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性别平等与文化构建(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谭琳、姜秀花主编的《性别平等与文化构建(上下)》收集了《妇女研究论丛》1992~2011年共20年间的优秀论文,全书分六个部分,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展现性别文化的产生和作用机制,论证了扬弃传统性别文化的必要性,为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内容的先进性别文化提供了智识支持。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当时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也展示了随着妇女/性别研究的不断深化和视野的不断拓展,妇女研究成果也在不断走向成熟。

内容推荐

谭琳、姜秀花主编的《性别平等与文化构建(上下)》收集了《妇女研究论丛》1992~2011年共20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性别平等与文化构建(上下)》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关注媒介和传播中对性别的不同呈现。第二部分关注文学和语言对性别的构建。第三部分关注身体和生育文化中的性别构建。第四部分关注仪礼和社会观念对性别的不同期待和规范。第五部分关注仪式和节俗文化对性别的不同规范和构建。第六部分关注在历史及有关事件中的性别呈现。通过上述不同视角的性别呈现,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两性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被文化之手所掌控,因此,推动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改变落后的性别文化必须依靠有识之士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依靠全社会共同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主动参与精神。

目录

前言

上册 媒介·传播·性别

社会性别视角中的传播新技术与女性

试析大众传播中性别歧视的成因

主导报纸如何呈现两性

碎片化的女性新闻:对《中国妇女报》的内容分析(1990~2002)

报纸报道涉老新闻的社会性别分析

  ——以《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为例

  ——《新快报》2004年母亲节专题“软文”分析

社会性别偏见的传播

  ——以某晚报“建立和谐母子关系”系列报道为例

怎样报道家庭暴力

中国近代女性角色的重塑

  ——来自《北洋画报》的记录

从《东方时空》看主流媒介的性别平等意识

从一次谈话节目看电视传媒中的性别意识导向

电视剧女性形象中的性别意识

男权观念下的感情悲剧

  ——解读《中国式离婚》

影像中的女性身份再塑造及女性电影大众化

  ——论近期几部女性电影的两个转向

清末民国戏剧改良与妇女解放的互动关系考察

  ——以河南为例

试析中国电视广告中的男女角色定型

广告文化的性别建构问题分析

广告故事与性别——中外广告中的妇女形象

《申报》女性广告:女性形象、现代性想象以及消费本质

文学·话语·性别

重写女性:八九十年代的性别写作与文化空间

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中的语境差异

论女性文学与商品市场

“美丽”的可能与“纯洁”的必要

  ——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话语变迁及其文化意义

身体写作女性化探讨

“文革”叙事的女性主义书写

  ——论徐坤的《招安,招安,招甚鸟安》

论现代文学叙述中妓女形象谱系与话语模式

“落后妇女”——农业合作化叙事中的“症候”

“花瓶”:20世纪30年代职业女性的形象及其语境

言语交际中的性别文化观

语言实施的性别围困——权力话语下的“第三性”

言说娜拉与娜拉言说——论五四新女性的叙事与性别

晚清至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性别话语及其社会文化意蕴

本质还是建构?——一个乡村女人“破鞋”称谓的由来

从一个妇女主任的遭遇看村落性别规范

党和国家话语与农村女性的声音

  ——以白茆山歌为例的观察(1956~1966)

中国古代女性侮称与性别歧视

从社会的发展看“家属”的词义演化

女书:我们的终结,抑或我们的开始

下册 身体·生育·性别

整形美容手术的两难与焦虑的女性身体

对女性身体再造行为的文化评析

减肥广告与病态的苗条文化

  ——关于大众传播对女性身体的文化控制

身体之痛:《祝福》中的性别政治

超越身体的困境:从《体育皇后》、《女篮5号》和

《沙鸥》看中国体育故事片中的女性

摩登与反摩登

  ——民国报刊建构的女性身体及其现代意义

解放乳房的艰难:民国时期“天乳运动”探析

晚清女性服饰改革:女性身体与国家、细节和时尚

  ——从废缠足谈起

清末的媒体与女性的戒缠足

  ——以《大公报》白话文宣传为中心

儒家文化和性别偏好:一个分析框架

儿子偏好还是儿女双全?

  ——中国人生育性别偏好态度构成及其政策含义

母性话语与分娩医疗化

  ——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为中心

面对疼痛的自己:女性文学视域下的女性与生育

仪礼·观念·性别

守贞是妇女的文化宿命吗?

  ——关于近期有关事件引发的贞操文化与妇女性权利的讨论

新文化运动中关于贞操问题的讨论

贞节观念历史演进轨迹的重构

  ——汉唐间贞节观念的不断加强

从《礼记》看战国以后夫权的强化

从《仪礼》看性别的社会化

孝文化与传统中的妇女

“女子无才便是德”考述

妇女在中国传统性别观念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回家”还是“被回家”?

  ——市场化过程中“妇女回家”讨论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转型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关于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的若干思考

“照顾责任女性化”及其理论探讨

“反家庭暴力”立法应有男性气质视角

仪式·节俗·性别

革命、仪式与性别

  ——“国际妇女节”的传入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国际妇女节”

变化与稳定:非正式制度中的性别呈现

  ——以河北H村仪礼为例

神格与人格的交融

  ——中国古代汉族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的文化透视

女儿节的狂欢与日常

  ——对曹家庄村乞巧活动的社会性别观察

传统节日节物的性别修辞与符号指述关系研究

  ——以“端午索”为例

家族祭祀制度中的女性

  ——对桂东南客家家族某村落的考察

历史·事件·性别

妇女史研究:女性意识的“缺席”与“在场”

  

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近代中国妇女

戊戌妇女运动:中国批判性别本质主义的先驱

  ——兼驳中国妇女运动比西方落后的偏见

中国古代妇女家庭地位刍议

  ——从考察“三从”之道切入

男尊女卑观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强化路径

五四时期新女性的悲剧命运评析

  ——以张嗣婧为例

性别视野中的女学生之死——以五四时期李超为中心

同乡、媒体和新女性——刘廉彬自杀案再审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性别平等与文化构建(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谭琳//姜秀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34704
开本 16开
页数 9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9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1.2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442-53
丛书名
印张 6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65
4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