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通赏中国古诗
内容
编辑推荐

付民印编著的《通赏中国古诗》从“通赏”角度,对中国古代诗歌进行分题材赏析,在赏析过程中不局限于这类作品本身,还把相关的作家生平、创作趣事、后人评价、影响等等,凡是对这类作品欣赏有关的东西都拓展进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而且大量背景知识的介绍也有助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是一部有别于其他唐诗鉴赏的著作。

内容推荐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代心。”诗歌,这株文苑中最先破土的树苗,沐浴着千年历史的风雨,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上成长为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守护着民族的精神家园。付民印编著的《通赏中国古诗》伴随读者穿越古代诗歌的千年王国,领略其博大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通赏中国古诗》中开阔的视野、深邃的分析、独到的观点、遒劲的词句将给读者带来新的启发、新的感受。

目录

上编 横看成岭侧成峰——古诗鸟瞰

第一节 美思妙文(穿越千古的精神盛宴)

第二节 诗心天地(博大丰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载道教化(美政美俗的政治倾向)

第四节 思与境谐(情景合一的完美意境)

第五节 意在象中(象形文字的表达方式)

第六节 韵外之致(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

第七节 文质彬彬(严谨灵活的音韵格律)

第八节 诗无达诂(见仁见智的艺术效果)

下编 远近离低各不同——名篇赏析

第一节 爱情·相思(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北方有佳人/西汉·李延年

 四愁诗/东汉·张衡

 古诗十九首(其十)

 迢迢牵牛星

 上邪/汉乐府

 燕歌行二首(其一)/三国·曹丕

 杂诗七首(其四)/三国·曹植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

 相思/唐·王维

 玉阶怨/唐·李白

 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

 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唐·崔颢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

 竹枝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

 离思五首(其四)/唐·元稹

 遣悲怀三首/唐·元稹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锦瑟/唐·李商隐

 无题二首(其一)/唐·李商隐

 无题/唐·李商隐

 沈园二首/南宋·陆游

第二节 友情·相知(一片冰心在玉壶)

 七步诗/三国·曹植

 寄徐陵/南北朝·庾信

 寄王琳/南北朝·庾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题大庾岭北驿/唐·宋之问

 渡汉江/唐·宋之问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贺知章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留别王维/唐·孟浩然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杂诗三首(其二)/唐·王维

 赠汪伦/唐·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把酒问月/唐·李白

 静夜思/唐·李白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月 夜/唐·杜甫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唐·韦应物

 游子吟/唐·孟郊

 秋思/唐·张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望月有感/唐·白居易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唐·柳宗元

 寄江南故人/南宋·家铉翁

 客怀/南宋·何应龙

 岁暮到家/清·蒋士铨

第三节 励志·感怀(晴空一鹤排云上)

 易水歌/战国·荆轲

 大风歌/西汉·刘邦

 长歌行/汉乐府

 短歌行/东汉·曹操

 咏史八首(其五)/西晋·左思

 于易水送人一绝/唐·骆宾王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将进酒/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

 行路难三首/唐·李白

 别董大二首(其一)/唐·高适

 望岳/唐·杜甫

 登科后/唐·孟郊

 秋词二首/唐·刘禹锡

 剑客/唐·贾岛

 南园十三首(其五)/唐·李贺

 致酒行/唐·李贺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其三)/南宋·陆游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南宋·朱熹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石灰吟/明·于谦

 竹石/清·郑板桥

 狱中题壁/清·谭嗣同

第四节 军旅·边塞(黄沙百战穿金甲)

 九歌·国殇/战国·屈原

 战城南/汉乐府

 从军行/南北朝·卢思道

 从军行/唐·杨炯

 杂诗三首(其三)/唐·沈俭期

 出塞二首(其一)/唐·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二、其四)/唐·王昌龄

 闺怨/唐·王昌龄

 望蓟门/唐·祖咏

 使至塞上/唐·王维

 凉州词/唐·王翰

 燕歌行/唐·高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逢人京使/唐·岑参

 塞下曲六首(其三)/唐·卢纶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长歌行/南宋·陆游

第五节 感遇·时事(俱怀逸兴壮思飞)

