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孤独的巴金--如何理解作家
内容
试读章节

鲁迅的性格和人品究竟如何?他真的那么冷酷刻毒吗?

许多人认为鲁迅世故、多疑、刻薄,有的人认为鲁迅阴暗、冷酷、狠毒、愤怒、憎恨,骂人没有节制,不讲宽容宽恕。甚至还有人认为鲁迅心理病态、人格卑污。鲁迅自己也说自己“太易于猜疑,太易于愤怒”。那么,鲁迅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心理特征究竟是什么?他的性格怎样?他的人品怎样?

鲁迅的文学风格的确是荒凉冷峻的,但这荒凉冷峻的风格背后是不是就一定是一颗荒凉冷峻的心?有没有可能他的灵魂的色彩和氛围正好与此相反?鲁迅的文字的确常含讥讽,但是讥讽的背后是不是就一定是恶意?有没有可能他的意愿正好是善良而又温柔?鲁迅的心理的确十分敏感甚至过分敏感,但是,心理不敏感的艺术家还能是一个好的艺术家吗?为什么历史上的研究者对于鲁迅的解读各不相同甚至针锋相对?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鲁迅的人格特征?

苏雪林对鲁迅的认识最为特别,关于鲁迅的性格,她说:“这位作家的性格是那么的阴贼,峻刻,多疑,善妒,气量褊狭,复仇心强烈坚韧,处处都到了令人可怕的地步。”关于鲁迅的人格,她说:“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料之外,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综上鲁迅之劣迹,吾人诚不能不呼之为玷污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方当宣其罪状,告诸天下后世,俾人人加以唾骂……”关于鲁迅的影响,她说:“但他的党羽和‘左派’文人竟将他夸张成为空前绝后的圣人,好像孔子、释迦、基督都比他不上。青年信以为真,读其书而慕其人,受他病态心理的陶冶,卑污人格的感化,个个都变成鲁迅,那还了得?”这位苏女士将鲁迅描绘为有史以来第一恶棍。

对于鲁迅的心理特征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朱大可近年在《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中多有分析,朱说:“毫无疑问,二十世纪下半叶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普遍的鲁迅崇拜思潮,实际上就是对仇恨话语以及暴力话语的崇拜,它的残酷性被掩藏在文学和社会正义呼声的后面。而耐人寻味的是,正是知识分子本身而非官方机构,才是流连于鲁迅神殿的最虔诚的香客。不仅如此,在经历过残酷的政治迫害之后,甚至在彻底放弃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之后,他们也依然保持对鲁迅的刻骨铭心的忠诚,全力捍卫这一二十世纪最坚硬的道德偶像。只有一个理由可以对此作出解释,那就是这个民族对于仇恨和暴力的永无止境的热爱。另一方面,在‘正义’的召唤下,只要中国社会存在着不公正和腐败的涌流,鲁迅的殖民地遗言就会继续成为鼓舞知识分子憎恨和挑战现实的楷模。”

与批评鲁迅的人比较起来,为之辩护的人显然更多。如果是他的门徒,其辩护也许感情太深,主观太强。这里选择两个远非门徒的学人关于鲁迅心理特征的议论,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对鲁迅的解读和理解。

比朱大可年轻十余岁的学者张远山认为,鲁迅不但不是恶棍,不是仇恨的火种,实际上是一个很仁慈的人。他在《鲁迅论:被逼成思想家的艺术家》一文中有如下论述:

事先永不防范,而事后不遗余力儆其效尤,正是鲁迅的独特“恕道”一一传统的恕道是在后的:先防范,被伤害后无力反击,于是不得不“宽恕”。而鲁迅的恕道是在先的:先不防范,被伤害后就“不宽恕”了。很明显,传统的事后恕道,大多是弱者的虚假标榜;有能力反击却真正宽恕的人,少得几近于无。而鲁迅的事先恕道却是货真价实的,是真正的大恕;当然也由于他是强者,事先不防范,是因为有真正的实力和自信。那种事先用自私自利的不信任逼得人人自危,弄到不可收拾才来抹稀泥,卖弄其事不关己的“宽容”,正是鲁迅毕生视为死敌的传统毒素。“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杂感》)鲁迅的愤怒,是对“更强者”的愤怒;鲁迅的“不宽恕”,同样是对“更强者”和恃强凌弱者的“不宽恕”。对“更强者”的愤怒和不宽恕,正是为了替更弱者打抱不平,是鲁迅身上的眉间尺式的豪侠精神。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竞不断有更弱者仅仅因为鲁迅对“更强者”的不宽恕,而对鲁迅“愤怒”了。更弱者竟然来为“更强者”抱不平了!鲁迅能不吃惊吗?鲁迅能不这样想吗:这真是咄咄怪事,诚不知人间何世!然而答案却简单得出奇,说出来竞要让人失笑:更弱者替更强者打抱不平,是对更强者的献媚,以便得到更强者的保护,甚至接纳自己加入更强者集团,去欺凌其他的更弱者。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智者鲁迅会想不到吗?当然不是。那么鲁迅为什么好像永远不知世事呢?是因为仁者鲁迅不愿“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在鲁迅身上,仁慈的成分压倒了智慧的成分。

