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隐秘的肖邦/和刘雪枫一起听音乐
内容
编辑推荐

刘雪枫编著的《隐秘的肖邦》本书编写了很多有关音乐人和他背后的故事,也编写了很多作品的创作意义,在加上作者本身就是一位音乐人,由他的详细解读,是一本很好的音乐散文小说,希望读者能和作者一起听着音乐来品味作品其中的奥妙。

内容推荐

刘雪枫编著的《隐秘的肖邦》这是爱乐人的“闲情偶记”,不再严肃,不再学究,有的是与音乐的绵绵情愫。一本感性的书,与音乐有关,更与生活有关。

《隐秘的肖邦》适合大众读物。

目录

001/我们要什么样的马勒?

005/命运的“指环”与爱情的“代价”

016/被索尔蒂的瓦格纳俘虏的日子

020/浪漫主义的遗珠

025/“贝多芬年”的背影

030/再来一套“贝交全集”?!

035/“乐圣”的心灵自传

039/理性、情感与诗意:德国音乐欣赏三境

044/让聆听巴赫成为“私密”

049/美女巴赫

054/隐秘的肖邦

058/“饕餮肖邦”

062/“肖邦年”里听《夜曲》

066/费城情结

070/不守成规的鹿特丹 

073/《死城》和《佩利亚与梅丽桑德》

077/浪漫的喜剧?还是人生“宝鉴”?——《玫瑰骑士》录音版本举隅

087/“肯佩音响”举例

091/勃拉姆斯的“安魂曲”

095/舒伯特的960

099/“英雄”与“诱惑者”的双重凯旋

103/《图兰朵》的“续写”与制作

108/时尚的《茶花女》

112/“鲜为人知”的《玛捷帕》

116/“正宗”西贝柳斯

121/并非“法式”的贝多芬

125/是施特劳斯/更是海顿

129/“费城之声”或“爆棚”与“色彩”

133/“学院派”的马祖卡

136/一门三杰闯天涯

139/羽佳现身/当此时也

143/小鱼儿与花无缺

153/古典音乐的“还魂丹”

157/来自南美的音乐精灵

161/“节日乐团”传统的伟大代表

165/华沙爱乐:不仅仅是肖邦

168/怎样欣赏“世界最好的”青年乐团

173/在上海享受“布拉格之春”

177/曲目“错位”的新年音乐会

181/辉煌浩瀚的开幕盛典

185/到国家大剧院享受歌剧

189/纽约爱乐的“马”时代

193/英伦的德奥正统之声

197/顶级乐团的“新旧对决”

201/“四重奏”大观

205/科隆的古乐竞技

209/克莱默与贝尔曼

213/克莱默的“王国”

217/贝尔与圣马丁的“天作之合”

221/徜徉于上帝呼吸间的羽毛

225/《浮士德》的伟大践行者

229/口味纯正的ORFEO

234/夏夜雨中的老唱片

238/“原版大师”的回归

243/长明的“聚光灯”

247/德国人的“荒岛唱片”

试读章节

热衷听交响乐的人在聆听生涯的某一阶段,经常会产生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惆怅感觉,就是“马勒之后听什么?”

马勒交响乐的诞生,马勒的复兴,聆听马勒,追捧马勒,都属于文化现象,而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本身。在中国听马勒曾经是知识界非常非常时髦的事情,有人把其概括为“马勒崇拜”。这种结论性意见很是危险,直接导致了在中国一段时间里,有头有脸的人耻于谈论马勒,更遑论喜欢得五迷三道、死去活来。当然,另一项自然法则也还在发生作用,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倒在沙滩上”,听马勒或以马勒作武器的人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一代又一代成长起来,只是初衷不同,视角有变。可怜马勒的肖像在没来得及画完整的时候,已经被扭曲变形了。

在北京热演的人艺话剧《大将军寇流兰之悲剧》昭示了社会的动荡与城市的喧嚣,摇晃骚乱的开幕由震耳欲聋的重金属摇滚和马勒浩瀚宏大的第八“千人”交响曲助威,声势直冲瓦顶,直抵心窝,给予到场观众的震撼胜过一百年前的首演。马勒的亘古巨制在中国的规模效应因一部争观者众的话剧而达到2002年在保利剧院的“中国首演”所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效果。我的哀叹在于,当由专业音响系统传出的管风琴轰鸣伴奏着交响乐队及千人合唱回荡在首都剧场穹顶下时,毛鲁斯神父的赞美诗“欢呼造物主的圣灵降临”一下子被消解到覆盖圣俗两界的背景噪音的地步,马勒在中国的使命看起来走到头了。

