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为响应“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央文史研究馆牵头,举全国文史馆之力编撰的一套大型文化丛书,是一项国家级的重点文化工程。
这本《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北卷)(精)》(作者刘玉堂、赵毓清)是其中一册。
图书 |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北卷)(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为响应“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央文史研究馆牵头,举全国文史馆之力编撰的一套大型文化丛书,是一项国家级的重点文化工程。 这本《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北卷)(精)》(作者刘玉堂、赵毓清)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北卷)(精)》(作者刘玉堂、赵毓清)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北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目录 总绪论 绪论 第一节 得中独厚的地理环境 交通枢纽之地过渡性的地理环境过渡性的气候特征 第二节 文化中心变迁与传统文化转型 远古文化重心的东移 夏代至战国中期文化中心的变迁 战国晚期至秦汉文化复苏与文化重心北移 三国至五代荆、襄、鄂三大文化中心鼎足之势的形成 宋至清中叶文化重心向南向东转移 晚清时期武汉在传统文化转型中的先导作用 第三节 湖北文化的特色 崇尚自然 浪漫奔放 兼容并蓄 趋时拓新 上编 第一章 史前:滥觞与展衍 第二章 先秦:蓄积与崛起 第三章 秦汉:沉寂与复苏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冲突与交融 第五章 隋唐:吸纳与辐射 第六章 宋元:深邃与雅致 第七章 明清:激荡与开新 第八章 辛亥首义:革故与鼎新 下编 第一章 荆楚漆器流光溢彩 第二章 铜镜重镇映照四方 第三章 钟鸣寰宇金声天籁 第四章 佛道文化竞辉齐光 第五章 荆楚记忆醇厚绵长 第六章 荆山楚水钟灵毓秀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湖北卷)(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玉堂//赵毓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08995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77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570 |
出版时间 | 2013-11-01 |
首版时间 | 2013-11-01 |
印刷时间 | 2013-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284 |
CIP核字 | 2012258664 |
中图分类号 | K203 |
丛书名 | |
印张 | 3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8 |
宽 | 177 |
高 | 4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