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芝编著的《辽金科举研究》内容介绍:辽金科举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所谓“历久”,是因为早在清朝中期,就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乾隆时的学者厉鹗,鉴于《辽史》不为选举立“志”,遂就其当时所涉猎的内容,在其《辽史拾遗》中为之作《补选举志》,从而开启了对辽代科举的研究。从今天的角度看,《辽史拾遗》所补的《选举志》并不完整,所录史实也并非皆准确无误,但其筚路蓝缕之功,实不可没。
图书 | 辽金科举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地理研究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李桂芝编著的《辽金科举研究》内容介绍:辽金科举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所谓“历久”,是因为早在清朝中期,就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乾隆时的学者厉鹗,鉴于《辽史》不为选举立“志”,遂就其当时所涉猎的内容,在其《辽史拾遗》中为之作《补选举志》,从而开启了对辽代科举的研究。从今天的角度看,《辽史拾遗》所补的《选举志》并不完整,所录史实也并非皆准确无误,但其筚路蓝缕之功,实不可没。 目录 辽朝篇 一、辽朝科举制度 (一)科次 (二)取士科目 (三)程式与条例 (四)人才培养与学校 二、进士仕履 (一)进士仕宦经历总汇 (二)对辽朝进士仕宦经历的几点认识 (三)“楚才晋用”者 三、辽朝进士杂考 (一)登第时间考 (二)进士名字考 (三)疑似进士 (四)似是而非者 (五)进士韩昉家世考 附:辽朝进士名录 金朝篇 一、金朝科举制度的确立 (一)金初的形势与科举的滥觞 (二)金初的五次考试 (三)金朝科举制度的确立 二、金朝的科举制度 (一)取士科目 (二)科次 (三)取士数目 (四)程式与条例 (五)禁令与科场搜检 (六)取士等第 (七)进士授官 三、人才培养与学校 (一)国子学、太学 (二)女真学 (三)府州县学 (四)学官 (五)赡学养士之法 (六)教育之制 (七)私学 四、进士在金朝政治与社会中的影响 (一)进士在政权建设中的作用 (二)进士与文化发展 (三)策论进士的表现与贡献 五、金朝进士杂考 (一)进士姓名考 (二)登第时间考 (三)非登第进士 六、辽金进士世家 (一)浑源刘氏 (二)弘州魏氏 (三)云中孟氏 (四)宛平刘氏 (五)易州魏氏 (六)玉田卢氏 (七)三世状元大兴吕氏 (八)大兴“六桂堂”吕氏 (九)真定杨氏 (十)兴中马氏 (十一)东胜一析津“程一举” (十二)河中李氏四桂 (十三)太原三桂王家 (十四)兴州刘氏 (十五)广宁梁氏 (十六)莒州张氏 附:金朝进士名录 参考书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辽金科举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地理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桂芝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600008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2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80 |
出版时间 | 2012-02-01 |
首版时间 | 2012-02-01 |
印刷时间 | 2012-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9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691.346 |
丛书名 | |
印张 | 3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5 |
宽 | 156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