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苍凉青春/黄土地之歌
内容
编辑推荐

白描编写的《苍凉青春》描写了几个北京知识青年在陕北黄土高原的生存状态。这些人在此度过了青春岁月,并正度着壮年岁月,而且将度过老岁月。知识青年告别文明的城市,到落后的乡村落户,他们人生经历引起几代人深思和感叹。此书是黄土地之歌系列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白描编写的《苍凉青春》不是一本虚构的小说,可是,生活中那些真实的人物的真实故事,人生命运的戏剧冲突,会令小说家的想像显得苍白虚幻黯然失色。

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古老荒蛮的黄土高原,扭曲、切割了几名北京女知青的青春——两单纯漂亮的女知青,在痴情驱使下,轮番充任一位曾有婚史并被关押收监的青年农民的婆姨,为情为爱,危急关头断然采取极端措施而震惊四方;黄河波浪在一位女知青和一位陕北汉子之间荡起出一段奇缘,于是善良的她走进农民家中,在已有四个孩子的破败窑洞里创造出令人不可思议的情爱传奇;能歌善舞的女知青屡受灾难刺激终致麻木呆痴,当地干部强行将她嫁到与一残疾农民以寄存生命,遂导演出一幕似功实罪却功亦罪然而非功非罪的悲剧;贞洁青春横遭侮辱反受干夫所指,为寻求真正爱情却被游街示众身陷囹圄,不得不以百倍努力坚韧乃至以死相拚来争得人的尊严;一对知青的私生女儿为逃避可怕婚姻,逃出荒原到城市寻找生身父母,由此演绎出一连串揪扯人心的故事……

《苍凉青春》向读者着力展示的,是在上山下乡那场社会大潮退潮之后,几位滞留在黄土高原腹地北京女知青的情爱遭际和命运境遇。这些鲜为人知的知青生活,具有悲怆、残酷的震撼力,引导读者的思想穿越时间空间的阻隔,去审视历史、思考生活、体味人生。

目录

苍凉青春

 序言 遗落在荒原的童话

 篇一 冤家

 篇二 大河传奇

 篇三 她的歌声

 篇四 高原的风

 篇五 弯弯井坡

 结束语 长长的续集

夏天的最后玫瑰

 苦情

 孽缘

 翠谷雪

荒原的种子

 上篇 逃婚

 中篇 人间真情

 下篇 今宵月圆

试读章节

太阳刺目地照耀着黄土高原,蓝天空阔,高原坦荡,四野阒无一人,弥漫着一种宁静的原始气息。脚下的小路蜿蜒曲折,引我向沟下走去。沟底有一条小河,踩着石头就可以过去,我捧起河水洗了洗脸,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来。

越过这条沟,再走七八里,就是我要去的双阁公社。我要找的程幼芬就在这个公社工作。她对我的吸引力,使我等不及乘坐三天后的班车,而决定步行数十里赶往那里。

我一直在猜想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性格?气质?长相?是否有些与众不同?她给小小的县城带来过不小的震动,她为高原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这故事曾经在Y县沸沸扬扬传播了一阵子,人们曾经目瞪口呆地见识了她许多不同凡响的表现。如今一切都平静了,然而我的心情却不能平静,从开始听到她的故事那刻起,就翻腾不息。

小河两岸石崖陡峭。岩燕在崖壁上飞上飞下、啁啾鸣啭。不远处一块高耸的岩石上,凝然不动兀立着一只鹞鹰。鹞鹰注视着远方,原野在晴朗的苍穹下高高隆起,呈现出一派静穆深沉的景象。荒芜的草坡和灌木丛闪烁着绿光。不知从哪条沟岔里,传出野鸡嘎嘎的叫声。

这景象古朴而苍凉,那个故事也古朴而苍凉。她,程幼芬,故事的主人公,会真实地向我坦露她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吗?

到了双阁公社,开头我没有见到她,倒是先见到了那个她曾为之奔走呼号、全力搭救的男人,她的丈夫王全民。她到乡下去了。王全民送母亲到附近村子走亲戚,然后折到公社里来看她。她不在,他就等着。

这是一个长得高大魁伟的男人,浓眉,方脸,皮肤黝黑。驮送他母亲的小毛驴拴在公社院子里的一棵树上。他背靠树干,蹲在地上抽烟。在公社客房安顿下来后,我想先与他随便聊聊。

公社一位副书记向他介绍了我的来意。他显得有些窘迫,慌忙从兜里给我掏烟,又抱歉地说程幼芬把钥匙带走了,不能招呼我进房子里坐。我随便和他聊,他客客气气地回答我的问话。一支烟没有抽完,我便得到一个印象:在陕北农民里,这是一个精明人。

拴在树上的毛驴扬起脖子叫了几声,像是饿了。毛驴很小,一副笨重的鞍架,用皮条、麻绳牢牢地系在背上,鞍架上垫块褥子,鞍架后面,凸出的梯形木脊,上边贴着写了字的红纸条。是一副小小的对子,上款为:日行千里路;下款为:夜走八百程。横批两个字:平安。这一带地势比较平缓,我见公社干部出进都骑自行车,便问他为什么不用自行车送母亲。他说老人坐自行车害怕,出门骑毛驴骑惯了,稳当。我问:“程幼芬骑过毛驴吗?”他笑笑回答:“没见她骑过。”

话题涉及到程幼芬,他变得支支吾吾,不知是不愿意谈,还是不知怎样谈好。突然他抬起头,说:“她回来了,她的事让她给你谈。”

公社大门外响起自行车的铃声,还有链条打在链板上的声响。随即,一个女人的身影从大门口闪进来。她一直骑到我们跟前,才跳下车子。

颀长的身材,眼睛很大,脸颊白白净净,穿戴整洁清爽。这就是程幼芬。不知为什么,这第一眼印象,使我觉得她很像一个教师。我印象中的教师就是这种类型的人。

她没有理会丈夫,先同我打招呼。

“您姓白?”她问。

“你怎么知道?”我不无惊异。

“您在高台公社的时候,就有人给我打电话,说您要来这里。”  程幼芬热情大方,很好接触。她问我为什么要了解那些已经过去了的事情,我说那些事情发生在她个人身上,但又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历史是不应该被忘记的,兴许人们能从中感悟到一些有关社会人生的东西。她笑了,说:“我可代表不了历史。”

但她还是愿意和我交谈。见面不久,她的情况,我就了解到不少。

但这只局限于她插队初期的一些情况。

P4-6

序言

40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了这一代人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10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山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

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等等,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经常会碰到今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的种种问题:凭啥你们上山下乡一代人要称“老三届”?比你们早读书的人还多着呢,他们不是比你们更老吗?嗳,你们怎么那样笨,让你们下乡,你们完全可以不去啊,还非要争着去,那是你们活该……

有的问题我还能解答,有的问题我除了苦笑,一时间都无从答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黄土地”、“红土地”和“黑土地”系列作品这一大型项目,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经历过那一时代的知青们回顾以往,理清脉络;又利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懂得和理解他们的上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岁月;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对于知青来说,无论你当年下放在哪个地方,无论你在乡间待过多长时间,无论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业绩还是默默无闻,从那一时期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知青。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

历史的巨轮带着我们来到了2012年,转眼间,距离那段已逝的岁月已40多年了。40年啊,遗憾也好,感慨也罢,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人生的过程,40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或将永久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风雨如磐见真情,

岁月蹉跎志犹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谈不上“感天动地”,但也是共和国同时代人的成长史。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1700万知青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亟求正确定位,给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给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交待。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苍凉青春/黄土地之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097599
开本 32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6
14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