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商道/国学商道智慧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论语商道》由谭志浩著,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中国典故中启发治国之道与经商创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人传统的做人做事和处世的智慧。中国的传统智慧似乎说明了中国人的做生意是“道”重于“术”,做人先于做生意,做人先于做事。简单地说,就是人比事更重要。这其实有现代管理学上的内涵,就是治理比管理更重要,今天,治理仍放在管理学中谈,所以广义的管理包括了治理。

内容推荐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后世被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圏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建有孔庙祭祀

孔子,现在全世界有400多间孔子学院纪念和学习孔子。

“半部《论语》洽天下”。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谈的都是做人处事的道理,中国人谈商道,重点不在项目、战略、流程、规章,而在做人做事的道理。学会做人的道理,是中国商道智慧的起点。

《论语商道》一书说的是商道,其实是在讲人道,商道即是人道。中国人常说的“做生意之前先做人”就是这个道理。生产的技术手段无论有多好,都不能代替做人之道。

《论语商道》由谭志浩著,适合企业管理经营者阅读。

目录

前言:孔子的成功之道与基业常青

一、孔子说商道原理

 富贵人所欲:富贵并非浮云

 富贵在天:致富之路在何方

 富而好礼:商道就是人道

二、孔子说信的力量

 民无信不立:信的重要性

 言忠信:信用、信任和信誉的关系

 言必信,行必果:信任的力量

三、孔子说信任与分权

 爱之欲生:信任是管理的灵魂

 不逆不亿:组织中的信任

 必有我师:要懂得放权

四、孔子说忠与恕

 一以贯之:孔子办私立学校

 敬忠以劝:忠是一种对等原则

 己所不欲:恕就是要换位思考

五、孔子说仁与勇

 仁者爱人:仁就是一种社会责任

 仁者有勇:用勇气放弃包袱

 仁远乎哉:求仁的态度就是修其心正其身

 见贤思齐:如何把自己做好

 吾止吾往:成败都在自己

六、孔子说自我管理

 三省其身:自己培养自己

 信而好古:传统永远不过时

 反求诸己:戴尔的管理原则

 知者不惑:企业家的“三从四德”

七、孔子说中庸智慧

 中庸之道:选择的智慧

 以直报怨:用中庸拒绝极端

 择善而从:用理智分析形势

 从吾所好:用真心追随自己的理想

 乘桴于海:用冷静掌控抉择

 陈蔡之围:君子亦有穷乎

八、孔子说学习之道

  十五志于学:行者其乐无穷

 学而时习:学习型组织

 温故而知新:用学习积累经验

 和而不同:创新的学习方法

九、孔子说沟通之道

 仁者其言也讱:做老板就要多听少说

 失人失言:沟通不到位在于信息失真

 讷于言,敏于行:少说多做,走出办公室

十、孔子说人才之道

 远来近悦:人才招聘靠口碑

 叶公问政:区域发展靠品牌

 君子小人:发挥各人的长处

 尊贤容众:宽容待人,包容错误

 过则勿惮改:做错了也可以奖励

 岂敢圣仁:孔子也不是圣人

十一、孔子说礼法并济

 不知礼,无以立:礼是大学问

 礼让为国:礼的重要性

 吾从先进:人治?法治?或是礼治?

 礼之用和为贵:好的组织一定是礼法并用

十二、孔子的革新

 温故知新:商业创新的发展历程

 举一反三:学习李嘉诚的三重境界

 可使由之:一些关于创新的规则

十三、孔子与儒商精神

 君子不穷:儒与商的结合

 我待贾者:孔子对买卖很了解

 子贡救鲁:商人口才的重要性

 躬行儒学:把老师比作日月

 商而优则仕:做生意一定要懂政治

附:

 孔子年谱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孔子说商道原理

富贵人所欲:富贵并非浮云

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于L子的意思是说:“富与贵,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孔子从不否认财富的吸引力,他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又说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这种务实的态度并不违背崇高的理想,孔子的真正立场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财富,古代儒家说成富,也称“利”。中国历代儒家论财富者甚多,还常有新见。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以为,财富也将和自然、爱情一样,是一切思想家不断探讨的永恒课题。

《论语·子路篇》载:“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日:‘苟合矣。’少有,日:‘苟完矣。’富有,日:‘苟美矣。’”孔子说到卫国的公子荆善于管理家业。刚有一点财产,孔子就说:“差不多合格了。”稍微增加一些财富。孔子又说:“这就比较完备了。”当他富裕的时候,孔子就说:“这就很完美了。”这i个字:合、完、美,很有意思。合是基本合格;完是比较完备;美是相当美好。财富越多,孔子的评价也越高。这说明孔子是支持富裕的,赞美富裕的。

财富是美好的。这反映了孔子对财富的基本看法。儒家主张推己及人,自己喜欢富,也要让大家都富,使人民也富起来。孔子有共同富裕的思想。于是,“恭喜发财”成为通行语,“招财进宝”,“升官发财”,这些平民所企盼的,都离不开一个“财”字。  儒家认为好义与欲利是人生来就有的天性,也是必需的。苟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苟子·大略》)董仲舒也说:“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钱财是养身体所必需的,人需要钱也是与生俱来的本性,是正当的。即使圣人也不能去掉民众的欲利之心。不过,圣人可以教育人民“欲利”不要超过“好义”。一旦超过,就可能破坏人际关系,引来很多麻烦,其结果可能丧失更多的利。

