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心中的少林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引起争议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富有个性的人物,他,不是哲学家,却比一般哲学家想得更多,他,不是社会活动家,却比社会活动家走得更远,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他就是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释永信。

本书是释永信以自述的形式,向你描述他心中的少林,从中可以体会他“天人合一”的大智慧:既有对佛教坚定不移的信仰,也有对师父行正方丈的精神继承,更有对佛教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模式的探索。

内容推荐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亲自执笔,首度向公众讲述自己与少林的深厚缘分。解读对当下少林寺及佛教生存环境的思考与探索,描绘他心中的少林。

全彩印刷,近300幅珍贵图片,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少林文化,感知几代少林僧人为了传承少林文化所做的不懈努力。找寻出释永信的心路历程,对释永信及少林寺的所作所为有深入的了解。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迄今已1500多年,既是佛教重庙、禅宗祖庭,又是武学圣地;如今,少林寺更是走出国门,名播海外,“少林功夫”已经成为中华武术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但是,近些年来,一些媒体的断章取义、坊间的各种传闻使得少林寺处在舆论漩涡之中,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更是饱受争议。

为了解开公众心中的疑惑,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少林寺,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策划并出版了《我心中的少林》一书。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亲自执笔,首度向公众讲述自己与少林的深厚缘分,解读对当下少林寺及佛教生存环境的思考与探索,描绘他心中的少林。读者从中可以感知几代少林僧人为了传承少林文化所做的不懈努力,也可以找寻出释永信的心路历程,对他及少林寺的所作所为有深入的了解。

本书还选取了近300幅珍贵图片,帮助读者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少林文化。

目录

出版缘起

1.我出家的故事很平常

2.我的师父行正方丈

3.师父教我真心向佛,踏实做事

4.我练功夫

5.少林功夫是“武术禅”

6.电影《少林寺》

7.重现昔日皇家寺院建筑气势

8.找回“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胜境

9.看准的事情我会努力去做

10.少林文化走向世界

11.率团访台

12.“少林寺日”在美国

13.少林寺与日本的渊源

14.普京总统到少林

15.在海外的少林文化中心

16.千年不变的禅修

17.盛世重光琉璃戒坛

18.开启智慧,点燃心灯

19.慈悲喜舍,成就未来

20.佛教给众生带来的是法益,不是利益

21.动身,不动心

22.我是宗教界的人民代表

23.寻找今天的生存模式

24.原则问题不让步

25.我心中的少林

少林大事记

试读章节

8.找回“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胜境

1999年8月,我成为少林寺的方丈。但这种喜悦之情转瞬即逝,接踵而来的,却是不断的烦恼,这也验证了佛法所说,烦恼即为菩提。世俗人生的一辈子,就是苦,苦是苦,乐也是苦。

当然,能做到以苦为乐也是一种享受。

我每年有六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外面,看得多,见得多,势必想得也多。跟世界很多国家的主流社会都有接触,跟各民族、各宗教团体也有交流。所到之处,看在眼里,想到心里。他们有不如我们的地方,但也有许多超过我们的地方。很多事物的发展,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想到。在别人还没有想到的时候,你已经开始做了,别人往往就会不理解。所以,一次我对采访我的媒体人说,不是我太入世,而是我太超前。

中国的山山水水美不美?我们嵩山的地理环境好不好?我看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比,都不会差。中原独秀的嵩山,有着世界地质博物馆的美誉。尤其是在中国,很难找到春夏秋冬四季如此分明的地方。

二十四节气当然早就有了,在《春秋》书中,已有许多春夏秋冬四季的记载,西汉时问世的《淮南子?天文训》则完整地记录了全部二十四节气。但各地的二十四节气都不一样,都不统一。现在沿用的二十四节气,是谁定的呢?据说是唐朝李隆基。当时他派遣了一批天文专家,到全国采集数据,最后在离少林寺几公里的会善寺,确立了现在沿用的二十四节气。这个会善寺和少林寺关系很密切,历史上大部分时期是少林寺的下院。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嵩山的环境远看很美,很令人向往,但近看却不行,乱得不忍心看。少林寺门前被一条杂乱的商业街包围着,除了寺庙中的几个标志性建筑,钟、鼓楼、大殿之外,少林寺两边的配殿、厢房等古建筑群,都被周围现代的建筑给淹没了。

当时,在这个狭窄的小山沟里面,竟然有30多家武校,2个行政村,多个政府单位,数不清的商铺,将近2万多人,而少林寺的常住院里面不到100个僧人。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少林寺的生存环境、文化空间几乎都没有了。

我担心的是,如果少林寺在嵩山的空间没有了,那么少林寺在中国、在世界的空间也将会失去。天长日久,谁还愿意到你这个又脏又乱的地方来?少林的文化“牌”还怎么打?人们不禁会问:我们心中期望看到的“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佛教圣地在哪里?

