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之谜》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研究与探索中国历史,编者路程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从帝王、后宫、政界、军事、名人、宗教、文化、科技等方面入手,深入解析与破译重大历史谜题,再现历史的变幻与丰富。
图书 | 中国历史之谜(插图本)/中国历史经典故事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之谜》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研究与探索中国历史,编者路程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从帝王、后宫、政界、军事、名人、宗教、文化、科技等方面入手,深入解析与破译重大历史谜题,再现历史的变幻与丰富。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隐藏了许许多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谜团,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流传着不同的版本。这些谜团吸引了历朝历代众多的探索者,通过他们的研究,有的谜团逐渐明朗清晰,有的谜团经过探索,纠正了不少世代相传的误解,使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具体。历史之谜不仅是民间市井的重要谈资,解开谜团更是史学界的重大课题。探索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满足人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还可以澄清历史大案、拨开历史的迷雾。此外,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历史演进的轨迹,为后世提供科学客观的历史依据。《中国历史之谜》选编的这些历史之谜,都是史学界争论较多的。撰写时编者路程以突出本书的学术性、资料性、趣味性为宗旨,在讲述过程中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再现历史的丰富。在论述这些历史谜团时,尽量采录最有说服力的论据资料,并用分析和例证表明编者的观点,以期随着研究的深入,解开那些令人困惑的历史谜团。 《中国历史之谜》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1.三皇五帝之谜 2.周公为什么没有取周成王而代之 3.中国古代的“九鼎”之谜 4.越王勾践剑千古不锈之谜 5.屈原自沉泪罗江之谜 6.“千古一帝”秦始皇身世之谜 7.阿房宫为何取名“阿房” 8.孟姜女哭长城之谜 9.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历史真相 10.王昭君出塞之谜 11.神秘失踪的楼兰古国 12.金缕玉衣为何能让人死而不腐 13.韩信死因之谜 14.曹操陵墓之谜 15.木牛流马之谜 16.孔明择妇探秘 17.隋炀帝杀父之谜 18.玄武门政变之谜 19.武则天无字碑之谜 20.杨贵妃生死之谜 21.西安小雁塔之谜 22.“杯酒释兵权”之谜 23.“烛影斧声”之谜 24.“狸猫换太子”之谜 25.“壬寅宫变”之谜 26.明朝三大宫廷巨案之谜 27.明建文帝下落之谜 28.郑和下西洋之谜 29.“天启大爆炸”之谜 30.民族英雄岳飞死因探秘 31.戚继光斩子之谜 32.袁崇焕冤死之谜 33.李自成死因之谜 34.努尔哈赤死因之谜 35.太后下嫁之谜 36.顺治出家之谜 37.董鄂妃身世之谜 38.雍正皇帝的“继位阴谋”之谜 39.年羹尧死因之谜 40.和坤之死的谜团 41.慈禧身世之谜 42.光绪帝之死探秘 43.珍妃死因之谜 44.郑成功猝死之谜 45.洪秀全死因之谜 46.袁世凯“告密”之谜 47.王国维自沉昆明湖之谜 48.“三寸金莲”之谜 49.传国玉玺之谜 50.北京故宫的六大宫廷之谜 试读章节 2.周公为什么没有取周成王而代之 西周时期,周武王驾崩,当时太子成王年纪还小,关于周公作为叔父如何处理朝中政治局面这一问题,从春秋时期到现在,一直众说纷纭。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称,周公曾“股肱周室,夹辅成王”;《左传·定公四年》又记,成王在武王之后继位时,“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史记·周本纪》载,由于天下刚刚稳定,成王还在少年时期,“周公……乃摄行政,当国”。从这些记载中可知周公只是“夹辅”或“相”成王,“摄(代为)行政”,并没有篡夺王位的意思。《孟子·万章》中说得更为详细,“周公尔有天下”,意思是说周公完全不想把天下占为己有。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周公要留在京城处理朝中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 伯禽临走时,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如何?” 伯禽说:“地位自然很高。” 周公说:“是。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遇到急事,就立刻停下来,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立刻放下碗筷,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千万不能骄傲啊!” 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 周公尽心尽力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篡夺王位。 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虽被封为殷侯,但一直受到周朝的监视,感觉很不自由,企图周朝发生内乱,就和管叔、蔡叔合伙,联络了一批殷商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发生叛乱。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谣言,使镐京沸沸扬扬,就连召公爽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纪小不懂事,也不知道其中真假,对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 周公知道后向召公爽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爽,他并没有野心,要召公爽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爽被周公这番诚恳的话所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此时,东方淮夷、徐戎等部落,正配合武庚,准备叛乱。周公下令给太公望,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负责征讨。这样,由太公望控制东方,周公自己全力对付武庚。 三年之后,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杀死武庚。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觉得没有脸面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便上吊自杀了。周公平定了叛乱,把霍叔革了职,对蔡叔办了—个充军的罪。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因此称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些人留在原来的地方很不安全;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也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从此,周朝就有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也叫宗周;东部是洛邑,也叫成周。