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华社女记者238天的南极北极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甘布尔采夫山脉:一切未解之谜的源头》、《南极动物:真正的大陆主人》、《北极:前世今生的美丽与哀愁》、《北极的浮冰是“脏”的》、《冰上融池与中国书法》……《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华社女记者238天的南极北极之旅)》是一位赴南北极采访的女记者张建松根据其所行所遇整理出来的珍贵文字。

内容推荐

《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华社女记者238天的南极北极之旅)》是一位赴南北极采访的女记者张建松根据其所行所遇整理出来的珍贵文字。对于南极和北极,向来都是远离普通人的视野和体验的,《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华社女记者238天的南极北极之旅)》通过对南北极景色细致的描绘、对奔赴南北极一路的所遇所感,将一个真实的南极和北极生动呈现:冰清玉洁的南极冰山、奇异瑰丽的冰海交界、变化无常的恶劣天气、可爱坚韧的极地动物;登临南极大冰盖、到达北极点、品尝蜘蛛蟹、遭遇冰海雾航,南北极所有美好的存在、独一无二的景致、蓬勃坚韧的生命、没有国界的氛围……

通过采访十余位极地研究专家及专业考察人员,以一个职业记者的视角深度剖析了南北极的资源、旅游、各国考察站、海冰融化以及保护南极等问题,使读者真实地感受来自地球两端的外在与内在,近距离享受地球天堂的至纯至美。

目录

自序正在改变的世界

南极: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冰山:沉积方年的雪

冰与海的交界:好像在外星

这里只有冬氏和夏天

它们是最罕见最美丽的光

从艳阳高照到狂风暴雪只是一秒钟的事

登临南极大冰盖

甘布尔采夫山脉:一切未解之谜的源头

南极动物:真正的大陆主人

北极:前世今生的美丽与哀愁

北极的浮冰是“脏”的

冰上融池与中国书法

白令海:一个脾气暴躁的海

“龙官”里的宝贝

北极的痛点:海冰融化

北纬90度:永远向南

五千万年前的北冰洋

冰海雾航:“幽灵船”再现

北极熊:孤独的“北极之王”

“雪龙”号:中国的“明星船”

在海上航行的星级宾馆

如果海盗来了

可以用英雄来称呼他们

朱大厨的大饼

思考:南北极的当下和未来

各国考察站大拜访

外大陆架:《南极条约》的盲点

“不许带来什么,也不许带走什么”

一条即将诞生的新航道

地球最富有的地方

保护南极:“人类世”不轻松的话题

后记

试读章节

乘此机会,我赶紧向来自国家天文台的周旭研究员借了一个三脚架,拍出来的照片质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后来被大家一致公认是拍摄南极极光的上乘佳作。

因为一般常见的极光照片,大都是夜空中拍摄一片单纯的极光,或以考察站、南极大陆为背景拍摄的极光。而我此次拍摄的极光,是在大海上一望无际的浮冰区上空。“雪龙”号上黄色的探照灯光影射在白色的浮冰上,一片金黄;浮冰尽头,漆黑的夜空仿佛一块黑色的大幕,淡绿色的极光在这块大幕上飘忽不定、摇曳生姿,她们美丽的身影又倒映在海面明镜般的新冰上,天地之美,融成—片,仿佛正在上演—首华美的夜空交响曲。

此组照片,是我的得意之作。

此般美景,更令我永世难忘!

只是那天晚上,外面的温度达零下12度,加上海风不停地吹,真正感觉到什么叫彻骨寒冷。我在外面拍摄了近一个小时,直至双手冻得麻木,失去知觉。回到驾驶室里好一阵子才缓过来,然后是揪心一般的痛,以致泪水忍不住地掉下来。

美丽的极光,是太阳活动的结果。

太阳表面发射出来的带电粒子流,从外层空间疾驰而来,猛烈冲击着地球南北极高空的稀薄大气层,将大气分子激发到高能级,发出耀眼的可见光,这就是极光。

极光的名字来自于古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Aurora Australis)。极光之所以珍贵罕见,是因为人们通常只能在地理纬度60度以上、地磁纬度67度以上的110千米的高空,才能有幸见她一展芳容。

极光为什么只能在地球南北极地区才能看见呢?