当时我心里想,不是让少林寺搬出去,就是请当地群众搬出去,否则,少林寺在这种环境下不可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从历史传承的角度,少林寺留在原地更有利于发展。但这样大的一个拆迁工程,涉及到这么多人的切身利益的事,在政府准备不足、实施方案不周全、群众认识不到的前提下启动,真是难上加难。

那时,我来到少林寺近18年了,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和这里的父老乡亲也已熟悉。

光绪三年,河南大旱,周围几个县的农民都逃荒到少林寺,少林寺开仓放粮,舍粥充饥。逃荒要饭的灾民,走投无路,就在少林寺周围留了下来,先是成为少林寺的佃户,土改后成为了居民。

在少林寺周围居住的,还有很多是与少林寺有关的僧人。少林寺是子孙寺庙,围墙以内叫常住院,围墙以外是少林寺的各个门头。按照家族的传承,门头僧都在围墙以外居住。土改的时候,不少年轻僧人还俗了,门头所剩的老弱病残都到围墙以内的常住院住,围墙以外的住房,全都分给当地的佃户,其中不少是还俗的僧人。

少林寺的寺庙内外,看似两个世界,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少林寺在困难时,有不少僧人是借住在周围群众家里的,这种养育之恩,师父当时就关照,不能轻易忘记。  改革开放以来,少林寺日新月异,来的人多了,老百姓经商了,有钱了,就把瓦房拆掉盖平房,平房拆掉盖楼房,整个少林寺围墙以外,最高的房子有4层之高。他们正向往着依托少林寺,过上更好的日子。而少林寺如今却要搞拆迁,要把群众搬出去,这路走得通吗?政府会支持吗?但任其发展,少林寺的明天又在哪里?

我和当地百姓的关系非常好,老老少少都对我非常客气,他们在这里住了几辈子,如今,我这个和尚,竟然要搞拆迁,让他们搬走,我将会与他们之间发生什么矛盾,这几乎是不言而喻的了。

我知道,他们谁都不愿意走,不仅仅是穷家难舍,如今,每年上百万的游客,从山门外往里面带一个就能赚到钱,一点成本不用搭,给游客当导游,说上几句听来的话就能赚钱,随便做点小生意也都有钱赚。搬到县城后,用水要钱,用电要钱,出门打车要钱,房子建得再好,没用,因为你把他的财路给断了,他能不闹吗?

当地群众骂我,都情有可原。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少林寺的发展就会止步不前;少林寺如果要发展,必然触及他们的眼前利益。任何人面对这样的抉择都会很难。我思前想后,为了中兴少林,为了对这个佛教圣地、禅宗祖庭下一个1500年负责,必须全力推进这项拆迁工程。我知道,越是往后拖,难度越大。

但我也明白,我还必须就拆迁赔偿的问题,尽力维护周边群众的利益。我主动找到政府说:拆迁一事,政府、寺院和当地大多数群众是长期受益,被拆迁的人是短期受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赔偿他,甚至超标准地去赔偿,因为他们是一次性得到赔偿,少林寺和当地政府则是长期受益。

同时,我找设计单位,帮我做拆迁的规划,印了很多本设计规划图,凡是相关部门与相关人员我都送上一本,以求上上下下对拆迁达成共识。

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第一步,先把与少林寺不协调的建筑拆迁,把少林寺僧人以外的人迁出去。

当时我找到郑州市的领导,领导理解我的意思,但从整体上看,各方面准备都不足,他们见我积极性那么大,在跟我讲清困难的同时,对第一批动迁,提出了一个方案:郑州市出三分之一,登封市出三分之一,少林寺出三分之一,总预算900万。