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七年之久,使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此外还制定了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 然而据有些史料记载,周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这样。《苟子·儒效》和《淮南子·记论训》都说,周公想要夺取天下。《礼记·明堂位》和《韩诗外传》卷三称:周公想要坐上天子的位置。《尚书·大传》更明确指出,周公身居要位,管理天下国事。据今所考,《尚书·大诰》中的“王”把文王称为“宁王”,也称作“宁考”。“考”,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文王的儿子是周公,文王的孙子是成王,所以只有周公才能称文王为“考”。《尚书·唐诰》又载:“王若日: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周公的同母弟是康叔,“封”即为康叔之名。《康诰》中的王对康叔称“弟”,显然这个“王”又是周公。据上述条件可知,身居王位的周公的确自称为王。 为什么周公僭位称自己为王呢?据《尚书·金》记载,周公曾对太公、召公说:“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这里的“辟”,指王位,“弗辟”即不掌握政权。武王死后,东方还未平定,有待于嗣君继续完成大业,当时成王幼弱,不足以担当此重任。周公考虑到,我如果不继承王位,诸侯将叛乱,先王未成之事业将坠,我恐死后无言以告我先王。《荀子·儒效》也说,周公“履天子之籍”的原因是“恶天下之倍(背叛)周”。确实,由于刚创下基业,政局不稳定,成王年幼无知,还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如果想巩固新生政权,就需要经验丰富的君主。其实,武王在临死前也想把王位传给周公。《逸周书·度邑解》记武王曾称赞周公为“大省知”,认为只有周公“可瘳于兹”,能稳定周初的政局,因而主张“乃今我兄弟相为后”,应该由弟来继承王位。当武王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周公时,周公认为“周公掌握大权,那么周朝就有道,且王室安稳,如若不然,周朝就有灭国的危险”。正因如此,周公才以天子的身份,对众多的大臣发号施令,常常称为天命。很明显,周公是为整个江山社稷作打算,才会“假为天子”。 但是,有些史料对此还有另一种说法。《荀子·儒效》记载说,周公屏除成王而继接武王来治理天下,“偃然固有之”,这怎么不是想篡位呢?《史记·燕召公世家》又记当时“召公疑之”,《鲁周公世家》也记载周公对太公、召公解释过这个问题。召公、太公都是贤明之人,如果当时周公安分守己,怎么都怀疑他呢?特别是管叔、蔡叔他们都害怕周公的所作所为对于成王会有很大的威胁,所以才会发生暴乱。看着管叔、蔡叔的表现,足以证明他们对周王朝的忠心。关于管叔、蔡叔“受赐于王”、“开宗循王”之事,在《逸周书》中的《大匡》、《文政》等篇中都有记载。所以顾颉刚曾说:“他们二人确实是武王的好助手。” 既然周公已经篡位称王,为什么又要辅政成王呢?有的论者认为,由于召公、太公怀疑,管叔、蔡叔联合武庚起兵反周,关中地区也跟着乱起来,《尚书·大诰》称“西土人亦不静”。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周公的意料,于是他改弦更张:一方面在平定管、蔡后还政下野;一方面又拉拢召公,与召公平分大权。《史记·燕召公世家》载,成王时“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除长子就封诸侯外,次子留守周室,世代共掌王政。 周公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光明正大地代理王政,还是有篡位野心,阴谋诡计失败?如何在纷然杂陈的大量历史记载中理出一个头绪,至今还是一个问题。 P6-10 序言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隐藏了许许多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谜团,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流传着不同的版本。这些谜团吸引了历朝历代众多的探索者,通过他们的研究,有的谜团逐渐明朗清晰,有的谜团经过探索,纠正了不少世代相传的误解,使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具体。历史之谜不仅是民间市井的重要谈资,解开谜团更是史学界的重大课题。探索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满足人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还可以澄清历史大案、拨开历史的迷雾。此外,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历史演进的轨迹,为后世提供科学客观的历史依据。此次我们选编的这些历史之谜,都是史学界争论较多的。撰写时编者以突出本书的学术性、资料性、趣味性为宗旨,在讲述过程中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再现历史的丰富。在论述这些历史谜团时,尽量采录最有说服力的论据资料,并用分析和例证表明编者的观点,以期随着研究的深入,解开那些令人困惑的历史谜团。本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凡古代与近代史上的人物、事件、艺术、文史著作、文物考古、神话传说、山川地理、科技发明、博物掌故等难有确解的问题,均作详尽的介绍和深入的探究。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研究与探索中国历史,编者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从帝王、后宫、政界、军事、名人、宗教、文化、科技等方面入手,深入解析与破译重大历史谜题,再现历史的变幻与丰富。编者综合诸家之说,广征博引,深入浅出,层层解开谜团外衣,因而情理交融,妙趣横生。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等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将人们感兴趣的历史疑点与谜题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引领读者拨开历史重重迷雾,进入精彩玄妙的未知世界,使大家在享受阅读快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享受和想象空间。在我们探索之笔的解析中,它们将渐渐卸去神秘的外衣,展示其精彩动人的内幕,从而引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读者的求知要求。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历史之谜(插图本)/中国历史经典故事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路程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205582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6 |
出版时间 | 2011-04-01 |
首版时间 | 2011-04-01 |
印刷时间 | 2011-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9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09 |
丛书名 | |
印张 | 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河北 |
长 | 185 |
宽 | 130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