这是因为地球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吸铁石,地球磁场的磁南极、磁北极分别在南北极地区。当太阳放射出来的大量带电微粒射向地球时,受到地球南北磁极的吸引,纷纷向南北极地区涌入,所以极光只集中出现在南北极地区。

极光之美,不仅在于它的珍贵罕见,更在于它瞬息万变的姿态、绚丽夺目的色彩、时隐时现的神秘。

科学家们把极光按照形状特点分成五类:一是底部整齐、微微弯曲呈圆弧状的极光弧;二是有弯曲褶、宛如飘带状的极光带;三是如云朵一般、片朵状的极光片;四是面纱一样均匀、帷幔状的极光幔;五是沿磁力线方向、呈射线状的极光芒。我在南极第一次见到的极光应该是极光带,第二次应该是极光幔。

极光的颜色之所以缤纷多彩,则是因为地球周围的大气中,含有氧、氮、氢、氖、氦、氙和氩等气体分子,当带电粒子与不同的气体分子冲撞时,就发出各种颜色的光。一般来说,氧原子通常发出黄绿色和红色的光,氮分子发出粉红色的光,氮离子发出的是蓝紫色的光。

令人赏心悦目的同时,极光还具有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极光实质上是地球周围一种巨大的放电现象,研究极光的时空出现率,就能了解到形成极光的太阳粒子起源,这些粒子在太阳上形成,经过行星星际空间、磁电层、电离层,最后消失。通过这些带电粒子跋涉的漫长征程,还能了解到它们一路上受到电的、磁的、物理的、化学的、静力学的、动力学的各种各样作用力的情况。因此,科学家们认为,极光可以作为日地关系的指示器,太阳和地磁活动的一种“电视图像”,能让人类探究太阳和磁层的奥秘。

极光还是一种宇宙现象,因为在其他磁性星体上也能见到极光。所以,考察队员们在地球南北极地区研究极光,具有十分普遍的科学意义。

在南极漫长而寂寞的极夜中,绚丽的极光是大自然馈赠给考察队队员们最好的礼物!

南极大陆的景色虽然美丽,但这里捉摸不定的怪天气,使她变成一位多情善感的神秘女郎,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眼前明明是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转瞬间就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有时一连刮好几天的暴风雪,又能在人们最无望的时候,戛然而止,云开日出,天空豁然开朗。就连最有经验的气象专家,预报南极天气也感到十分困难。

科学家们常将南极比作地球上“暴风雪的故乡”、“世界风极”。因为这里的风暴最频繁、风力最猛,同时也是最瞬息万变的。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实在很难想象这种种“美誉”背后的可怕与狰狞。

在南极的长城站、中山站,我都见识领教过南极天气“怪脾气”发作时的恐怖面目。

从中山站乘坐“雪龙”号经过4000多海里的航行抵达长城站的时候,幸遇天公作美,阳光普照、晴空万里,“雪龙”号抛锚在长城湾。

经过十多天单调的海上生活,面前的景色令人眼睛一亮:平整如镜的碧蓝色海面尽头,皑皑白雪与褐色的山石交错在一起;山脚下’一栋栋红色建筑错落有致,那就是我国1985年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一种与中山站不同的美,宛如人间仙境一般宁静空灵。

太阳暖暖地照在甲板上,许多队员穿着单衣干活也丝毫不觉得冷。“这样的阳春三月天,哪里像是在南极!”我心里暗想。

谁知几个小时以后就风云突变。

一股来自别林斯高晋海的气旋自西向东移动,影响到长城站附近海域,暴风夹杂着雨雪,霎那间,将天堂一般美丽的景致,切换成了地狱一般恐怖景象,白浪滔天、海天混沌,四周—片灰暗。

我来到驾驶台,隔着窗玻璃对外拍照。不敢出去,怕不小心就被狂风卷走。好在暴风雪到来前,考察队及时停止了“雪龙”号上的卸货作业,所有卸货小艇和驳船全都躲避到长城站码头。

