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别处的意义(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了当代最负盛名的十二位欧美诗人——菲利普·拉金、查尔斯·西密克、露易斯·格吕克、伊丽莎白·詹宁斯、保罗·穆顿、尼尔斯·哈夫、梅·斯温逊、理查德·威尔伯、马克·斯特兰德、乔丽·格雷厄姆、丽塔·达夫、简·赫斯菲尔德——的倾力之作,所选诗作中的大部分都是国内首译,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欧美诗坛的新动向。译者在最大限度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敏锐颖悟地捕捉到原诗的诗意,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还原诗人的语调、保有原诗的特质和神韵,并且进行了微妙而贴切的精神再现与美感再植

内容推荐

本书是诗歌翻译家舒丹丹的第一本译著。在她的翻译中,“语言之间的共鸣如此地深入,语言触及意义就像风触响了‘呜呜’的竖琴。”

本书精选了当代最负盛名的十二位欧美诗人——菲利普·拉金、查尔斯·西密克、露易斯·格吕克、伊丽莎白·詹宁斯、保罗·穆顿、尼尔斯·哈夫、梅·斯温逊、理查德·威尔伯、马克·斯特兰德、乔丽·格雷厄姆、丽塔·达夫、简·赫斯菲尔德——的诗歌。这十二位诗人,在英语世界都是有目共睹的大诗人。