马勒在中国的命运一定有全球的大背景,音乐会上演奏马勒不再时髦,以至于靠指挥马勒起家成名的西蒙·拉特尔在履新柏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的登基演出以浓郁的色彩和透支的激情为最通俗的第五交响曲添上重重的一笔之后,煞有介事地宣布将不再安排马勒作品进入今后的演出季。然而我们还是能够听到完全不同于拉特尔解读风格的马勒,确切地说,正是马勒经典的力量,唤起越来越多并不以诠释马勒见长的音乐家对马勒作出不同于传统风格的尝试。

当我们仍然把“马勒传统”划分为布鲁诺·瓦尔特和奥托·克伦佩勒的“正宗”,约翰·巴比罗利和鲁道夫·肯佩的“传神”,列奥纳德·伯恩斯坦和克劳斯·滕施泰特的“殉道”,海丁克和贝尔蒂尼的“学术”几种流派时,殊不知马勒的饱含能量的情感特征在今天已无生存的空间。无论是演奏者还是欣赏者,就像吃腻了大鱼大肉的重油水一样,再也受不了撕心裂肺、泪水四溅的折磨,既伤身体又伤神。我们也再见不到像巴比罗利和伯恩斯坦那样真情投入的诚挚与赤子之心,也不指望年轻一代像昔日的阿巴多、西诺波利和拉特尔一般以承继道统为己任。

总之,今天的马勒,肥,厚,重,响……已到了被摒弃的时候,而瘦,薄,轻,透……渐成解读的旨归。无论是我在现场聆听的维尔瑟一莫斯特和奥科·卡姆,还是在唱片里听到的阿巴多、布莱兹,马勒越来越冷峻,越来越清澈,情绪的聚散不再是焦点,曾经无所不在的死亡的阴影化作身心的从容放松和淡然的面对。阿巴多以身患癌症之躯,刻画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六“悲剧”交响曲,那是跨越一道道生死之关的欣悦和满足,是参透人神两界的超脱与释放;布莱兹以当代伟大作曲家的身份,用十年之功完成马勒全部交响曲的录音,呈现出阶段性的感悟步伐,越到近处,越是物我两忘,清雅脱俗,马勒的血肉被剔尽了,只余清晰的骨骼供人瞻仰。

走得最远的是英国“古乐”大师罗杰·诺灵顿,他从执掌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开始,便进入他的“本真主义”诠释理念的更高境界。他以现代乐队音响回归了贝多芬、舒曼和门德尔松,重现了勃拉姆斯在世所见证的光荣。现在他把他的实验性运用于马勒,说出来或听起来都是那么令人吃惊。在没有聆听诺灵顿的马勒之前,想象是没有边际的,因为这肯定不是勃拉姆斯或舒曼声音的再现;我是那么羡慕2005年的斯图加特贝多芬音乐厅的到场听众,他们亲身经历了一个历史时刻,一个犹如马勒复活的感人瞬间。那天演奏的第一交响曲还加上了后来被马勒删掉的“花之乐章”。记得马勒特意在第三乐章的乐谱上指示出低音弦乐器“不许揉弦”,其独特的音响效果曾经令滕施泰特在芝加哥音乐厅潸然泪下。而诺灵顿不仅在整部交响曲的演奏中实现了“不揉弦”,还根据历史的考证,增加了大量的滑音。马勒回到了他的年代,马勒实现了喧嚣中的朴素和真挚。马勒的青春岁月在稚嫩而朝气蓬勃的“巨人”“鲜花”意象中御风而来。当“复兴”作为运动而尘埃落定之际,我们适时地迎来“本真”的马勒,它看起来听起来都比“真”还真实,因为它在百年的“轮回”之后,以时代的面目回归了时代。

当诺灵顿的马勒第二、第四、第五、第九交响曲的演出和录音相继问世之际,马勒的“惊艳”正像出水芙蓉一般洗亮了观者的眼睛,洗清了听者的耳朵。我们生长在这样的时代,真是有福!P2-P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隐秘的肖邦/和刘雪枫一起听音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雪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04214
开本 32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6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6: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