当天晚上12点,暴风雪越刮越猛,风力达到11级,最大风速达到303tK/秒,停泊在长城湾的“雪龙”号几乎被吹得脱锚,情况十分危急。“雪龙”号船长沈权决定立即起锚,将船开到长城湾外水深的海域,在航行中抗风。

这次抗风航行—直持续了两天。途中,我们还邂逅了也在这一海域抗风航行的智利考察船“LAS PAL MlAS”号,在海天一色的灰蒙蒙中,十分弱小地与狂风对抗着。

“这就是南极,11级大风是家常便饭。记得有一年在中山站附近海域,我们还遇到了驾2米/秒的大风,连船上巨大的天线都被吹歪了o”魏领队对我说。

根据澳大利亚莫森站20年的观测统计,南极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日就有300天,苏联的和平站曾记录到50米/秒的强风,这个记录的代价是一座观测站的房屋当场被摧垮。

澳大利亚的莫森站也曾测到82米/秒的风速,相当于12级台风的2.5倍,这场暴风卷走了飞机,200千克重的大油桶像鸡毛一样被抛向了空中。P28-31

序言

从小,视野所及的天际线尽头,只有层峦叠嶂的大别山。我的故乡在安徽省岳西县,那里是大别山革命老区。

大别山像母亲温暖的怀抱,抚育了我的成长;大别山又像一道森严屏障,将我与外面的世界阻隔。山外是怎样的一番世界?连绵起伏的大山像一个个扯不直的问号,让我充满好奇,追索答案。这,也是我努力学习的不倦动力。

如今感谢“新华社记者”这份职业,让我几乎每天都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甚至有机会到地球的南北两极去看一看。

记得十多年前,我刚进新华社上海分社,第一次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采访,神秘、孤独、绝美、纯洁的南极引起了我心中的无限好奇。从此,去看一看那里的世界,成为我心中一个遥远的梦。

为了圆这个梦,我在新华社做了整整十年的准备。

终于,当自身和外界的各项条件均已成熟时,2007年11月,我作为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赴南极采访的女记者,跟随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发了。

这次考察历时156天,我们乘坐“雪龙”号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南大洋,四次穿越西风带“鬼门关”,往返于以凶险著称的德雷克海峡,多次遭遇西风带强气旋的‘围追堵截”,航程28450海里,相当于环绕地球航行一周。

这是一段充满激情的人生历程,是我十年记者生涯中最快乐、最单纯、最过瘾的一段时光。

去过南极之后,如果还有机会去北极,也许任何人都不会放弃。我也是这样。

2010年7月,我跟随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前往北极采访报道。这次考察历时82天/我们乘坐“雪龙”号在茫茫大海航行近13 000海里,南北纵贯2 300海里,东西横跨1100海里。从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到门捷列夫海脊、弗莱彻深海平原,最后抵达北极点附近海域。“雪龙”号最北抵达北纬88度26分,创造了中国北极考察史和航海史上的多项新纪录。

在这次考察过程中,我还有幸和部分考察队员乘坐直升机抵达北极点,成为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抵达北极点采访的女记者。 北极之行值得骄傲的还有,由于这次考察正值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之际,经过新华社上海分社慎海雄社长的周密策划,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全体考察队员的大力支持下,在“雪龙”号进入北极圈那一刻,我组织了“问候祖国祝福世博”活动,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力遥送一份来自北极的祝福,并将世博会会旗成功地插上了北极点。

这是在人类历史上,世博会旗帜第一次插在了地球的最北端。为了留下永远的纪念,新华社上海分社还专门制作了“世博北极点纪念章”,为世博文化增添了一份别样的光彩。

去南极之前,我在新华网上开了一个博客,许多网友纷纷留言为我祝福,但也有少数网友提出质疑:为什么要去南极?