目录

英国卷

 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003

 从个人出发,从日常出发一评菲利普·拉金诗歌/004

 别处的意义/011

 离去之诗/012

 广播/014

 盛年/015

 无话可说/016

 1914/017

 在场的理由/019

 床上谈话/020

 关于读书习惯的研究/021

 一座阿伦德尔墓/022

 伊丽莎白·詹宁斯(Elizabeth Jennings)……025

 在忏悔中沉思一评伊丽莎白·詹宁斯诗歌/026

 一体/031

 初秋之歌/032

 纪念那些我不认识的人/033

 缺席/034

 暮年/ 036

 星期五/037

 想起爱/038

 进入时刻/039

 爱需要一首授歌/040

 林肯郡的童年/042

 精神病院的夜花园/043

 我感觉/044

爱尔兰卷

 保罗·穆顿(Paul Muldoon)……047

 智性的悖论一评保罗·穆顿诗歌/048

 乳草和黑脉金斑蝶/055

 菠萝与石榴/057

 青蛙/058

 诺言,诺言/059

 鹌鹑/062

 布朗尼为什么要离开/063

 观光客/064

 休战协定/065

 风与树/066

 思索金鱼/067

 朗波/069

 茶/071

 镜子/072

丹麦卷

 尼尔斯·哈夫(Niels Hav)……077

 我们在这儿一评尼尔斯·哈夫诗歌/078

 警句/082

 父亲来访/083

 哥本哈根的女人们/084

 我们在这儿/086

 在黑暗中捕捉蜥蜴/087

 我奇妙的笔/089

 穿木屐走路的梦想/090

 沉默/092

 爱/093

 为诗人辩护/095

美国卷

 梅·斯温逊(May Swenson)……101

 诗是它自己一评梅·斯温逊诗歌/102

 死亡的形状/109

 感觉我/111

 与蛇共眠/113

 宿埃德家/115

 质疑/116

 夜晚的森林/118

 流血/119

 猕猴桃/122

 基本意符/124

 理查德·威尔伯(Richard Wilbur)……127

 从容面对尘世之事——评理查德·威尔伯诗歌/128

 美发生着变化/133

 草地里的两个声音/134

 窗边的男孩/135

 阿尔萨斯的第一场雪/136

 宽恕/138

 策马/139

 谜语/141

 马克·斯特兰德(Mark Strand)……143

 向潜意识挖掘灵感——评马克·斯特兰德诗歌/144

 来自漫长而悲伤的舞会/149

 月亮/150

 我母亲在夏末的一个夜晚/151

 风暴/154

 交出我自己/155

 那留下来的/156

 房间/157

 伟大的诗人回来了/158

 写给冬天的诗行/159

 吃诗/160

 新诗歌手册/162

 保持事物的完整/165

 光的来临/166

 查尔斯·西密克(Charles Simic)……167

 黑暗中的玄想者——评查尔斯·西密克诗歌/168

 夜晚的野餐/173

 反抗冬天/174

 失眠旅馆/175

 一本满是图画的书/176

 我被偷走了……/177

 挂毯/178

 听到脚步声/179

 乡村夏日/180

 注视灵车/181

 梦的王国/182

 露易斯·格吕克(Louise Gluck)……183

 暮色中的野鸢尾一评露易斯·格吕克诗歌/184

 野鸢尾/190

 白玫瑰/191

 乡村生活/193

 晚祷(一)/196

 晚祷(二)/198

 风景/199

 万圣节/202

 哀歌/203

 时间/207

 山梅花/209

 乔丽·格雷厄姆(Jorie Graham)……211

 以张开的精神倾听天地万物——评乔丽·格雷厄姆诗歌/212

 鲑鱼/217

 圣塞波可/220

 事物运行的方式/223

 关于空气中那变化不止的骚动/224

 精神/226

 水面/229

 祈祷/230

 给一位盲眼朋友/231

 丽塔·达夫(Rita Dove)……235

 我相信语言会唱歌——评丽塔·达夫诗歌/236

 闲散的自辩/241

 白天的星星/243

 “我一直是陌生的土地上的一个陌生人” /244

 石头中的鱼/246

 调情/248

 天空下沉思/249

 金丝雀/250

 “教我们数一数我们的日子”/252

 星期五狐步舞/253

 简·赫斯菲尔德(Jane Hirshfield)……255

 对生之苦厄的“神入”——评简·赫斯菲尔德诗歌/256

 使者/260

 长久沉默之后/261

 火棘与李子/262

 瓜与昆虫研究/263

 山/264

 一首有两个结尾的诗/264

 秋天的热/266

 开花的野豌豆/267

 是这样的:你曾快乐/268

 诺言/269

试读章节

作为诗人,拉金的一生可以说是平淡简静,波澜不惊。虽说晚年的拉金在英国诗坛已经声名显赫,但他大部分的时光仍在赫尔大学图书馆里平静地度过。拉金自己曾说,他的传记可以从二十一岁写起而不会遗漏任何重大事件,因为对于拉金来说,“童年/是遗忘了的厌倦”(《来临》)。事实上,拉金二十一岁以后的个人生活也充满了独身隐士式的平淡。1955年,拉金任赫尔大学图书馆馆长,他在这个职位上一千就是三十年,直到1985年因喉癌在赫尔去世。或许正是这种平凡的生活轨迹,使得拉金采取了一种以个人经验为根基的诗歌方式,拉金的诗歌形象也常以第一人称的“普通人”自居。他冷眼体察社会,以冷静机智的笔触,写平凡人的生活,聚焦个人情感,生动地折射出战后英国世相百态和复杂的时代情绪。

与他平淡的生活一样,拉金的诗歌既没有宏阔的叙事背景,也没有装模作样的故弄玄虚,他的诗呈现一种“非玄学”的特点,但他善于将生活中平凡而沉闷的细节提炼为富于回味的诗歌黄金。年华的流逝、生的厌倦、爱与婚姻的悲哀,以及对孤独与死亡的恐惧是拉金诗歌的常见主题。拉金的语调嘲讽、悲观、低调、坚执,但这一切之下,无不浸润着他的英国精神,一种对生命严肃的沉思和对现实人生的诚实。如在诗歌《布里尼先生》中,在平淡而精准的日常生活细节里,拉金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可怜可悲的小人物的一生:“‘这是布里尼先生的房间。他在这儿呆了/肉体的一生,直到/他们把他搬走。’印花窗帘,薄而磨损,/垂在窗台之上五英时……”。全诗用词平朴简洁,以散文化的白描手法和闲谈式的语气将布里尼先生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地折射出战后英国普通民众悲观、失落、无奈、无为的人生心绪,同时也展示了拉金诗歌的一种可贵品质,即王佐良先生所说的“心智和感情上的诚实”。