鲁迅的同时代人,与他并不接近的学者李长之,在《鲁迅批判》一书中有意回应了社会上对于鲁迅心理生活的各种猜疑(也是多疑的一种)和批评,不过他是选择鲁迅作品的风格作为进入话题的入口。在他看来,鲁迅是一个十分率真的人,一个真正和平的人,一个人道主义者。他说:

鲁迅那种冷冷的,漠不关心的,从容的笔,却是传达了他那最热烈,最愤慨,最激昂,而同情心到了极点的感情。

在《阿Q正传》里,我们看一切人对阿Q是没有同情的,可是这一般人之对阿Q没有同情,却正是显示作者鲁迅对阿Q之无限的同情。

许多人以为鲁迅世故,甚而称之为“世故老人”,叫我看,鲁迅却是最不世故了。不错,他是常谈世故的,然而这恰恰代表出他之不世故来。

鲁迅虽然多疑,然而他的心肠是好的,他是一个再良善也没有的人。……和平,人道主义,这才是鲁迅更内在的一面。

他的为人极真。在文字中表现得尤觉诚实无伪。他常说他不一定把真话告诉给读者,又说所想到的与所说出的也不能尽同,然而我敢说他并没隐藏什么。容或就一时一地而论,他的话只是表露了一半,但就他整个的作品看,我认为他是赤裸裸地,与读者相见以诚的。鲁迅的虚伪,充其量不过如人们传说的“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虚伪。在鲁迅的作品里,不唯他已暴露了血与肉,连灵魂,我也以为没有掩饰。P2-4

目录

关于鲁迅的几个热点问题

孤独的巴金

初读废名

《生死场》的文本断裂及萧红的文学贡献

末世的温馨——汪曾祺论

喜剧时代的批评家——刘震云论

灵魂搏斗的抛物线——张炜论

逃遁与陷落——苏童论

大师的眼睛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

缪斯的呼吸

内容推荐

读者往往会因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记住或喜欢上一位大师。然而,大师带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作品,还有很多问题,很多争论。实际上,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会带给我们更深刻的启迪。比如鲁迅。鲁迅真的像某些人说的那么冷酷刻毒吗?鲁迅究竟是不是一位思想家?他能否称得上世界级水平的大作家?比如萧红。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生死场》的抗战意义?萧红的经历对作品的意义是什么?比如卡夫卡。为什么卡夫卡的眼睛发现的只有恐惧?作家与世界的关系究竟又该如何理解?

作品是了解大师的最好途径。在本书中,作者摩罗选取了几位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解读。通过对其代表作、成长经历,乃至时代背景的深刻剖析,为读者呈现出这些著名作家真实而又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家,理解他们的思想和作品。

作者指出,并不是凡能写字造句者就能当作家。作家需要那么一点灵性,需要那么一点高贵的想象力,需要那么一点英雄主义,需要那么一点超尘脱俗穿越虚无的清虚之气。如果一个时代产生不了这样的写作者,那么文学的灵地将会被世俗精神所淹没。人类的最后一点灵气将会变为奄奄一息甚至会彻底窒息。文学应该留一份灵性给人类,作品应该留一份灵气给读者,作家应该在自己的内心留一片灵地给文学。

编辑推荐

鲁迅是不是真的那么冷酷刻毒?为什么巴金不想做一个文字匠?为什么萧红《生死场》的抗日意义凸显着时代强加的痕迹?为什么面对黑暗和丑恶,汪曾祺选择了遮掩?该如何理解刘震云对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解剖和批评?为什么说苏童是一位逃遁者?……

如何理解作家,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本书中,作者摩罗选取了几位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解读。通过对其代表作、成长经历,乃至时代背景的深刻剖析,为读者呈现出这些著名作家真实而又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家,理解他们的思想和作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孤独的巴金--如何理解作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摩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9727
开本 16开
页数 1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5.6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