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杨永善文集/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学术思想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杨永善,原籍山东省莱州市(掖县)朱桥镇岔里新庄,1938年4月9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46年至1951年,在哈尔滨市兆麟小学读书,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读书期间参加手工艺课外活动小组,在荣承鉴老师指导下,学习手工制作,培养了对手工艺的兴趣。1951年,考入哈尔滨市第五中学初中,受陈霖孙老师的教导和鼓励,在学习语文课和作文练习中,培养了对阅读和写作的爱好。1954年,考入省重点高中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原二中),在严格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在美术老师曾耀宗指导下,接受素描和色彩的基本训练。他在成长时期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小学和中学老师的影响深远,为后来的专业选择和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57年9月.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学习陶瓷设计。他认识到中国陶瓷艺术和技术的博大精深,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并全身心投入专业学习。在五年制本科学习过程中,他一心向学,除完成课堂专业基础训练外,还勤勉自学,寒暑假期间在学校自修专业,到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和学院图书馆学习研究中国传统陶瓷,阅读相关书籍,通过认识理解和思考判断,培养了研究能力。他重视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和陶瓷工艺技术的掌握,注重加强设计实践能力,为以后的专业教学、研究和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2年9月,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担任陶瓷造型基础课、陶瓷设计课教学和带领学生下厂完成设计的工艺制作指导。长期以来,他一直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专业设计、工艺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在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方面作出了贡献,建立了系统完整的陶瓷造型基础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体系。

在完成陶瓷设计的工艺制作实践中,他认真地向陶瓷厂师傅学习工艺技术,长期坚持,兼收并蓄,熟练地掌握了陶瓷模具工艺、成型工艺,以及为实现设计相关的工艺技术,融会转化为艺术设计的表现技艺,完善了陶瓷设计与制作的课程建设。他的专业实践观念和作法,在教师中产生广泛影响。

1986年他担任陶瓷美术系副主任,协助系主任陈若菊教授进行陶瓷系的教学建设。陈老师以身作则、严谨治学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他。1987年9月至1993年2月,他担任系主任,继续努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主持陶瓷系工作期间,他倡导读书学习的风气,强调在专业设计与工艺实践中,进行专业理论研究和课程建设。陶瓷系相继出版了一批陶瓷专业基础、设计理论和陶瓷史论的教材和著作,填补了学科的空白,在国内处于领先的地位。

杨永善长期从事陶瓷艺术设计教育和研究工作,同时进行陶瓷艺术设计实践。在艺术设计教育工作中,他坚持教书育人,成绩突出,培养了大批陶瓷艺术领域的设计者和研究者。在教学中,他强调专业人才的素质养成,注重在继承优秀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外部先进的设计理念,向现代社会的实践转化。强调陶瓷艺术与现代生活和文化的适应关系,重视陶瓷设计中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合,坚持陶瓷设计教育为当代生活服务的原则。

他继承前任领导在学科建设方面奠定的基础,继续发扬优秀的传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成果。陶瓷艺术设计系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第一个获得轻工业部所属院校“重点学科”称号的专业,在不断发展和建设中,成为我国现代陶瓷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中心。

1993年2月至1999年11月,杨永善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常沙娜院长要求他继承学院老一辈教育家优良的学术传统和学风,全力以赴投入学科建设和教学管理。他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学科的专业特点、教师队伍、教学状况,在教学安排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1997年5月开始,杨永善连续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五届两届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开阔了学术视野,提高了认识水平,对学院的学科建设目标更加明确。他治学作风严谨、勤奋,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完善课程结构,组织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教学管理,使学院的教学工作稳定有序,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获得国家重点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他撰写的专业教材《陶瓷造型基础》(轻工业出版社1980年版),是陶瓷艺术设计系出版的第一本专业著作,成为全国同类专业通用教材。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专业设计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他又撰写了《陶瓷造型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这不仅是专业基础理论的补充,也是造型设计方法的拓展,使陶瓷造型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完善,理论阐述更加系统。该教材荣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是艺术设计学科教材首次获得国家级嘉奖。

1999#冲央工艺美术学院并人清华大学,他开始担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美术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在继续担任博士生导师工作的同时,有比较多的时间从事专业设计和理论研究工作,2001年出版了文集《说陶论艺》。为了满足研究生教育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教材的质量,他又通过对十几年教学和研究的积累,撰写了近三十万字的《陶瓷造型艺术》。该书于2004年出版,2005年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8年获清华大学优秀教材特等奖。在陶瓷造型理论研究和专业技能教学实践训练方面,他是先行者,为陶瓷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P1-2

后记

第一次见到杨永善老师,是在我本科二年级,刚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学习时的第一门专业理论课程——中国陶瓷史。那时,虽然对陶瓷的了解还很朦胧,但杨老师言谈教诲之间所充盈的对陶瓷艺术的深挚热爱、期望,以及清晰、严谨的讲述,却是分明记印在我心上,并奠定了自己至今从事陶瓷设计研究实践的信念。