拉金崇尚诗歌的个人性,认为诗歌是诗人对其独特经验所作的一种情感保存。拉金曾宣称,“我写诗是既为我自己也为别人保存我所见,所思,所感的事物。”他的诗作因此常常从生活事实与个人经验入手,评论周遭所闻所见,直接而冷静地剖析自我内心世界,虽从一己之感受出发,折射的却无不是一代人共有的内心隐念。如诗歌《在场的理由》,灵感即源于诗人个人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小号的声音,嘹亮而专断,/引我走到亮灯的玻璃旁/窥看这些跳舞的人一一”诗人剖析里面的年轻人与场外的自己彼此“在场的理由”——跳舞的人是为了追求异性,而“召唤我的是那高悬的、喉咙粗野的钟”。事实果然如诗中所说吗?诗人转而以一个条件从句和补足语略带羞涩地坦言自己“判断错误”,“或撒谎”。这种以选择、补足、条件、让步等从句结尾而造成反讽、自嘲的诗歌技巧正是拉金所擅长的,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回味与张力。对于诸如此类的生活细节,拉金的体会非常细腻,诗歌意念的展开也极为独特,常常不期然给人一种震撼,如早期的一首《为什么昨夜我又梦见了你》,“那么多我以为已经忘掉的事/带着更奇异的痛楚又回到心间:/一一像那些信件,循着地址而来,/收信的人却在多年前就已离开。”新奇而贴切的事物间的隐秘关联己然预示了诗人独特的感性与某些成熟的特质。而另一首别致的情诗《广播》,则是描述诗人在家里通过收听广播想象女友参加现场音乐会的情形:“在所有的脸中,我念想你的脸”,“留下我绝望地搜寻/你的手,在那样的空气里微弱的,鼓掌。”这是绝对新鲜而个体的情感经验,也是前人从未写过的动人的诗歌细节。

拉金的诗多与他的生活和自我绑在一起,他诚恳而平实地述说生活的事实与一己之感受,但这并未使他的诗歌表面化,也并不意味着想象力的匮乏。事实上,他的诗充盈着非凡的想象,并以具体可感的细节将想象力具象化。诗歌《1914》自称是献给一战阵亡者的“纪念碑”,但1914年拉金尚未出生,却能够生动地想象出一战前的英国那种纯真与淳朴的社会秩序:帽子上的花边、八字胡、法寻与沙弗林硬币,甚至轿式老爷车后面的灰尘……诗中充满来自想象的日常生活的鲜活意象。又如诗歌《婚礼那天的风》,尽管拉金终生未婚,却细腻而真切地铺展出婚礼上新娘微妙而曲隐的心理。他有意回避那些见诸政治和宗教的抽象和晦涩,因为他认为,那些对他的影响还没有强烈到足以成为他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拉金曾宣称,“一个人可以径直退回到自身的生活中去,从中觅取写作素材……”。他用自己的语言方式为强烈的情感找到了最恰当的表达,对于诗中所谈论的事物,他永远掌握着一种恰如其分的语调和分寸,既不拔高也不低俯。拉金说:“我倾向于非常轻柔地牵着读者的手进入诗作,说,这是最初的经验或对象,而现在你瞧,它使我想到这、那和别的,然后渐渐达到精彩的结尾。”拉金的所有作品,也诚实地为这句话做了一个极好的注解。他的诗大多使用平实的语言、谦抑或嘲讽的语调以及传统的格律,很好地体现了英诗中的传统美德,题材虽从个人出发,却不局囿于个人,传达的是战后英国一代人共有的经验和感受,呼应着一代人的精神现实,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这也正是拉金受到广泛欢迎的原因。

P4-7

序言

我译的第一位诗人是英国大诗人菲利普·拉金,这或许将永生难忘了。是怎样与这个带着一丝坏笑、从高高的窗子后冷冷打量着尘世的诗人邂逅,又是怎样在第一次读他的诗时就被怦然击中了,现在已记不清。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我沉浸在拉金的诗行,差不多是迷上了这个古怪又口吃的英国老头。那些深刻洞悉了人生困境与人性机密的诗句在我心里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我自然、莽撞、不知所畏地握起了译诗的笔,似乎与拉金之间有一条隐秘的心灵通道,缘分就这样奇异地建立了。

