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通赏中国名画
内容
编辑推荐

柳旭波编著的《通赏中国名画》从“通赏”角度,对中国历代名画作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不局限于这类作品本身,还把相关的作家生平、创作趣事、后人评价、影响等等,凡是对这类作品欣赏有关的东西都拓展进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而且大量背景知识的介绍也有助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是一部有别于其他名画欣赏的著作。

内容推荐

中国的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宝,为人们展示的是直观而真实的历史,能够打破时空界限,引领人们步人一个又一个曾经的世界;能够情思接亘古,运墨走笔间传达画家或昂扬,或悲戚,或悠然,或欢快的心境,令人陶醉其中,情感与画家相应和。

《通赏中国名画》既可引领读者品赏画作的神韵。又可帮助读者了解画作精妙之所在,学会赏画、鉴画,对广大文化爱好者和绘画学习者有较强指导意义。

《通赏中国名画》由柳旭波编著。

目录

上编 中国绘画概述

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绘画的特点

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

中国绘画与书法的关系

下编 中国名画通赏

《鹳鱼石斧图》

/新石器时期·陶质彩绘器

《后(司)母戊鼎》/商代·青铜器

《人物龙凤帛画》/战国·帛画

《人物驭龙图》/战国·帛画

《软侯家属墓生活图》/西汉·帛画

《二桃杀三士》/西汉·壁画

《夫妇宴饮图》/东汉·壁画

《女史箴图》/东晋·顾恺之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南朝·砖画

《屏风漆画列女古贤图》/北魏·木版漆画

《游春图》/隋·展子虔

《西方净土变》/莫高窟·壁画

《历代帝王图》/唐·阎立本

《步辇图》/唐·阎立本

《江帆楼阁图》/唐·李思训

《明皇幸蜀图》/唐·李昭道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张萱

《捣练图》/唐·张萱

《簪花仕女图》/唐·周防

《天王送子图》/唐·吴道子

《雪溪图》/唐·王维

《照夜白网》/唐·韩干

《五牛图》/唐·韩混

《高逸图》/唐·孙位

《卓歇图》/五代·胡壤

《十六罗汉图》/五代·贯休

《匡庐图》/五代·荆浩

《写生珍禽图》/五代·黄筌

《雪竹图》/五代·徐熙

《重屏会棋图》/五代·周文矩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

《关山行旅图》/五代·关仝

《夏山图》/五代·董源

《秋山问道图》/北宋·巨然

《读碑窠石图》/北宋·李成

《山鹧棘雀图》/北宋·黄居宋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

《溪山楼观图》/北宋·燕文贵

《写生蛱蝶图》/北宋·赵昌

《渔父图》/北宋·许道宁

《墨竹图》/北宋·文同

《早春图》/北宋·郭熙

《渔村小雪图》/北宋·王诜

《双喜图》/北宋·崔白

《枯木怪石图》/北宋·苏轼

《五马图》/北宋·李公麟

《采薇图》/宋·李唐

《秋庭戏婴图》/宋·苏汉臣

《潇湘奇观图》/宋·米友仁

《芙蓉锦鸡图》/宋·赵佶

《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

《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

《四梅花图》/宋·扬无咎

《四景山水图》/南宋·刘松年

《货郎图》/南宋·李嵩

《踏歌图》/南宋·马远

《溪山清远图》/南宋·夏圭

《江山秋色图》/南宋·赵伯驹

《泼墨仙人图》/南宋·粱楷

《岁寒三友图》/南宋·赵孟坚

《墨兰图》/元·郑思肖

《云横秀岭图》/元·高克恭

《鹊华秋色图》/元·赵孟頫

《伯牙鼓琴图》/元·王振鹏

《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

《渔父图》/元·吴镇

《墨梅图》/元·王冕

《清闷阁墨竹图》/元·柯九思

《渔庄秋霁图》/元·倪瓒

《青卞隐居图》/元·王蒙

《杨竹西小像》/元·王绎

《朝元图》/元·永乐宫壁画