后来的学习过程,伴随对陶瓷逐渐痴迷、钻研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累积,陆续研读了《说陶论艺》、《陶瓷造型艺术》等著作及杨老师发表于丛书、刊物的大量文章,有关工艺、形式、教学、实践,有关审美探讨,几乎在陶瓷这条路上的每个阶段,都能从那些文字中汲取到前行的思路和动力。杨老师学术思想中所渗透的陶瓷艺术观是一个鲜明而完整的系统,尤其是围绕陶瓷造型所作的形而上的研究,是出于具体实践的,又是适用于时代环境变化的,近乎一种朴素纯粹而又历久弥新的规律。我相信,许多用心摸索陶瓷艺术之路的年轻人在读过那些饱含热情执着和深沉思考的文字时。都会从中受益。

能够接手这本文集的编辑工作,于我而言是最难得的学习机会。但在最初的文献搜集整理中便发现自己对杨老师学术思想的了解体悟其实很单薄,所找到的资料远远不足,对篇章的组织分类也几经调整仍难以理清他的整个思想框架。幸而杨老师素来注重记录积累,且巨细有度,为文集素材提供了最可靠的来源。更令我感激的是。他还亲自投人大量时间和心力,各方查寻所能想起和找到的文章、手稿、图片及辅助资料,一一核对筛选,对文集的结构和内容都给出具体调整。

今年。正值陶瓷艺术家、教育家、设计师、学者身份的杨永善老师执教五十年,长达半个世纪的耕耘,文集远难以悉数呈现。这里所收录的文字,从中可见杨老师作为一位教育家,对我国文化教育发展的热心和努力。

文集参照丛书编排范式,力图在有限的篇幅中避免重复,尽量遵从原文的写作或刊布时序,以尽可能真实自然地呈现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形象和脉络。疏漏不足之处,望众家指正。

丁珊

2012年10月于湖南醴陵

目录

传略

陶瓷理论探索

中国传统陶瓷工艺概论

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再认识

中国传统陶瓷的造型意识

陶瓷造型的意蕴——艺术观念与科学智慧的融合

陶瓷造型的形成与构成

论线在陶瓷造型中的应用

中国现代民间陶瓷

民间陶瓷的属性与特征

紫砂陶器与传统文化

紫砂陶器装饰的表现形式

教学研究札记

中国陶瓷设计教育回顾

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札记

陶瓷造型概论

论陶瓷造型的和谐

陶瓷造型与装饰的关系

谈图案教学

专业理论教学的思考

关于陶瓷产品设计

学以致用锐意创新一谈‘94眉毕业设计

谈艺术设计学科的毕业设计

关于《陶瓷造型艺术》

《说陶论艺》编后记

现代陶瓷生产与手工技艺

工艺实践中工具意识的建立

传统陶瓷器克服变形的认识

阅读欣赏随笔

集长沙窑研究之大成——读。《长沙窑》有感

独树一帜的辽瓷艺术

继往开来的德化陶瓷艺术

追求典雅与精致的汉光瓷

黑龙江省原始陶器的造型与装饰

风格独特的绥棱陶器

发展中的勃利陶瓷

独具品格的陶瓷绘画装饰

继承与弘扬河北传统文化——《河北民间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读书札记

日本茶道审美随笔

序言跋语散论

跋涉者的足迹——邓文科的瓷器装饰艺术

学者型的紫砂陶瓷艺术家徐秀棠

陶瓷教育家叶竹青的陶瓷艺术

苦心孤诣意匠独运——吕尧臣的紫砂艺术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一再谈吕尧臣的紫砂艺术

创新设计的先行者——吴为明的日用瓷设计

修养创意技艺——鲍志强的紫砂艺术

爱陶作陶写陶——吴小楣与宜兴陶器

继承拓展创造——当代葛明祥的陶瓷艺术

诗情画意的韵致——谈季益顺的紫砂艺术

继承传统立足创新——柯宏荣、陈桂玉的瓷塑艺术

技艺与艺术的融合——张正中和王辉的紫砂陶艺

从制陶工到陶艺家——我所认识的方卫明

它山之石——郑宁的日本陶艺研究

孜孜以求——邱耿钰的民间陶瓷研究

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宜兴现代紫砂五大名匠

基础美术教育

中小学美术课该教些什么——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永善教授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

漫谈美术教育中的艺术设计

普通高中美术课教科书《工艺》(节选)

有感于中小学手工课教育

谈中小学陶艺教育

关于作陶方法的书

良师益友感怀

难忘语文老师的教诲

作为壁画家的周令钊先生

热情与冷静——王家树先生的授课印象

回忆梁邦楚先生

最初阅读张道一先生的文章

以“匠”为荣的金宝升先生

水火既济而土合——谈韩美林的陶瓷艺术

欧世鸿的色彩漫歌

望尽天涯路——丁绍光的艺术道路

绘画章法规律的阐释——读张世彦的《边·位·场·势·美——绘画章法解析》

多才多艺的美术家——于名川美术活动散记

可敬的老校工王福来

附录

年表

著作

理性与情感的智慧

——我见到的杨永善教授(代跋)