 诗经·王风·黍离

 垓下歌/秦·项羽

 秋风辞/西汉·刘彻

 古诗十九首(其一)

 行行重行行

 蒿里行/东汉·曹操

 七哀诗三首(其一)/东汉·王粲

 怨歌行/南北朝·庾信/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三国·阮籍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

 /南北朝·鲍照

 送魏万之京/唐·李颀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唐·李白

 蜀道难/唐·李白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唐·李白

 春望/唐·杜甫

 浪淘沙九首(其八)/唐·刘禹锡

 梦天/唐·李贺

 南园十三首(其六)/唐·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唐·李贺

 商山早行/唐·温庭筠

 贫女/唐·秦韬玉

 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

 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一、其四)

 /南宋·杨万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

 /南宋·陆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南宋·陆游

 示儿/南宋·陆游

 剑门道中遇微雨/南宋·陆游

 湖州歌九十八首(其六)

 /南宋·汪元量

 在燕京作/南宋·赵□

 杂感/清·黄景仁

 己亥杂诗三百一十五首

 (其一百二十五)/清·龚自珍

第六节  田园·牧歌(万壑有声含晚籁)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其三)

 /东晋·陶渊明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客至/唐·杜甫

 村夜/唐·白居易

 悯农二首/唐·李绅

 村行/北宋·王禹偁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北宋·王安石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北宋·苏轼

 春雨/北宋·周邦彦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新凉/南宋·徐玑

 约客/南宋·赵师秀

 田家即事/南宋·利登

第七节  自然·闲适(树阴照水爱睛柔)

 江南/汉乐府

 饮酒二十首(其五)/东晋·陶渊明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南北朝·陶弘景

 春晓/唐·孟浩然

 鹿柴/唐·王维

 竹里馆/唐·王维

 山居秋暝/唐·王维

 终南别业/唐·王维

 鸟鸣涧/唐·王维

 辛夷坞/唐·王维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唐·刘长卿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鲁山山行/北宋·梅尧臣

 小池/南宋·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

第八节  山水·景物(千里莺啼绿映红)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东汉·曹操

 敕勒歌/北朝民歌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北朝·谢脁

 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隋·杨广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凉州词/唐·王之涣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夜宿山寺/唐·李白

 望天门山/唐·李白

 黄鹤楼/唐·崔颢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绝句四首(其三)/唐·杜甫

 省试湘灵鼓瑟/唐·钱起

 枫桥夜泊/唐·张继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唐·韦应物

 城东早春/唐·扬巨源

 暮江吟/唐·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江雪/唐·柳宗元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江南春/唐·杜牧

 山行/唐·杜牧

 清明/唐·杜牧

 乐游原/唐·李商隐

 淮中晚泊犊头/北宋·苏舜钦

 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北宋·苏轼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登快阁/北宋·黄庭坚

 春游湖/北宋·徐俯

 三衢道中/南宋·曾几

 春 日/南宋·朱熹

 野望/南宋·翁卷

 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

 庆全庵桃花/南宋·谢枋得

 自钱塘至桐庐舟中杂诗

 /清·刘嗣绾

第九节  咏物·抒怀(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经·小雅·鹤鸣

 诗经·卫风·木瓜

 野田黄雀行/三国·曹植

 咏蝉/唐·虞世南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

 咏柳/唐·贺知章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春夜喜雨/唐·杜甫

 蝉/唐·李商隐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贺

 鹧鸪/唐·郑谷

 早梅/唐·齐己

 山园小梅/北宋·林逋

 梅花/北宋·王安石

 画眉鸟/北宋·欧阳修

 北陂杏花/北宋·王安石

 食荔枝二首(其二)/北宋·苏轼

 牡丹/宋·陈与义

 悟道诗/南宋·某尼

 次潘别驾韵/南宋·汪莘

 己亥杂诗三百一十五首(其五)