《风雨归舟图》/明·戴进

《庐山高图》/明·沈周

《渔乐图》/明·吴伟

《秋风纨扇图》/明·唐寅

《绿荫清话图》/明·文征明 

《桃源仙境图》/明·仇英

《墨葡萄图》/明·徐渭

《葛一龙像》/明·曾鲸

《荷花鸳鸯图》/明·陈洪绶

《高逸图》/明·董其昌

《南山积翠图》/清·王时敏

《积雪图》/清·王鉴

《天都峰图轴》/清·弘仁

《苍翠凌天图》/清·髡残

《荷石水禽图》/清·朱耷

《康熙南巡图》/清·王翬

《锦石秋花图》/清·恽寿平

《淮扬洁秋图》/清·石涛

《玉壶春色图》/清-金农

《醉眠图》/清·黄慎

《兰竹石图》/清·郑燮

《三友图像》/清·任颐

《桃实图》/清·吴昌硕

《秋林图》/近现代·黄宾虹

《奔马图》/近现代·徐悲鸿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现当代·丰子恺

《流民图》/现当代·蒋兆和

试读章节

中国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却难窥其肇端。2010年9月,经中外专家确认,内蒙古雅布赖手印岩画成为中国已知最古老的岩画,距今14000至30000年间,也是目前中国绘画最早的遗迹。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图画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把握其主要特征,《人面鱼纹图》《鹳鱼石斧图》是早期陶绘的杰出代表。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绘画有了长足发展。青铜及玉器上的装饰纹样,战国漆器上的彩绘,特别是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驭龙帛画》,状物之精妙生动、线条之流畅洒脱,昭示着中国早期绘画的较高水平,为秦汉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与巩固时期,国势强盛,民族融合,以此为背景的绘画艺术也形成了“深沉雄大”、昂扬向上的时代风格。秦代绘画留存虽然较少,但1976年发现的秦都咸阳宫壁画仍使人们领略到秦代宫廷绘画的辉煌。并且根据秦始皇兵马俑的精湛技艺人们推测,秦皇地宫内很可能有内容鲜活、色彩斑斓的壁画作品。由于汉代统治者尊奉儒术,绘画成为政治统治和封建教化的一种手段。汉代宫殿衙署、祠堂庙宇多有壁画,用以褒扬功臣、宣扬礼教。墓室壁画、帛画、画像石及画像砖中描绘的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仙怪传说等内容,气魄宏大,笔势流转,动态鲜明,展现了当时绘画艺术的雄奇风采。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开始步人自觉时代。在这一时期,社会动乱,群雄逐鹿,南北纷争,民生凄苦,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及朝不保夕的内心忧惧迫使人们急切需要心灵的安寄之所,于是佛教迅速传播,士大夫多尚玄谈、趋向避世,人们开始有更多的时间观照自我、抒发性情并诉诸笔端,因而包括绘画在内的各项艺术及其理论随之发展起来。

三国时期的曹不兴创立了佛画,他的弟子卫协在其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东晋时的顾恺之是人物画大家,《晋书》称他为“画绝…‘才绝…‘痴绝”,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一代成就最高的画家是陆探微,他所画人物的笔法如刀刻一般,线条运用却“连绵不绝”,有“一笔画”之说。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家宗炳、王微也出现在刘宋时期。梁代最杰出的画家是有着“画龙点睛”故事的张僧繇,他以“善图寺壁”著称,创造了号为“张家样”的佛像楷模,其独创的只用色彩而不用墨骨的“没骨法”对唐朝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影响极大。梁元帝萧绎尤善画域外人的形貌,传世的宋代摹本《职贡图》即为此题材的经典之作。北朝画家中,北齐有被时人称为“画圣”的杨子华,还有善画“曹家样,,佛像(梵像)的曹仲达。曹仲达画的人物衣服窄紧,仿若刚从水里出来一般,因而有“曹衣出水,,之名。此外,遗存下来的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的北朝石窟壁画以其独特的题材与风格丰富着中国的绘画艺术。

