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谋生、刘忠义和刘解华编写的这本《雷霆之击:导弹》作为了解先进的导弹武器、学习高科技知识的读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导弹的发展历史、运行原理及构造,战略导弹、战术导弹、舰载导弹、潜射导弹、机载导弹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总体及主要系统技术特点,以及导弹在立体化战争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基本汇集了导弹武器的主要信息。希望本书可以对广大军事爱好者、青少年读者了解导弹武器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探讨导弹武器发展的特点、规律,关注国防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图书 | 雷霆之击(导弹)/现代武器装备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唐谋生、刘忠义和刘解华编写的这本《雷霆之击:导弹》作为了解先进的导弹武器、学习高科技知识的读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导弹的发展历史、运行原理及构造,战略导弹、战术导弹、舰载导弹、潜射导弹、机载导弹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总体及主要系统技术特点,以及导弹在立体化战争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基本汇集了导弹武器的主要信息。希望本书可以对广大军事爱好者、青少年读者了解导弹武器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探讨导弹武器发展的特点、规律,关注国防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内容推荐 导弹自问世以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发展很快,近年来它正向精确制导化、机动化、隐形化、智能化、微电子化的更高层次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 唐谋生、刘忠义、刘解华编写的《雷霆之击:导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导弹的发展历史、运行原理及构造,战略导弹、战术导弹、舰载导弹、潜射导弹、机载导弹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总体及主要系统技术特点和导弹在立体化战争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基本汇集了导弹武器的主要信息。 《雷霆之击:导弹》适合陆、海、空三军指战员,军事院校师生以及关心军事建设的读者阅读和参考,亦是中青年和中学生理想的读物。 目录 第一章 导弹概述1 第一节 导弹发展简史1 导弹之父1 导弹发展历史3 地位与展望4 第二节 导弹运行原理6 导弹运行系统6 制导方式和原理8 制导和控制系统9 第三节 导弹构造组成与分类11 动力装置推进系统11 制导系统13 战斗部(弹头)15 导弹弹体结构系统17 导弹分类21 第二章 战略导弹23 第一节 战略导弹与火箭23 探索空间运载工具的伟大先驱者23 现代火箭的迅速发展27 火箭事业的巨大成就31 第二节 战略导弹的组成32 战略导弹弹头33 战略导弹推进系统38 战略导弹制导系统43 第三节 战略导弹的家族45 弹道导弹与战略弹道导弹45 地地战略导弹47 空地战略弹道导弹48 战略巡航导弹50 著名的巡航导弹52 第三章 战术导弹56 第一节 战术导弹概述56 战术导弹种类及其组成56 战役战术导弹的发展58 远程战术导弹在现代局部战争中的作用及其威胁59 第二节 世界战术导弹大观60 美国的战术导弹60 前苏联/俄罗斯战役战术导弹65 欧洲国家的战术导弹70 中国的战术导弹72 第四章 舰载导弹78 第一节 舰载导弹概述78 舰载导弹分类78 舰载导弹垂直发射技术83 舰载导弹发射装置结构85 舰载导弹专用与通用发射装置86 舰载导弹发射装置小型化86 第二节 舰舰导弹87 美国的“鱼叉”反舰导弹88 前苏联的反舰导弹89 世界其他国家的反舰导弹89 第三节 舰空导弹91 空中威胁的主要特征91 水面舰艇防空作战能力需求92 舰空导弹的发展和性能92 国外部分舰空导弹系统93 中国舰空导弹96 第四节 反潜导弹97 巡洋舰装备的反潜导弹97 驱逐舰装备的反潜导弹99 第五章 潜射导弹100 第一节 潜地弹道导弹100 概述100 美国的海基潜地战略导弹101 法国的潜地弹道导弹104 俄罗斯的潜射弹道导弹107 英国的潜射弹道导弹109 第二节 潜射巡航导弹109 概述109 美国“战斧”潜射核巡航导弹112 俄罗斯SS-N-21“石榴石”潜射巡航导弹113 第三节 潜空导弹114 航空反潜的克星——潜空导弹114 德国、挪威联合研制的“海神”潜空导弹系统120 第六章 机载导弹122 第一节 空地导弹122 概述122 战略空地导弹123 世界主要国家的空地导弹125 第二节 空空导弹127 概述127 欧美国家的空空导弹130 俄罗斯的空空导弹134 第三节 空舰导弹135 美国的空舰导弹136 欧洲国家的空舰导弹137 日本的空舰导弹141 第四节 空射巡航导弹与空潜导弹142 美国的空射巡航导弹142 俄罗斯的空射巡航导弹143 欧洲的空地巡航导弹144 空潜导弹146 第七章 导弹战149 第一节 导弹战概述149 地位与作用149 导弹战的特点151 最早的导弹战151 最早的反导弹战153 第二节 导弹战战例155 “萨姆”-6防空导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表现155 两伊战争中的导弹袭城战156 伊拉克战争中的“爱国者”导弹系统160 “冥河”导弹击沉“埃拉特”号驱逐舰161 “冥河”导弹重创巴基斯坦军港164 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导弹战——马岛之战165 参考文献168 试读章节 导弹的起源与火药和火箭的发明密切相关。