 /清·龚自珍

第十节 咏史·怀古(极目沧波吟不尽)

 咏荆轲/东晋·陶渊明

 咏史八首(其二)/西晋·左思

 代悲白头吟/唐·刘希夷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唐·王昌龄

 苏台览古/唐·李白

 金陵怀古/唐·司空曙

 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

 乌衣巷/唐·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

 石头城/唐·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唐·刘禹锡

 行宫/唐·元稹

 何满子/唐·张祜

 金陵怀古/唐·许浑

 赤壁/唐·杜牧

 泊秦淮/唐·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唐·杜牧

 贾生/唐·李商隐

 马嵬二首(其二)/唐·李商隐

 隋宫/唐·李商隐

 台城/唐·韦庄

 己亥岁二首(其一)/唐·曹松

 明妃曲二首(其一)/北宋·王安石

 题滕王阁/北宋·王安国

 书愤/南宋·陆游

 姑苏怀古/南宋·姜夔

 越台怀古/元·萨都剌

 把酒对月歌/明·唐寅

 马嵬/清·袁枚

第十一节 叙事·长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陌上桑/汉乐府

 木兰诗/北朝民歌

 兵车行/唐·杜甫

 琵琶行/唐·白居易

 圆圆曲/清·吴伟业

第十二节 题赠·酬唱(沉舟侧畔千帆过)

 沙丘城下寄杜甫/唐·李白

 梦李白二首(其二)/唐·杜甫

 饮中八仙歌/唐·杜甫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韦应物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

 赠少年/唐·温庭筠

 戏答元珍/北宋·欧阳修

 和子由渑池怀旧/北宋·苏轼

第十三节 讽刺(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赠花卿/唐·杜甫

 寒食/唐·韩拥

 山中寡妇/唐·杜苟鹤

 题临安邸/南宋·林升

 商歌/南宋·罗与之

 戊辰即事/南宋·刘克庄

第十四节 文论(意足不求颜色似)

 戏为六绝句(其一、其二)/唐·杜甫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

 /北宋·苏轼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南宋·陈与义

 论诗/清·赵翼

试读章节

第一节 美思妙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卷帙浩繁的诗歌,如目不暇接的画卷,镌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廊上;韵味隽永的名篇佳句,似千古不息的江河,奔腾在数百代人们的心胸中。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大气磅礴,势不可当;“青海残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其四),“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雄阔奇丽,苍凉壮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徐玑《新凉》),清新静谧,别有情趣;“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比喻奇巧、大胆,令人耳目一新;更有诗句以生动、具体的形象阐述出深邃的哲理,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临洞庭》)。翻开诗歌历史的长卷,优美浓郁的诗意洋溢于字里行间,绚丽多姿的形象跃然纸上,美思妙文目不暇接。