事情是我提出来的,我能不积极推动吗?第二天我就把300万打到政府账上了。当时少林寺账上的钱不多,打给政府300万后,只剩下几十万了。

寺庙开会时,我反复强调说,拆迁是头等大事,拆迁成功不成功,关系到少林寺能不能传承下去,寺庙里的任何事,都得为拆迁让道,现在不拆,以后再拆的机会就没有了。我把所有的家底拿出去用来做拆迁补偿的费用,说到底,不就是为了促成这件事能马上落实嘛。

当时的我外表平静,但内心焦急。也许催促得太紧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在没有拆迁方案、没有安置方案的情况下,就开大会说要拆迁。几个工作人员拿着小铁桶,里面装着石灰水,见房就写一个“拆”字。老百姓说你干啥,凭什么拆我房子,这些部门的人就说,是方丈拿钱让我们拆的。

于是,方丈室就被老百姓团团围住,又是吆喝又是骂。连续有一个月时间,天天围着山门来闹,从少林寺大门口到塔林,都是我的“大字报”,上面什么难听的话都有,看情形马上就要针对我开“批斗大会”了。

闹得最厉害的还是当地的武校,毕竟他们是相关利益损失最大的人。其中不少人原来是少林寺在家弟子,但他们同样也不理解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眼前利益受到冲击时,哪怕是我帮过的人,甚至我救过的人,最后都反目为仇了。

那段时间,群众不理解我,地方政府甚至也不理解我,好多人在旁边看笑话,看少林寺被人围攻,看我被人取笑。  我先前对这些事情多少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没想到来势这么凶猛。看着一张张突然变得陌生的脸,我的压力可想而知。尽管如此,每天还有许许多多来自各地的游人,照样前来参观少林寺。看着游人们既充满希望又感到失望的神情,我从中又找到了一些动力:少林寺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也是属于子孙后代的;也不仅仅是当地群众的,而是属于全中国、全世界的。

那些天,我手机都不敢开,都是到晚上11点的时候才开,一般电话更不敢接。少林寺虽然深居深山,但一部电影让已经让全世界都知道了,所以有点风吹草动,媒体都会知晓。这个事情也是一样,十几个国家的媒体都过来采访,把事情炒得沸沸扬扬,我一面处理拆迁的事情,一面还要接受媒体的逼问,几乎是两面作难。

少林寺的方丈一不能得罪当地群众,寺庙和群众不和睦就无法生存,二不能影响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你要发展,没有政府的支持,也难以实现,三我自己还得把事情尽量说清楚,为何要拆迁,如何传承好宗教文化,如何解决好拆迁群众的生活,如何落实拆迁的资金来源……话很难说,事情难做,但还得用智慧巧妙地去说、去做。

2000年第一次拆迁,尽管涉及的对象很少,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我并没有就此泄气,方向对的事为什么要放弃?

这事半途而废显然是不行的。说到底,政府,尤其是“一把手”的领导与支持是成功的根本保证。

2001年6月,郑州市新市委书记上任,少林环境整治与拆迁工作出现了重大的转机。了解调查后,他明确表态:少林寺周围不拆迁,少林寺就没有前途。随即做出批示;要求各级政府全力配合拆迁,两个月内必须拿下项目。

于是,在郑州市委的支持下,少林寺拆迁工作虽然困难重重,但终于顺利地推进了。2001年拆了一次,先把沿街50米的87户人家都搬走了。2002年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做了一个大规划,报建设部批准后,2003年开始了整体性的拆迁。

当时,政府和少林寺一时都拿不出规划所需要的经费。怎么办?最后决定:由登封市政府出面成立公司,去银行贷款,用门票抵押。后来,在拆迁的过程中,还给登封修了几条路,修了两条街。

少林寺那300万是一个撬杆,是一个启动资金,没这300万,是不可能有后来一系列的动作的。如今的少林寺,尽管还不尽如人意,但毕竟改观了许多,多少有了点“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诗情画意——这才是我心中梦寐以求的少林。

我们少林寺的僧人把少林寺看作是自己的家,信徒们把少林寺看作是自己的家,热爱禅宗文化的人把少林寺看作是自己的家,其实,更多的人是把少林寺看作中国宗教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尽管这次拆迁历时多年,中间遭遇了很大的困难和压力,我个人也受了不少委屈,但事过之后,还是感到很幸运,因为少林寺遇上了中国盛世的年代,国家尊重宗教,使少林寺得以复兴。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做成点事情,没有这个大好背景,没有政府的支持,群众的理解,个人力量真是微不足道。