“如果很多人都怀有你这样的热情,南极就惨了!地球几乎没有处女地给你们玩了'多为地球想想吧!戈尔《难以忽视的真相》,难道你不看吗?!”一位匿名网友在留言中这样质疑。

为什么要去南极?这个质疑曾令我深思许久,也令我内疚许久。

因为我是报道极地的媒体工作者,公众至今还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到南极去,说明我们的宣传报道工作还做得远远不够。 按照人们单纯、善良的理解,如果人类的脚步永远不去涉足南极这块净土,就是对南极环境最大的保护。

但事实是,在过去的200多年里,人类对南极的涉足从未停止过。南极洲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公认主权的大陆,自从被人类发现以来,国际社会关于南极的纷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从1772年英国探险家库克率领两艘独桅船到南极寻找“未知大陆”的环球航行,到1819年俄罗斯军官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率领南极探险队奔赴南极;从1895年开始的南极探险英雄时代,到1911年阿蒙森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到达南极点、斯科特捐躯南极冰原,一批又一批探险家前赴后继地涉足南极。如今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南极早已经不再是几个探险家小心翼翼触摸的神秘之地。

进入2l世纪以来,各世界强国在紧密围绕对海洋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的权益和资源激烈争夺的同时,也把目光聚集到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使之逐渐成为国际地缘政治的热点地区,各国权益纷争的重要舞台。极地,正在从科学考察时代转向了一个以政治、经济、科学、军事利益为主的权益纷争时代。

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一方面固然是人类追求科学精神的实践,另一方面这也是各国对南极洲未来进行的一场角逐。

截至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在南极建立了82个科学考察站。其中常年站47个,夏季站35个,可容纳2 500人左右开展科学考察活动,600—700人在南极越冬。

在南极设立考察站最多的国家是阿根廷,一共有14个考察站;其次是智利,共有9个考察站;俄罗斯建有8个考察站,位居第三。

南极考察强国是英国和美国,他们在南极设立的考察站数量虽然不算最多(英国有5个考察站,美国有3个考察站),但这些考察站都占据了最佳地理位置,美国阿蒙森一斯科特站位于南极点,位置极佳。还有罗斯海附近的美国麦克默多站,规模庞大,堪称一座“南极科学城”。

我国的极地考察始于1984年。虽然在国际南极科学考察大舞台上姗姗来迟,但在国家海洋局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经过20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一船”(“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四站”(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北极黄河站)、“一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业务支撑体系和科研平台,跻身极地科学考察大国的行列,但显然还不是科学考察强国。

在地球最南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科学考察站的建设,不仅是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高峰,还是中国全球化战略的高峰!

在地球最北端,北冰洋公海及其洋底属于全人类,我国在那里同样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利益! 作为北半球国家,北极是中国冷空气的主要来源地,在北极发生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影响到中国。近年来,我国的暖冬、冻雨、洪水、干旱、沙尘暴和泥石流等灾害频仍,这些灾害与北极的关系至今仍很不清楚。对此,急需加强北极地区气候环境变化过程与我国气候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这对于指导我国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北极海冰的融化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家的预期。北极海冰快速融化,也绝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自然现象。海冰快速融化可能是诱发北极海洋和大气系统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的导火索,将深刻影响全球气候;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北极海冰一旦融化,极有可能促进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难以估量的巨变。

海冰融化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北极航道的开通。从16世纪起,欧洲国家就—直梦想能打通经北冰洋到达神秘而富庶的东方的便捷通道,但由于北冰洋上重重冰山和厚厚海冰的阻挡,使北极航道探险虽然兴盛一时,但终因不具备商业航运价值而沉寂下来。

时至今日,随着北极海冰的快速融化,北冰洋“黄金水道”有望开通。北极航道一旦贯通,将直接改变原有的世界海洋航运格局,不仅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和经济价值,其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等战略作用亦不可低估。

近年来,北冰洋沿岸国家纷纷调整和强化北极战略,提高其在国家总体战略目标中的强度和等级,同时竞相在北极地区频繁举行战略性动作。

根据《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拥有在北冰洋自由航行、飞越、科学考察、公海海底资源开发利用的权利。一旦北极航道开通,将大大拉近我国与欧洲、北美市场的距离,导致国际分工和产业布局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分工和经济发展战略布局。

我国的北极科学考察始于1999年,至2010年只进行了4次,我们对于北极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在前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最北分别航行到北纬75度、80度和85度。由于海冰融化,在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中,我们乘坐“雪龙”号一路长驱北上,最北抵达北纬88度。