诗歌是中国古代雅文学的代表。写诗不仅仅是诗人的事情,历史上,很多政治家、哲学家、高僧、隐士也是诗人或诗论家,大多数诗人都身为官宦,有些还是朝廷重臣,汉武帝刘彻、隋炀帝杨广等帝王也有诗作传世。诗歌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主要载体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是文学的源头。据文学史家考证,诗歌源于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刘安《淮南子·道应训》)在呼声的节奏中插入简洁的语言便成为表达一定意义的诗歌。在文字诞生之前,除流传于巫史口头中的祭歌祀语、部落史诗,绝大多数已经失传。《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的诗歌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反映先民生活的“十五国风”和王侯用于宴飨宾客、祭神祀祖的“雅”“颂”共305篇,被列为“六经”之首(见《礼记·解经》《庄子·天运》)。战国时期,因直谏遭贬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在楚国巫歌的基础上创作了楚辞。汉初朝廷设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兼采民间诗歌乐曲,形成乐府诗体。到东汉,文人进入诗歌创作,出现了有作者署名的文人五言诗。文人创作使诗歌进入到发展的黄金时期,迎来了魏晋南北朝的诗歌繁荣,建安风骨、正始之音、元嘉山水、‘永明韵律……诗人们大胆探索,使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创作领域不断拓宽,为诗歌巅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是中国诗歌辉煌和骄傲的时期,留下诗歌近5万首,各具风格的著名诗人有百余人。苍凉壮丽的边塞诗,闲适静谧的田园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一代“诗圣”杜甫,初唐的陈子昂及王、杨、卢、骆四杰,中唐的“元白…‘韩柳”及李贺、刘禹锡诸家,晚唐的杜牧、李商隐、韦应物等,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座座丰碑。写诗,不仅仅是诗人的雅兴,也是一个人才学、能力的标志。唐代科举以诗取士,自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黄巢的《菊花》等名篇都是科场应试之作。盛唐开始,禅宗风行,禅思、禅趣入诗,开创了新的领域和风格。宋代是古代诗歌的又一巅峰,产生了出于唐又异于唐的宋诗,诗人“生命本心的自然显示演变为一种从旁从外宣示的理趣”,“这种深刻的理趣,亦是在对现实人生有所了悟,托于自然物而传达出来的”,“宋诗则是唐代‘诗心的回归’”(王树海《自然性情的迂回归返——从王维到苏轼》)。宋代又是诗歌评论、创作研究的繁荣时期。继南北朝锺嵘《诗品》、唐皎然《诗式》、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后,宋代出现了以随笔形式谈诗论作的诗话体。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考》中收录的诗话就有130多部。书的卷首《题宋诗话考效遗山题绝句》之二云:“醉翁曾著《归田录》,迂叟亦题涑水闻。偶出绪余撰诗话,论辞论事两难分。”(醉翁指欧阳修,《归田录》即《六一诗话》。“迂叟”句指司马光及其《温公序诗话》)醉翁、迂叟,两大朝臣开启了诗论繁荣之门。诗人、学者、僧侣,以诗话为时尚。诗话风起,宋至明清,经久不衰,出现了严羽、杨慎、王士稹、胡应麟、谢溱、袁枚、赵翼等一代代名家名作,使诗歌创作、欣赏和评论水平不断提高。宋代以降,词、曲、戏剧、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相继出现,但是诗歌一直活跃在文学殿堂上,词、曲、戏剧的唱段是诗歌形式的嬗变和发展。章回小说的卷首往往以诗开篇,在关键时刻,常常用诗歌烘托气氛,增强艺术效果。诗歌在文学史上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投影和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记录,饱含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诗人的情怀,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培育民族脊梁的精神食粮。

第二节 诗心天地

诗歌诞生2000多年以来,成千上万的诗人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篇,卷帙浩-繁、蔚为大观,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先秦时期,诸子们视《诗经》为经典,言必称《诗》。清人刘开说:“夫古圣贤立言,未有不取资于《诗》者也。”(《读(诗)说下》)孔子谓其子伯鱼“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荀子曰:“《诗》《书》之博也。”(《荀子·劝学》)《毛诗序》把诗分为“风、雅、颂”,释日:“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声,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古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卷一)随着诗歌的发展,其题材和内容越来越宽广。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把诗装进“兴、观、群、怨”的框架之中。他说:“昔吾夫子以兴观群怨论诗。孔安国日:‘兴,引譬连类。’凡物景相感,以彼言此,皆谓之兴。后世咏怀、游览、咏物之类是也。郑康成曰:‘观风俗之盛衰。,凡论世采风,皆谓之观。后世吊古、咏史、行旅、祖德、郊庙之类是也。孔日:‘群居相切磋。,群是人之相聚。后世公宴、赠答、送别之类是也。孔日:‘怨刺上政。,怨亦不必专指上政。后世哀伤、挽歌、谴谪、讽喻皆是也。盖古今事物之变虽纷若,而以此四者为统宗。”“古之以诗名者,未有能离此四者。然其情各有至处。其意句就境中宣出者,可以兴也;言在耳目,赠寄八荒者,可以观也;善于风人答赠者,可以群也;凄戾为骚之苗裔者,可以怨也。”(《汪扶晨诗序》)梨洲先生是清初著名思想家,学博识广,著作中不乏灼见,但在诗的内容和形式上如此分类概括,实在难以恭维,失之牵强附会。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诗歌,在思想内容上做出简洁、客观的描述和概括,按照“六经”及鲁、齐、韩、毛的框架,简单地对号入座是难以完成的。诗言志。诗歌创作是诗人的主观意识活动,表达的是诗人的主观愿望。诗是游弋、穿越于此岸现实与彼岸理想之间的精灵。追寻它的行踪轨迹,笔者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做出如下简单概括和描述。纵向三条主线:抒发建功立业、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追求美和美感的艺术精神;探索生命意义、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人文情怀。横向七大题材:感时、纪事;咏物、抒怀;爱情、相思;亲情、乡情、友情;边塞、军旅、战争;田园、山水;怀古、咏史。这只是一个粗略的脉络,纵横交错,紧密相连,相互包含,不是非彼即此的简单对应关系。P2-4