火药与火箭是由中国发明的。南宋时期,不迟于12世纪中叶,火箭技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了最早的军用火箭。约在13世纪,中国的火箭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及欧洲国家。18、19世纪火箭武器进展不大,直到1926年,美国才第一次发射了一枚无控液体火箭。20世纪30年代,由于电子、高温材料及火箭推进剂技术的发展,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30年代末,德国开始火箭、导弹技术的研究,并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在1939年发射了A-1、A-2、A-3导弹,并很快将研制这种小型导弹的经验应用到V-1导弹和V-2导弹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首先在实战中使用了V-1和V-2导弹,从欧洲西岸隔海轰炸英国。V-1导弹是一种亚音速的无人驾驶武器,射程300多公里,很容易用歼击机及其他防空措施来对付。V-2导弹是最大射程约320公里的导弹,由于可靠性差及弹着点的散布度太大,对英国只起到骚扰的作用,作战效果不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但均未投入作战使用。 导弹之父 韦纳·冯·布劳恩(1912~1977年),德国科学家、工程师,在火箭技术和太空探测等方面都有光辉的成就。他先后为著名的V-1、V-2导弹的诞生,美国第一颗卫星的发射成功,以及第一艘载人飞船“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做出突出贡献,而美国航天飞机的研制也是自他手中发端的。 1912年3月23日,韦纳·冯·布劳恩出生于德国维尔西茨的一个贵族家庭,后随全家移居柏林。冯·布劳恩的母亲是一位出色的业余天文学爱好者。她循循善诱地培养小韦纳的好奇心。她送给儿子的一架望远镜,激发了布劳恩对宇宙空间的兴趣,成了这位大科学家成长历程的开端。学生时代的韦纳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探险精神。13岁时,他在柏林豪华的使馆区进行了他的第一次火箭试验,也因此被警察抓住,但这并未影响年轻的韦纳对火箭发射的兴趣。他的好奇心使他不断地试验自制火箭,然而也因此耽误了复习功课,使他在一次考试中数学、物理都不及格。一天,韦纳读到一本名为《通向星际空间之路》的书,正是这本书,使他毫不犹豫地选定了自己的终身事业:为人类征服宇宙空间贡献一切力量。也正是这个远大的理想,使顽皮的韦纳开始专心刻苦地学习数学、物理等一切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功课。不久,他便成了班上功课最好的学生。后来,他考入了夏洛滕堡工学院,再后来,布劳恩转入柏林大学继续学习,同时在那里建立起了自己的试验小组。1934年,这位22岁的学生科学家以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他写的毕业论文论述了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理论和试验的各个方面。柏林大学把这篇论文评为最高等级——特优。这虽只是一篇毕业论文,但它对航天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甚至在大约30年后,德国宇宙飞行协会还将该文作为其正式期刊的特刊重新出版。就这样,冯·布劳恩为自己的学生时代画上了一个闪光的句号,并开始迎接崭新的工作历程。 飞向宇宙是布劳恩毕生的理想。他为之所做的第一步努力就是研制大功率的V一2导弹。这项工程是巨大的,难题堆积如山,亟待解决。冯·布劳恩以其对独创性工程的巨大热情,领导他的技术班子,最终使V-2导弹成为现实。V-2导弹诞生的意义可以与航空领域内赖特兄弟发明飞机相提并论。 来到美国后,他计划设计出一艘能够乘坐一名宇航员的“水星”号飞船,并把飞船送入轨道,检验宇航员在空间的活动能力,最后像飞机一样,把宇航员安全地载回地球。这一设想得到了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同意,并命名为水星计划。 实施水星计划的过程是艰难的,大力神火箭被定为把宇航员送入轨道的运载工具。但出师不利,几次不载人的试验接连失败。但是,冯·布劳恩和他的同事们并未因此而泄气。他们认真地总结试验失败的教训,比较吸取苏联火箭的长处,很快又研制出“水星-红石”1A号飞船。这次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按照冯·布劳恩的指令,在21万米的高空上,“水星-红石”1A号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里脱离了运载火箭,进入大气层,随后,在距卡纳维拉尔角380公里远的地方安全着陆。 20世纪70年代初,任职于航空航天局的布劳恩开始着手航天飞机的研制工作。他为这一计划的出台、成形做出了不少贡献。 