为了社会和谐,也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儒家主张要重义轻利。因此,董仲舒说:“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义对于人来说,比财富更重要。财富有两面性,它首先是美好的,或者说它本身是美好的,另一面是被无知无德所歪曲了、所利用了。

杜甫一生富有才华,但性情褊躁傲诞,自命清高,文人和气节是有的,然妻子不保,儿女至饿死,正应了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那句话:“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如果一个学者连一己的生活都不能很好地维持,而喜欢讲仁义,长期处于贫贱地位,也是不光彩的。

总之,儒家认为财富是好的,但要加以分析,一是如何挣来的,二是如何用的,取之以道,用之于义。

“富与贵”,用现代人的说法是“成功”,是牵涉了各项条件,如社会变迁、竞争手段、机会命运以及个人才华。世界上有富人,就有穷人,这是任何社会所不能免的情形。富有的如美国,照样许多穷人夜宿纽约地铁。儒家的兴趣不在过问一个人是贫是富,却想告诉一个人如何在贫富的环境下自处。

P1-2

序言

关于国学商道智慧丛书(代序)

这套“国学商道智慧”丛书的撰写,从时间上看,正好赶上了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准备大举文化输出的时候,看起来国学热有望再度升温。既然是“热”,总该有降温的时候,然而,中国改革30多年,国学这“热”就不可阻遏地升温了30多年,这起码表明,还是有许多读者喜爱这种传统的东西。

在有的人看来,将典雅古奥的国学糟蹋成浅俗不堪的商业注解,实在是粗鄙无道,不自量力,自寻死路。但我常想,既然老祖宗的东西各个时代都有人注,而且注得好的都成了大师,并号称什么“六经注我”;甚至自己不“注”一字,尽得风流,达到了“大美不言”的化境,不但免遭物议,反为同行相与乐道。那么,今天我们的国学商解,不妨也可以当做一种“六经注商”罢。当然,大潮一起,免不了泛些泥沙俱下,龙蛇混杂,恰如这套丛书免不了多有注释上的错讹一样;但潮落之后,大浪淘沙,或者会有精妙之作显露出来。

国学者,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儒、释、道、兵、法、墨,甚至山、医、卜、命、相和礼、乐、射、御、书、数等五术六艺也无所不包,可谓洋洋大观。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钵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可见,“国学”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科学文化中的精华相融的学术精髓的简称,它是新一代应该了解的知识之一。

在我国历史上,诸子百家的时代,是读书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最少束缚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最为辉煌璀璨的时代。可以说,这个时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可惜自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再没有重现过同样令人激动和向往的“百家争鸣”的自由壮观的局面。先有暴君秦始皇因惧惮思想的伟力而“焚书坑儒”,继以汉武帝为了“役心”的需要,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百家终竟只剩一家,儒家变成了儒教。更可怕的是其后近两千年,儒教与封建政体结合,形成政教合一的形态,大大方便了统治者“动口”不行就“动手”,思想“教育”不奏效就施虐于肉体,于是,创造被扼杀了,“万马齐喑”成为不争之实。今天,欣逢大力提倡“思想解放”、“走向国际化”的盛世,我们着手国学商道智慧丛书的解读工作,也是奢望以绵薄之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祖国曾有过的光辉时代,让更多的人分享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神文明,让更多的人汲取菁华、走出蒙昧,为中华的经济发展增添一分力量!但精神的东西毕竟不如物质的来得直捷快当,此之谓“绵”;学养太浅,无能传其精髓达其要义,此之谓“薄”,因而此丛书的国学商解仅仅代表是一家之言。

一个时期,反传统文化成为时尚。有的人动辄对传统文化大加挞伐,仿佛民国初闹革命,以为只要“咔嚓”一声将辫子剪掉,耳濡目染、浸淫五脏六腑的封建污秽也随之而去。类似的“战斗”,从来没有停止过,也从来没有成功过。“五四”时力倡“打倒孔家店”,现在不但没倒,香火还甚于从前。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传统”就是十全十美的(持此谬论者也大有人在)。只是,既然“传”诸后代而成为“统”,那就有它的合理性和它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固然与具体的时代和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甚至无法弄清是它在规定政治,还是政治常常要利用它;但是,传统文化绝不等同于它们,它是更趋于永恒的东西(如果不是伪文化)。

一个时代结束了,一种具体的政治体制被更进步的取代了,几千年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精神可以增添新鲜血液,可以变除与生俱来或在时间长河中衍生的赘物,但绝对无法结束它和取代它!退后一步说,来不及了解对象就挞伐所结出的果子,一定也与来不及了解对象就歌颂同样苦涩。这,也是我们研究国学和出版国学商道智慧丛书的一个原因。

国学商道智慧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商道/国学商道智慧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谭志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429336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1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2013268602
中图分类号 F715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1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9: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