序言

《中国历代文化艺术》丛书的策划萌生于自我拷问的“逼宫”阶段:富裕抑或温饱后的国人所衍生的一系列秽行劣迹如何消解?怎样阻遏?是亿万怀志有识之士焦虑的大事体,人们希冀、关注的目光合乎逻辑地投向了教育。诉诸宗教?不适国体,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宗教而无宗教的国家。加重刑典?与时世潮流有舛,翻检家底,先秦法家的教训常教人记恚忧心;有人在正规教育的体制外补缺拾遗,力倡家庭教育甚或城隍庙教育,收效甚微……最终我们想到了文学艺术教育,宜先从历史古代入手。

长久长效的教育、教益,非文学艺术莫属。其向善向美的崇高道义,却是以社会成员自甘情愿、欣然领受的个体行为来实现的。她使人们乱中有支撑,忙里得从容,消闲时节有理想含慰藉。尽管学界时或有“文学边缘化”“后文学时代”和“文学死了”的众声喧哗,此于文学艺术自身难通款曲,西方哲学大佬黑格尔使用“三段论式”进行逻辑推演,宣判了文学艺术的死刑,时至今日不得执行。历史上大家大师误论误判是常有的事儿,鲜活的生活证明:只要有人类存在,文学就不能消亡。她呵护弱小,佑袒不幸,全力守望着心灵纯美,启迪人们对美的欣赏和追求。从其生产考稽,打压、支持全不奏效,夸饰、贬抑,几无意义,文学以其不可思议的独特魅力,展示着生灵的真善美。

“通赏”断限“历代”(以古代为主),析为A、B两大系列,A部含楹联、诗、词、书画、小说,B部则有神话、传奇、说唱文学、民间文学、杂剧戏曲等:一种体裁样式的通赏文学控制在30万字以内,约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简明交代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下编分门别类进行赏析,精选精赏的撰述原则贯彻到底。

从根底上说,文学艺术没有国家民族的疆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触碰,灵犀相通。然而,文学艺术的构成、鉴赏、表达传述、接受心理等,各民族、诸国度,尤其是中西方之间却赫然有别。首先是哲学信仰的崇奉和精神深层结构差异。中国传统的情节结构、矛盾冲突模式,整体上呈现出循环往复的“圆形曲线”,有类于“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生息相依,和谐共生——无论怎样悲怆壮烈,不计如何可歌可泣,结局都归于“大团圆”。而西方则是一种“垂直交叉”的直线韵律,几近于“十字架”,平行展延与垂直运动的冲撞,势必造就毁灭性结局,读者抑或观众在经历了生与死的心灵颠簸、善与恶的人性决斗后,心智得以“升华”,道德赢获提升,悲剧一直是西方最高级质的审美范畴。文化谱系的不同,使中西方的文学艺术各现灵光。