有关绘画的美学理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相继出现。东晋顾恺之建立了“传神论”,总结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的绘画理论,标志着绘画自觉艺术的成熟。南朝刘宋宗炳的《画山水序》及王微的《叙画》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关于山水画的美学论著。齐梁时谢赫的《古画品录》概括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准则,并提出传世之“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它对中国绘画的创作与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梁隋问姚最《续画品录》,上承谢赫,提出“心师造化”理论,成为对画家品评的又一专著。

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名画大家以及诸多古典绘画理论,使人物画与走兽画已臻于完善,而以山水、花鸟为题材的绘画则远未成熟,尚待发展。另外,卷轴画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因而使得书画的收藏欣赏成为现实。

隋唐时代的绘画艺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而跃上高峰,无论在题材抑或是技巧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就。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摆脱了此前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幼稚阶段,是中国山水画的一大进步。唐代绘画艺术空前繁荣,涌现出许多绘画名家。阎立本是初唐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他的绘画尤其以人物见长,其《历代帝王图》描绘了由汉至隋间十三个帝王的肖像,《步辇图》中表现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王松赞干布派来迎接文成公主的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吴道子是盛唐最杰出的画家,被后人尊称为“画圣”,他将狂草的用笔糅合到人物画像中,并创造了“兰叶描”的线型,因其所绘人物的衣袖、飘带有迎风起舞的动态,故有“吴带当风”之名,现有《送子天王图》(宋代摹本)为后人观瞻。善画“绮罗人物”的张萱和周畴分别有《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等作品展现当时贵族生活的场景。山水画在唐代获得了独立地位,并形成两大体系:一是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金碧山水”,他们喜用强烈明快的色彩,创造了一整套青绿着色的方法,画面金碧辉煌;二是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他不用色彩,将恬静淡泊的诗意展现在画面上,用墨的浓淡自现山水的神韵,苏轼称其画为“画中有诗”,余味无穷。此外,唐代还有鞍马画家曹霸、韩干,画牛羊的韩混,画花鸟鹤鹰的冯绍正、姜皎、刁光胤等人。敦煌壁画在此时亦发展到极盛,人物造型、布局技巧、设色敷彩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五代十国时,社会虽再度进入裂变,但绘画创作取得的成就却熠耀辉煌,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都在前代基础上展现了新的面貌。人物画将宗教神话、历史故事、贵族生活、乡土民风都作为表现对象,出现了周文矩、顾闳中、贯休、石恪等一批名家。其中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人物造型清秀隽美,线条流利圆劲,色彩布施浓丽,竟以孤幅横绝于五代。山水画在这一时期分化为南北两支。北方山水画以荆浩为代表,他的画囊括唐人用笔用墨的经验,以全景式布局表现北方雄浑瑰丽的山河,《匡庐图》即为其传世名作。与荆浩齐名的北方山水画家关仝,早年师法荆浩,后形成笔简景少却气壮意长的画风,其流传后世的作品有《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等。江南山水画则以董源和巨然为代表。他们运用披麻皴法与苔点相结合的画法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秀色、风雨明晦的自然变幻,代表作品分别有《夏山图》和《秋山问道图》。五代时,花鸟画进人成熟阶段,出现了以西蜀黄筌、黄居寀父子为代表的“黄家富贵”一派,和以江南徐熙为代表的“徐家野逸”一派,他们在题材、风格和审美情趣上存在差异,形成了“黄徐异体”的局面,对后世画坛的影响经久不衰。此外,画院在此时期的创立,为画家开辟了新的出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左右民间绘画的观念与风尚。