根据以往的研究,北冰洋三分之二以上的海面全年覆盖着厚1.5米到4米的巨大冰块,越是中央地区,冰层越是厚实坚固。然而,“雪龙”号在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过程中,航经水域测得海冰的最大厚度只有3.1米。

我们乘坐直升机前往北极点进行科学考察的过程中,一路所见的北极点附近海冰,也完全不是一望无际的千里冰原,海冰全都“未融先开”,巨大的冰间水道长达数公里,蓝色的冰上融池密布,令人深感意外,触目惊心。

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最新发布的消息,2009—2010年度“融化季”结束时,北极海冰面积萎缩至476万平方公里,创下在历史上排名第三的最小冰面纪录。估计到2030年,北极到夏末就不会有冰了'完全成为一个蓝色海洋。

的确,我们在第四次北极考察中,一路所见的夏季北冰洋都是蓝白相间,甚至蓝色多于白色。即使在北极点周围,也不完全是白色的世界。

事实正在告诉我们,战略专家们的分析和预测,也许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地球最北端,正在哨然发生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大变化!

为了迎接这些历史性变化,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中国利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必须从现在开始未雨绸缪!

本书集纳了我在南北极的见闻,也集纳了一名新华社记者多年来对南北极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我眼中的极地之美,希望能带给你赏心悦目与无尽遐思。更希望引起你关注的是:地球南北两极对于中国和世界是何等之重要!

张建松

后记

终于,这本书的写作要画上句号。

从准备写书至今,时间已经过去太久。对于视时效如生命的记者来说,心里时常忐忑不安。但转念一想,这次写的不是新闻。希望经过时间的过滤沉淀,能留得下—本值得读者放在书架上的书。

在本书写作出版过程中,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潘涛总编辑及其带领的编辑团队,由于你们具有创意的工作,使这本书变得更美;感谢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和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队的全体队友对我工作的支持;感谢邱家儒、姜卫红、徐成丽、沈惠芳、沈婷等诸位朋友,你们的鼓励使这本书终于完成。

还要特别感谢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我的单位新华社上海分社,工作的馈赠让我的人生更加多彩;感谢家人对我工作的支持,作为母亲,这是一段年老时值得向女儿夸耀的人生记忆。

张建松

2012年5月15日

书评(媒体评论)

有的人为了饭碗而工作,有的人为了兴趣而工作,张建松属于后者。她对新闻事业的投入、对南北极科考的执著,抛家别女、数次闯荡,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南北极秀美的风光令人神往,但要到达南北极、记录南北极却非易事。风浪颠簸、风雪漫漫,还要天天采发稿件,这对一位女记者而言颇为不易,而她却乐此不疲、以苦为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建松兴趣的背后应当是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升华。这在当今传媒界,同样已属不易。

——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党组书记慎海雄

张建松用记者的职业视角和女性的细腻,真实地记录了南北极的考察过程和重要事件。在北极考察征程中,考察队员经历过冰雪、寒冷、北极熊、海冰裂缝、冰原融池、弥漫大雾、大风气旋、飘洒飞雪、远离祖国、远离亲人、任务繁重、工作没有白天黑夜、生活缺少新鲜菜果补给等种种考验,张建松和男性队员一样,接受了挑战,通过了考验。她发出的报道文章,大都带有极地科普的味道,对关心极地事业的公众来说,启发意义重大。

——中国第4次北极考察队首席科学家余兴光

在我的印象中,张建松美丽、聪慧、正直、能干、敬业。她热爱记者工作,并以此自豪。这本书不仅贯注了她对地球南北两极的独到思考,字里行间还透露出她匠心独运的文思,展示了她对极地美仑美奂的尽情摹写,以及对大自然赋予南北两极之鬼斧神工奇景的深深赞叹,还有她对于这个世界的挚爱。让人随着她的笔触一起领略“雪龙”号一路向南、一路向北所经历的种种惊、险、奇、绝,动人心魄,引人入胜。

——上海社会科学院知名经济学者、作家姜卫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新华社女记者238天的南极北极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建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636662
开本 16开
页数 1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4
18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