就具体的文学艺术样式比较,益见各自拥居的优长缺憾。譬如诗歌,西方以“直抒胸臆”见长,中国则主要诉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间接手段,看似表现手法不同,实则文化依本不一。有人称西方诗歌是“谋杀”,他们激情澎湃、高情千古地赞美歌唱一朵花儿时,花儿已“死”掉了,她已被掐下,或捧于掌,或置于案,或插于瓶,随着那“啊”的一声传来,花儿已被夸张的美意所“谋杀”。而中国的诗人倘或要钟情礼赞一朵花儿,作者就是那朵花儿,他要代她生根发芽,伸展枝叶,绽蕾开放,动摇于春风,接受雨露阳光的滋润爱抚,甚或经受风刀霜剑的侵凌,其语言也是委婉含蓄的,往往需要精致的通鉴通赏来理会其深幽不彰的诗意。诱惑似乎远不止于此,古代诗论有“诗无达诂”说,一人有一人的心得品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训释理解,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判断”,它永久性地刺激着人们的好奇心,引诱着你一步步走进文学艺术的纵深处。

关于“诗中诗”“艺中艺”的楹联艺术,亦须借此提醒记忆。倘或问询西方乃至世界文学艺术之林缺乏什么体裁,回答颇是简洁,这简洁的答案里滚动着沉雄的历史足音。西方文学艺术的园林里品类繁多,葳蕤茂盛,应有尽有,唯少楹联。她为母语汉语所独生独养,是汉文化体系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骄子。她与“戴着镣铐跳舞”的律诗血缘最近,诸多规矩的保障,成就其生长的方圆。她高贵亦平易,可长可短,小大由之;“可箴可铭”,概因世情;“纪胜纪地”,悉由胜意。“语其壮,则鲲海鹏霄;语其细,则蚊睫蜗角”。“诙谐亦寓劝惩,欣戚胥关名教”,“一为创局,顿成巨观”。在构成形式上,楹联最突出的特点是修辞格的对举对偶对仗,上联下联营构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圆融世界,“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通体呈现着宇宙对称守恒规律,忠实地传递着传统文化的命脉生息,一副佳联就是一个小宇宙。

小说乃至其前身,一直为人们所宠爱。西方小说催人读的力量多半在于谜底的篇末揭示。后来兴盛一时的“公案”“推理小说”将此推演到极致,当焦急的读者一路追随,赶到结局现场,看到了“嫌犯”是“谁”时,常常怅然若失,当读者翻江倒海般记忆、串联情节,一遍又一遍地“复盘”时,终觉不甚了了。而中国古代小说,往往一开局即告白结局,在其后的情节发展中,人们所寻觅的是那种导致成败胜负、团圆结局的因果关联是什么,历史的进步、局限?人性的光辉、暗淡?爱的饱满、缺失?抑或智慧的莅临、缺席……于思十寸里颖悟,于颖悟中浸润美善。文学艺术的美育功能,善莫大焉,她该是全人类尤其是当下国人的宗教。

将中西文学艺术进行比照,并非厚此薄彼,意使彼此都获得一个参照系,亦使中国的古代文学艺术之“诗教”功用所呈现出的中国面目愈加俊美宜人。在所有文学艺术体裁中虽只点到诗歌、楹联、小说,却也是“韵文”“散文”的典型代表了,余可均作如是观。读者可联系着自己的喜爱自我安排该丛书阅读的轻重缓急。令策划人、出版者充满自信、备感欣慰的是该丛书所延请的作者都是该领域的饱学之士,性情中人,读者与作者同赏、“通赏”,实属一大快事,同赏共勉,“通赏”普济,忙亦罢,闲亦罢,“达”亦罢,“穷”亦罢,赏吧!人生倘或没有文学艺术的照抚,日子将会如何的惨白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通赏中国古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付民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524834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2012234137
中图分类号 I207.2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