就这样,在一种宁和而投入的心境中,我读译拉金,甚至不是为了译诗而译诗,更多的是将它当成这嘈杂世界里一点点个人的纯净的精神救赎与慰藉。那时我想,坚持下去吧,哪怕这个由我笔下诞生的汉语中的拉金,只有我一个读者。但我得到的,远比预料和期望的多得多。与拉金作陪的那些日子,有多孤寂就有多充实,有多辛劳就有多欣悦。慢慢地,拉金从我小小书房的电脑上走向《译林》、《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歌与人》、《中西诗歌》等国内一些翻译文学刊物或诗歌刊物上。有时候,我望着这个熟悉的老头子或神情肃然或满面嬉笑地在汉字堆里盯着我,就像望着一个故人,心里觉得又陌生又亲切又欣慰。拉金有幸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特别是一些诗人读者给我发来鼓励邮件并向我索读尚未完成的拉金译诗稿之后,我才蓦然发现,拉金即使在脱掉英语的外衣、不可避免地丧失一部分原作神韵的遗憾下,仍是广受爱戴的一位大诗人,甚至是可以对当代汉语诗坛产生一定影响的外国诗人。我清醒地认识到,这就是诗歌神圣的精神的魅力,即使在不同的语言穿梭转换中会或多或少地有所遗失,但那属于“诗”的精神的审美的力量,仍像太阳的光芒一样,得以存留在每一片语词的绿叶上。

我之所以在这里对拉金念念不忘,实是因为由拉金引导,我的精神生命也开启了一片新天地,年少时对于诗歌与文字的热爱被重新唤起。我闯入了一片丰丽璀璨又豁然开朗的诗歌桃花源,这是一方可以让灵魂抛却枷锁,让心灵栖息的沃土。我尝试着翻译更多我喜爱的外国诗人的诗作。正是这时,《星星》诗刊主编靳晓静女士在读到我译的拉金诗歌后,当即与我联系,约我为她们的刊物开设一个为期一年的“外国诗译界”专栏,每月一期,介绍一位当代欧美诗人和他的诗作,原定专栏的名称是“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尽管当时我教学家事两繁忙,之前也缺少做专栏翻译的经验,但仍抱着尝试的心态应承下来。我想,如果这些被我“独乐乐”的译诗能得到更多人的赏爱,那么对这些诗歌本身而言,也算是得其所哉,我也更有理由相信自己这一点虚幻而微弱的努力有它更多一些的现实的意义。

在诗人和具体诗作的选定上,刚开始,我颇费踌躇,不知从何着手,后来终于确定下三个标准:一是突出“当代”,所选诗人都是欧美当代在世或去世不久的有影响力的知名诗人;二是注重“新鲜感”,尽量选译那些虽在欧美名气颇大但在国内相对译介较少的诗人和诗作,或者即使国内已有一些译介,也尽量选译这位诗人未被翻译的对国内读者来说较“新”的诗作。这样做的想法是,对那些已有较多译介特别是得到公认的经典译本的诗人作品,就不必再重复劳动了;第三个标准,当然是“我喜欢”。我无意于各种风格流派面面俱到,而更看重译者与原作者心灵的契合以及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情感的参与,一首外文诗只有首先打动译者,与译者情意相通,才有可能产生翻译的冲动,才有可能像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样去耐心斟酌每一个语词的意义、语感和节奏,努力在另一种语言里再现那更重要的属于“诗”的美感与精神之光。

所以2008年大部分空闲时间,是泡在图书馆里。我喜欢坐在图书馆三楼靠窗边的一个大木桌子旁,看书,翻译,查找资料,看窗外香樟树的叶子在雕花铁栏杆的影子里摇摆,送来若隐若无的香气。2008年年底,这项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我介绍选译了欧美当代十二位知名诗人约120首诗歌,并做了相应的扩展阅读和研究,撰写了十二篇评论文章,对这些诗人作了创作生平及诗歌特点的评介,也即现在这本书的蓝本。随后两年,继续深化对这些诗人作品的阅读和研究,又对译诗做了进一步修改和对评介文章的深化。据知,其中伊丽莎白·詹宁斯、保罗·穆顿、梅·斯温逊、乔丽·格雷厄姆、简·赫斯菲尔德、尼尔斯·哈夫等诗人的诗作均为国内首译,其他几位诗人虽国内已有部分译介,但我选译的大多为其尚未译成中文的作品。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有“新鲜感”。选译的十二位诗人,来自当代英美诗坛不同流派,有一定的体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欧美诗坛的新动向。从反馈看,这些译诗有幸得到了较多读者,尤其是诗人读者们的肯定和喜爱。