P70-76

序言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总编辑 何承伟

我对佛教文化的兴趣,源自15年前着手编辑《话说中国》这部大书。当时,我就发现,以往的历史书,大多是讲朝代更替的政治史。当然,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中国5000年的历史,仅仅讲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理不清5000年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不到文化在政治变革中的作用,《话说中国》也许就说不到点子上。

所以在编辑《话说中国》的过程中,我们力争有所突破,不仅从政治的角度,还力求从文化的角度展示中华5000年的历史,这也成了《话说中国》能在同类作品中脱颖丽出的一大原因。

自那以后,凡是对中国文化有影响的现象我都会去关注,尽管不深入,只懂些皮毛,但也应了“编辑是杂家”这句行话。

这些年,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先生几次催促我,好好编关于一本丝绸之路的图书,但我一直没有上手,究其原因,关键是文化的准备不足。我想,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随之而来的并不是只有丝绸和战争,还有更多的是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佛教文化就是沿着这条路向中国人走来的,历经2000年,佛教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良,已走进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方式,成了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与儒、道一起并列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学习中国文化,不了解佛教,将是一种缺失。依栽看来,不掌握丝绸之路对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这样的图书必定是缺乏厚度和深度的。

自去年以来,社会对少林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议论也越来越多。少林寺,中国的佛教圣地,禅宗祖庭,尽管它只是中国无数座寺庙中的一个,但它的历史地位,与当今的影响,决定了它在佛教界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如能解读它的历史与现实,对了解佛教与中国文化,了解佛教与中国政治的关系必定是大大有益的。再说,关注社会的热点,永远是一个职业编辑的基本素质。

2010年的春天,我平生第一次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面对面地促膝长谈。

释永信方丈破例把我引到少林寺一个茶室的楼上,说是无人干扰。清茶一杯,围绕着少林寺,听方丈对我谈古说今。他时而深思,时而动情,时而侃侃而谈,时而又显露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洒脱和宽容……

面对着双腿盘起、端坐于前的释永信方丈,我不仅为他的禅坐功夫所折服,让我这样坐五分钟都受不了,更有点难以置信的是:眼前的他,难道就是当年来自安徽淮北农村、仅有初中文化的青年,如今却干出了一番令世界都刮目相看的事业、在中国佛教界有影响的人物吗?他的谈话,既跨越时空,更实实在在,此时我才发觉,学习文化现象,解读一个点,有时比读一本又一本的书会更有用。

做编辑的知道的事不能太多,一旦知晓,就会变成一种负担,并形成一种责任,梦想着将这些事转化为社会的一种共同的财富。尤其是当你一旦发现,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化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硕果已成熟时,就越发想显示编辑固有的那种“催生”作用。但初识禅宗,已知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为好。

可我深信,在目前这种有争议的背景下,释永信方丈的话一旦出口,就不是说给我一个人听的,是说给天下所有关注他的人听的。以前不说,是信仰所致,今天说了,更是为了实现从不动摇的信仰。而且,在他与我先后四次的长谈中,方丈从不为自己做些解释,谈得最多的是师父对自己的影响,谈得最动情的是他与少林寺僧人们昨天的经历和今天的发展。我已意识到,为个人,方丈不愿多说,为了少林寺的明天,他一定愿意把谈话稿整理成文。果然,再次提起,释永信方丈终于首肯将谈话记录整理后发表。但他还是对我说,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所担心的是,文字难以准确表达修禅僧人的本意。

为此我向释永信方丈建议,这份书稿不局限于与我谈话的内容,还应该包括释永信方丈对同一问题与其他人的谈话等资料,以求更好地阐述他的禅宗理念,表述他的内心世界。

也许这就是这份书稿的价值所在。

在编辑书稿的同时,我请责任编辑杨婷挑选了一张张相关的图片,并配以说明。我的职业素养告诉我:一张真实的图片,其内容足足抵得上1000个汉字。

透过这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我深信,读者都能发现,释永信方丈心中究竟是想建成怎样的一个少林,明天的少林又会走向何方,方丈又为何将书定名为《《我心中的少林》。

我喜欢把工作的过程,当作学习的过程。参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使我在学习佛教文化的过程中向前迈出了一小步,为此,感谢释永信方丈给了我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心中的少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释永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07422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7.261.4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57
16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