子刊,魏振强老师的《安庆晚报》,贾勤的《延河》,以及周毅老师的《文汇报·笔会》副刊和李庆西老师的《书城》杂志。他们对我的文字照单全收,我很感激。扬之水老师拨冗阅读书稿,细心指出几处引文错误,其谦和平易,令我感佩。另外特别要感谢我的编辑顾晓清,愿意冒险接受这样一本单薄的书,并把它做得如此精致。

黄德海和汪广松见证了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也是最早的读者,和他俩的砥砺切磋,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谢谢我的家人,包括我的女儿斯可。我写出这本小书最初文字的时候,她还没有来到我们中间,如今她已经上幼JLI~T。

很多年来,我的朋友们一直以听酒醉后的我哼唱荒腔走板的《爱的代价》为乐。前两天,一个朋友在台湾听李宗盛的演唱会,想到了我,于是写信向我推荐李宗盛的一首新歌,《山丘》,我此时一边写后记一边听这首歌。在歌里,他唱道:“说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侥幸汇成河。”我就记起以前写过一首诗,前两句也有类似的意思:我们最后总是会坐在台阶前,把雨滴和青草编织成河流。或许,这本小书,本就是一条涓滴意念汇成的小河,在它的尽头,是未知的海洋。谢谢阅读这本书的你们,耐心和我一起走到海边。

张定浩

zhang_dinghao@163.tom

2013年10月4日于E海

书评(媒体评论)

先是挑着看,然后又通读一遍,真是很喜欢。且时或想起十几年前草写《诗经别裁》时的情景,觉得心态竟是十分相似,然而却是很久没有这样去读诗了,羡慕,更是钦慕“既见君子”的与古人相会,除了体贴也还有贴心的想象。虽然是个人化的,但是我却忍不住悄悄相随成为约会的窥视者,收获了一腔欢喜。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作者写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也是叙说当下。诗歌不仅让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更印证着我们生命中的缺失。将自己读诗体验付诸这样一种本真的叙事,是令人称羡的创作,这其中有一点天真,一股灵气,还有深沉而细腻的襟怀与情感。

——李庆西(《书城》杂志执行编委)

在这些文字尚未被收束起来印成一册书时,我曾一篇篇搜集它们,打印了带在上班路上看。你看到你心里最深的困苦无告,作者都帮你说了出来;你看到一代代伟大深邃的心灵,是怎样在人世跌宕;你知道了这些都是必须要走的路,你会通过这些桥,去往更开阔的地方。对于这样一本书,除了读、摘抄和体会,很难再说更多。我不吝啬用“最好”来形容它——这是我读过最好的写古典诗歌与诗人的书,里头每一篇都是最好的怀人文章。

——肖海鸥(读者)

我一直想谈谈那些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不是做文学批评,也不是做考据翻案,约翰逊《诗人传》那种,我更是没有资格,也觉得于己无益。倘若硬要为自己的谈法寻个究竟,或者可以用“安得促席,说彼平生”这句陶诗来比附。T·S·艾略特在《安德鲁·马韦尔》的开头说道:“这里没有任何翻案文章要做,谈论他只是为了有益于我们自身。”张文江老师在讲丹霞天然禅师的时候说:“好玩的是我们自己。”他们的这些话给我开辟出一条道路,至于能通向哪里,自己也不能确定。

——张定浩(本书作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定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509030
开本 32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6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2
CIP核字 2013136171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85
12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7: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