在诗歌翻译观念上,我坚信诗是可译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句“诗就是在翻译中所丧失的东西”,令多少人据以为理论依据对翻译诗加以指责。其实,我国诗歌翻译史上查良铮、冯至、卞之琳、王佐良等老一辈翻译家的精彩译作即是对这一理论的有力反驳。英国当代诗人唐纳德·戴维(拉金“运动派”诗人成员)就曾说过,“最伟大的诗是最能够从翻译中幸存下来的”。我赞成傅浩先生的观点,“真正的诗是经得起翻译的”。即使在翻译过程中,有不可避免的源语的丧失,但在翻译中丧失的主要是属于源语语言特性的东西,而纯粹的诗之所以为诗的东西则可以转化为任何一种语言。对于译者而言,如何敏锐颖悟地捕捉到原诗的诗意,在目的语中进行微妙而贴切的精神再现与美感再植,是比简单还原语词、节奏、韵律、形式等外在因素更重要更艰深的功课。译诗之难也在于此。同时,诗歌翻译又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情达意而不重语感,更要求既传达诗意,又创造诗的语言。菲利普·拉金曾说,“每一首诗都必须是它自己独创的宇宙”,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译诗。一首好的译诗,必须在最大限度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保有自身诗的特质。译诗必须仍然是,一首“诗”!而如何再现原诗神韵的关键一:艺一,我以为,是还原诗人的语调。语调最能呈现一个人音容笑貌之神采。语调拿捏准了,即使在另一种语言中,我们也可感受到诗人们栩栩如生的独特而鲜活的个性,正如拉金的冷峻、嘲讽,卡佛的感伤、谦卑,以及保罗·穆顿那隐含在沉重里的幽默……,作为译者,应努力使诗人们生动在他们各自的语调与神韵里。

我要感谢拉金,在我做了一定数量的诗歌翻译和研究后,再回过头来审视我的译诗起点,我为我竟然一开始就选定拉金这样有高度和有相当翻译难度的诗人而吃惊。现在看来,这多少有点“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冒险和莽撞,但另一方面,我也为这样的因缘际会而庆幸,因为拉金的诗歌因其覆盖着一层坚硬的“英国外壳”而出了名的难翻译,他古怪的庄谐并用的措词,个性化的语气以及那由气度、精神和韵律内外交织而成的浓重的英国风味,都是即使费尽心思也难以在另一种语言里完全抵达的,但正因为拉金的磨砺,使我在翻译中渐渐养成了一种严谨审慎的习惯和对文字的敬畏心。我以为,这样的态度,对一个译者来说是重要的。

在此,我要衷心感谢本书所译美国诗人马克·斯特兰德(Mark Strand)、查尔斯·西密克(Charles Simic)、露易丝·格吕克(Louise Gltlck)、保罗·穆顿(Paul Muldoon)、乔丽·格雷厄姆(Jorie Graham)、丽塔·达夫(Rita Dove)、简·赫斯菲尔德(Jane Hirshfield)、丹麦诗人尼尔斯·哈夫(Niels Hay)等各位诗人给予我的慷慨翻译授权和热情支持。感谢《星星》诗刊靳晓静女士予我的翻译磨炼机会。感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图书出版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诗人李元胜先生对这部书稿的慧眼青睐。感谢本书责任编辑王伦航先生自始至终细致辛苦的工作。感谢著名诗人臧棣先生、黄礼孩先生、邹汉明先生等诗人朋友们对于我译诗工作的鼓励以及在联系出版方面给予的帮助。并特别鸣谢刘丽安女士对本书的翻译出版给予的关心和帮助。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一直以来对我的精神支持和对家事的分担,使我得以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抽出时间从事译诗工作。感谢所有支持、帮助我的亲朋好友,在此一一致谢!

由于译者才学疏浅,资质有限,本书定有许多疏误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同行,及广大读者惠正!

舒丹丹

2010年5月28日于广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别处的意义(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舒丹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455677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7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2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20
15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