北宋建朝之初即上承五代旧制,在宫廷内设立“翰林书画院”,并正式将画学列入科举之中,徽宗、高宗时期,宫廷画达到鼎盛。宋徽宗赵佶虽身为帝王,但善工书画,他的《芙蓉锦鸡图》线条优美,色彩艳丽,是宫廷画的经典之作。随着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创作的兴盛,描绘社会生活的风俗画颇受画家青睐,举世闻名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即创作于此时,此外还有李唐的《村医图》、李嵩的《货郎图》等名作出现。宋代大画家李公麟善画人物,能以单纯朴素的白描形式,精准地表现人物面貌、性格、地域、阶层等特征,现存作品有《维摩居士像》《莲社图》和《免胄图》等。后来的苏汉臣、梁楷也是著名的人物画家,其中梁楷善画减笔人物,为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宋代山水画名家辈出,画家们继承前代传统,在对自然细微的观察与体验中,运用不同的笔法表现相异的山石树木。李成的寒林平远、范宽的峰峦浑厚、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的青霭云霞各表千秋,令人赞叹。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家”,其中马、夏二人善于利用画面空白表达画外之旨。马远的画集中于一角,夏圭的画集中在半边,于是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在花鸟画方面,宋代还兴起了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四君子画”,表现文人的节操与雅趣,成为文人画的固定题材。P2-4

序言

《中国历代文化艺术》丛书的策划萌生于自我拷问的“逼宫”阶段:富裕抑或温饱后的国人所衍生的一系列秽行劣迹如何消解?怎样阻遏?是亿万怀志有识之士焦虑的大事体,人们希冀、关注的目光合乎逻辑地投向了教育。诉诸宗教?不适国体,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宗教而无宗教的国家。加重刑典?与时世潮流有舛,翻检家底,先秦法家的教训常教人记恚忧心;有人在正规教育的体制外补缺拾遗,力倡家庭教育甚或城隍庙教育,收效甚微……最终我们想到了文学艺术教育,宜先从历史古代入手。

长久长效的教育、教益,非文学艺术莫属。其向善向美的崇高道义,却是以社会成员自甘情愿、欣然领受的个体行为来实现的。她使人们乱中有支撑,忙里得从容,消闲时节有理想含慰藉。尽管学界时或有“文学边缘化”“后文学时代”和“文学死了”的众声喧哗,此于文学艺术自身难通款曲,西方哲学大佬黑格尔使用“三段论式”进行逻辑推演,宣判了文学艺术的死刑,时至今日不得执行。历史上大家大师误论误判是常有的事儿,鲜活的生活证明:只要有人类存在,文学就不能消亡。她呵护弱小,佑袒不幸,全力守望着心灵纯美,启迪人们对美的欣赏和追求。从其生产考稽,打压、支持全不奏效,夸饰、贬抑,几无意义,文学以其不可思议的独特魅力,展示着生灵的真善美。

“通赏”断限“历代”(以古代为主),析为A、B两大系列,A部含楹联、诗、词、书画、小说,B部则有神话、传奇、说唱文学、民间文学、杂剧戏曲等:一种体裁样式的通赏文学控制在30万字以内,约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简明交代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下编分门别类进行赏析,精选精赏的撰述原则贯彻到底。

从根底上说,文学艺术没有国家民族的疆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触碰,灵犀相通。然而,文学艺术的构成、鉴赏、表达传述、接受心理等,各民族、诸国度,尤其是中西方之间却赫然有别。首先是哲学信仰的崇奉和精神深层结构差异。中国传统的情节结构、矛盾冲突模式,整体上呈现出循环往复的“圆形曲线”,有类于“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生息相依,和谐共生——无论怎样悲怆壮烈,不计如何可歌可泣,结局都归于“大团圆”。而西方则是一种“垂直交叉”的直线韵律,几近于“十字架”,平行展延与垂直运动的冲撞,势必造就毁灭性结局,读者抑或观众在经历了生与死的心灵颠簸、善与恶的人性决斗后,心智得以“升华”,道德赢获提升,悲剧一直是西方最高级质的审美范畴。文化谱系的不同,使中西方的文学艺术各现灵光。