1975年,布劳恩患肠癌住院,不久出院。他虽然病得很重,但仍继续快乐地工作。布劳恩称自己是世所罕见的真正心满意足的人之一。 1977年6月16日,韦纳·冯·布劳恩因患肠癌在美国华盛顿逝世,终年65岁。人类的航天事业永远与布劳恩这个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P1-3 序言 导弹自问世以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得到很快的发展。由于导弹具有射程远、威力大、精度高、速度快的特征,使战争的突然性和破坏性增大,规模和范围扩大,进程加快,从而改变了过去常规战争的时空观念,给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导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集成,它的发展既依赖于科学与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又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导弹技术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未来的战场将具有高度立体化(空间化)、信息化、电子化及智能化的特点,新武器也将投入战场。导弹正向精确制导化、机动化、隐形化、智能化、微电子化的更高层次发展。空间导弹武器系统的发展与导弹的广泛运用,将使未来战争波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高技术常规武器装备为现代战争提供了反应灵敏的作战指挥系统,高效、快速反应的机动运输能力,将使导弹响应时间大大缩短,导弹战的胜利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控制信息权的获得。 在现在和未来的战争中,导弹都是摧毁各种目标的首选武器之一,无论是飞机、舰艇、坦克,还是机场和其他地面目标。不出动一架飞机、一艘军舰、一辆坦克,也不使用任何大规模杀伤武器,直接从陆地上发射常规导弹就能把敌人的军事力量精确而彻底地摧毁。如中东战争中的海上导弹战;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成功发射282枚“战斧”式导弹;在科索沃战争中美英两国的军舰共发射了238枚“战斧”导弹,摧毁了政府、警察总部和军事设施、综合防空系统、电力中心等目标;为打击阿富汗境内的恐怖分子营地,美军也发射了“战斧”导弹。 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导弹战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导弹战是战争初期实施战争和战役突击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打击敌战略战役重心的有效手段和方式;是支持空、海军夺取制空权、制海权的有力手段和方式;也是达成整体纵深合同作战的突击力量,对交战双方政治上、心理上将产生重大影响。不论是核导弹作战还是常规导弹作战,特别在“三位一体”战略核武器结构中,战略核导弹是核战略打击的主要力量之一,具有很强的威慑作用。凭借其强有力的震慑作用,可以达成控制战争规模、遏止战争升级、制约对方的战略目的。 本书作为了解先进的导弹武器、学习高科技知识的读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导弹的发展历史、运行原理及构造,战略导弹、战术导弹、舰载导弹、潜射导弹、机载导弹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总体及主要系统技术特点,以及导弹在立体化战争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基本汇集了导弹武器的主要信息。希望本书可以对广大军事爱好者、青少年读者了解导弹武器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探讨导弹武器发展的特点、规律,关注国防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书由唐谋生、刘忠义、刘解华共同编写而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除参考了国内外部分文献外,还参考了各类信息和资料,在此一并向诸位作者和编辑表示敬意和谢意!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不妥之处,望请读者予以指正,以求该书的完善。 编者 2012年2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雷霆之击(导弹)/现代武器装备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唐谋生//刘忠义//刘解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2213858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3 |
出版时间 | 2012-06-01 |
首版时间 | 2012-06-01 |
印刷时间 | 2012-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E927-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0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