后记

序言

一所学校的历史与一个国家的发展,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即使翻遍世界各国的史书,其案例也是屈指可数。一门学科的建立与一批学者的命运,产生难以言状的纠葛,即使查阅世界教育的档案,其资料也是寥若晨星。

这所学校就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这批学者就是这所学校的开创者。

从1956年11月1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立,到1999年11月20日国家撤销其建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发展的历史上,这所学校共存在了43年又20天。尽管,并入清华大学翻开了学院发展的新篇章。然而,作为中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历史,这个事件标志着中国的艺术与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历史就是新中国高等设计教育的历史。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创者的思想,代表着艺术与设计学科世界前沿的最高水平。只是由于我们的传媒未能有效地向世界传播这样的信息,以致这批开创者的思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雪藏而不被人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刘巨德教授评价学院开创者的一段话耐人寻味: “他们当中有一批学贯中西的文化人,还有一批是土生土长的文化人,这两批人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拥有艺术救国、艺术强国的情怀,他们本身又都有美术和设计两个翅膀,是又能画又能设计的。我的老师庞先生,既是现代绘画的先驱,又是现代设计的开拓者,他们都有人文的境界,不是仅限于某个专业的,可以说是通才,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对西方现代文化也了如指掌,是真正的学贯中西,他们能将两者融通,又能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他们视野宽阔,艺术修养也很高,是集美术学和设计学于一身的。”

最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行了建院历史上的首次国际评估,这次评估的成果必将对学院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评估的机遇使我们能够客观地回望学院开创者的业绩,并将其置于全球的平台上进行评价,不禁为他们超前的意识所折服。正是因为学院第一代学者的开拓:“学院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体系一直主导着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建院以来,学院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承担和参与了国家主要的艺术设计项目,发挥了国家级艺术设计研究机构的作用。学院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了 ‘工艺美术’、‘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概念,始终引领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走向。”

学院开创者的学术思想及其研究,始终围绕着艺术与设计的学科定位。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北京光华路旧址校门之上,高悬“衣食住行”的铜质标志(现移至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座大厅),它宣示艺术与设计学科的指向:为人民服务一创造生态的合理生活方式。

在开创者的心目中,“工艺美术”代表着现代设计的概念。“工艺美术是艺术和科学的产儿。”工艺美术是在生活领域(衣、食、住、行、用)中,以功能为前提,通过物质生产手段的一种美的创造。”这一点与20世纪50代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兴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目的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决策者的定位在于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与传承,思想还停留于农耕文明的思维定势,而非开创者启发于工业文明的新思路。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学科与专业的发展泛政治化,由此导致了以庞薰栗为代表的一代学人的悲剧人生。丧失了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导致先进的学术思想被禁锢,以至艺术与设计的观念,被限定在一个狭小的职业领域。

逝去的日子不堪回首。限于历史的原因,当时作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直接上级的国家轻工业部,很难认识到这所学院存在的真实价值,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柱在于产业制造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一“设计”恰除是其直接的推动力。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具有强大的行政能力,只有通过政府的推进,以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定位“设计(DESIGN)”,才能通过顶规划来实现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现在我们才开始以50年前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理论,来指导今天面向生态文明的艺术与设计。

人类进入21世纪,“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严峻地摆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设计(DESIGN)”的理念,已从最初的专业领域扩展到经济与社会的各个层面。定位于消费文化的产品服务设计观念,将转换为定位于生态文化的环境服务设计观念。创新与可持续,成为今天的设计不可或缺的两大内容。全世界所有从事设计与设计教育的业者,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

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版这样一套主要产生于20世纪,反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创者艺术与设计思想的文集,其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

郑曙呖

2010年10月16日于荷清苑

内容推荐

《杨永善文集》(作者丁珊)精选了杨永善先生的70余篇文章,并按内容大致分为陶瓷理论探索、教学研究札记、阅读欣赏随笔、序言跋语散论、基础美术教育、良师益友感怀等几部分。《杨永善文集》对其在陶瓷造型基础和设计,创作设计和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希望大家对杨先生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编辑推荐

《它山之石——郑宁的日本陶艺研究》;《孜孜以求——邱耿钰的民间陶瓷研究》;《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宜兴现代紫砂五大名匠》;《基础美术教育》;《中小学美术课该教些什么——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永善教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漫谈美术教育中的艺术设计》;《有感于中小学手工课教育》;《谈中小学陶艺教育》;《关于作陶方法的书》……《杨永善文集》(作者丁珊)精选了杨永善先生的70余篇文章,并按内容大致分为陶瓷理论探索、教学研究札记、阅读欣赏随笔、序言跋语散论、基础美术教育、良师益友感怀等几部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杨永善文集/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学术思想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047955
开本 16开
页数 3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83
CIP核字 2013221298
中图分类号 J527-53
丛书名
印张 25.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60
181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