就具体的文学艺术样式比较,益见各自拥居的优长缺憾。譬如诗歌,西方以“直抒胸臆”见长,中国则主要诉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间接手段,看似表现手法不同,实则文化依本不一。有人称西方诗歌是“谋杀”,他们激情澎湃、高情千古地赞美歌唱一朵花儿时,花儿已“死”掉了,她已被掐下,或捧于掌,或置于案,或插于瓶,随着那“啊”的一声传来,花儿已被夸张的美意所“谋杀”。而中国的诗人倘或要钟情礼赞一朵花儿,作者就是那朵花儿,他要代她生根发芽,伸展枝叶,绽蕾开放,动摇于春风,接受雨露阳光的滋润爱抚,甚或经受风刀霜剑的侵凌,其语言也是委婉含蓄的,往往需要精致的通鉴通赏来理会其深幽不彰的诗意。诱惑似乎远不止于此,古代诗论有“诗无达诂”说,一人有一人的心得品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训释理解,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判断”,它永久性地刺激着人们的好奇心,引诱着你一步步走进文学艺术的纵深处。

关于“诗中诗”“艺中艺”的楹联艺术,亦须借此提醒记忆。倘或问询西方乃至世界文学艺术之林缺乏什么体裁,回答颇是简洁,这简洁的答案里滚动着沉雄的历史足音。西方文学艺术的园林里品类繁多,葳蕤茂盛,应有尽有,唯少楹联。她为母语汉语所独生独养,是汉文化体系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骄子。她与“戴着镣铐跳舞”的律诗血缘最近,诸多规矩的保障,成就其生长的方圆。她高贵亦平易,可长可短,小大由之;“可箴可铭”,概因世情;“纪胜纪地”,悉由胜意。“语其壮,则鲲海鹏霄;语其细,则蚊睫蜗角”。“诙谐亦寓劝惩,欣戚胥关名教”,“一为创局,顿成巨观”。在构成形式上,楹联最突出的特点是修辞格的对举对偶对仗,上联下联营构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圆融世界,“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通体呈现着宇宙对称守恒规律,忠实地传递着传统文化的命脉生息,一副佳联就是一个小宇宙。

小说乃至其前身,一直为人们所宠爱。西方小说催人读的力量多半在于谜底的篇末揭示。后来兴盛一时的“公案”“推理小说”将此推演到极致,当焦急的读者一路追随,赶到结局现场,看到了“嫌犯”是“谁”时,常常怅然若失,当读者翻江倒海般记忆、串联情节,一遍又一遍地“复盘”时,终觉不甚了了。而中国古代小说,往往一开局即告白结局,在其后的情节发展中,人们所寻觅的是那种导致成败胜负、团圆结局的因果关联是什么,历史的进步、局限?人性的光辉、暗淡?爱的饱满、缺失?抑或智慧的莅临、缺席……于思十寸里颖悟,于颖悟中浸润美善。文学艺术的美育功能,善莫大焉,她该是全人类尤其是当下国人的宗教。

将中西文学艺术进行比照,并非厚此薄彼,意使彼此都获得一个参照系,亦使中国的古代文学艺术之“诗教”功用所呈现出的中国面目愈加俊美宜人。在所有文学艺术体裁中虽只点到诗歌、楹联、小说,却也是“韵文”“散文”的典型代表了,余可均作如是观。读者可联系着自己的喜爱自我安排该丛书阅读的轻重缓急。令策划人、出版者充满自信、备感欣慰的是该丛书所延请的作者都是该领域的饱学之士,性情中人,读者与作者同赏、“通赏”,实属一大快事,同赏共勉,“通赏”普济,忙亦罢,闲亦罢,“达”亦罢,“穷”亦罢,赏吧!人生倘或没有文学艺术的照抚,日子将会如何的惨白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通赏中国名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柳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524872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2012234283
中图分类号 J212.05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8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50:48